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Four-in-On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摘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需要调动一切育人元素、需要多元教育主体协同发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通过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载体、学生为对象,将四方力量有机组合起来,整合资源、强化管理、丰富实践、创新形式、拓展平台、完善机制,实现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全景式参与的教育紧密关系,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良好氛围。Abstract: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and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mobilize all educational elements, combine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multiple educational participants and form an all-involving,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e can integrate resources, improve management, enrich practices, innovate forms, expand our platform, and upgrade the mechanism by promoting experimental practices in school-family-socie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combining the four forces organically, with family as the basis, school as the main body, society as the carrier, and student as the object. In this way, once the “four-in-on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s established, a close educational relationship will be formed, which fully involves families, schools, society and students and a new pattern of school-family-socie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
习近平总书记[1]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良好的家风校风和社会支持,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气候、生态,润物无声地进行品格完善、价值引领、人生启迪,给予学生精神力量和发展导航。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出台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与需要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参与、社会有效支持、学生自我教育,构建起家庭润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学生自主的“四位一体”协同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提升。
一. “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密切关联的组成内容,通过有效协调三者的教育理念、资源、价值观,促进交融和整合,可以实现“1+1+1 ≥ 3”的育人效果。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后备军,是高校和社会工作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加强针对性专业指导和深入实践探索,增强育人共识、明确职责定位、完善工作机制,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一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多元主体育人机制
长期以来,高校担任着育人的主要载体,把握着育人工作的主导权。在高校教育中,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技能、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念得以完善。同时,传授知识、技能、规范与塑造价值观念也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具备的职能,三者的根本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当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如教育主体权责有待划分明确、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有待三方深入把握、教育方式方法有待协同联动、育人实效缺乏来自学生的反馈等。这些,需要高校作为纽带去推动引导和协调,打破权责壁垒、明确责任划分,让家庭、社会主动参与学生教育培养,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来自家庭和社会支持。只有三方形成有机互动的共同体,才能更加及时有效地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精准识别和供给。
二 有助于增进家校协作计划性与系统性
家庭和高校在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担纲主要角色,但二者在育人观念上有差异。如高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家长更加关注学生学业和个体发展;高校根据学生优势、综合能力和国家急需指导其职业规划,一些家长更加期待学生通过读研深造找到更加稳定更好条件的工作。家校沟通协作多以高校为主导,主要集中在新生报到、年末学业通报以及突发事件处置上,部分家长依旧存在“孩子交给学校”思想,具有教育引导的滞后性,“防患未然”意识相对薄弱。学生入学后,家校联络主要围绕现实问题通过电话、微信等信息化方式沟通,家长参与整体培养工作的实效有待加强。综上,通过增进家校互访、定期会商、问题研讨等更有针对性的家校协作举措,推进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实现高校和家庭合作的互通互信、双向沟通,增进计划性、连续性、周密性与系统性。
三 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行合一、提升责任意识
大学生既是高等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又是校园建设、社会工作的参与者、贡献者,他们思维活跃、敢于接受挑战。随着逐渐独立化和成人化,多数不希望作为被动的知识观点接受者,更想成为主动获取者与实践者。但实际上,大学生心性尚未成熟、需要加强历练,对于个体发展与社会、国家期待之间的关系认识上有待同步和深化。在高校层面,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点,挖掘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和创造力[3];在家庭层面,要以亲子平等沟通代替传统家长管制;在社会层面,要给予学生进行社会事务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高校加强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导、社会创造实践锻炼和价值塑造平台、家庭给予责任养成和支持引导等多方努力,使得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的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主动担责、主动服务、感恩回馈。
四 有助于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与突发事件发生
