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生命政治视域下马克思与阿甘本“自由人”主体的反思与建构

林海璇 吴苑华

林海璇, 吴苑华. 生命政治视域下马克思与阿甘本“自由人”主体的反思与建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2): 115-12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57
引用本文: 林海璇, 吴苑华. 生命政治视域下马克思与阿甘本“自由人”主体的反思与建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1(2): 115-12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57
LIN Haixuan, WU Yuanhua.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arx and Agamben’s “Free Man” Sub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politic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2): 115-12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57
Citation: LIN Haixuan, WU Yuanhua.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arx and Agamben’s “Free Man” Sub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politics[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5, 41(2): 115-12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57

生命政治视域下马克思与阿甘本“自由人”主体的反思与建构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100057
基金项目: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世界体系论视野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编号:FJ2023B0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林海璇(1995—),女,福建泉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

    吴苑华(1965—),男,安徽庐江人,华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A11; B0891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arx and Agamben’s “Free Man” Subj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opolitics

  • 摘要: 对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是勾连马克思“自由人”理论与当代生命政治学主体理论的共同之点。生命政治的历史出场与当代发展,延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批判主题,延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当代形态的时代边界。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得出“自由人”本质为“劳动人”(homo faber),意大利左翼学者吉乔奥·阿甘本以“任意的独体”等主体性概念,开辟出西方左翼将“自由人”理解为“政治人”(homo politics)的理论路向。传统与激进主体方案的理论差异,既源于马克思“实践历史观”与阿甘本“断裂历史观”的分歧对峙,也关乎对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自由观的不同借鉴。通过“以马解甘”和“以甘解马”的双重视角,突出马克思与阿甘本虽然在目标旨趣、理论背景和建构方案上存在具体差异性,但能够在“宏观主体历史科学”与“微观主体政治哲学”之间产生有效的时代对话。

     

  • [1] 吉乔奥·阿甘本. 幼年与历史:经验的毁灭[M]. 伊星,译.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2] 俞吾金.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J]. 中国社会科学,1995(6):96-107.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阿维纳瑞. 马克思的社会与政治思想[M]. 张东辉,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5] 刘同舫. 论“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对“人的解放”主题的开解[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4):44-50. doi: 10.3969/j.issn.1004-5961.2022.04.007
    [6] 张婷. 阿格尼丝·赫勒关于历史普遍发展问题的思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6):631-638.
    [7] 蓝江. 穷竭与潜能:阿甘本与德勒兹论内在性[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2):24-32.
    [8] 吉乔奥·阿甘本. 无目的的手段:政治学笔记[M]. 赵文,译.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9] 吉乔奥·阿甘本. 裸体[M]. 黄晓武,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0]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吉乔奥·阿甘本. 来临中的共同体[M]. 相明,赵文,王立秋,译.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9.
    [12]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3]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M]. 贺麟,王玖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吴寿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7] 吴大娟. 数字技术、精神政治与权力治理的辩证法—韩炳哲数字精神政治思想管窥[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2):16-23.
    [18] 吉乔奥·阿甘本. 业:简论行动、过错与姿势[M]. 潘震,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19] 吉乔奥·阿甘本. 至高的清贫[M]. 邱捷,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0] 吉乔奥·阿甘本. 巴特比,或论偶然[M]. 王立秋,严和来,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
    [21] 吉乔奥·阿甘本. 敞开:人与动物[M]. 蓝江,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2] 吉乔奥·阿甘本. 语言与死亡:否定之地[M]. 张羽佳,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3] 汉娜·阿伦特. 人的境况[M]. 王寅丽,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 吉乔奥·阿甘本. 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M]. 吴冠军,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26] 汉娜·阿伦特. 反抗“平庸之恶”:责任与判断[M]. 陈联营,译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5
  • HTML全文浏览量:  10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0-21
  • 刊出日期:  2025-02-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