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周鑫

周鑫.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3): 16-21.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02
引用本文: 周鑫.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3): 16-21.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02
ZHOU Xin. Method and Essence of Building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3): 16-21.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02
Citation: ZHOU Xin. Method and Essence of Building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3): 16-21.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02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100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基本问题研究”(编号:22BKS141);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学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编号:2302023JXGGRC-003);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专题研究”(编号:2024SZA04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周鑫(1985—),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D64; X2

Method and Essence of Building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with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摘要: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既是新时代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明晰其要义和核心要求,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1]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如何在新时代以更高的站位、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大力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高度凝练的表达,明确其本质特征之一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实际上是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一次理论总结,同时也擘画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蓝图。那么,如何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2]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要求在实践当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2]。从理论维度来看,这“六个必须坚持”内含有丰富的哲学基础、理论内涵和方法论思维,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现实维度上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和根本遵循。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和时代特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来的宝贵经验之一。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位置,既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

    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维度来看,社会生产的目的和实质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差异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虽然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却也造成了广泛的生态危机,而且威胁到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存权益,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弊端,以及严重的两极分化。马克思 [3]269-274从本质上揭露了正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了异化劳动,工人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自然为资本家所服务,同时也导致了生态异化。在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思维,深刻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中的经验教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在避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优势相结合;既致力于物质文明的繁荣,也强调发展红利的全民共享,强调民生的重要性,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内在目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日益多样化。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人民需求的新内容,但优质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表征。因此,时代要求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33 。即,除了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社会主义生产还要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表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当前全球形势风云变幻,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如何在发展中始坚守人民生态福祉的底线?如何以高质量的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原则和方法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思维和方法,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基于此,要不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民生服务,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就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本身就是自信自立的体现。当前全球治理呈现多样化矛盾,单边主义、逆全球化、保护主义等思潮不断涌现,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尽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的外部局势,2023年,仍然实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5],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自信,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决心。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特质和精神品格,有利于最大程度凝聚合力、形成共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底气与动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绿色资本主义变革和西方生态现代化模式。针对如何开展全球环境治理,国际社会先后呈现过不同的思想和方案。这些方案所采取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路径各有不同,或主张开展“深绿运动”,即主张以生态中心主义的哲学价值观为思想和行动核心;或主张开展“浅绿”运动,即主张以经济技术手段进行革新的思想和运动;或主张“红绿”结合,即主张替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以此作为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前提。曾盛极一时的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尽管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生态危机的现象问题,但是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内在本质,没有对资本逻辑的生态负效应进行有力的抨击。由于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批判,也就难以形成对社会转型认知的彻底性,继而呈现出对技术的乐观主义心态。这些思想和方案有其合理性,却无法为全球生态危机的治理提供一套文明新范式。

    中国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6],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传统西式现代化的超越,创新了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性。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对人和自然的双重剥削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建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内含有促进环境公正和社会公正的价值指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构了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范式。可以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自觉,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彰显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

    守正与创新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守正,意味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明确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逻辑;创新,意味着结合中国国情,谱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篇章。从全球各国的现代化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性——由于突破了传统以资本为中心的西式现代化路径,因此没有现成的做法和经验可供参考。这就意味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开创人类文明的新范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不断开拓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境界与实践理路,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同于西方的“绿色资本主义”图景,中国式现代化要打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这意味着必须摒弃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二元对立思维,摆脱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本位思想,开拓全新的社会主义文明新范式,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话语体系,实际上是具有三维逻辑支撑的。

    生产发展是从生产力角度,要求走绿色化的新质生产力之路。纵观全球,工业革命以来的生态危机往往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非理性与不科学。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要从对传统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的过度依赖上转型,摒弃粗放型产业的规模化扩张,实现发展观的深刻变革、走绿色发展之路。从发展理念上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强调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改善生产力”,强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4]23。这实际上充分肯定了自然的价值,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主义视野。当前,中国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是绿色,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这是生产力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重大创新。有利于避免市场经济的外部不经济性,将优质的生态环境转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此实现经济的绿色化。

    生活富裕,意味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全体人民共享生产发展的成果,实现产品的公平合理分配,并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2]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以人民美好生活为价值指向,以解决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为载体,以绿色、共享、普惠和公正为目标,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能,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生态良好,意味着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路径,在国内外重要场合以“两山论”来阐述这一原理,并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原则。虽然经济发展(“金山银山”)与生态保护(“绿水青山”)之间在实践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二者在结构上却也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能够在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建构绿色发展观,遵循生态理性、推动绿色发展;那么,二者是能够实现良性互动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正是承认了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将自然资源视为财富的源泉;唯有如此,才能可持续利用生产资源,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境界。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发现问题、认识矛盾并解决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之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保障,旨在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水平保护是前提,意味着始终坚守自然财富、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唯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实践方略,才能不断提出真正解决新时代绿色发展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办法。

