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高等学校深化贯通“纪巡财审”协同监督的建设探究

孙亚东

孙亚东. 高等学校深化贯通“纪巡财审”协同监督的建设探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2): 56-6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57
引用本文: 孙亚东. 高等学校深化贯通“纪巡财审”协同监督的建设探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2): 56-6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57
SUN Yadong. Deepening and Merg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Supervis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Political inspectio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nd Aud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2): 56-6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57
Citation: SUN Yadong. Deepening and Merg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Supervis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Political inspectio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nd Aud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2): 56-6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57

高等学校深化贯通“纪巡财审”协同监督的建设探究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5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研究”(编号:L212402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亚东(1967—),男,山东省微山人,北京科技大学纪委副书记,审计室主任,会计师

  • 中图分类号: F812.7; D262.6

Deepening and Merg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aborative Supervision of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Political inspectio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nd Audi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摘要: 深化贯通“纪巡财审”协同监督是提升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抓手。文章通过高校构建“纪巡财审”协同监督的必要性、时代价值、协同学基本理论与高校“纪巡财审”协同监督现状的分析,从设立监督工作的共同目标、联合制定计划统一监督标准、推动成果共享,充分运用大数据,加强监督人才队伍建设和培育协同监督文化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方案与路径探析。对形成统筹贯通、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进行了全面的机制探究,为打造高校监督体系的“四梁八柱”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现实路径。

     

  • 中国自古以来便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的相处模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这一理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回应了当代生态危机的挑战,即对内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对外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生态文明治理[2]。这一双重维度彰显了中国在生态治理上的责任担当和全球视野。

    然而,尽管中国在环境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国际形象却饱受舆论矛盾的困扰。一方面,中国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合作与认可;另一方面,西方媒体将环境议题作为意识形态对抗的工具,频繁将中国置于“污名化”和“他者化”的框架中。这种舆论反差不仅反映了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失衡,也揭示了中国在全球环境传播中的被动局面。有学者指出,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非仅仅以纯粹的建设性视角介入,而是上升到了“和人权问题并列的外交批评和外交修辞策略”[3]。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环境议题在海外的讨论声量逐步上升,报道内容也愈发复杂多样。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偏见叙事,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传播格局,构建中国主导的国际环境传播话语,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国际环境传播的主战场逐渐向社交媒体转移,社交媒体用户成为讨论和传播中国环境议题的重要参与者。在这一传播环境中,理解中国环境议题在国际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图景变得尤为关键。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更关乎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合作中的话语权。若无法清晰把握传播生态,中国环境治理成果将难以得到公正传播,其在全球环境事务中的引领作用也将受到限制。推特(Twitter,现更名为X)作为全球性社交媒体平台[4],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和社会背景的用户,成为世界公共讨论的重要场域。在此平台上,中国环境议题的讨论呈现出复杂的传播生态。一方面,用户的多元互动为偏见叙事的解构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西方主流媒体塑造的负面意象仍然对舆论构成强大影响力。在这样的语境下,推特用户如何呈现和建构中国环境议题?国际舆论对中国环境议题的关注点和情感特征有哪些规律?中国应如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效塑造积极的环境形象?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为理解中国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现状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合作中争取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于此,本文以推特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话题分析、情感分析和词共现分析,全面探讨推特用户对中国环境议题的关注重点和情感特征,以剖析国际舆论的认知现状及其背后的逻辑机制。本文不仅旨在揭示中国环境议题在国际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全貌与话语权争夺过程,而且尝试提出如何在新时代向世界讲好中国环境故事、塑造积极国际环境形象的策略建议,为中国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提供实证依据和实践路径。

    环境议题向来有着地方性和全球化的二元矛盾属性。一方面,环境议题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它由在地民众直接接触和感知,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环境议题的全球性特征在于因其产生和存在的特殊性,其影响能够跨越国界、物种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生态文明,进而全球都会被置于环境风险之中。有学者[5]就指出,当来自不同地方的主体集中关注同一个地方性环境议题时,该议题就会转化为全球环境议题。在此背景下,在地的环境议题的考察角度需要超越传统的“全球—地方”二元对立的理解,在全球化的环境议题角度考察地方性的环境议题建构。

