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十八大以来关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综述

杨洋 胡枫

杨洋, 胡枫. 十八大以来关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6): 24-3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68
引用本文: 杨洋, 胡枫. 十八大以来关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6): 24-3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68
YANG Yang, HU Feng.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6): 24-3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68
Citation: YANG Yang, HU Feng.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6): 24-30.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68

十八大以来关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综述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68
基金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话语体系与教学叙事:全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研究”(编号:21KDC018)。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洋(1990—),男,汉族,河南信阳人,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胡枫(1991—),男,汉族,安徽宿州人,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G641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摘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从不同学科对高校思政课话语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文章通过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和短板,未来还需要从微观层面分析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从更深入的层面研究话语语境,从媒介技术的视角研究话语形式,从更宏阔的视野研究话语内容,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创新研究范式。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作出重要指示,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的标准,并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的具体要求,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列文件。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话语”成为近几年理论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学界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对思政课现状的描述性研究较多,富于学理性分析的基础理论研究偏少等,为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留下了较大空间。梳理、分析学界现有研究成果,明确下一步研究重点,对落实国家关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课话语”的概念阐释是开展高校思政课话语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学界多数成果集中于从“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两个角度阐释“思政课话语”的概念。

    从话语体系角度看,张军、殷艳[1]认为,思政课话语是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针对话语对象,运用自身的话语素养和专业所长,驾驭话语符号,形成的一套话语生成、表达、传播和沟通反馈体系。郭凤志[2]提出,思政课话语是由教师主导的,包含话语内容、方式、质量等中介性要素,以追求实现获得话语权为标志的复杂体系。何理[3]223指出,思政课话语是话语主体将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按照一定话语方式建构起来的、以教材文本为载体的有机整体。卢文忠[4]认为,思政课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引导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为目的而构建使用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语言符号和表述方式。

    从话语权角度看,宋溧俊[5]认为,思政课话语是指思政课教师在现行话语体系中选择、改造、重组和确立主导教学话语,进而在完成自身功能和价值目标过程中形成的话语权。孙英[6]提出,思政课话语是教育者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标,以语言符号为主要载体,在将思想观念、政治理论、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传授给大学生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话语权。洪波[7]47从教育话语的角度定义高校思政课话语,认为思政课话语是教育工作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遵照一定话语规范和规律,通过一定表达方式呈现的言语符号系统。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话语”“话语权”“话语体系”等概念的使用存在一定交叉,即思政课话语的概念尚未进行明确的界定。总体上看,对思政课话语的概念阐释中,学者们紧扣思政课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目的,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但侧重点与具体表述又有一定区别。

    学界普遍认为,要系统地研究思政课话语,即全面、立体地分析思政课话语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应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语境、话语传播等方面。与此同时,学者们聚焦的重点和表述又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和“六要素说”。

    一是“四要素说”。李建国、 杨莉莉[8]认为,思政课话语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话语范式、话语形态、话语间性和话语场域四个方面。王青林[9]提出,思政课话语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方式以及话语环境四大要素,并进行了概念界定:话语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话语客体即思政课教学内容,以学术话语、文本话语为主;话语方式是话语内容的载体,主要包括教师的话语表达方式、所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话语环境是话语生成、交往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包括理论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等。二是“五要素说”。龙献忠、刘绍云[10]认为,思政课话语主要包含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风格、话语语境和话语评价等系统要素。还有学者[3]23提出,思政课话语可以分为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语境五个方面。三是“六要素说”。邱仁富[11]2认为,思政课话语主要包括话语间性、话语语境、话语预设、话语交往、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六个方面,这六大要素构成一个复杂系统,整合各要素的资源,对思政课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欧庭宇[12]提出,思政课话语体系是组成复杂的符号系统的基本因子,包含话语权、话语角色、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场域和话语评价等六大基本要素,回答的是“谁在讲”“讲什么”“怎么讲”“在哪里讲”“讲得如何”等核心问题。

    在对话语构成要素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还对各要素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界定。比如,在话语内容方面,卢文忠[4]指出,思政课话语由经典作家话语、政策文件话语、学术研究话语、教材讲授话语、社会实践话语、传统文化话语、大众文化话语等七大话语合成。在话语方式方面,理论界普遍认为思政课话语方式应突出平等交流、情感共鸣、生活关怀等原则。在话语语境方面,蒲丽霞[13]41认为,思政课话语语境由文本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部分构成。

