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CQ Education Model for Material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with All-staff”
-
摘要: 新形势下,以提升“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材料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教育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文章提出CCQ育人模式新解读,即围绕育人工作为中心(Center),通过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创新、大师引领四种途径(Channels),培养研究生具备国际视野、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理想信念等八种素质(Qualities)。同时,经过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近十年来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总结,以实际数据有效验证了CCQ育人模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基于统计学的多参数加权优化理论提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20个综合评价指标参数集。作为“三全育人”和“破五唯”背景下材料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CCQ育人模式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有效的评价手段,对研究生高质量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materials category of “world-class disciplines”, combined with the education policy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with all-staff”,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CCQ education model is proposed through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at is, around the education work as the center (Center), through four channels (Channel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master leadership , and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to have eight qualities (Qualities),such as international vision, collaboration ability, innovative thinking, ideals and beliefs.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practice and summary of graduate training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Beijing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feasibil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CCQ education model is effectively verified with actual data, and 20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parameter sets are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ulti-parameter weighted optimization theory of statistics. The proposed index parameters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material graduate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with all-staff” and “breaking five only”, and put forward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of each graduate training uni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high-quality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总体战略部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教育部提出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等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育人质量,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
北京科技大学作为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材料学部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提升研究生育人实效,以本院研究生培养为研究对象,针对如何培养研究生具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综合素质为目的,创新育人机制,通过党建引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育人融入研究生培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经过多年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提出研究生育人新模式下的立德树人新理念新举措新途径,并提出评价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参数集,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
一. “三全育人”背景下材料类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