    借助信息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方性环境议题在全球舆论场中获得了广泛关注与讨论,但明显存在一定偏颇,主要表现在以美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传播秩序掌握着环境话语的定义权。他们一方面隐蔽地将环境负担转移至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又通过公共媒体或者社交媒体指责这些国家地区为了自身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影响全球生态。传统的国际传播旧秩序彰显出鲜明的非正义的特征,不断污名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形象。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不仅有效摆脱了传统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更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然而亟待厘清的问题是,中国的地方性议题在全球环境舆论场上究竟是如何被呈现出来的,其传播又在多大程度上顺应或突破了国际传播旧秩序。在此背景下,探索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环境传播新秩序,不仅是对中国环境话语权的维护,更是对全球环境治理格局优化的积极推动。

    “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最早由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6]49在《公共舆论》(Public Opinion)一书中提出。他指出,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往往依赖于头脑中的“图像”(pictures in our heads)进行认知判断,而这种图像通常是先入为主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刻板印象这一理论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国际传播研究中,“国家刻板印象”被视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们通过多种媒介建构的对某一国家的主观认知。这种认知并非对客观事实的镜像式再现,而是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高尔顿(Galtung)和鲁杰(Ruge)早在1965年便指出,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渠道,是国际形象的重要塑造者[7]。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这一塑造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关于国家刻板印象的形成路径,研究通常聚焦于“他塑”(由他者塑造)和“自塑”(由自身塑造)两个维度[8]。在“他塑”方面,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形象的报道长期以来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这种叙事框架将中国塑造为“全球污染责任方”,并将环境议题从单纯的自然生态议题延展为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及国际关系的多维度政治话题[9]。在“他塑”路径下,受到“他者”观念的影响,西方将自身视为“自我”而将非西方视为“他者”。在这样的观念下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常被视为“异类”,往往是刻板的、带有偏见的;但有学者也提到即便同属于“他者”,西方媒体在塑造中国和印度的环境形象时也存在着明显区别[10]。即便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这种刻板化叙事仍然存在。例如,研究发现,推特平台上关于中国议题的讨论仍然深受西方主流媒体叙事的影响,负面描述占主导地位[11]

    尽管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他塑”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但社交媒体的发展为解构传统的国家刻板印象提供了新机遇。例如,有研究发现中国官方媒体积极使用脸书等国际社交媒体讲述中国故事,通过主动发声积极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12]。此外,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使得“自塑”不再局限于官方叙事,而是涵盖了普通用户的参与。例如,有学者[13]发现TikTok上中国的国际话题不仅通过传统的官方叙事传播,还通过普通用户的内容分享和互动获得更广泛和更积极的传播效应。这种多主体参与的传播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传播中的单向叙事和单一视角。也有学者[14]以“2060碳中和”议题在推特上的传播为例,分析这一多元框架议题如何在国际舆论场被讨论和转发,探寻中国应如何积极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并开启国际传播新局面。

    通过上述研究可发现,新时代的传播环境为国家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演变带来了新的复杂性。一方面,西方传统媒体中的刻板化叙事仍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延续和扩散;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中国环境形象传播提供了更多主动权,也为解构旧秩序下的中国环境形象带来机遇。

    作为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推特凭借其开放性、即时性和广泛的传播力,成为全球公共讨论的重要场域。相较于脸书以私人社交网络为主导的封闭性特征,推特以公开交流为核心,用户可自由参与公共事务的对话;相较于TikTok依赖短视频的内容形态,推特的文本特性更适于深度议题分析,为国际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且直观的数据样本[15]。作为推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话题标签(hashtag)允许用户将推文分类并纳入特定话题共同体,为追踪特定议题的传播路径提供了结构化分析框架。以往研究通过对同一话题标签的推文进行分析以了解用户对于某一事件、议题的观点与情感态度[16],这也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

    1   推文的话题(#)分析

    话题标签是用“#”标记的分类符号,它允许推特用户将所有已发布的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推文分组[17]。2007年,克里斯·梅西纳(Chris Messina)通过思考互联网聊天室群体框架,提出使用“#”作为标记感兴趣话题的一种方式。虽然该理念在首次提出时并没有得到认可和采纳;但在2007年美国圣地亚哥大火时,推特用户开始使用#SanDiegoFire并被广泛传播,自此之后话题(#)成为追踪信息流动的重要工具。[18]

