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rmation Condition and Promotion Path of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摘要: 获得感的形成是一个“需求—获得—评价—反馈”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作为外在干预情况下教育对象精神层面获得满足后的正向情感体验,它的形成过程中教育对象将面临“为何学习思想、价值观念等(需求问题)” “为何选择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价值选择)” “理论学习与现实之间为何存在偏差(现实反馈)”三大疑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唤醒“对接需求—引导价值评价—强化价值选择”。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is a process of demand-acquisition-evaluation-feedback. The sense of acquisit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is a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are satisfied at the spiritual leve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xternal interv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the educational objects will face three questions: “why do we study ideas and values (demand)”, “why do we choose to study Marxism ideas and values (value choice)”, “why is there a deviation between theoretical study and reality (reality feedback)”. Therefore, the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wakening the docking demand-guiding value evaluation-strengthening value choice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
-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内涵与特征
获得感是人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情感状态,本质上属于心理学范畴。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种认知过程不是简单地将外在事物植入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应。因此获得感产生与否首先要看事物能否被人所感知和感觉到,也就是被“获得”。这种“获得”不是他人评价的获得,而是自身心理感知的获得,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所说,认知发展得以发生的主要机制在于平衡。能否被认知取决于事物是否符合心理对象构建的认知图式,“获得”与否同样如此,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主体的内在感官这一“需求”。在“获得”被感知和感觉的基础上才会进入心理情感过程,对所“获得”的情况进行价值判断,做出情感评价,产生情感倾向。根据“获得”是否满足主体的需求,是否超出或低于主体的心理预期,会产生获得感、失落感、挫败感等情感倾向。获得感则是指主体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正向情感倾向,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都可能会产生获得感。本文主要阐释教育对象的获得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需求对教育主体传授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等进行选择吸收内化,使自身内在精神层面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正向思想道德情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2]。思政课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只有不断备课[3]、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获得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也具有其自身独有特征。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是一种教育对象受到外在干预情况下精神层面产生的获得感。“获得”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例如物质层面的金钱、生活必需品、其他物质待遇;精神层面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念等。同时,“获得”还可以根据主体的作用分为因自身需求自发主动追求的获得,例如主体努力工作对薪酬的追求、刻苦学习对成绩的预期,对未来的期许;也有外在因素作用产生的获得,例如政策红利带来的收入增长,外在灌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观点等。因此获得感也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主动追求产生的获得感与外在干预产生的获得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受到教育主体及其传授的教育内容影响产生的主观感受。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就属于精神层面、外在干预产生的获得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作用产生的内在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目的是一种思想传承、价值传导,尽管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状况、知识结构、道德水准等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教育方式、方法、载体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这种思想传承和价值传导能否成功最终取决于教育对象,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主体是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只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思想道德需求和理解水平,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积极参与;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自身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相互对照验证,得到正向结论,才能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主客观的融合,真正感受到获得感的情感体验。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是一种正向的思想道德情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经历思想道德认知、思想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意志、思想道德信念、思想道德行为等阶段,最终实现知行合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客观思想道德需求获得满足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思想道德情感,而不是对宽泛的思想道德标准做出的情感倾向,也不是对某种社会思想道德行为或事件做出的个人价值性判断。同时,思想道德情感是教育对象在现实思想道德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它既包含正向的爱、信、崇尚等,也包含负面的憎、恶、逆反等,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则是在教育对象自身某种思想道德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产生的正向、积极的思想道德情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是思想道德情感向思想道德意志、信念和思想道德行为转化过渡的必备条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教育主体有意识地向教育对象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使教育对象在内容上认知、情感上认同,并在行为上践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也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经过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个体思想道德的过程[4]107。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需要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的内在逻辑规律,动态把握教育对象的需求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使教育对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实现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感情向思想道德意志、信念和行为转化。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获得感两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教育主体),其目标是将所推崇的思想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社会化、大众化,使教育对象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获得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获得感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教育对象),其获得感的形成是遵循获得感形成的一般逻辑:需求—获得—评价—反馈,当教育对象根据自身认知图式感知到教育内容后首先会进行价值评价,然后再进行实践检验,只有经受这双层检验才会真正形成获得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是教育主体外部推动与教育对象内部吸收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的外部条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教育主体为了推动主流政治观点、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化和大众化,最终内化为广大学生自身的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会建立一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包括从思想上教化、在情境中感化和制度上强化,从而为教育对象生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外部条件。一是思想教化。正如列宁[5]曾经说过:“先进的思想不会从人民的头脑中自动产生,而需要进行灌输。”思想教化是教育主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通过灌输等手段传授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方式。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目标,使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的政治观念、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教育主体往往首先会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教育媒介以及其他方式方法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推广,使这些政治观点、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广为人知。由于思想政治观点、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往往以精炼的形式呈现,但教育对象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各有不同,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和大众化,社会治理者会建立教育研究机构、通过项目研究等形式对教育内容进行学理分析和通俗化阐释,并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征设立专门的课程对教育对象宣讲和阐释教育内容,在学理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倡导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个人需求相互联系和统一,促使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认知、认同。