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al Landscape and Optimiz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抓住数字技术发展新机遇,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革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优化思政课教育环境。面对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现实困境,调整思政课育人的路径,要从学校层面、教学层面、教师层面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把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的成效。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 key cours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We must seize the new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profound integr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digit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an enrich the teaching content, advance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school level,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he teacher level to adjust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and address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s a result, the effic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enhanced.
-
Key word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
- digital /
- practical landscape /
- optimization
-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1]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推动,思政课也需要数字技术的助力。面对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应推动数字化育人转型来助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 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深刻认识新一代科学技术对思政课育人的重塑,方能明确未来思政课转型发展的方向,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有利于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革新思政课教学方式、优化思政课的教育环境。
一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思政课能够呈现出更加立体化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对提高思政课内容载荷、优化课程资源共享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高思政课内容载荷。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思政课主要依靠教材参考书来传递教学信息。虽然这些教材参考书在内容编排与思维架构方面展现出明确的条理性与逻辑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关键的内容。然而,教材参考书所携带的教学内容有限,并不能包含全面的内容细节和生动活泼的实例,只能让学生大概把握书中的理论与思维框架。而数字技术的进步为思政课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展示方式,实现了教学资料的多元化演变。数字时代,思政课程的资料材料已经从传统的印刷媒介转向了电子信息资源,为教学资料的立体化呈现创造了条件。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单一的文字和图片,而是一个涵盖文字、插图、影音等信息形态的综合资源库与资料库。
第二,优化课程资源的共享。思政课数字化育人并不是单纯地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下实现资源的融合。在数字技术赋能的过程中,思政课得以突破传统教学环境下课程资源建设的时空局限,形成更为开放的资源共享。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与学的深度与广度。“数字技术提供了解决问题、准确预测和发展控制等获得确定性的可能性”[3]。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数字化的工具来融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集成与时俱进的教学策略,并及时展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前沿的成果。这不仅能为教师提供一个容量巨大的教学资源库,开辟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阵地,也使学生从多重维度来理解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访问共享资源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难以实现的。
二 革新思政课教学方式
数字技术在拓展思政课内容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形式。思政课教学的方法从单向传授转变为互动参与式,提升了教学的精准性与互动性。
第一,提升教学的精准性。传统思政课程采用一定的知识逻辑,即遵循完备的教科书体系和教学大纲,教师向学生进行有序的知识传授和思维的训练。这种模式无疑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成,但也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赋予了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新使命,“去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将会成为未来的学习方向。每个人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评价也是针对个人的。”[4] 精准化的教学分析是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前提条件,如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历史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处理,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对不同个体的精准预判。由于关注学生们普遍关切的问题,精准把握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课堂参与率自然会上升。
第二,提高教学的互动性。数字化时代的思政课实现了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交流”的飞跃。数字化的教学工具让师生间的沟通更为便捷,通过模块化的功能定制,借助在线讨论等环节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定向地匹配适合学生的辅助教学资源。同时,思政课教师可以借此搜集学生的反馈意见,深化对学生学习需求的把握。“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围绕课堂内容与教师产生有效互动,在交流和探讨的思政课堂环境中启发学生真正学会思考问题。”[5]
三 优化思政课教育环境
在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过程中,数字化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时代发展趋势,更是优化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第一,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教学环境是由教师、学生等参与者,以及视觉、听觉及交互式介质等诸多构件组成的一个多元化的场域。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法进行,这种模式强调实时互动和现场的体验。然而,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影响了其教育效果的全面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5G和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融入,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得以拓展更新。这些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时间的限制,还扩展了教学空间的边界。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思政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及时将社会的焦点话题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对课程及时更新。这方面,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西南大学等一些高校都相继开通思政慕课和微课,涵盖了时事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内容,并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展示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
