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formation Prominence of Chinese Experiential Aspect Marker guo and Its Explanatory Power to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guo
-
摘要: 以往研究用终结性或可重复性来解读经历体标记“过”的语法意义,但各有反例。文章提出,“过”应该满足信息突显的语用条件,终结性与可重复性则源自信息突显的两个实现条件。因为信息突显性的制约,肯定和否定语境下的“V过”包含截然相反的信息量。信息突显依赖“图形”和“背景”的配置。图形是“过”标记的事件,通过终结性实现突显,是终结义的来源;背景则是事件集合,通过“数”概念起到衬托的作用,是可重复义的来源。文章引入突显概念,完善终结义和可重复义的内涵,将两者看作突显性的一体两面,实现了两个语法意义的融合。Abstract: The Chinese experiential aspect marker -guo has been studied broadly, especially its semantics.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semantics of -guo is generalized as repeatability or discontinuity, each having counter-examples though. In this article, to give an adequate explan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 of -guo, it proposes that information prominence is constraint on the felicitous usage of -guo, and repeatability and discontinuity originate from the conditions that ensure the information prominence. Due to the constraint of information prominence, V-guo requires different opposit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in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structures. The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prominence resides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figure and background. Figure is represented by the marked event, whose discontinuity ensures its prominence, where discontinuity of -guo comes from. Background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peatability of -guo, and is configured by a “number” concept to ensure the event set, from which the repeatability is derived. With this new proposal, the semantic properties -guo described by previous studies can be explained in the same framework, and thus the repeatability and discontinuity can be unified.
-
Key words:
- -guo /
- experiential aspect marker /
- information prominence /
- discontinuity /
- repeatability
-
汉语体标记“过”表示经历意义,常与“曾(经)”组合,如例(1)所示。既往研究或者着眼于其历时演化[1]37-45[2]135-156 [3],或者其共时的句法格式[4-6]、话语功能等[7−8],其中以语法意义的探讨最为集中[9−10][11]678[12−14],概括起来有“终结性”和“可重复性”两种观点。
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尝试整合各个语法意义,但莫衷一是,对语法意义之间的相关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此外一些“过”的独特表现难以解释。首先,不同于“了、着”等体标记,“过”多用于说明性质的语篇,而不是叙事语篇。另外“过”在否定和疑问语气中的使用频率也远高于“了、着”。一些学者也注意到“过”具有语用属性,如查普尔[15]将“过”看作一个言据标记(evidential marker);陈振宇、李于虎[12]注意到“过”兼有语气功能,有“特别强调事件的发生为真”的语气意义;陈前瑞[13]认为“过”有现时相关性。这都说明,解读“过”的表现不应局限于句法语义层面,还需着眼更广泛的语用层次。
终结性主张“过”标记的事件在参照时间之前已经终结。所以“我摔断了腿”意味着腿可能仍是断的,“我摔断过腿”则表示腿不再断了。相应地,“懂、知道、明白、忘记”等认知动词,因为表示一种不可改变、无法终结的状态,所以不能搭配“过”,不能说“我懂过这件事”。
可重复性主张事件是可以重复的,“我摔断过腿”意味着腿有再摔断的可能。因此“过”不能标记不具有可重复性的事件。如果某一事件对当事者来说是必然的、而且在该事物存在期间只发生一次,像“闭幕、出发、动身、毕业、上学、放学、开学”等,或者会造成不可改变的、会永远持续下去状态,像“死、消逝、褪色”等,都不能跟“过”搭配[4],详见例(1)。
(1)她曾参加过孩子们的夏令营。
终结性和可重复性都有一定的价值和解释力,但各有反例。就终结性而言,“我摔断过腿”固然隐含腿已经不再断了,但如果“我打断过一只小狗的腿”,小狗的腿仍有断着的可能。此外,也不乏“过”搭配认知动词的例句,如例(2)~(3)的“懂”和“忘”:
(2)我懂过很多人,却很多人不懂我。
(3)丢过一些人,忘过一些事,明明很重要,却不可抑止地忘却。
就可重复性而言,很多没有重复可能的“一次性”事件如“毕业”“(给父母)做女儿”等,也能搭配“过”,如例(4)~例(5):
(4)我们都毕业过,也都经历过,到底是哪扇“门”留住了我们?