“三全育人”模式作为培养时代新人新的工作路径,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之需。全员育人是学校里具有育人意识的全体成员,强调育人的主体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全过程育人是强调育人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入学毕业始终。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工作的空间性,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通过内隐和外显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在“三全育人”模式的运用中出现了形式化、标签化的问题,暴露了育人队伍不健全、育人过程有断点、育人方位不全面等问题,为此探索“三全育人”背景下创新模式的途径与机制旨在解决新时代下德育工作中出现的现存问题。
在国家“破五唯”评价机制大背景下,理性审视大学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导师重视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对创新育人模式方面存在不足;部分研究生学习动机不明确,仅为拿文凭而学习,存在自由散漫放养现象,造成“高文凭、低能力”现象;科研评价指标不完善,学校注重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忽视研究生的育人效果;学术评价不合理,重视科研结果,忽视育人过程;有的学科教师科研课题稀缺而影响研究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导致科研育人功能无法有效发挥等因素[3]。鉴于此,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全力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挖掘各种群体、各类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顶层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4],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
二. CCQ育人模式提出的必要性和内涵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回信中提到,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5]。高校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地。2015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立足研究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实践、科研、管理、服务的“五大育人”长效机制;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深入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形成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的 “十大育人”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可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努力实现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导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具有高校特色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6]。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自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以来,深入研究“三全育人”重要内涵,深刻体会到当前育人实践逐渐已从一个理论探讨和经验交流的新时期步入一个追求质量和创新、实践发展的崭新时期,教育模式已经由单一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高素质全方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要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将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必须全面融入“三全育人”理念,努力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提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CCQ育人模式,育人模式将思政、科研、实践和文化深度融合,使研究生培养从灌输式转化为启发式学习,从传统式转化为创新实践式研究,实现了高质量育人的目的。该模式通过调查问卷、实践验证,广泛得到广大师生认可,同时提出同行竞争力、人才吸引力、科研成果绩效、人才培养质量等20个综合评价指标参数集,达到了育人的预期效果,形成了突破性进展、可转化、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和育人制度、模式,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新举措新途径。
三. CCQ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路及实证检验
一 CCQ育人模式的构建思路
CCQ育人模式是围绕育人中心(Center),通过4种育人途径(Channels),培养研究生具备8种素质(Qualities),具体详见图1。
一是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培养研究生的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研究院发展定位是拓宽学科方向、承接国家项目,出标志性成果、推动成果转化、培养卓越人才。多年来,科研工作始终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和社会产业需求,攻克“卡脖子”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通过“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大创项目”和“互联网+”竞赛等多样化方式鼓励研究生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传授给研究生。充分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科教产教双融合、寓教于研,不断在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多维度分析、多视角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研究生留学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承担国际合作项目,以此培养研究生的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