第二,促进工作载体的丰富性。数字化时代,信息媒介传播的技术手段和平台都在不断变化,这为构建多样化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载体提供了新的可能。教育载体纳入了包括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一系列自主传播平台。这些载体不仅使教育资源得以数字化的存储传播,更将知识的呈现融入多媒体和个性化定制等元素,思政课数字化实现了教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解惑和提供思想上的引领。这方面,北京科技大学做了一些尝试。“北京科技大学数字马院创课中心紧跟时代发展,先后设计开发了精准扶贫虚拟仿真实践系统和全息投影互动教学系统。以北京科技大学定点扶贫单位—甘肃省秦安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为原型,配合交互式、自主式、研讨式的实验教学方法,生动还原了学校在秦安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6] 这种多感官的互动和沉浸式体验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还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的理解。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开发多元载体,思政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学生亦能依据个人学习进度,挑选适宜时间来学习,实现学习材料的弹性配置和学习效率的定制化调控。
二. 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1]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数字技术的全方位融入,为高校思政课育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数字赋能语境下,大学生的听课情况、思维模式、理解状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为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带来了需要应对的难点,目前思政课数字化育人在学校层面、教学层面、教师层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此,应全方位多角度审视复杂的育人境况,以确保数字化育人的实效性提升。
一 学校层面的数字平台及配套建设有待加强
数字化思政课的教学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方面已被广泛认可,但学校层面的平台建设出现一些问题,这不仅成为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障碍,也是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数字化的运行平台是决定高校思政课和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最直接因素,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平台的整合性不强,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数字平台。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平台建设,推进资源的整合。另外,由教育部思政司委托、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战略合作设立和试点建设的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2023年第一批试点高校仅13所,第二批思政教育平台类立项数也仅61个。思政课数字化建设还需要明确的法规政策和管理机制,以确保数字化平台的稳定运行。然而,目前有些高校虽建有数字化教学平台,相关性的指导性规定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创意贡献可能面临被侵权的风险,这限制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是数字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同时,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在数字平台的建设中,也值得关注。2021年全年CNNVD采集漏洞数量共计174 664个,而截至2022年9月30日,CNNVD采集漏洞总量已达193 427个,继续呈上升趋势。其中,教育行业漏洞较多,上海交通大学以总数2 763个漏洞数量排在首位[7]。当前,国家自2015年起相继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信息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规划(2016—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2021年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高校数字平台建立后,如何进行动态监管,防止不良信息流入,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的重要,是数字平台建设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 教学层面的技术难题呈现
数字技术的快速变化同样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数据壁垒的挑战、数字鸿沟的障碍、信息茧房的影响、数字评价的困境等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数据壁垒的挑战。数据壁垒是通过数据的积累形成一种竞争优势,使其他竞争者难以超越的情况。数据壁垒影响了思政课信息搜集的效率,形成了数据分析障碍,阻碍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进程。第二,数字鸿沟的障碍。数字鸿沟表明由于信息落差而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数字鸿沟使学生之间在思政课中的参与互动存在差异,这需要高校提供适当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以缩小数字鸿沟。第三,信息茧房的影响。信息茧房是指个体在信息获取交流方面面临过度封闭化的趋势,从而导致信息过滤以及思想碎片化的问题。在数字化思政课中,学生更多地倾向于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交流,而非面对面地讨论。这种虚拟交流缺乏直接的互动和真实的对话体验,不利于思想的碰撞与深度的思考。学生更倾向于只接受来自特定来源或社交圈子的信息,而不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充分评估,从而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干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的向心力。第四,数字评价的困境。数字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对思政课教学进行量化评价。然而,现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评价侧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基于信息数据的分析总结相对较少,其精准度也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定评判标准的偏差,这无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生教师的信任度。
三 教师层面的数字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其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政课育人效果。当前,教师的数字思维、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等都有待提升。