    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2023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7]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其中内容之一即为解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思想引领行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必须认清西方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现代化模式的弊端,科学认识自然价值,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问题导向还要解决思路问题。明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优化发展方式,厘清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思路。传统高能耗和高排放的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模式,是造成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加强资源节约、提升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政策、法治等手段,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清洁发展,积极防治污染。总体上,以创新驱动、以先发优势引领发展,加上严密的法治保障,培育和创新新质生产力、走绿色发展之路。

    此外,在实践当中还要明确路径问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辩证思维和系统观点,将环境治理、产业调整、生态保护协同起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我国已经确立了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1+N ”政策体系,以此为指导,理论上要致力于跳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碳政治”的藩篱,努力破解工业文明发展与保护“二元悖论”;实践上要积极探索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现实路径,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万事万物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系统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之一,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必然贯穿始终。诚如习近平总书记[8]所指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务必把握事物运行的整体规律,看待问题、开拓事业必须坚持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思维和观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身涉及三大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也必须遵循系统思维和辩证观点。要运用系统观点,把握好全局和局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时,把握好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的关系,增强各项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认知,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认知,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 1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随着环境治理的进一步推进,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进一步提升了对这一共同体的科学认知,将这一系统扩展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9]68主持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时,科学指出要“坚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关系,才能坚持辩证思维方式、真正统筹好环境治理这一系统工程。

    从整体视野出发,系统观念要求厘清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科学理念就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 [9]68。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事业上,要明确战略与策略的有机关系——既要以整体视野把握治理事业的总体布局,也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因此,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而是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视野出发,将生态系统各要素统筹考虑,将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科学理解。

    此外,构建生态安全体系还必须立足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规划,通过综合整治和系统保护,才能全方位、全地域以及全过程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这要求尊重自然规律,针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要素和特点进行科学规划,统筹进行矿山保护与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质量提升、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等举措,逐步修复生态退化地区、稳定生态系统功能,并逐步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打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维护生态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

    人类社会追求现代化之路历经艰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借助科技革命的力量,西方社会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迅速积累了社会财富并实现了社会繁荣,然而,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仅如此,全球化之下的资本分配格局使得生态环境破坏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尤为深重,发达国家的高消费生活方式也让环境正义问题日益凸显。当前,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鸿沟不断拉大。“仅仅靠市场自由调节和技术的升级变革解决不了生态环境问题。”[10]在这一过程中,“绿色资本主义”也未能实现深层次的绿色变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不断研究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并总结规律,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导向,并强调[11]“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中国基于全球历史发展视野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发展样式,“超越了绿色资本主义,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和价值支点”[12]。即,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立场和观点开展全球治理,旨在实现环境正义,建设共享、包容、开放、可持续的全球生态体系。

    生态危机作为全球性危机,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更是一个发展性问题。当前全球面临着气候变化、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和浪费等多重环境问题,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危机并存。人类社会不应仅仅是利用自然,而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不同经济体之间发展阶段、发展能力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才需要世界各国携手,遵循多边主义、关注环境正义,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较早、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较多,需要承担更多的气候责任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起步较晚,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和技术缺口较大,面临着排放与降碳、发展与转型的双重难题。尤其是一些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地理条件特殊、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遭到气候变化的冲击往往更为直接,亟需气候融资、人才、技术等支持。因此,在2023年迪拜气候大会上,气候融资问题成为核心议题之一。如何更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缩减资金、技术与人才的“南北差距”,理应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实际上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全球治理命题的明确回答。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方面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坚持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发展,于2020年提出了自己的“双碳”目标。近1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近10年来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8亿吨;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11]。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不断通过提供援助以及“南南合作”等方式,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气候治理能力[13]。中国始终秉持义利观,弘扬立己达人精神,设立了“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大力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既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民生需求、造福中国人民,又立足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文明需要交流互鉴,各国的现代化道路根源于各自丰富的文明传承。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总结与时代命题的回应,不应由西方话语权所主导。“当代中国正在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和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探路者,在双重意义上成为一个未来可期的世界领导者角色。”[14]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探索,中国完全有理由、有能力、有责任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一种中国样板,超越国界,从而丰富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雄伟蓝图,“六个必须坚持”则进一步阐释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实践路径。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科学导向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在实践上,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文明范式上,则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现代化之路提供了全新样态,从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1)  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提出。
  • [1]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 人民日报,2023-07-22(01).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4-02-29)[2023-10-12].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04).
    [7]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N]. 人民日报,2023-3-20(02).
    [8]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 人民日报,2023-2-8(01).
    [9] 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10] 李全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意义探讨的三个视角[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3):239-245.
    [11] 习近平. 坚守初心 共促发展 开启亚太合作新篇章——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N]. 人民日报,2022-11-18(02).
    [12] 张云飞.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导向[J]. 思想理论教育,2023(11):11-18.
    [13] 周鑫.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多重维度[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5):120-126.
    [14] 郇庆治.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与贡献[J]. 国外社会科学,2022(2):4-15,195.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48
  • HTML全文浏览量:  180
  • PDF下载量:  49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1-01
  • 刊出日期:  2024-04-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