二是以科研团队为载体,培养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研究院师资队伍是由研究方向相近,老、中、青教师组建的教师科研团队制,创建“首席教授”领衔“以老带新、新老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研究生党团班建在科研团队上,形成“本硕博贯通、党团班协同”的学生管理团队制和高校师生联合党支部。促成师生组合同频共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崇尚实践、学风严谨的治学精神,以此培养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是以科研创新为牵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本领。研究院始终本着科技创新自立自强为宗旨,注重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激发研究生培养创新活力;建设人才高地为目地,引导学生创新理念,传授最新科研进展、分析方法和经验体会[7];组建师生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参加国家创新创业大赛。加强与校地企合作,派学生到地方科技服务和挂职锻炼,将传统灌输式学习转化为创新实践式研究。引导学生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工厂车间现场搞创新,推动成果转化,以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本领。
四是以大师引领为动力,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通过党建引领,搭建育人载体,举办品牌活动,大力弘扬老一辈学术大师、身边榜样的优良品质和科学家精神,传承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北科精神。如邀请“诺奖”获得者或国内外学术大师开展中国材料名师讲坛、新材料技术大讲堂和材料铸魂·微党课等活动,通过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立志报国;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吸引留学归国青年回国工作,输送毕业生前往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引导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以此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 CCQ育人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是育人理念上,创建了彰显特色的CCQ育人模型。实践总结得出,以科研项目为基础,培养研究生的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以科研团队为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以科研创新为动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大师引领为指导,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二是育人团队上,组建了“大团队”协同育人机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产业需求,依托材料优势学科特色,成立大学研究院,组建以首席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实施以“大先生”引领,形成“全链条”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建设“大平台”,开展有组织科研和人才培养。已拥有2个国际平台,6个国家级平台,15个省部级平台以及地方各类35个研发中心,形成大学研究院、大团队、大平台的协同育人机制。三是育人实践上,打造了“提升创新能力”产学研贯通实践培养模式。与国内外校地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构建研究生+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海外导师“一生多师、师生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组,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带领学生参加国家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与实践服务经验,形成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人才技术双转移[8]。 四是育人内涵上,开创了“课程思政培根、北科精神铸魂”立德树人新路径。党建引领,思政育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重要回信精神,将“北科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传承材料大师“教育报国、材料强国”优良基因。创建“师生联合党支部”、开展“追这样的星”和“材料铸魂·微党课”等党建品牌活动,践行“格物致知、笃行致远”的文化品质,培养研究生的立志报国精神。
综上,CCQ育人模式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式学习转变为新型的实践研究式学习,从教条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灵活的启发式培养。通过“四径合一、多措并举”的育人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素养,提升了综合素质水平和能力。
三 CCQ育人模式师生意识、认知、特征调研分析
通过对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师生275人进行问卷调查,提出了同行竞争力、人才吸引力、科研成果绩效、人才培养质量等体现的20个综合评价指标参数集,详见表1。
表 1 四种评价指标及20个综合评价参数集认可度情况分布表1个中心 4个途径 途径系数$ {\mathit{\alpha }}_{\mathit{i}} $ 评价指标 指标系数 $ {\mathit{\beta }}_{\mathit{i},\mathit{j}} $ 评价参数$ {\mathit{N}}_{\mathit{k}} $ 认可度 $ {\mathit{\omega }}_{\mathit{k}} $ 参数说明 育人 科研项目 $ {\mathit{\alpha }}_{1} $ 战略思维 $ {\mathit{\beta }}_{1,1} $ 学业完成 0.88 为完成国家的项目、课题,克服个人喜好和艰难,如期顺利完成学业并毕业的研究生数 课题完成 0.79 能独立完成导师交给的一项完整课题和任务的研究生数 国际视野 $ {\mathit{\beta }}_{1,2} $ 国际会议 0.78 参加国际会议的研究生数 国外论文 0.70 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外论文的学生数 留学深造 0.76 出国留学或短期交流的研究生数 科研创新 $ {\mathit{\alpha }}_{2} $ 