(5)我做过女儿,做过妻子,做过妈妈,但从来没做过自己。
因此,本文将语用视角引入“过”的语法意义研究,认为“过”应满足信息突显的语用条件。研究问题为:1.“过”的信息突显性有哪些表现?2. 突显性对“过”的语法意义有怎样的解释力?除个别自拟句,文中例句均来自网络以及北京大学语料库(CCL)。
一. “过”突显性的表现
“过”要求标记的事件具有突显性,因此肯定和否定结构中的“V过”包含截然相反的信息量:肯定结构里的“V过”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价值,是过去事件集合中值得提及的那个事件;否定结构里的“V过”则必须是包含“预先假设”的低信息事件,被否定之后表征突显事件。
一 肯定结构中“V过”的信息量
在肯定结构中,“V过”表征的事件必须提供超出受话人常规预期的信息,如例(6)“铁树开花”不符合人们对铁树很少开花的认知,是一出乎意料的事件,如果把“铁树”换成一年四季都会开花的“月季”,句子的接受度大大降低。所以肯定语境下的“过”排斥信息量小的事件。一些日常活动如“吃饭、睡觉、喝水”等,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天天要做的事情,信息价值性低,不值得提及。如要成句,必须增加事件的信息量,如例(7)~(8)所示。
(6)这丛铁树有一年还开过花,学校外面很多人都跑来看过。
(7)a.*他们吃过饭。 b.他们曾跟毛主席一同吃过饭,合过影。
(8)a.*很多战士睡过觉。 b.很多战士跟他顶着一件棉袄睡过觉。
同理,“过”也不能搭配“出生、闭幕、出发、毕业、上学、放学、开学”等“对当事者来说,是必然的,而且在该事物存在期间只有一次”的事件[4]。陈振宇和李于虎[12]以此论证“过”的可重复性:不与不可重复的事件共现。但是该现象同样可以从事件信息的角度来解释:既然这些事件对当事者来说是必然的,那么必然信息量小,不足以被提及。陈文也列举了“过”突破可重复性的限制,搭配“毕业”的例子,如例(9)~例(10):
(9)真行!定是延安抗大毕过业的。
(10)杨梵也不傻,好歹大学也毕过业,干瘦老者的问话,一眼就被他识破……
陈文将这种现象归结于“过”兼有语气功能,当句中有表确定语气的副词(如“定是、原来、真的、好歹、的确、毕竟”等)时,“过”句的合格性会大大增强。而从事件信息的角度,可以解释为:能够成句是因为事件的信息量被“延安抗大”“大学”细节充实。再以“开学”为例,“开学”是学生每个学期必须经历的低信息事件,一般不搭配“过”,但在疫情期间,很多学校无法正常开学成为常态,能够“开学”就成了异于常态的突显事件,就有了例(11)这样的表达。
(11)浙江大学毕业生开学不到一周就毕业,网友:至少还开过学……
再如“出生”,凡是人类聚集的地方,必然有很多人出生,所以“这个城市出生过张三”这样的句子,因为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超出预期而无法成句。但与“出生”同义的“诞生”却可以,如例(12)。这是因为“诞生”用于尊敬的人和庄重的场合,引入的人物足够突出,能够满足听话人的信息预期。
(12)三原曾诞生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
此外,“过”经常搭配副词“还、只”,如例(6)和(13)。副词“还”表达主观的反预期义,表示说话人的预期与语境预设或现实情况相悖[16],而“只”用来限定范围或数量,表示“除此以外没有别的”[11]678。无论反预期还是限定,“还、只”都是具有信息突显功能的“焦点算子”。与之搭配印证了“过”对事件信息的限制。
(13)我不了解他,我们只见过一次,当时他筋疲力尽。
二 否定结构中“V过”的信息量
与肯定结构相反的是,否定结构中的“V过”表征受话人已知的低信息事件。如上文提到的“铁树开花”事件,因为超出受话人的心理预期,能够提供较大的信息量,所以比低信息的“月季开花”事件更适合肯定结构的“V过”。但在否定结构中,“这丛铁树没有开过花”的接受度不如“这丛月季没有开过花”。
这也是“过”信息突显性的表现。“过”的语义辖域是整个句子,“V过”的否定式必须具有高信息性才能与“过”共现。语言中的否定是与肯定形成对位的极性范畴[17],但在同等条件下,否定结构的信息性要低于对应的肯定结构。只有当否定结构否定的是“语境中在场的”命题[18]101,带有“预设性”时[19]188,该否定结构的信息性才会高,能够将背景信息前景化[20]。因此“V过”必须具有“预设性”,其否定式才能符合“过”的信息突显要求。预设性意味着信息量小,是语境中的已知信息。如上文的“月季开花”信息价值低是因为这是交流双方共有的百科知识。
