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经济基础”到“经济秩序”:埃利希对马克思法律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郭军炜

郭军炜. 从“经济基础”到“经济秩序”:埃利希对马克思法律思想的继承与批判[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2): 107-1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64
引用本文: 郭军炜. 从“经济基础”到“经济秩序”:埃利希对马克思法律思想的继承与批判[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2): 107-1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64
GUO Junwei. From “Economic Base” to “Economic Order”: Ehrlich’s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Marx’s Legal Though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2): 107-1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64
Citation: GUO Junwei. From “Economic Base” to “Economic Order”: Ehrlich’s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Marx’s Legal Though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2): 107-114.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64

从“经济基础”到“经济秩序”:埃利希对马克思法律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64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法哲学与现代西方法学主要流派比较研究”(编号:21KDC01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郭军炜(1996—),男,河南南阳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清华大学法学博士

  • 中图分类号: B02; A81; D909

From “Economic Base” to “Economic Order”: Ehrlich’s Inheritance and Criticism of Marx’s Legal Thought

  • 摘要: 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建构一种完整的法社会学理论,但他的思想对法社会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现代法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埃利希的思想与唯物史观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深刻的关系。虽然其“活法”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十分相似,埃利希亦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但为了规避阶级分析方法,突出法律的能动作用,他使用了“经济秩序”而非“经济基础”来描述经济和法律的关系。埃利希认为,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对经济秩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了社会大众而非仅仅统治阶级的利益。不难看出,埃利希用“经济秩序”取代“经济基础”的努力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马克思的“误读”之上。马克思看到了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更重要的是,私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因此,只要身处唯物史观的分析框架下,资产阶级法律便无法摆脱其阶级“烙印”。

     

  • [1] PERELS J. Zur politischen Verfassung des Sozialismus [J]. Kritische Justiz,1971,4(2):166-184.
    [2] 尼克拉斯·卢曼. 法社会学[M]. 宾凯,赵春燕,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 托马斯·莱塞尔. 法社会学导论[M]. 高旭军,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 朱景文. 法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 张文显. 西方法社会学的发展、基调、范围和方法[J]. 社会学研究,1988(3):44-54.
    [6] MARX K,ENGELS F. Gesamtausgabe (Zweite Abteilung,Band 2) [M]. Berlin:Dietz Verlag,1980.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EHRLICH E. Grundlegung der Soziologie des Rechts [M]. München und Leipzig:Duncker&Humblot Verlag,1929.
    [9] 欧根·埃利希. 法社会学原理[M]. 舒国滢,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10] 王峰明. 悖论性贫困: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与根源[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6):71-79,160.
    [1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何勤华. 埃利希和现代法社会学的诞生[J]. 现代法学,1996(3):110-112.
    [14] 马修·戴弗雷姆. 法社会学讲义——学术脉络与理论体系[M]. 郭星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5] 帕舒卡尼斯. 法的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M]. 杨昂,译.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16] 张朝阳. 资本逻辑的三重维度及其统治形式[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6):621-630.
    [17] 刘坤轮. 埃利希:无主权的制序[M].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
  • HTML全文浏览量:  7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1-17
  • 刊出日期:  2025-0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