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卢钰,赵庚星. “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85-488,498. doi: 10.3969/j.issn.1000-2324.2003.04.007
|
[2] |
刘淑春,林汉川. 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N]. 人民日报,2022-02-11(007).
|
[3] |
美团研究院. 从数字生活到数字社会:中国数字经济年度观察2023[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
[4] |
于宏源,李坤海. 粮食安全的全球治理与中国参与[J]. 国际政治研究,2021,42(6):83-103,7.
|
[5] |
李云舒. 全球粮食安全敲响警钟[N]. 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04-12(04).
|
[6] |
许进杰. 生态消费:21世纪人类消费发展模式的新定位[J]. 北方论丛,2007(6):127-131. doi: 10.3969/j.issn.1000-3541.2007.06.031
|
[7] |
陈诗波. 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思考——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粮食增产增效的路径选择[J].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7):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8070124
|
[8]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课题组,韩俊,徐小青,等. 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动向与特点[J]. 发展研究,2012(6):7-9. doi: 10.3969/j.issn.1003-0670.2012.06.003
|
[9] |
卞瑞鹤.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习近平与“十三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J]. 农村·农业·农民(版),2015(12):24-27.
|
[10] |
郭振海. 数字农业发展及金融实践[J]. 中国金融,2021(8):42-44.
|
[11] |
张柏杨,刘佳颖,朱睿博. 数字农业发展:国际经验、减排效应与金融支持——基于成都的案例分析[J]. 西南金融,2022(1):28-39. doi: 10.3969/j.issn.1009-4350.2022.1.xnjr202201004
|
[12] |
周清波,吴文斌,宋茜.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信息,2018,30(1):1-9. doi: 10.12105/j.issn.1672-0423.20180101
|
[13] |
张耀一. 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10):93-98.
|
[14] |
田娜,杨晓文,单东林,等. 我国数字农业现状与展望[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4):210-213.
|
[15] |
赵卫利,刘冠群,程俊力.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启示[J]. 世界农业,2011(5):71-73. doi: 10.3969/j.issn.1002-4433.2011.05.018
|
[16] |
董艳,贾雯晴,王正阳,等. 全球数字农业创新分析及对中国数字农业发展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21,40(6):10-16.
|
[17] |
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2):33-41.
|
[18] |
雷丽芳,潜伟,吕科伟. 科技举国体制的内涵与模式[J].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21-1927,2096. doi: 10.3969/j.issn.1003-2053.2020.11.001
|
[19] |
樊春良. “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是什么?[J]. 民主与科学,2010(4):37-42.
|
[20] |
唐皇凤,徐植. 新型举国体制的科学内涵、独特优势与运行机制优化[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83-93.
|
[21] |
刘建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攻关的组织模式演化及其制度逻辑[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2(10):3-16.
|
[22] |
金观平. 健全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N]. 经济日报,2022-09-11(01).
|
[23] |
张宇,郑崇辉,姜言彬. 科技创新中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路径[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45(1):7-13.
|
[24] |
李冉,刘文祥. 新型举国体制:生成逻辑、时代特点与价值意义[J]. 上海经济研究,2022(12):27-34. doi: 10.3969/j.issn.1005-1309.2022.12.003
|
[25] |
王守宝.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0.
|
[26] |
何磊. 国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模式及启示[J]. 经济纵横,2008(11):57-61.
|
[27] |
张冬平,黄祖辉. 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农业科技关系透视[J]. 中国农村经济,2002(11):48-53.
|
[28] |
王雅鹏,吕明,范俊楠,等.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2):161-167.
|
[29] |
陈祺琪.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
[30] |
庄赟,王俊伟. 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农业作用机制分析——基于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4):501-512.
|
[31] |
农业部: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升至57.5%[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7):29.
|
[32] |
王茹俊,王丹.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其推进路向[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1):11-18.
|
[33] |
朱立志. 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19):13-16.
|
[34] |
杨舒.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N]. 光明日报,2021-11-22(01).
|
[35] |
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J]. 新农业,2020(18):9.
|
[36] |
许竹青. 我国数字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20,35(6):19-25. doi: 10.3772/j.issn.1009-8623.2020.06.004
|
[37] |
陈忠明,郭庆海,姜会明. 居民食物消费升级与中国农业转型[J]. 现代经济探讨,2018(12):120-126. doi: 10.3969/j.issn.1009-2382.2018.12.018
|
[38] |
谢富纪.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制度体系支撑[J]. 人民论坛,2021(14):20-23. doi: 10.3969/j.issn.1004-3381.2021.14.004
|
[39] |
顾超. 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历史经验——以国家超导攻关为例[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9):1084-1090.
|
[40] |
王利民,刘佳,季富华. 中国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5):138-14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190700361
|
[41] |
唐华俊. 强化数字农业科技创新[J]. 中国合作经济,2020(3):10-11.
|
[42] |
陈芳,胡喆,温竞华,等.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N]. 人民日报,2022-05-31(01).
|
[43] |
胡瑞,沈祖贤,宾朋.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67-79.
|
[44]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J]. 旗帜,2022(2):58-59.
|
[45] |
刘戒骄,方莹莹,王文娜.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实践逻辑与关键要义[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89-101.
|
[46] |
林承勇,何勇,杨敬. 农业科技攻关体制机制问题调查及政策建议[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8):5991-5992,5996.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4.18.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