创新思维 $ {\mathit{\beta }}_{2,1} $ 发表论文 0.83 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的学生数 知识产权 0.79 以第一作者申请、授权专利的学生数 创新创业 0.70 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数 实践本领 $ {\mathit{\beta }}_{2,2} $ 科技实践 0.88 参加科研项目/课题的学生数 科技服务 0.80 参加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的学生数 社会报务 0.71 参与保障重大活动或志愿服务的学生数 科研团队 $ {\mathit{\alpha }}_{3} $ 合作精神 $ {\mathit{\beta }}_{3,1} $ 科研合作 0.70 多名作者参加撰写的论文和专利数 团队精神 0.88 学生参与完成并结题的科研项目数 同行竞争 0.75 学生参与竞赛或集体评优的团队数 协作能力 $ {\mathit{\beta }}_{3,2} $ 学业优秀 0.85 各类评奖评优获奖的学生数 荣誉获奖 0.76 参加活动个人比赛获奖的学生数 大师引领 $ {\mathit{\alpha }}_{4} $ 理想信念 $ {\mathit{\beta }}_{4,1} $ 思想进步 0.83 培养积极分子的学生数 政治觉悟 0.84 发展党员的学生数 责任担当 $ {\mathit{\beta }}_{4,2} $ 社会责任 0.83 出国交流正常回国的学生数 报效祖国 0.82 回国参加工作的本校学生数 用大数据分析途径系数、指标系数、评价参数及参数认可度,从而推导综合评价函数的计算模型,分析综合评价函数值大小与育人途径之间的关系。
途径系数
$ {{\alpha }}_{{i}} $ 的值代表第i种途径培养质量,同等条件下$ {{\alpha }}_{{i}} $ 越大代表质量越好,$ {{\alpha }}_{{i}} $ 计算如公式1所示:$$ {{\alpha }}_{{i}}=\frac{\text{{{途}}{径}}{i}\text{{评}{价}{参}{数}{总}{认}{可}{度}}}{\text{{四}{个}{途}{径}{评}{价}{参}{数}{总}{认}{可}{度}}} $$ (1) 指标系数
$ {{\beta }}_{{i},{j}} $ 是评价参数$ {{N}}_{{k}} $ 经过与该参数认可度$ {{\omega }}_{{k}} $ 加权计算的结果,$ {{\beta }}_{{i},{j}} $ 计算过程如公式2所示:$$ {{\beta }}_{{i},{j}}=\frac{\text{{该}{指}{标}{评}{价}{参}{数}{总}{认}{可}{度}}}{\text{{该}{指}{标}{所}{属}{途}{径}}{i}\text{{评}{价}{参}{数}{总}{认}{可}{度}}} $$ (2) 认可度
$ {{\omega }}_{{k}} $ 是整个评价函数中的核心参数之一,通常可以由理论计算或统计学得出,文中以代表性和专家建议为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直接统计调查对象对该参数作为评价指标的认可度通过加权计算求得。不同育人途径的途径系数和指标参数表现出明显的多因素和差异性,依靠人力很难判断综合数值大小,论文引入统计学分组加权计算方法,计算结果
$ G(i) $ 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途径$ \mathit{i} $ 在育人中的质量优劣,该值越大说明该途径$ \mathit{i} $ 应用效果越好。论文将计算$ G(i) $ 的表达式作为 CCQ育人模式途径$ \mathit{i} $ 的评价函数$ G(i) $ 。途径$ \mathit{i} $ 的综合评价函数$ G(i) $ 的计算过程如公式(3)所示:$$ {G}\left({i}\right)={{\alpha }}_{{i}}\cdot\sum \left({{\beta }}_{{i},{j}}\cdot\sum _{{k}\in {{\beta }}_{{i},{j}}}{{\omega }}_{{k}}\cdot{{N}}_{{k}}\right) $$ (3) 公式(3)中各参数具体含义见表1。实际应用中,通过获得途径
$ {i} $ 各评价指标下的评价参数具体数值,经过公式(3)可以得出途径$ {i} $ 的评价结果。一些管理机构可以通过简单相加所有途径评价结果,得到所有途径实施后的综合效果值,该值也可以作为整体质量评价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效果越好,综合评价质量越高。四. CCQ育人模式的实践检验
为了验证CCQ育人模式的有效性,我们对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新材料技术研究院2018—2023年体现同行竞争力、人才吸引力、科研成果绩效、人才培养质量等20个综合评价指标参数进行了实践检验数据统计,具体结构详见表2。将本方法实施6年的管理监测数据,如表2所示,带入公式(3)后,计算出4种途径在不同年份的质量评价曲线,如图2所示。
表 2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2018—2023年评价指标的实践检验数据分布表1个中心 4个育人途径 8个评价指标 20个评价指标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育人 科研项目 责任担当 学业完成人数 160 152 166 156 150 167 课题完成人数 168 159 174 171 157 181 国际视野 国际会议数 15 18 16 36 36 12 国外论文数 155 149 171 170 194 174 留学深造人数 2 2 1 6 6 2 科研创新 创新思维 发展论文数 198 180 202 194 217 198 授权专利数 98 100 134 176 150 189 创新创业获奖数 6 9 8 10 9 65 实践能力 科技实践人数 198 209 229 256 261 253 科技服务人数 12 34 27 52 49 15 社会服务人数 94 140 151 216 303 324 科研团队 合作精神 科研合作项数 406 438 488 543 537 636 团队精神学生参与 181 183 159 152 197 196 同行竞争集体奖数 40 44 43 52 50 51 扎实作风 学业优秀获奖人数 168 203 206 209 271 279 个人荣誉获奖人数 15 23 31 29 34 37 大师引领 理想信念 培养党员人数 28 67 113 113 156 159 发展党员人数 7 13 29 25 29 25 家国情怀 访学人数 4 6 7 7 8 6 归国人数 1 1 2 3 4 4 育人途径评价函数均可以通过途径系数、评价指标系数、评价参数及参数认可度科学准确地通过公式(3)计算得出,函数值越大,途径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越强,四种途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有效的“四径合一、多措并举”的育人方法。可见,通过将思政育人和科研育人深度融合,破除了以往简单功利考核研究生的“五唯”指标,即考试成绩、论文数量、专利数量、评奖数量、学生干部,采用CCQ育人模式,建立全新的多指标评价模型,从而检验得出20个综合评价指标参数集,这20个综合评价指标参数集可作为“三全育人”背景下材料类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依据,为各培养单位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有效的评价手段。同时,构建的这20个评价指标体系有效的反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很好地顺应“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理念和路径,不仅有科研维度,更包括了思想、社会服务和毕业工作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出全体研究生的培养成效和质量水平。