相比较而言,大学生阅历较少、容易受外界干扰,判断是非、人际交往、应对分析和处理问题等能力尚待加强。同时,家长们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关注在大学阶段容易出现断层;一些家庭和学生本人存在“病耻感”,对大学前的既往病史不够坦诚,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不够重视,影响了危机处置的最佳时机。通过协作,高校可即时向家庭反馈学生校园表现并加强预警,为家长去理解并引导孩子走出心理困境提供专业指导,减少家庭在事发后的被动参与。并且,通过社会支持和实践锻炼,尊重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提升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道德意识、诚信意识以及抗压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公共规范、校规校纪,避免违法违纪。
二. 精准思政推进“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着力点
一 精准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4]指出:“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工作理念成为脱贫攻坚、科学防疫等工作中的重要指导理念,并逐渐被延伸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领域[5],成为研究热点。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6]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提高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7]。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8]。精准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启示。
对精准思政的内涵研究,学术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精准思政,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以推动现实的生命个体成长为目标,以现实的具体问题为着力点,系统性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9]。从狭义角度而言,是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的介入下,在精准思维的引导下,对受教育者行为进行大数据算法分析,在整合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精准定制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实现教育精准到人,培育合格的时代新人[10]。“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要求高校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征下,要紧跟教育改革进程,协同各方力量顺势而为,将思想政治工作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不断增强时代感和亲和力、把握精准度和创新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期待。
二 “家校社生”协同实践调研——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虽然家校、校企合作等内容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合作力度趋弱,尤其是家校合作互动上。一方面源于学生主体成人化、学业自主化,另一方面存在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投入家校合作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动力不足”[11],家校社协同机制有待健全。
2023年5月至6月,课题组以“多元协同推进大学生成长发展”为主题,设计“学生家庭适应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生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情况”2套问卷分别面向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和家长群体进行调研和实践探索。在“学生家庭适应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调研中,面向全校学生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调研显示,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父母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呈负相关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佳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偏低,而当父母提供更多情感温暖和家庭适应性较强时,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更高。同时,随着学生年级、年龄增长,其对家庭发展变化的适应程度呈下降趋势,这与学生成长成人、步入社会、阅历增加并逐步形成自身独立向上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发展规划相关。“学生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情况”调研面向学生家长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09份。77.8%的家长认为,“父母需进一步增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42.83%的家长认为自身对孩子所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了解不够,49.31%的家长对孩子在大学以前已存在的心理问题持“个人隐私、不作主动说明”“视孩子大学心理情况待定”等态度。84.48%的家长认为孩子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大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小的家庭教育协同配合”。超过75%的家长建议加强家庭、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等密切合作,在促进学风引领与监督、提升学生学业效果、助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指导学生做好发展规划、实现顺利求职或深造等方面发挥作用。超过半数的家长希望进一步运用信息技术增进学生日常表现的即时精准交流,定期了解与学生培养发展相关的学校政策、社会工作动态。
结合调研和工作实践可以发现,当前仍存在家庭和社会参与高校育人工作不充分、教育观念不匹配状况;部分家长需要得到与学生成长共进的专业指导和建议,在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上进行转变;一些家长存在对学生过度保护或对学生实践锻炼不够重视等情况;学生自身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意识也有待提升。同时还发现,随着学生年级增长和需求变化,家庭对于学生学业和发展规划的影响趋弱,社会影响增强;家庭和社会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动态等即时和精准化信息有较大期待。基于此,要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为出发点,发挥高校在多元主体中的枢纽作用,整合教育政策、教学培养、科研实践、社会工作、对外合作以及学生成长动态和个性特征等多元化信息,及时与家庭、社会进行互通共享,精准把握工作方向、精准把脉发展规律、精准进行供需对接、精准创新完善机制,共同明确并发挥好育人责任,从“一元单向”转变为“多元参与”,从“校园主力”转变为“汇聚合力”,构建出更加和谐有效的协同育人场域。
三 精准思政推进“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着力点