“V过”的低信息价值还可以来自事件的常态化。像“吃饭、睡觉”等符合人们思维惯性的常态事件,可以顺利进入“V过”的否定结构,如例(14)。因为“吃饭、睡觉”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习以为常的事件,如果很少发生甚至从未发生,是不同寻常的。通过否定这些常态事件的发生,异于常态的状态被前景化,信息价值也随之增加,符合“过”的突显性要求。
(14)a. 石德才说得好:“我过去上午没吃过饭,只啃两块干窝窝,喝两碗冷水,现在也吃上三顿饭了。”
b. 我睡眠不好,有3年了,感觉晚上没睡过觉。
像例(7b)和(8b)这样通过增加信息量进入肯定结构的事件,需要增加预设、降低信息值才能进入否定结构。以(7b)为例,否定式“他们没有跟毛主席一同吃过饭”单独使用,语感上非常突兀。如果作为“我听说他们跟毛主席一起吃过饭”的回应,则语感正常。这是因为“跟毛主席一同吃过饭”事件成了语境中已知信息,具有了预设性。
同理,像“出生”这样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必然事件,因为具备天然的预设性,可以顺利进入“V过”的否定式,如例(15)。相反,要求宾语是突显信息的“诞生”则很难出现在否定结构中,例(12)的否定式“三原没有诞生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无法独立成句。
(15)全村连续九年没有出生过一个小孩,劳动力大批丧失。
二. “过”突显性的实现条件
突显性是“过”成句的语用条件,要实现“过”句的突显性,确保事件的信息价值,需要一系列语义条件。“突显”是人们识解(construe)世界的方式之一。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人们会自觉地将视觉场景要素分为突显的图形(figure)和不突显的背景(ground)两部分。认知语言学在“图形—背景”论基础上提出突显观,兰盖克根据感知突显的程度对图形和背景进行了这样的论述:“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显眼’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实体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21]突显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如例(16)中book和“船”是图形,table和“河”是背景。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一般不能反过来说The table is under the book或者“小船下面有条河”。
(16)a.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
b. 河上有条小船。
就“过”而言,实现突显性,需要配置“图形”和“背景”。图形就是“过”标记的事件,保证概念内容的突显,背景则是起衬托功能的事件集合。图形和背景各尽其职,涉及不同的实现条件,也塑造了“过”的语法意义。
一 图形的实现条件
图形是突显的,“过”需要限制事件的情状特征,来保证事件的图形地位。“过”对事件的限制为:事件具有终结性。终结性指事件在参照时间(无标记的参照时间就是话语时间)之前已经终结,参照时间与事件时间之间有一定的间隔。终结性蕴含“有界”义,事件必须有界,不可能持续到参照时间。如果一个事件的情状发生改变,过去发生,现在(也就是话语时间)没有发生,这种从有到无的变化,能够保证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反差,同时保证了事件的突显地位。
有些事件的终结同时伴随着结果状态的持续,如“结婚”之后意味着进入已婚状态,“(腿)断”之后表示腿骨处于骨折状态。如果事件造成的结果状态同时终结,也就是状态转出,即伊勒吉克[9]等学者提及的“非延续性”,那么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事件的突显性。所以时间的间隔性和状态的非延续性经常共同发挥作用,“他结过婚”除了结婚的事件终结之外,还含有他单身的意思,“我摔断过腿”一般解读为“腿过去摔断了,但现在已经不再断了”。