五. 结论
首先,提出了CCQ育人模式,创立了20个综合评价指标参数集。基于统计学理论,通过大数据分析途径系数、指标系数、评价参数及参数认可度,确立了综合评价函数计算模型,提出了全新的育人理念。该模式摒弃了传统的课堂灌输式学习方法,转而采用了新型的实践启发式研究,鼓励引导学生进车间、搞创新、做实践,掌握未来材料科学新理念和新方法,推动成果转化,成为具有国际视野、优秀领导力和创造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打破以往分数评价机制,首次提出“破五唯”的20个综合评价指标参数集,涵盖同行竞争力、人才吸引力、科研成果绩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多元化、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些指标参数为评价研究生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更准确地评价和改进教学质量和研究生综合表现,形成了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其次,创建了“多方资源、融会贯通”的协同育人体系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产业需求,以依托材料优势学科成立大学研究院,实施大先生领衔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将学科、平台、师资、科研等多方资源,通过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国际视野、个性化培养、科研能力培养、产学研合作及思想政治文化“七个维度”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融会贯通,将多方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了在校研究生培养的全方位协同育人举措,形成了科学完善规范的育人体系。
再次,打造了“四位一体,培根铸魂”的立德树人新路径。以党建引领为内核,首次将“思政+科研+实践+文化”融入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打造“四位一体、培根铸魂”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9]。通过创办“师生联合党支部”创新举措,开展中国材料名师讲坛、新材料技术大讲堂、追这样的星、材料铸魂·微党课等品牌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格物致知、笃行致远”的科学态度和“崇尚实践、学风严谨”的治学精神。把教师党支部建到研究室,把研究生党支部建到班级和科研团队,搭建青年教师领航工作站、青年教师团工委等平台,涵养教师思政素养,引领教师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科研和实践[10],更好承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思政铸魂育人深度融入研究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培养过程中,以一流党建育一流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经多年实施CCQ育人模式,通过“七个维度”的有效改革举措,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一是促进学科交叉大融合,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学科与材料学科交叉融合的“材料基因工程”研究生培养特色,构建了材料基因工程全新课程,形成了以国内外学术大师讲座为拓展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增强实践创新,校企合作组建的大团队研究大项目,覆盖100%研究生参与,师生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解决国家和产业重大难题,培养学生高质量高难度的创新实践能力。三是强化国际视野,在传统国际学术交流基础上,通过建设国际学术组织、国际科研平台、国际材料名师讲坛、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合作办学等实体平台和机构,增强师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四是个性化培养,提出“一生多师、师生共融”育人机制,提供多样化学习培养,满足研究生不同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术指导和职业规划。五是提升科研能力,在大平台、大团队、校企合作大项目等科研条件基础上,鼓励学生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六是推动产学研合作,与校地企和研究机构共建实验室、合作项目,提供更多实战平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七是孕育思政文化内涵,实行师生党团班建在科研团队上,建成师生全国“双样板”党支部、师生联合党支部等特色基层组织,将思政元素和人文教育融入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
育人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战略工程,新形势下要改变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打造CCQ育人模式,使科研项目、科研创新、科研团队、大师引领产生聚焦效应,对提高研究生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精神、扎实作风、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综合素质大有帮助。通过数据调查和运行,CCQ科研育人模式科学有效,成果显著。可见,提出CCQ育人模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与结果双驱动”的评价制度,并运用到日常研究生培养和评价考核中,是任何一个高校或科研管理机构可推广和采用的育人模式,同时也为研究生各类评奖评优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
图 1 CCQ育人模式图
图 2 北京科技大学新材院2018—2023年四种育人途径的评价指标函数图
表 1 四种评价指标及20个综合评价参数集认可度情况分布表