    从现有成果看,学界关于思政课话语构成要素的研究,初步确立了基本内容框架和整体逻辑思路,为下一步构成要素的细化完善提供了有益参考。与此同时,学界对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运行机理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比如,应聚焦于如何促进各构成要素协调配合、有机统一,以促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高效运行等。

    在阐释思政课话语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学界进一步分析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现有文献多数集中于从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内容、形式、环境等构成要素的层面进行剖析。

    从内容角度来说,任何一种话语,其本身的真理性和原则性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所谓真理性,即话语的是非对错;所谓原则性,即话语的基本立场。目前理论界主要围绕思政课话语内容的学理深化、议题选择、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等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是学理阐释有待进一步深化。周智年、 阎玉茹[14]认为,高校思政课话语对教材内容的解释力不强,阐释性功能偏弱,具体表现为过于注重理论的政治性和教材的规范性,教学话语的思想性和通俗性不够。龙献忠、 刘绍云[10]指出,思政课话语资源供给未能做到“内容为王”“以理服人”。还有学者[15]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较高的知识层次与大学生的接收能力之间存在失衡现象。

    二是议题选择相对滞后。袁一苇[16]认为,思政课话语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偏离,导致了教学话语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断层”。刘嘉圣[17]指出,思政课话语内容与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脱节”,具体表现在重视理论逻辑和体系建构而缺乏鲜活的生活实例,注重学理性、合理性而与实践案例的结合不够,以及部分话语内容时代性不强。

    三是话语学术性与政治性缺乏统一。思政课话语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的话语,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话语必须坚持政治原则不能丢、表述上不能含糊其辞;同时也要坚持灵活性,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特别是要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学话语存在只注重理论性而忽视政治性和片面强调政治性而忽略学理性的问题[18]。还有学者[3]197指出,思政话语过于突出意识形态功能,而缺失个体性话语,致使话语内容的个体性需求降低。

    语言是思想表达的工具和载体,“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9]533。这说明,语言一开始就体现了“自我”和“他人”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受教者的领悟力、接受力以及兴趣偏好等因素。因此,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过程中,选择运用何种语言形式和话语范式进行表达至关重要。目前学界主要从话语互动、话语风格、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了高校思政课话语形式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界对于话语形式的重视,同时学界结合具体场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下一步思政课话语提升增效路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一是话语交往互动不足的问题。刘智玉等学者[18]认为,高校思政课堂上仍然存在教师完全把控课堂话语权,对学生单向理论灌输的情况。欧庭宇[12]认为,高校思政课话语偏重预设性和结论性话语,忽视了师生间的交互性讨论。二是话语风格呆板单调的问题。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受众是大学生群体,话语表达必须关照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才能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黄慧微、 朱晨静[20]指出,高校思政课话语表达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不够,风格上平铺直叙,与实践不能有效融合。袁一苇[16]认为,高校思政课叙事宏观抽象,单调乏味,弱化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还有学者[17]指出,高校思政课话语方式更新不够及时,在某种程度与大学生话语上难以产生共鸣。三是话语表达效果不佳的问题。赵立永[21]认为,高校思政课话语缺乏艺术性,从而影响了话语表达的质量,具体表现在: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政治话语、生硬的文件话语和强势的权力话语仍占主流,创新性语言不多;教学话语脱离了现实世界,话语新鲜感、时代感、生动性欠缺,控制式教学话语较多,劝导式和对话式话语不足。何理[3]6指出,高校思政课话语对文件话语的生动性阐释乏力、对学术话语的实践性表述不足、对大众话语的提炼借鉴不够。

    “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获得一切知识、感觉等等的,那就必须这样安排经验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体验到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19]334。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感觉和外部感性世界,马克思关于环境与人关系的论断,对于新时代营造和优化高校思政课话语环境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目前理论界主要从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新媒体平台冲击、话语转换等层面深入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话语环境。