    在社交媒体研究中,话题分析成为解析推特内容的关键切入点。学者指出推特上的话题使用会引发无形的程序,它通过分组和协调对话将不同的使用者聚集在一起[1920],人们可以通过搜寻话题加入线上对话[21]8-17。从文本传播角度看,话题的使用契合肯特和泰勒“互联网对话原则”[2223]中的文本亲近性要求,既能明确推文核心内容,又能聚合同类话题信息,提升用户获取信息与参与讨论的效率。例如,推特上#MeToo话题的广泛传播,不仅能够唤起公众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认知,更成为推动社会运动的重要媒介[24]。本文通过高频话题识别,既能观测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也可揭示潜藏的话语政治化倾向。

    2   推文的情感分析

    作为紧密关切大众身体健康的话题,环境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平台社会的到来使得以推特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和公共讨论的重要场所[25]。鉴于情感在信息传播和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衡量公众在某一特定话题的集体情感就至关重要[26]

    情感分析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分析情感的主要方法,主要是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包括情感信息抽取、情感信息分类、情感信息的检索与归纳[27]。而在环境传播中,针对环境话题的情感分析主要有两种研究类型。一种是针对特定的环境话题进行历时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同一环境话题在较长时间历程中不同时间段的讨论来分析大众对该话题的情感变化,例如有学者对2015年12月12日—2021年12月12日微博用户对待气候变化的议题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气候议题的变化总体感情越来越积极[28]。另一种则是通过细分环境议题,对不同议题的讨论帖子进行情感分析以判断大众对细分环境议题的情感态度。例如有学者通过对推特平台上的多个环境话题进行分析,发现关于“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太阳能”等讨论大多呈现出积极倾向,而对“二氧化碳”“污染”等讨论呈现消极倾向[29]。然而,现有研究对国际舆论场中中国环境议题的情感分析仍存在不足,且多聚焦单一议题,难以全面呈现国际公众对中国环境议题的整体情感图景,这也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切入视角。

    此外,用户在发布推文时常包含多个话题标签,话题之间形成的词共现矩阵不仅是简单的话题组合,更蕴藏着深层语义关联。例如,在中国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中,国家主体词(如China、India、USA)的共现模式,实质体现着地缘政治格局的话语投射。有学者[30]指出,分析话题的共现关系可以以比较的视角探究用户对特定话题的认知框架,以及该话题与其他相关话题的内在关联。因此,本文在话题分析和情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词共现分析,挖掘推特平台上中国环境议题相关推文的共现网络,解构其与其他国家、地区、政策及概念间的语义关联,从而揭示国际舆论场中话语建构的深层逻辑,为全面解析中国环境议题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传播图景提供多维视角。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环境议题在推特平台的国际舆论场中如何被讨论与建构,并揭示其背后反映的话语权力关系与全球传播秩序。具体而言,文章将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

    RQ1(话题层面):围绕中国环境议题,推特用户聚焦于哪些话题(#hashtag)?呈现出什么特征?

    RQ2(情感层面):围绕中国环境议题,推特用户呈现出何种情感倾向?如何随时间变化?具体而言,何种环境议题的讨论多呈现积极情感,何种议题多呈现消极情感?

    RQ3(话题网络层面):在国际舆论场中,围绕中国环境议题的讨论呈现出何种传播图景、构建出何种“他者”与“自我”的联结网络?

    本文使用“中国”(China)和“环境”(environment)、“中国”(China)和“污染”(pollution)及其相关的变体词形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过程中包含了三个名词可能的缩写(例如China与PRC)和同词根的形容词、副词等其他变换词形(例如China与Chinese;environment、environmental与environmentally;pollution与polluting),以更全面地涵盖关于中国环境主题的推文。选取这3个关键词,主要是因为笔者通过对“中国环境”(China + environment)为主题进行了充分的搜索和阅读后,发现“中国”“环境”“中国”“污染”这两对关键词组合及其变体词形基本可准确涵盖关于中国环境主题的推文。据此,本文作者编写了Python爬虫代码,通过网页抓取的形式爬取了2013年1月 1日—2022年12月31近日10年间包含上述关键词的推文(不限推文语种)。在去除重复和广告推文后,共计得到112 922条推文。之所以选取2013年及其以后的推特发帖,主要原因是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尝试全新的环境管理视角和理念,我国环境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分析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环境形象在国际舆论场的建构,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当前环境传播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为了解国际舆论场对中国环境议题的关注焦点,本文对推文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话题分析。笔者先通过Python编程代码,从2013—2022年原始推文中精准提取话题标签(#),并通过文本清洗技术,去除停用词标签(如#RT)及广告营销类标签(如#Promotion)等无效信息,构建初步的话题数据库。接下来,基于Python的collections.Counter工具,按年度统计每个话题标签的出现频次,并筛选出各年份出现频次前50的高频话题,初步勾勒出国际舆论对中国环境议题的年度关注重点。