以往研究把事件的终结性等同于结果状态的非延续性,成为反驳“过”终结义的“靶点”。上文的“我打断过一只小狗的腿”被看作反例,就是因为事件造成的结果状态没有终结,即小狗的腿现在仍可能断着。例(3)和(4)中“过”搭配“懂”和“忘”两个认知动词被看作反例也是同样的原因。其实结果状态的终结只是保证事件图形地位的典型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在一定语境下可以撤销,如例(17)只有“受宫刑”事件的终结,而宫刑造成的不可逆的结果状态是延续的。例(18)中“绝大部分墓穴”依然保留了被破坏后的结果状态——“上口盖满经过夯打的五花土”。再如例(19),“结婚”带来的“已婚”结果状态,在a句是终结的,“过”具有非延续性,但在b句,“已婚”的状态持续,“过”没有表现出非延续性。
(17)很多人都知道司马迁受过宫刑。
(18)绝大部分墓穴曾因修梯田被破坏过,上口盖满经过夯打的五花土。
(19)a.我比你年纪大,并且结过婚。丈夫因为我没有孩子而和我离婚了。
b.刘丽娜笑着解释说:“他是结过婚的,有老婆的。不过他也是我的老公,我很爱他的。”
不仅如此,“过”句甚至要求隐含的结果状态,如例(20)“去过几次大连”暗含的“熟悉大连”的结果状态就持续到话语时间,而且会持续下去。隐含结果状态的持续是“过”句论说功能的保证:只有从既往经历获得的经验保留下来,才能建立并调用认知经验模型来进行推理。
(20)我去过几次大连,城市很美,群众喜爱体育,印象很深。
但终结性不足以保证事件的信息突显,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过六国”,虽然“统一六国”事件已经终结,而且足够突显,仍不能成句。实现突显性,除了事件的图形地位,还需要一个起衬托作用的背景。
二 背景的实现条件
背景的功能是为图形提供一个环境。就“过”而言,它的背景是一个事件集合,作为背景参照来衬托事件。背景是可重复义的来源。以往研究将可重复性解释为“句子必须关心一个动作或状态的类,而不是单个、特殊的动作或状态”[12]。“类”是一个“数”概念,但在既往研究中,“数”概念的来源被局限在同一事件的重复,导致反例的产生,成为解释上的瓶颈。如“他昨天参加过那场比赛”,因为“昨天”意味着比赛已经结束,没有重复的可能,所以被看作“过”可重复义的反例。再如例(4)和(5)中的“我们都毕业过”和“我做过女儿”,都是无法再次发生的“一次性”事件。本文认为,“类”是事件集合,一个集合包含多个成员,自然就有了数的概念。“过”句有“NP1+VP过+NP2”和“NP1+VP过”两种结构,事件集合,或者数概念的激活有NP1、VP和NP2三种方式。
1 NP2激活的事件集合
以往对可重复性的论述,要求NP2保持相同或相似的性状,从而能够重复参与同一事件。“北京”和“小人书”因为不会受到“去”和“看”的影响,性状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去北京”和“看小人书”可以重复进行。但这样的要求会降低可重复性的解释力。我们认为,NP2激活的是自身所在的集合:“北京”激活城市集合,而“小人书”激活图书集合。集合内的成员有时能够直观地表示出来,如例(21)的并列结构罗列了“他去过的处所”集合内的“北京”“哈尔滨”和“大连”3个成员,以及“石家庄”和“天津”两个可能成员。例(22)中的复数形式“很多小人书”直接提示集合内有多个成员。例(23)不定指的“一个莲蓬”预设一个数量更大的“莲蓬”集合。
(21)此次中国行他已经去过北京、哈尔滨、大连等地,随后还将前往石家庄和天津。
(22)她小时候看过很多小人书,知道了许多革命历史故事。
(23)早两年他吃过一个莲蓬,里面的莲子吃起来真是满口清香,越吃越想吃。
NP2还可以通过空间的分割来创造集合。某些定指NP2可以在空间上分割成多个部分,如例(24)中的“敦煌莫高窟”可以分割为一个个的区域,被破坏的是部分区域而非整个敦煌莫高窟,例(25)“那碗麦片粥”以口为量,被划分成几份。根据刘承峰[22]57-58的说法,这是“空间分割的语用复数”,可以实现数的概念。如果NP2没有空间分割的可能,“敦煌莫高窟”被“彻底破坏”,“麦片粥”被“喝光”,则不能搭配“过”。
(24)a. 敦煌莫高窟被破坏过。 b. 敦煌莫高窟被彻底破坏过。
(25)a. 谁喝过我的那碗麦片粥? b. 谁喝光过我的那碗麦片粥?