    一是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话语面临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西方价值观的冲击。王婷、 阎树群[22]认为,由于高校思政课话语建构与社会变动的非同步性,存在克服流行取向乏力的问题。黄慧微、 朱晨静[20]分析指出,价值取向多元大环境下,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日益隐蔽和多样化,高校思政课话语建构过程中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关注度还需增强。还有学者[3]8从网络话语解构和社会负面问题挑战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二是新媒体平台冲击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感性实践活动,“感性”的话语对于当代思维活跃、个性自主的大学生具有更加直接、强烈的吸引力。当前,“短平快”的网络话语通过环境渲染等手段挤占了很多思政课话语空间[16]。丁玉斌、 洪满春[23]认为,触屏时代屏幕信息的复杂性、时尚性对传统思政话语构成竞争,同时屏幕信息的隐蔽性和庞杂性对话语识别提出了更高要求。掌海啸[24]指出,自媒体的碎片化特征削弱了高校思政课话语权。马俊峰[25]认为,网络空间场域挑战高校思政课话语权威、冲击着高校思政课话语传播方式、弱化了高校思政课话语逻辑。王青林[9]站在教学语境的角度,指出教学内容与话语语境联系不紧密,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对话语现实环境关注不及时、把握不充分,忽视了学生个体需求与发展的问题。三是话语转换不到位的问题。面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娴熟地掌握多种话语,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理话语、党的政策方针主流话语、哲学社会科学常用术语以及鲜活的时代话语、通俗的生活话语等等。当前,部分教师在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有效转换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习惯于从理论到理论,概念到概念,满足于自说自话,从而降低了思政课话语的吸引力[18]。还有学者[26]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学术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不足、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不足、灌输话语向启发话语转换不足等现实难题,从而降低了大学生的接受度。

    从现有成果看,目前学界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既有站在“话语学术性与政治性相统一”宏观层面的研究,又有“课堂话语互动”等微观层面的具体剖析,且研究视域拓展到全媒体、互联网等时空场域,关注到了话语传播环境的变化以及带来的挑战,体现了学界高度的问题意识。但学界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面临困境的研究,针对现状的概括描述较多,而缺乏关于面临困境原因的深度分析,造成研究的学理性不强。

    围绕高校思政课话语面临的困境,多数学者集中于从话语的主体、内容、形式等话语构成要素探索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

    马克思[27]24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这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把握好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提供势能的统一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选择,既要体现出主导性、前瞻性,同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从而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堂主导作用。唐登蕓[28]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落实在话语议题设置、话语内容选取、话语方式选择等方面。薛焱、 朱哲[29]指出,教师在话语阐释、话语创新、话语引导三方面承担着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作用。二是增强课堂参与者互动能力。在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界普遍认识到作为话语接受主体的大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重要作用。欧庭宇[12]认为,在强化思政课话语引导者角色的同时,应从三个方面强化思政课话语参与者角色,即提升大学生在话语交往中的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话语筛选能力、培育大学生的话语交往能力。余德华等[30]提出,一方面要坚持专业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坚持多元主体指向,让学生、行业精英、道德模范等不同群体站上思政课讲台。还有学者[18]从话语互动角度,提出营造“讨论式”课堂氛围,创造多维互动的话语表达语境。

    高校思政课话语是“学理”与“叙事”的统一体。学理性强调话语的彻底性,体现话语的说服力、解释力,“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9]11。叙事能力则提升话语的吸引力、感召力。以学理支撑叙事,通过叙事融通学理,在话语整合、议题设置、话语语汇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才能增强话语的生命力,使话语深入人心、历久弥新。