一是精准定位多元主体的育人责任。家庭高校社会都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共同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1],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孩子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实现全面健康成长。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抓学生思想“拔节孕穗期”,发挥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作用,聚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社会要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通过提供实践机会、社会资源等全环境支持,助力学生认知和体验社会行为准则、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工作生活技能,融入社会“大课堂”,投入读好“国情书”。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引领推动学生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和自我锻炼的主动施教者,做实现自我发展目标的积极行动者,统一育人共识,凝聚育人合力。
二是精准把握发展规律、把脉学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发展,旨在做到对受教育者定向把脉、对教育疑难点定点爆破、对教育发展限制定时清除、对教育各环节问题定位治理[12]。要把握好规律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其思想与认知特点,锚定个性化成长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善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着力因材施教,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把握教育改革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趋势和新型媒介传播规律,推动思政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运用好大数据常态化开展学生精准“画像”,精准把握学生特征、精准识别学生现实问题与异常行为、精准评估诊断并进行预警,助力学生健康发展。要利用好虚拟仿真、全息影像等创新技术开展观摩式体验式思政活动,以“微言”讲好“大义”,增强时代感和亲和力。
三是精准构建协同联动的长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6]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中学思践悟,让家庭社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整合育人大资源,实现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优化配置,促进线下资源、云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人才培养校内校外一体化贯通、网上网下一体化推进。建好育人大平台,既做好家校全覆盖联通,又做实家访细致性交流;既深化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又加强校地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学生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等,联动建好实践教育基地、品牌示范活动、优质思政育人课程,实现高校与家庭共促共进、高校与社会互动互生。打造育人新场域,在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基础上,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面向院系基层、学生长期实践地等创新开展融合思想引领、学习发展、生活管理和特色文化建设的多功能社区空间建设、团队组织建设,以精准化服务满足学生需要,实现学生自助与助人。
三. 精准思政视域下“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一 精准思想价值引领,指导学生明确“三重角色”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爱子,教之以义方”等都体现着家国同构思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要紧抓家庭教育“基础”,以良好家风促进优良校风社风,实现“家风建设—校风引领—社风影响—个体卓越”,要帮助学生知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13]354,要帮助学生明确做家庭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重角色,厚植高尚纯粹的家国情怀。
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当有意识地把涵养家风的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学生日常教育。如征集“家风廉教”作品,挖掘承载优良家风、校史的老照片老故事等,传递温暖、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激发情感认同。要定期向家长了解学生居家期间的思想行为表现,将良好家风建设促进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品质养成作为家校沟通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身的立校特质、办学特色和育人使命,例如在北京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14]给学校老教授们回信,强调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回信蕴含着高远、深厚、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思政元素,是一次生动的“大思政课”和一座丰厚的育人“富矿”[15],为师生工作学习提供了汲取奋进力量的源泉,传承红色基因、锻就钢筋铁骨,为“钢铁强国”梦想接续奋斗。高校要立足国情需要,挖掘精神特质和特色优势,强化承载着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的知识文化体系与课程思政建设,用好“请进来”的社会资源如大国工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报告宣讲,引领学生体悟爱国、敬业、诚信、奉献,上好生动的校内与户外思政课,潜移默化地将所学转化为自觉追求和笃定信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二 精进学业锐意创新,助力学生守本分练本领
共同的育人方向目标是家庭学校社会开展协同育人的前提,学生在大学的主要目标是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栋梁之才。高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围绕学风建设和学业成效,实现“学校教育—家庭督促—社会支持—学风优良”。
一方面以学情跟踪和家校联络为重点。高校辅导员要自学生入学起即在课堂内外进行科学性、针对性、持续性的学情跟踪指导,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知识情况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加强专业发展规划[16],解决学业困难、排解心理压力。通过“传一份喜报、寄一封信件、通一次电话、送一份问候、做一次提醒”等形式密切联系家庭,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向家长跟踪学生假期学习情况,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给予家长与成人化子女相处的精细化建议。特别是围绕学业预警,转变传统的“学业危机”事后处理的常态、改变家长“孩子交给学校”观念,增强学业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增进与家长的事前预警、帮扶监督,把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控制关口前移。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协同专业教师发挥好高校教书育人主阵地作用。开展“名师名家讲坛”“专业教育沙龙”等学术启迪活动,用学术讲政治、以德才育人才,引领学生将精进学业、精技强能与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勤奋学习、不懈奋斗的动力。高校要发挥行业特色优势,积极回应国家战略急需和企业急盼,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清单转变成高校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创任务清单,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方面深化校企、校地合作,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将专业优势和发展急需紧密融合,早进实验室、早组科创团队、早做研究项目,积蓄过硬专业实力。
三 精实实践锻炼及职业规划,支持学生发展成才