二是情景感化。相对于思想教化,情景感化属于一种隐性教育,它主要通过情境感染、情感动员等方式启发、引导教育对象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查找自身差距,进而认同、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往往通过回顾历史情境,在具象化情境中展开情感动员,引导教育对象产生共情,在情感上认同、认可教育内容;或组织教育对象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切身感知体验教育主体所推崇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引导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接受教育内容,最终实现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等传导。三是激励强化。激励强化是教育主体通过强制性的规制、引导性的激励和约束来达到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内化巩固目的的一种手段。经过教化,教育对象可能只是从学理上认同了自身需求与思想政治观点、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规范以及国家、公共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感化,教育对象对教育主体所推崇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情感上产生认同。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认同,教育主体往往会通过选树先进典型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对先进性人物和和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对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标准采用强制性的法规、制度等形式加以固化,并对不遵守这些社会规则的教育对象给予惩治。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的内部条件
教育对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其获得感的形成遵循一般逻辑:需求—获得—评价—反馈,教育对象经历的内在心理过程则是“需求—价值评价—现实反馈”三个阶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内部条件。首先,需求是获得感形成的根本前提。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具有一种“天然必然性”[6]。人的需求包括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生存需求是人发展的原始动力,而需求的发展则为人提供持续动力。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具有社会归属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所包含的主流思想政治观点、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其行为准则等则是社会公认的主流价值标准和评判标尺。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和对社会归属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决定了其有认知、认同、认可社会价值观点、思想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的需要,这也为教育对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奠定了内在心理基础。其次,价值评价。评价是评价者对事物及其价值的评估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过程,评价的结果直接关系到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态度和看法,这种态度和看法既可能是正向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消极的。尽管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来看,每个人都有社会归属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都对社会主流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具有潜在的认知、认同需求,但并不代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就可以直接转化为教育对象自身的政治观点、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最后,现实反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能否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需求,取决于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价值评价。第三,实践反馈。人的思想行为是围绕意义和价值而发生,其生成在于人在社会关系中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生存与发展的利益[7]。价值评价只是一种理论层面的评价,是个人对“获得”能否满足其内在需求的理论认同,也是一种主观情感偏向的评价。但获得感生成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二者的辩证融合,当头脑中的主观认识和感性知识在得到实践的检验和确定之后,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8]。因此价值评价正确与否还需通过实践反馈予以确认。马克思[9]103也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能否现实社会中真正满足教育对象的内在利益需求才是获得感形成的决定因素。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果如果证实教育内容可以满足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那么这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才能真正得到强化和巩固;否则,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会逐步消失并寻求新的价值标准。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是教育主体供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需求获得满足的有机统一。首先,教育对象的“需要”为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而获得感的形成又离不开教育主体的思想教化、情境感化和规制强化。其次,教育对象内在价值评价形成了对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而这种基于自身利益和个人既有经验、文化背景的评价又受制于外部的引导。最后,教育主体的实践反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调节,也是与外部约束、激励等强化分不开的。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生产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过程。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过程的理论分析,为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形成获得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从理论层面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教育主体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社会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内在思想政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的过程;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不是依靠简单你打我通的直接灌输,而是教育对象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性对教育内容进行接受、吸收、转化,最终内化为自身的政治观点、价值和道德观念的过程。教育对象面临“为何学习思想、价值观念等(需求问题)” “为何选择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价值选择)” “理论学习与现实之间为何存在偏差(现实反馈)”三大疑问,而且三大疑问呈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关系。需求问题是评价问题的前提,价值评价又是对需求进行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评价又需要现实反馈一致,才能真正生成获得感。因此,教育主体将面临如何使教育对象内在的社会化需要觉醒,在众多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在社会现实中得到强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面临的三大难题。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教育主体唤醒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引导教育对象进行价值评价,强化教育对象的价值选择。
一 唤醒对接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的前提
教育对象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等存在内在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存在将自己所信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社会化、大众化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是一种供需关系,获得感的产生本质上就是供给与需求的一种平衡,当供需关系协调时,教育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就会产生,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一方面,教育对象社会化的内在需求只是一种潜在需求,并不意味着其就会自发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信奉的主流思想政治观点、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其行为准则。如果教育对象对“为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没有概念,也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内在需求没有被唤醒,那么他们大多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就是识记知识点,只是为了完成考试或综合测评考核等而去学习或采取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题活动。就很难对思想政治理论和观点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形成正确思想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能运用所学到思想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很少意识到教育对象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图式对接其内在需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往往采用照本宣科、满堂灌、填鸭式,不能做到师生双向互动和启发,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10]213,在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也是重形式、走过场,那就很难达到既定的教育效果,更难以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本质,更谈不上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对自身发展的作用,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必须唤醒教育对象内在的社会化需求。首先,教育主体要从哲学的视角通过对比展现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在人类认会发展中的魅力。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与封建社会君权神授思想对比,诠释思想观念对人自由发展的重要性;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向学生阐释制度、国家的产生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从人的社会化视角阐释人的社会性和归属感,要求个人融入社会,并且遵循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向教育对象阐释国家安全、稳定和强盛对于个人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性,社会道德对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从个人发展视角阐释了解社会发展形势与国家大政方针对于个人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联系等,以及个人与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唤醒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内在需求,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教育主体应该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本质是思想价值观念的传导,改进自身教育方式方法。善于运用启发式教育方式唤醒教育对象内在的社会化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道德发展特点和认知图式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形式,运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引导;通过创设具象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情景,让教育对象进行沉浸式环境体会,通过情境感染、情感动员等方式启发、引导教育对象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进而认同、认可价值观、方法论在个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 引导价值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的关键