    其次,本文使用Python情感分析工具VADER(Valence Aware Dictionary and Sentiment Reasoner)对每个帖子的情感值进行计算,分析情感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与话题的关联。VADER专门用于简短的社交媒体文本例如推特推文,多个研究证明其准确率甚至高于人工评分[31]。VADER可以识别社交媒体文本元素包括表情符号和俚语的使用,它通过对词典中每个词的效价得分求和计算出来情感分数,并根据规则进行调整,然后归一化到 −1(极其负面)和 +1(极其正面)之间。

    最后,为探究国际舆论场在讨论中国环境议题时,常常与哪些国家进行比较和联系、形成了何种话题共现网络,本文在话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词共现分析。具体而言,本文基于前期话题分析中提炼出的关于中国环境议题的热点话题,运用 Bibexcel 软件统计各热点话题间的共现频次,构建起详细的词共现矩阵,以此量化呈现不同话题间的关联强度。接下来,利用Pajek软件将词共现矩阵转化为可视化的词共现网络,并分析词共现网络的特征。

    本文将2013—2022年间推文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的关注持续升温,特别是2014年(n = 16 836)和2021年(n = 16 572),这两年的发帖数量呈现出高峰态势,见图1。追溯其发文内容,2014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议题的高度关注;2021年在我国云南昆明召开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备受国际舆论关注。

    图  1  2013—2022年环境议题推文数量分析

    为了解国际舆论对中国环境议题的关注焦点与话题演化特征(研究问题一),本文提取了2013—2022年间推特平台上中国环境议题相关推文中所包含的所有话题(#)进行分析。话题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总共出现了56 137个话题。为更清晰地反映出话题变化的逐年趋势,本文对每年讨论量前50的话题进行了内容分析,发现这些热门话题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是聚焦于环境领域相关议题,结合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环境议题的划分,可归纳为以下6个环境领域:(1)气候(例如#climate、#climatechange、#climatecrisis);(2)水资源(例如#water、#river);(3)大气(例如#air、#airpollution、#smog);(4)能源(例如#energy);(5)野生动物(例如#wild);(6)化学品(例如#chemical)。第二,每年讨论量前50的热门话题还包括环境的引申议题,例如科学技术(例如#tech、#science)、经济(#business)、企业社会责任(#csr)等议题。第三,特定的能源形态例如煤炭(#coal)、矿产(#mining)、太阳能(#solar)也常常在讨论中国环境形象时提及,成为热门话题。第四,推特帖子也反映着强烈的环境政治倾向,例如在讨论环境问题时,抵制中国的环境运动相关话题(例如#boycottchina)也常常成为热门。最后,关于中国环境议题的热门话题还包括每年的热点事件例如cop21(2015)、cop26(2021)以及近几年的疫情相关话题(#COVID-19)。2013—2022年最热门的十类与中国环境议题相关的话题,具体分布详见表1

