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民事诉讼表见证明的性质定位及其构造

孙晨曦

孙晨曦. 民事诉讼表见证明的性质定位及其构造[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1): 51-6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20018
引用本文: 孙晨曦. 民事诉讼表见证明的性质定位及其构造[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1): 51-6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20018
SUN Chenxi. The Nature Orien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Primary-face Proof[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1): 51-6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20018
Citation: SUN Chenxi. The Nature Orien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Primary-face Proof[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1): 51-6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20018

民事诉讼表见证明的性质定位及其构造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20018
基金项目: 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民事裁判的思维与方法研究”(编号:19SFB501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晨曦(1990—),男,贵州毕节人,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

  • 中图分类号: D925.1

The Nature Orien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Primary-face Proof

  • 摘要: 如何认定事实并适用法律,是诉讼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强化法官心证、缓解当事人证明负担以及保障当事人双方武器平等等因素考量,表见证明作为一种特殊的事实认定方式,在审判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于如何界定表见证明,理论研究与判例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争论后依然莫衷一是,导致我国《民事诉讼法》在考虑是否引进该制度时显得顾虑重重。文章认为,为使表见证明发挥应有的功能价值,应当在明晰其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域外相关理论的借鉴,分析和梳理其基本构造,从而对我国民事立法提供有效经验。

     

  • [1] 王亚新. 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 胡学军. 表见证明理论批判[J]. 法律科学,2014,32(4):90-101.
    [3] 毕玉谦. 试论表见证明的基本属性与应用功能之界定[J]. 证据科学,2007(1):97-112.
    [4] 龙宗智. 推定的界限及适用[J]. 法学研究,2008(1):106-125.
    [5] 周翠. 从事实推定走向表见证明[J]. 现代法学,2014,36(6):108-126.
    [6] 张卫平. 自由心证原则的再认识:制约与保障——以民事诉讼的事实认定为中心[J]. 政法论丛,2017(4):14-21.
    [7]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 民事诉讼证据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8] 普维庭. 现代证明责任问题[M]. 吴越,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9] 曾培芳,段文波. 德国表见证明理论在医疗诉讼证明责任分配中的运用[J]. 政治与法律,2007(4):170-175.
    [10] 姜世明. 举证责任与证明度[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11] 吴杰. 民事诉讼法证明标准理论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2] 陈界融. 证据法: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 高桥宏志. 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 林剑锋,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4] 邱聪智. 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 姜世明. 证据评价论[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16] 新堂幸司. 新民事诉讼法[M]. 林剑锋,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7] 胡学军. 具体举证责任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18] 江伟,主编. 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4-10-29(01).
    [20] 周强. 推进严格司法[N]. 人民日报,2014-11-14(06).
    [21] 张卫平. 民事证据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22] 乔芳娥,王发财. 辩论主义视角下民事自认的“审判拘束效”[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6):789-79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
  • HTML全文浏览量:  14
  • PDF下载量:  1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2-04
  • 刊出日期:  2025-0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