查普尔[15]、潘海华和李宝伦[10]等学者提出“过”有部分义,认为例(25)中的麦片粥还在,喝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对比句子“谁喝了我的那碗麦片粥?”,麦片粥则可能喝了一部分,也可能把粥喝完了。“过”的部分义本质上是定指NP进行空间分割的结果。麦片粥被划分成几个部分,旨在制造数概念。
竟成[23]认为例(26)不成立,因为事件的结果状态是延续的,违背了终结性意义。上文提到,结果状态的延续不是“过”成句的必要条件。该例不能成句的根本原因是NP2“很大的变化”在时间条件“三中全会以来”的制约下,只能特指一个事件,难以激活一个数量更大的集合,也无法分割成一个个小的部分。如果去掉“三中全会以来”的时间限制,或者变“很大的变化”为“很多变化”,则能够激活数概念,接受度自然提高。
(26)*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过很大的变化。
2 VP激活的事件集合
以往对可重复性的论述极少涉及VP的功能。我们认为,VP激活的事件集合有多种类型。首先事件集合可以是经历者在不同时间段所经历的事件,如例(27)“修钟表”“当木工”“学漆工”“做教师”都是“他”不同阶段的工作经历,构成一个集合。例(28)“当一段时间建筑工人”与“出任总经理助理”形成反差,其背景是“李忠民”的工作履历。例(29)不成句是因为“1917年”难以划分出更小的时间段,也就不能激活事件集合。如果去掉该时间限制,列宁经历的其他事件充当事件的背景,则接受度提升。
(27)他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敢干,他修过钟表,当过木工,学过漆工,还做过教师。
(28)北京丽都饭店的李忠民,高考落榜后曾当过一段时间建筑工人,今年才29岁就出任了这家合资饭店的总经理助理。
(29)a.*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推翻过沙皇统治。
b.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推翻过沙皇统治(,击退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以往的可重复性研究没有考虑这类事件集合,导致无法解释例(5)中“我做过女儿”这样一生仅经历一次的事件。该句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做女儿”跟语境中的“做妻子”和“做妈妈”都是“我”人生的阶段,能够形成一个集合。
事件集合也可以是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件集合,如例(30)“美军使用这种炸弹”事件在“阿富汗”“海湾战争”等不同地点发生,形成一个集合。
(30)美军轰炸机当天在阿富汗至少投下了一枚
5000 磅重的激光制导巨型炸弹,这是美军首次在阿富汗使用这种炸弹。美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曾使用过这种炸弹。事件集合还可以是同一事件的重复频次。专用动量词如“次、回、趟”以及借用动量词如“拳、耳光、锄头、眼”都可以实现数概念的配置。事件以动量词为单位重复进行:
(31)许多项目的蓝图,都修改过数十次,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
(32)照片贴在护照上我只看过一眼。
最后,事件集合可以由同一事件的不同情态构成,即不同现实性、可能性或能愿性的事件集合。例(33)中,非现实事件“从来没有做过明星梦”,必须针对集合中现实事件“做过明星梦”才能成立。例(34)根据史料记载确认“乾隆修葺过明陵”,针对的是可能事件,即前文提到的真实性待考的“乾隆盗木”坊间传闻。
(33)鲁豫: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明星梦的?
杨钰莹:没有,我从来没有做过明星梦。我觉得唱歌是很自然的事情。
(34)资料上也确实有记载,乾隆修葺过明陵,而且运回了包括金丝楠木在内的大量明陵物料。
3 NP1激活的事件集合
这类事件集合在以往研究中没有被提及过,由事件的可能经历者构成。如例(6)“这丛铁树有一年还开过花”,NP1“这丛铁树”激活整个铁树集合,是铁树集合里的有突显地位的成员。虽然集合中的其他铁树很少开花,但仍有开花的可能。再如例(35),NP1激活“乘客”集合。“这部车”有很多可能的乘客,“到过海兴的客商”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有别于集合内的其他乘客,与当前话语关联性最强,也是最突显的。
(35)即使这部车,只要与“外”字沾边、与项目沾边,王书记马上就让出来,到过海兴的客商,几乎都坐过这部车。
把NP1考虑为事件集合的来源,能够解释像“他参加过昨天那场比赛”这样的可重复义的反例:“昨天那场比赛”的参加者是一个集合,而“他”是“昨天那场比赛”的参加者之一。
依靠NP1激活的事件集合的例句中,经常搭配“也、都、又”等副词,如例(36)和(37)。这里的“当孩子”“年轻”不属于VP激活的事件集合,不是同一经历者经历的不同人生阶段,而是所有人必然经历的人生阶段,除了“父母”和“我们”,任何人都经历过“当孩子”和“年轻”,是具有普遍共性的。这种共性预设了一个大的经历者集合,集合内每个NP1都有重复事件的可能,“也、都、又”用来突出NP是共性集合内的一例。
(36)但一个父母,虽然曾经也当过孩子,却什么也学不到。
(37)我们都曾经年轻过,就像这些春天里盛开的花朵。
实现“过”的突显性,图形与背景之间必须相互配合,背景衬托图形,图形以背景为参照,缺一不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例(36)和(37)成句是因为孩提和年轻时期意味着懵懂和朝气,是突显的、值得提及的人生阶段。如果换成人们通常不愿直面的老年时期,没有突显的价值,句子“我们都曾经年老过”因此不成立。
三. 结 语