    表  1  2013—2022年中国环境议题排名前10的热点话题类别分布表
    排名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总排名
    1 气候 气候 气候 环境运动 西藏 气候 气候 气候 气候 气候 气候
    2 科技 野生 野生 西藏 气候 能源 大气 Covid19 比特币 能源 大气
    3 能源 科技 科技 环境运动 大气 印度 印度 能源 科技 能源
    4 能源 煤炭 大气 气候 科技 科技 日本 科技 美国 科技
    5 煤炭 大气 化学品 印度 印度 商业 澳大利亚 Cop26 印度 西藏
    6 西藏 印度 大气 矿产 西藏 巴黎协定 大气 印度 巴基斯坦 印度
    7 大气 印度 能源 印度 天津 天津 经济 科技 Covid−19 能源 环境
    运动
    8 企业社会责任 科技 食品 野生 大气 塑料 科技 煤炭 煤炭 乌克兰 煤炭
    9 经济 太阳能 Cop21 能源 煤炭 太阳能 能源 德国 亚洲 太阳能
    10 印度 美国 商业 煤炭 能源 冈比亚 英国 美国 美国 欧洲 野生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研究问题二旨在探究推特用户对中国环境议题的情感倾向及其时间演变规律,以及不同环境议题的情感差异。为此,本文对2013—2022年间每条推文进行了情感分析,发现尽管最近两年积极情感倾向稍有下落,但在2015—2020年,积极的情感倾向逐年上涨,体现了我国外宣的初步成效。同时,综合分析10年以来国际舆论场对6个环境细分议题的讨论,发现不同议题之间的情感有显著的差异(F(5,4 346) = 7.18, p < 0.000),其中以能源类话题(#energy)的情感最为积极,大气类议题(#air, #smog)的情感分值最低,具体详见表2

    表  2  环境议题的情感差异分布表(2013—2022年)
    环境议题 情感均值 频次
    气候0.0441 710
    大气0.005910
    能源0.121724
    水生态0.070487
    化工品0.030116
    野生动物0.031405
    总计0.0504 352
    注:F(5,4 346) = 7.18, p < 0.0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通过对研究问题三的探讨,我们发现了国际舆论在讨论中国环境问题时所联结的“他者”与“自我”网络。分析数据显示,推特平台上关于中国环境议题的讨论中,排名前十的热点话题往往同时提及了其他国家,尤其是#印度(#India)。本文选取#印度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主要基于其在相关数据中的典型性和研究价值。一方面,印度是所有关联国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国家;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在环境议题上与中国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关联性,有助于深入分析国际舆论在讨论中国环境议题时的话语建构逻辑和比较框架。具体分析过程如下。首先,笔者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包含#印度话题的486条帖子,对这些帖子所含话题进行梳理,由此构建共词网络。共词网络分析能更直观地展示高频词汇和核心词汇,有助于研究国际舆论场在讨论中国环境议题时,究竟更常对哪些领域进行关注和比较,又是如何联系到印度话题的[32]。接着,我们借助Bibexcel软件,生成了这486条帖子所包含话题的单向词共现矩阵;并经Excel处理后,得到无向词共现矩阵。随后借助Pajek软件,将矩阵转化为可视化的共现网络图。在此基础上,根据话题的类别(例如#airquality和#airpollution 同属于#air 议题,#climatechange、#climatecrisis和#climateaction同属于#climate议题等)进行了议题合并和人工微调,最后得到包含共有25个节点、3 510条连线的社会网络图,每条连线即代表着两个话题的共现。为更清晰展示各话题的重要程度,本文根据点的度数中心度调整节点大小,节点越大,表示其度数中心度越高,从而得到最终的话题共现网络图。根据此图,我们将高频共现话题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国家—国家共现。其中,中国—印度(China−India,n =320)、中国—美国(China−US, n =54)、印度—美国(India−US, n = 52)、印度—巴西(India−Brazil,n = 42)、中国—巴西(China−Brazil,n = 41)、印度—德国(India−Germany,n = 37)、中国—俄罗斯(China−Russia,n = 29)、印度—俄罗斯(India−Russia,n = 26)为共词频率较多的组合。我们进一步对相关推文进行文本阅读,发现国际舆论倾向于将金砖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而南非有所缺席)和传统经济强国(如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G7国家)视为“他者”与“自我”两个不同的整体,这无疑体现了金砖四国(BRIC)在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吸引力以及紧密的伙伴关系。具体而言,发帖内容既有积极正向的言论,例如“作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安全领域的领导者,欢迎印度#中国和#俄罗斯进入”“中国、印度和巴西是环境技术领域的顶级市场”等;也包括较为负面的立场,如“中国和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对地球没有好处,因为他们有很多额外的问题,他们缺乏对环境的考虑”“特朗普在总统辩论期间指责#印度、俄罗斯和中国隐瞒#COVID19阳性病例的真实数量”。从词共现网络的结构特征来看,金砖国家间的高频共现(如中印、印巴、中巴组合)形成紧密的内部关联,而与 G7 国家的共现则呈现离散分布。这种网络形态结合文本分析,揭示出金砖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中已形成具有辨识度的话语共同体。它们不仅在经济合作领域相互呼应,更在环境治理等议题上成为 “去西方化” 的重要力量,与传统强国形成政治经济利益与国际话语权的博弈态势。