1个中心 4个途径 途径系数$ {\mathit{\alpha }}_{\mathit{i}} $ 评价指标 指标系数 $ {\mathit{\beta }}_{\mathit{i},\mathit{j}} $ 评价参数$ {\mathit{N}}_{\mathit{k}} $ 认可度 $ {\mathit{\omega }}_{\mathit{k}} $ 参数说明 育人 科研项目 $ {\mathit{\alpha }}_{1} $ 战略思维 $ {\mathit{\beta }}_{1,1} $ 学业完成 0.88 为完成国家的项目、课题,克服个人喜好和艰难,如期顺利完成学业并毕业的研究生数 课题完成 0.79 能独立完成导师交给的一项完整课题和任务的研究生数 国际视野 $ {\mathit{\beta }}_{1,2} $ 国际会议 0.78 参加国际会议的研究生数 国外论文 0.70 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外论文的学生数 留学深造 0.76 出国留学或短期交流的研究生数 科研创新 $ {\mathit{\alpha }}_{2} $ 创新思维 $ {\mathit{\beta }}_{2,1} $ 发表论文 0.83 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的学生数 知识产权 0.79 以第一作者申请、授权专利的学生数 创新创业 0.70 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数 实践本领 $ {\mathit{\beta }}_{2,2} $ 科技实践 0.88 参加科研项目/课题的学生数 科技服务 0.80 参加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的学生数 社会报务 0.71 参与保障重大活动或志愿服务的学生数 科研团队 $ {\mathit{\alpha }}_{3} $ 合作精神 $ {\mathit{\beta }}_{3,1} $ 科研合作 0.70 多名作者参加撰写的论文和专利数 团队精神 0.88 学生参与完成并结题的科研项目数 同行竞争 0.75 学生参与竞赛或集体评优的团队数 协作能力 $ {\mathit{\beta }}_{3,2} $ 学业优秀 0.85 各类评奖评优获奖的学生数 荣誉获奖 0.76 参加活动个人比赛获奖的学生数 大师引领 $ {\mathit{\alpha }}_{4} $ 理想信念 $ {\mathit{\beta }}_{4,1} $ 思想进步 0.83 培养积极分子的学生数 政治觉悟 0.84 发展党员的学生数 责任担当 $ {\mathit{\beta }}_{4,2} $ 社会责任 0.83 出国交流正常回国的学生数 报效祖国 0.82 回国参加工作的本校学生数 表 2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2018—2023年评价指标的实践检验数据分布表
1个中心 4个育人途径 8个评价指标 20个评价指标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育人 科研项目 责任担当 学业完成人数 160 152 166 156 150 167 课题完成人数 168 159 174 171 157 181 国际视野 国际会议数 15 18 16 36 36 12 国外论文数 155 149 171 170 194 174 留学深造人数 2 2 1 6 6 2 科研创新 创新思维 发展论文数 198 180 202 194 217 198 授权专利数 98 100 134 176 150 189 创新创业获奖数 6 9 8 10 9 65 实践能力 科技实践人数 198 209 229 256 261 253 科技服务人数 12 34 27 52 49 15 社会服务人数 94 140 151 216 303 324 科研团队 合作精神 科研合作项数 406 438 488 543 537 636 团队精神学生参与 181 183 159 152 197 196 同行竞争集体奖数 40 44 43 52 50 51 扎实作风 学业优秀获奖人数 168 203 206 209 271 279 个人荣誉获奖人数 15 23 31 29 34 37 大师引领 理想信念 培养党员人数 28 67 113 113 156 159 发展党员人数 7 13 29 25 29 25 家国情怀 访学人数 4 6 7 7 8 6 归国人数 1 1 2 3 4 4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17(02). [2] 教育部. 北京市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J/OL]. (2023-03-07)[2023-09-15].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3165/202303/t20230331_1053725.html?eqid=d2ceb3fd0002b63f000000056493a9d3. [3] 科技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科院 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J/OL]. (2018-10-15)[2023-09-15]. https://www.bbmc.edu.cn/__local/2/6C/DB/98B8FBB49824A0F84EB1A6A13B2_82149591_273CB.pdf. [4] 潘广炜,赵亚楠. 关于“科研育人”对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9-71. [5] 习近平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 强调 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 培养更多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J/OL]. (2022-04-22)[2023-09-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2/content_5686641.htm?eqid=a849c85e000363fe0000000564785c5a. [6] 董春阳,刘铄.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探索[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2):49-55. [7] 李志浩,王文龙.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创新研究[J]. 公关世界,2022(14):24-25. doi: 10.3969/j.issn.1005-3239.2022.14.010 [8] 武贵龙. 三全育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J]. 北京教育(高教),2018(12):10-12. [9] 田有,李洪丽. 基于科研融入实践教学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3):177-180,294. [10] 于丽,王明年,刘大刚. 浅谈科研育人的措施和方法[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2):352-353. 期刊类型引用(1)
1. 杨晓彤. 思政育人视域下“Z世代”研究生学风建设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华章. 2025(03): 81-8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