无论终结性还是可重复性,对于“过”的成句条件,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都有反例。此外“过”还有一些的独特表现,如高频出现在否定和疑问语气中。既往研究也注意到“过”的语用属性。这都说明,解读“过”的表现不应局限于句法语义层面,还需着眼更广泛的语用层次。本文提出,信息突显性是“过”成句的必要语用条件,要求事件在话语时间有被提及的价值。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过”的突显性:肯定结构里的“V过”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价值;否定结构里的“V过”则必须是包含“预先假设”的低信息事件,被否定之后表征突显事件。实现信息突显,需要配置“图形”和“背景”。“过”的终结义是满足“过”对图形要求的必要条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终结性区分为事件的终结和结果状态的终结。事件的终结能够确保参照时间与事件时间之间的间隔,即事件从有到无的变化,从而确保事件的认知突显性。结果状态的终结则是实现事件图形地位的典型条件。背景的实现依靠“数”概念起到衬托的功能。“过”对背景的要求是部分义和可重复义的来源。同样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将数概念的来源完善为NP1、NP2和VP三类。本文引入突显性概念,将终结性和可重复性纳入同一解释框架内,实现了两个语义的融合。
-
[1] 曹广顺. 近代汉语助词[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2] 林新年. 《祖堂集》动态助词[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 彭睿. 共时关系和历时轨迹的对应——以动态助词“过”的演变为例[J]. 中国语文,2009(3):212-224,287. [4] 刘月华. 动态助词“过2过1了1”用法比较[J]. 语文研究,1988(1):6-16. [5] 房玉清. 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J]. 汉语学习,1992(1):14-20. [6] 金立鑫,于秀金. 普通话动词与“了、过、着、在”的组合与限制[J]. 汉语学习,2022(3):11-24. [7] 饶宏泉. 话语互动中“V过”的功能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017,31(3):311-326. [8] 李延波. 普通话“VO+过”格式的形成原因[J]. 语文研究,2020(3):35-40. doi: 10.3969/j.issn.1000-2979.2020.03.006 [9] ILJIC R. The verbal suffice-guo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the notion of recurrence [J]. Lingua,1990,81(4):301-326. doi: 10.1016/0024-3841(90)90027-I [10] PAN H & LEE P. The role of pragmatics in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perfective markers -guo and -le [J]. Journal of Pragmatic,2004,36(3):441-466. doi: 10.1016/j.pragma.2003.07.003 [11]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 陈振宇,李于虎. 经历“过2”与可重复性[J]. 世界汉语教学,2013,27(3):331-345. [13] 陈前瑞. 完成体与经历体的类型学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6):803-814,959 . [14] XU H. The experiential aspect of Mandarin Chinese (-guo):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J]. Lingua,2019(229):1-19. [15] CHAPPELL H. A typology of evidential markers in sinitic languages[A] // CHAPPELL H. Sinitic Grammar: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C].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56-84. [16] 武果. 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J]. 世界汉语教学,2009,23(3):322-333. [17] 包兴佳,罗载兵. 英语否定极性的学术语篇发生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5):533-542. [18]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Longman,1983. [19] GIVÓN T. English Grammar:A Function-based Introduction(Vol. II)[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20] 苗兴伟. 否定结构的语篇功能[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2):220-229. [21] 匡芳涛,文旭. 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4):24-31. [22] 刘承峰. 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07. [23] 竟成. 谈谈“了”和“过”[J]. 汉语学习,1985(4):6-7.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7
- HTML全文浏览量: 59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