价值评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教育对象通过价值评价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转化为需求,也可以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是否使教育对象的需求获得满足。但是教育对象的价值评价也会受到社会因素、教育对象自身因素和教育主体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时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加上网络信息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各种不良社会因素无形中被放大,加之市场主体管理法规不健全等原因,难免出现不少人违反道德,钻制度漏洞甚至利用非法手段牟利的现象。这些现象无疑为教育对象对主流价值观念、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的价值评价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教育对象自身经济基础、文化素质、个人喜好、心理特点、认知图式以及年龄结构、家庭因素等不同,其对思想政治观点、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其行为准则等的认知程度和高度也会存在差异。因此会出现教育对象对同一价值观点认同度不一致,或在多种价值观念选择上也会凸显个性化现象,最终导致对主流政治观点、思想道德观念、社会价值观点、行为准则等是否满足自身需求的价值评价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本质上是思想观念、价值观点的传导,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目的应该是传导价值观、方法论。但现实中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技能课一样的进行知识传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题活动搞成了各种形式和排场,加上简单粗糙说教方法,训话式、命令式的话语模式,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价值评价大打折扣。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关键在于引导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进行价值评价和选择。教育主体必须尊重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在价值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图式设计教学情景。例如,通过价值澄清、价值辩论等形式引导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自行进行剖析,在价值冲突、辩论交流中领悟到主流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历史的视角向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而且以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来向教育对象证实“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应然与实然的视角阐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社会制度完善需要一个逐步过程。同时,教育主体必须改革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评价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点考核向价值观念传导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根据教育对象自身道德发展状况、学习习惯、审美观点、道德认知范式选择合适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以“认知情境”为突破口,强化体验情境,让教育对象在情境中参与、体验、感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通过各种形式创设体验情境,让教育对象参与情境演示中体会真实情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鲜活情境,让教育对象深入到社会真实情境,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例如通过组织教育对象观看反映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电影,让教育对象在故事情节中领悟到国家对于个人安全和发展重要性,意识到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家国情怀的重要性;通过组织教育对象参加农村社会实践,在参与农活中让教育对象领悟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道理。
三 坚持问题导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的根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需要对教育对象的价值评价进行强化,而强化价值选择的根本在于能否切实解决好教育对象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对象在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果如果证实教育内容可以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才能真正产生并得到强化和巩固。例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实行的土地革命就直接解决了广大中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种现实的获得直接强化了中国共产党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人民心中的地位。经过对价值选择的引导,教育对象可能从学理上认同了自身需求与主流思想政治观点、社会价值观念、思想道德规范以及国家、公共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教育主体所信奉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情感上产生认同。但社会存在诸多非主流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点频频出现时,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的负面因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的形成必须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解决教育对象的现实困惑和问题,强化教育对象的价值选择。社会层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充分挖掘社会上、生活中、人们身边人的平凡而真实的好人好事,充分利用教育主体掌握的媒体和媒介宣传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对现实社会中存在许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相冲突的现象和行为进行批判,对存在的各种违反道德、法律谋取利益以及为了个人利益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要大力打击,并予以曝光,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流价值得到彰显。同时,学校层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引导教育对象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还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会、开展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实现家校协同,营造道德成长的良好环境,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共同引导教育对象构建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学校要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面融入等“三全育人”体系,营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形成的良好环境。学校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健全和完善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通过常态化的师生交流、座谈,日常深入学生生活、学习,了解学生急难愁盼的问题,由学校统筹协调,及时有效解决。同时加强广大教师和服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使广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获得。同时,作为教育主体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塑造服务、清廉政府形象,切实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服务人民。只有这样,教育对象才能运用主流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及其方法切实的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获得感。
-
[1] 王光荣.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比较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64-169. [2]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11. [3] 李建华. 普遍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EB/OL]. 党建网(2020-12-28)[2023-07-16]. http://www.dangjian.cn/shouye/sixianglilun/lilunqiangdang/202012/t20201228_5898306.shtml. [4]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原理[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孙来斌. 列宁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澄明[J]. 思想理论教育,2020(3):27-33. [6] 许佃兵. 大学生意识形态认同生成机理与改进机制[J]. 高校教育管理,2015(11):110-114. [7] 温晓年,黄晓丽,陈炳权. 问题—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生成的一个分析框架[J]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40(2):1-7. [8] 胡文秀,马秀娟,侯凯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逻辑和提升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4):36-40.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 [10] 何旭娟,周晓阳.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及其测评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期刊类型引用(1)
1. 张佳.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场景式教学探析. 教育观察. 2025(07): 94-9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8
- HTML全文浏览量: 103
- PDF下载量: 24
- 被引次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