    二是国家—环境议题共现。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国际舆论对特定国家存在显著的环境议题标签化倾向。例如,印度和污染(India−pollution)共现的频次为105,意味着当提及印度时,国际舆论常常将其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类似的高频共现词还包括中国—污染(China−pollution, n = 85)、中国—大气(China−air, n = 53)、印度—气候(India−climate, n = 50)、中国—气候(China−climate, n = 49)、巴西—污染(Brazil−pollution, n = 36)、巴西—大气(Brazil−air, n = 35)等,这都说明环境污染、大气议题和气候议题是国际用户在讨论中国、印度、巴西国家时所关注的核心领域,构成国际舆论对发展中国家环境叙事的核心框架。对相关推文的文本分析进一步表明,国际舆论在构建国家与环境议题关联时,存在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与环境问题简单对立的倾向。例如,推文中常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直接等同于污染排放(如“中国和印度的工业化搞得乌烟瘴气,完全不顾及环境后果,把全球的生态都破坏了”),而对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与技术转移义务鲜少提及,这种选择性叙事方式凸显出环境话语背后的权力不对等。

    本文分析了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中国环境议题的讨论,发现国际舆论对中国环境议题的关注并不限于环境事件本身,而是折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复杂认知。这一认知过程与国际舆论场中“他者”与“自我”的建构逻辑紧密相关,呈现出“议题政治化”与“情感分化共存”的传播生态。例如,气候、水资源、大气和能源成为关注的核心议题,其中能源相关讨论的积极情感最为突出,而大气污染等议题仍以负面情绪为主导。此外,用户在讨论中国环境形象时,常将其与印度等金砖国家或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G7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了话题共现矩阵,反映着国际社会在环境议题上的多边互动和环境政治话语。

    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议题的关注不仅是对环境问题本身的回应,更体现出国际政治博弈的深层逻辑。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主要是气候变化、大气污染、能源问题、水污染等“低政治”议题,透过雾霾、污染等环境事件形塑我国环境形象,构建出“污染者”与“受害者”的二元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框架不仅加剧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失衡,也揭示了环境议题在全球传播中被意识形态化的过程。例如,环境问题常与地缘政治议题(如西藏问题)相结合,扩大了对中国环境形象的负面认知。如环境传播学者汉森(Anders Hansen) [33]所言,环境议题常常与其他要素交错、产生更深远的意蕴内涵,因此环境传播实践体现着深远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本文的发现也呼应了刘衍[34]的研究,即环境话语具有社会性和政治倾向性,是一种社会实践。国际舆论倾向于将我国环境议题程式化地纳入政治框架中,映射出基于意识形态的话语偏见以及国际舆论场中“他者”与“自我”的建构逻辑。这也表明,环境传播实践已成为全球政治权力与文化认知博弈的重要场域。

    通过情感分析,我们发现推特用户在关于中国环境议题的讨论中,自2016年开始积极情感倾向逐渐上升。这既是对我国外宣工作的肯定,也意味着推特平台打破了以往西方主流媒体单一的、负面的环境叙事,形成了具有多元声音、更加客观的“民间舆论场”,为环境话语博弈和话语竞争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中国环境议题传播带来了新机遇。然而,这种“民间舆论场”的多元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在某些议题上,个体用户的偏见与西方媒体的负面叙事相互强化,形成了新的传播阻力。还有在大气类、野生动植物类和化学品环境污染类3个议题中,负面情绪的持续存在可能反映了国际舆论对中国环境治理模式的结构性质疑。这都充分表明,社交媒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去中心化了传统媒体的叙事权威,但其多元对话模式也可能因偏见的累积而加剧舆论分裂。这一现象反映了“参与式传播”的双面性,即虽然社交媒体为多元主体提供了开放的表达场域,但其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情绪化特征也可能削弱理性对话的空间,甚至固化既有的刻板印象。因此,如何在民间舆论场中进一步优化中国环境议题的传播策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际舆论场在对中国环境议题的讨论中同时提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体现着关注焦点的多元性。例如,印度在2013—2022年每年均成为提及最多的前十话题,并形成了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为主的金砖国家,以及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为主的G7国家的共现网络,反映着国际舆论场常常将金砖国家作为去西方化的话语主体,与传统的经济强国进行比较和联系。这种二元对立不仅是利益矛盾的外化,也是全球传播秩序中话语权博弈的表现。