    一是增强学理阐释。胡德平、张玮玮[31]认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提升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用学术的内容、学术的框架、学术的思维来阐释清楚思政课的基本原理,增强理论说服力。欧庭宇[12]指出,高校思政课话语要“有理有据”,“有理”体现在道理解读性,话语要遵循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有据”体现在依据丰富性,话语要符合理论原理和客观事实。二是加强话语整合。李建国、 杨莉莉[8]认为,高校思政课话语由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等话语资源共同构成,三种话语形态之间是互蕴互摄的关系,应互联互通、融通转化、实现同频共振。还有学者[10]主张,在整合基本性、原则性、方向性话语资源的同时还要同步创新生活化、网络化、时代化的话语资源。三是优化议题设置。袁一苇[16]主张,要从三方面提升话语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一要立足现实语境,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与现实的联结;二要回归生活,回应好青年群体的现实境况,捕捉运用具体形象的生活实例回应阐释理论;三要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选择话语内容。四是丰富语汇体系。宋溧俊[5]提出,要不断吸收新鲜生活话语特别是反映时代趋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同时将网络语言充实到新时代思政课话语中。蒲丽霞[13]269认为,应通过理论创新推动话语内容深化,同时批判吸收网络话语丰富话语内容。还有学者[3]13主张,要从社会实践中提炼新鲜话语,从传统文化中继承生动话语,从理论成果中借鉴成熟话语,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典话语。

    话语传播是话语的流通环节,也是决定话语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必须注重传播技术、传播手段的有效运用。同时,高校思政课话语的受众是大学生,话语表达必须充分关照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才能增强话语的认同感。

    一是优化呈现效果。李建国、杨莉莉[8]提出,要利用现代媒介技术,将融图、文、音、像于一体的时代感元素嵌入教学话语,构筑多种形态叠加的创意型话语形态,同时积极融入富有时代感和具有青年化的网络语言,增强话语的感染力,推动思政课教学话语从传统的“硬传播”向适应媒介技术话语生态的“软感染”转向。吴欢、王若楠[32]分析了媒介对话语呈现效果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发挥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官方发言、影视作品、社交门户、视频音频等多渠道话语媒介优势,通过文字、语言、动作、音乐、表情、图片、视频、音频、网络媒介等多模态话语进行生动表达。还有学者[9]主张,将文字、语言等传统话语传播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同时密切关注类型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

    二是创新表达方式。理论教育的关键在于把理论通俗化,即在抓住理论最基本观点的条件下用受教者最易于接受、最容易听懂的话语把道理讲清楚。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要注重语言艺术的运用,使话语朴实无华、深入浅出,从而引起大学生共鸣。胡德平、张玮玮[31]认为,高校思政课话语要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用生活话语讲好宏大叙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政课的理论要点。黄慧微、朱晨静[20]从提升话语艺术性的角度,提出运用比喻、艺术性话语将思政课的理论表达出来,以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袁一苇[16]主张,要打造有感情的思政课教学话语,以增强学生对话语的情感认同。卢文忠[4]提出,要尝试和探索“回溯型话语方式”“比较型话语方式”“预设型话语方式”“反驳型话语方式”“故事型话语方式”提升课堂效果。

    从现有成果看,目前学界关于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路径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且操作性强,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但是,学界围绕话语构成要素进行的分散性研究较多,而站在“话语体系”的整体视角进行的宏观性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与丰富。同时,还应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坚持原则的研究,如“党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渗透性原则”“耐心说服原则”等,并开展具体落实路径的研究。这些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对于探索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看,目前学界对高校思政课话语问题关注度较高,相关研究涵盖广泛,现有成果较为全面且多样。主要包括:从不同角度阐释思政课话语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多层面分析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结合新媒体特点探索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方法等等。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体现了学界对思政课话语问题的高度重视。从目前成果来看,未来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拓展深化。

    第一,需要从微观层面分析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目前学界的成果多从意识形态安全、理论建设、立德树人等宏观高度分析阐述,而从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学实务等微观层面探究较少,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学理深化。比如,可以更多关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对青年成长成才、使命感的强化以及青年工作本身的意义;从教育工作视角进一步探究高校思政课话语创新对教学场域的拓展,对启发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的促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二,需要从更深入的层面研究话语语境。目前学界的研究多从社会思潮应对、新媒体时代技术冲击等角度展开分析。多数学者关注到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类别、特点以及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但是对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以及这种影响下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对新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的新表现、新形式,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渗透方式,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应对错误思潮的视角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完善路径。