大学是学生开启职业规划的黄金阶段,高校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科学规划,及时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思想转变、从学生单一角色到社会多重角色的转换,家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调节压力、适应独立工作生活,社会和企业要为创新人才实战锻炼和成长发展提供广袤沃土、进行培植滋养,形成“家庭润育—社会实践—学校指导—学生实现”模式。
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和实际发展需要,高校要整合家庭、社会资源,强化学生专业精神和实践意识培育,如开设“社会专业课”“校友思政课”“实践育人微课”,评选“最美实习生”“最美青工”等实践先锋,鼓励学生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科创研发等实践活动,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注入“新鲜血液”。特别是深挖社会和企业资源,聚焦专业和科创前沿、聚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以“科技小院”模式引导工科学生沉浸式深入社会基层、工程一线发挥所学,将研究做在工程中、论文写在产品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在实践地构建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实现的“一站式”社区、干事创业舞台。针对学生高年级阶段的读研深造、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进行一体化发展指导,面向家庭普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认知,纠正“读研深造是唯一出路”观念。引入企业人力、优秀校友、专业导师等校企专业人员参与指导,为家庭定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具体建议,引导家长尊重子女的职业志趣和个性化发展。面向社会和企业,加强校企、校地对接共建、访企拓岗,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到有意向的就业单位实习实践和挂职锻炼,增进相互了解,加快学生从在校大学生到职场新人的快速转变。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创新推介形式,如“毕业生电子名片”设计推广、社会基层就业榜样评选和引航示范等,着力为学生提供符合其愿望和能力水平的多层次、多方式、精准化实习就业服务。
四 精细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各教育形态优势合力,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共育的良性互动,有助于面向学生加强精准帮扶和心理支持,实现“学校家访—家庭反馈—社会帮助—学生自立”。在国家和社会资源支持下,高校建立了“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勤助”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让学生集中精力专注于学习和发展,也强化了学生感恩社会、关爱他人、自我成长和责任提升。高校辅导员利用假期实地家访,了解家庭的经济情况,讲解国家资助政策和社会捐助等情况,请家长反馈学生生活表现、对培养工作和校园管理的建议,既实现家校充分沟通,又赢得广泛支持。
按照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进程,学生不同阶段的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各有侧重。例如学生在大一阶段主要加强适应性教育、夯实通识课程基础、增进人际交往,大二大三阶段要抓好专业课入门学习、着力励志教育和发展规划、强化创新创业和科研实践,大四阶段要进一步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读研、就业等具体发展路径。因此,探索贯穿学生大学全程的家校合作新模式,立足“精准思政”设立“家校工作驿站”,成为协同育人的有效平台和重要抓手。在传统的新生家长见面会、年度家长信、通信通话基础上,加强家长接待日、每学期家庭教育指导、每学年学生学习效能和家庭关系调研等活动设计,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线上线下建立高校辅导员与家长会面空间,为平时来校或定期线上沟通的家长提供一站式交流服务。主要围绕学生不同年级阶段的学业规划特点和发展抉择情况,如分选专业、学业辅导、心理咨询、就业与深造等,每学期聚焦主题进行会面沟通,介绍高校教育政策、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趋势、新学期家校协同工作重点等,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和年级整体发展情况,回应普遍关切问题并开展高校工作建议征集,促进高校与家庭的常态化密切联系,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护航学生成长。
-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2] 教育部等十三部门.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3-01-17) [2023-11-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3] 冯刚. 深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逻辑理路[J]. 高校辅导员,2021(2):8-13. [4]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 人民日报,2022-03-02(01). [5] 王学俭,赵文瑞. 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微思政的概念、构成和运行机理探析[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125-135. [6]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2-28(01). [8]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7-12-06)[2023-11-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9] 李辉,孙晓晖. 精准思政:必要与可行[J]. 思想教育研究,2020(6):3-8. [10] 王妙妙,纪建强. 精准思政探析[J]. 高教论坛,2022(8):1-4. doi: 10.3969/j.issn.1671-9719.2022.08.001 [11] 吕叙杰,王阳阳,杨若尘等. 高校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武汉8所部(委)属高校的实证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8):13-17. [12] 王丽鸽. 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阈论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20(9):58-63.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 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回信强调: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 培养更多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N]. 人民日报,2022-04-23(01). [15] 于成文. 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老教授回信精神落地生根[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233-236. [16] 刘娜,李婷.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22(2):89-92. 期刊类型引用(2)
1. 许梦阳,陈希赟,李肖肖.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实施路径探究. 教师. 2024(27): 9-11 . 百度学术 2. 李欣怡,李建秋. 基于K-prototype的精准实践育人研究. 科技和产业. 2024(20): 115-12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0
- HTML全文浏览量: 59
- PDF下载量: 30
- 被引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