    金砖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建构,也揭示了国际传播秩序中“中心—边缘”结构的松动趋势。金砖国家作为“去中心化”的话语主体,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逻辑:通过共同议题的联结(如气候变化、能源合作),建立起对抗西方霸权话语的传播阵地[35]。研究发现,中国与印度在环境议题上的共现不仅体现了两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相似困境,也表明金砖国家整体在全球传播秩序变革中的潜在合作空间。这一发现进一步扩展了全球传播理论的适用范围,将“多极化”与“区域合作”引入了环境传播的研究视野。

    本文分析发现,国际舆论场对我国环境议题的积极情绪呈上升趋势,负面情绪往往出现在大气、化学品污染、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领域,为我国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启示。例如,在能源和气候等积极情感主导的议题上,应进一步强化中国在技术创新、绿色能源转型上的成功实践,通过国际化传播手段(如跨国合作案例与国际会议发声)巩固已有的积极情感;在大气污染等负面情绪占主导的议题上,需要通过更透明的数据披露和跨国环境治理合作来改善国际舆论认知。 同时,可利用推特等社交媒体的双向沟通特性,与海外民众直接对话,从“单一环境报道”走向“综合生态传播”[36],结合国外受众的特征和偏好,引导好环境对话协商,通过有效沟通尽量避免意识形态偏见,以提升在国际舆论场的环境议题设置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37]

    其次,国际舆论场对中国环境议题的讨论往往超越了中国本身,形成了金砖国家与G7国家的共现网络。一方面,这体现着环境传播存在着诸多利益交织角逐,反映着环境传播实践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和“共同命运感”[38]。因此,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可加强金砖国家间的环境议题合作,增强金砖国家在环保议题上的集体发声,进一步解构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例如,推动金砖国家联合发布环境政策和行动计划,利用多边会议(如金砖峰会)强化环境合作议题的国际话语权。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传播合作,例如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将环境议题传播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紧密结合,构建更广泛的国际传播网络。同时,加强金砖国家与G7国家的对话,例如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倡议等项目,将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融入多边合作项目,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最后,全球传播秩序的重构实际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多极化和去西方化在信息传播领域的映像,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和领导者,扮演着全球传播秩序的完善者和重构者的大国角色。因此,中国需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和自信,有效地借助BRICS、上海合作组织、G20等多边国际平台,与其他金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协调合作,发挥在移动互联网、智能技术等国际传播新技术变革浪潮中的后发优势,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全球传播秩序向着公平、合理、民主的方向发展,为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理解国际舆论场中中国议题的传播图景是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主动塑造与引领国家形象、促进中国形象在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的重要前提[39]。进入新时代,数字化公共外交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新路径,表现出脱域性、主体多元性与可沟通性等特征[40]。为更有效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提供了新机遇,本文通过探索中国环境形象在推特上的传播图景,为数字化公共外交进程中国家环境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实证证据和路径建议,也为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如何进行主动的议程设置提供了现实基础。并通过探讨国际舆论场中“他者”与“自我”的建构逻辑,以及金砖国家与西方经济强国之间的传播对峙,从理论上深化了对全球传播秩序变迁的理解,丰富了中国环境形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研究路径。

  • 图  1  高校“纪巡财审”协同监督示意图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吴豪伟. 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演进与高校的实践路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1):50-56.
    [3]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22.
    [4] 习近平. 论党的自我革命[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5] 师长青,王诗雨. 以“协调配合”凝聚监督合力——推进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J]. 中国纪检监察,2023(8):22-24.
    [6] 习近平. 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 求是,2023(21):4-10.
    [7] 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凌复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8] 汤棋,王凯伟. 协同监督:思想渊源、制度演进、现实启示[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5):32-40. doi: 10.3969/j.issn.1671-0681.2023.05.005
    [9] 列宁. 列宁全集(第4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 加载中
图(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011
  • HTML全文浏览量:  181
  • PDF下载量:  6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9-1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22
  • 刊出日期:  2024-04-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