    第三,需要从媒介技术的视角研究话语形式。从新媒体技术角度看,现有成果主要结合自媒体传播的碎片化、海量化、便捷化特征分析了高校思政课话语权面临的种种挑战。下一步,学界应该围绕新媒体与思政课话语方式创新的结合以及结合的具体方式及途径展开研究。在话语输出方式方面,可以探讨数字智能技术如何赋能高校思政课话语转换,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对话语方式创新的启示等关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话语融合发展问题。在话语体系方面,应关注和研究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扁平化、交互式、非线性的优势,构建更加贴合学生个性需求的话语体系。在话语主体方面,可以探索如何推进思政课教师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并协同推进思政课话语的革新。

    第四,需要从更宏阔的视野研究话语内容。思政学科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思政课话语内容的政治性、方向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同时话语内容又要体现时代性,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堂。从党和国家理论政策层面来说,可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党史教育、伟大建党精神等重大热点问题与思政课有何契合性,以及将这些重大热点问题融入思政课话语的时代意蕴、路径转换等。从思政课文化和社会功能层面来说,可以从“第二个结合”的视角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受众思想认同、心理认同、情感认同方面的优势,以促进思政课提质增效;可以探索网络安全教育、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及应对等社会热点问题如何融入有效思政课教学等问题。从学科联动层面来说,可以探索如何将高校优势学科的优质资源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之中,从而不断丰富思政课话语体系,提升课堂吸引力。

    第五,需要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创新研究范式。思政课属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因其功能定位,具有明显的多学科属性,应该树立“大思政”概念,在与政治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等关联学科深度交叉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目前通过学科交叉方法进行的研究尚不多,导致研究成果较为单一重复,创新观点较少。下一步,要运用多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传播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理论,从整体上对高校思政课话语进行研究。在交叉研究过程中,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突出思政主线,探索如何充分吸收其他学科话语优势,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具有思政课特色的话语体系。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时,应坚持融会贯通,更好地发挥学科联动功效。同时,在研究领域方面,可以将思政课话语研究与课程改革、教学研究与设计、教材建设、考试与评价等领域的研究结合起来。

  • [1] 张军,殷艳. 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的提升[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56-59.
    [2] 郭凤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83-86.
    [3] 何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和发展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卢文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结构形式及其优化[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1):29-31.
    [5] 宋溧俊.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创新与话语权培育理路[J]. 江苏高教,2022(5):97-100.
    [6] 孙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12-114.
    [7] 洪波.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8] 李建国,杨莉莉. 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探析[J]. 民族教育研究,2021,32(5):55-62.
    [9] 王青林.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转换与重构[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8-46.
    [10] 龙献忠,刘绍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系统构成、现实检视与提升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2023(3):32-41.
    [11] 邱仁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2] 欧庭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优化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3.
    [13] 蒲丽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研究[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
    [14] 周智年,阎玉茹. 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优化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5):63-65.
    [15] 王红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的困境及对策[J]. 广西社会科学,2018(11):216-220.
    [16] 袁一苇. 青年切己性的思政课教学话语及其设计策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39(4):13-18.
    [17] 刘嘉圣.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优化研究[J]. 高校辅导员,2021(1):19-23.
    [18] 刘智玉,钱美玲,周业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基本功能与优化理路[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3):290-294.
    [1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 黄慧微,朱晨静. 高校思政课生活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基于福柯规训理论视角[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1):55-61.
    [21] 赵立永.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路径转换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1):44-49.
    [22] 王婷,阎树群. 高校思政课话语质量:历史、困境与进路——基于中国文化理性的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20(10):92-99.
    [23] 丁玉斌,洪满春. 触屏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61-63.
    [24] 掌海啸. 自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77-79.
    [25] 马俊峰. 网络空间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9):116-122.
    [26] 马志霞. 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力量——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86-90.
    [2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8] 唐登蕓. 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向深度发展[J]. 思想理论教育,2019(4):64-70.
    [29] 薛焱,朱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探微——基于“问题式教学法”的分析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94-96.
    [30] 余德华,廖梦雅,邱开玉. 讲好故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的实践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20(6):92-96.
    [31] 胡德平,张玮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表达与接受——基于“00后”大学生话语接受视角的分析[J]. 青年学报,2023(2):66-70.
    [32] 吴欢,王若楠. 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课堂话语创新发展策略[J]. 未来与发展,2021,45(11):36-3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01
  • HTML全文浏览量:  436
  • PDF下载量:  3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0-24
  • 刊出日期:  2024-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