第一,教师数字思维有待加强。数字化思维是一种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思考和决策的思维模式,数字思维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数字的意识,强调通过数据的实际应用,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要避免技术至上的思维。若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过度依赖技术,将技术本身作为主导因素难免就会忽略育人的本质,削弱思政课的深层价值。这方面,尽管思政课教师普遍意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过于偏重技术的操作层面。第二,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数字化时代,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在一定程度并不完全匹配,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培养,而数字技术大多应用于数据处理和自动化任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沟通,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种需求。另外,在涉及远程教学、虚拟实境教学和数据驱动教学时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完全胜任。第三,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有待优化。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信息获得的渠道更为便捷多样,要求思政课的传授方式也随之改变,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现实是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还存在片面化机械灌输的情况,缺乏对思政课核心问题的深入思考。线下课程的教学仍多以讲授法、互动法及小组合作法为主,这种传统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容易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优化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为教育教学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因此,应客观审视当前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困境,探索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实现路径。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政课的优势,将高速发展的新兴技术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中,持续推进思政课的数字化、智能化。要从学校层面、教学层面、教师层面三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实现思政课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增强育人的效果,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 学校层面注重制度设计
从学校层面出发,不仅要实现教学资源和技术深入地整合,还要通过明确目标、合理规划、精准执行和持续评估,确保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有效进行。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制度建设。在宏观层面,明确指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强调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数字时代主动育人的效果。在中微观层面,应构建一个分级分类的思政课数据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对数字产权的管理,确保思政课的数据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在保障公共资源的同时,防止数据资源的垄断和滥用,保证优质教育内容的稳定输出,为数字化环境及其技术实践制定准则和框架,促进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规范应用。
第二,构建共享共联的数字化教育平台。“‘00后’大学生被称为‘数媒土著’,从他们的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无不体现出他们是‘移动互联网一代’。”[8] 高校应筛选甄别当前有效信息来了解学生对于学习平台的需求,积极开发多样生动的数字学习平台,打造微信、论坛、网站等思政课数字化育人的相关技术载体。同时,要不断完善学习平台的功能,明确构建思政课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发展策略,来进行教育平台的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向整体感知、全程记录、个性支持的智能化学习环境转变,使线上网络环境与线下物理场域相融合,学习场域不断延展,学习环境更加开放,学习的灵活性与泛在性进一步增强。”[9]着重于构建一个集合优质内容、多样化应用和先进设备的数字教育教学的平台,不断提升其辐射力与影响力。
第三,强化数字监管。首先,构建信息保护监测体系,对体系中不同形态的数据进行深入探查和智慧识别,有效地辨别可能冲击意识形态安全的异常信息,为数据安全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其次,实施周密的信息监管和权限管理。通过信息监管工具如用户活动审查和终端保护跟踪等,建立一个全面监督数字网络环境中数据传输过程的监管体系。持续追踪数据流动,有效地预防和切断不良文化的渗透。最后,运用先进的数据保护和分享技术。结合现有的安全数据共享技术,保障用户信息的隐私。实现在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的数据共享,确保思政课信息的安全性和沟通的及时性。
二 教学层面强化统筹协调
教学层面的统筹协调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简单聚集,更是对教学活动过程中各个主体与要素的有机整合和智能优化。
第一,把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在教育中的角色应是辅助而非主导。对此,应确立技术服务于教育的理念,强调将技术应用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知识传递。这要求在设计和使用数字工具时,始终将师生情感联结和知识传授放在首位。同时,在数字化教学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时,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与探索问题的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如案例研究、在线讨论和实践项目,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并减少对数字工具的过度依赖。此外,在算法设计和运用过程中,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确保数字技术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使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智慧思政’的开拓者和建设者。”[10]
第二,破解“信息茧房”,激发“信息蜂巢”效应。为应对思政课数字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需要针对信息的生产、传输和接收三个环节采取具体的措施。在信息生产环节,重点在于重构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教师不仅需要深入理解知识架构的更新和教学素材的综合性,还应能融入实时新闻和增添网络教学材料,同时采用动态和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构建“蜂巢式”的信息生产模式,实现多角度的知识传递。在信息传输阶段,要尽量减少对教学平台算法推荐的依赖,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人工推送手段,如置顶、高亮显示、颜色变化等,来拓展信息的可及范围。信息接收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整合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并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综合。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识别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判断能力。
第三,订制数字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首先,构建数字化思政课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学生的学习成效、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宜性等多方面内容,确保全面反映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其次,完善数字化思政课评价的数据搜集机制。建立全面的数据搜集制度,打破数据孤岛,促进评价数据的共享和应用,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的效果。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期待,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最后,建立评价反馈和调节机制,确保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构建一个动态的评价—反馈—调节的循环,使得思政课教师能够基于评价结果快速调整教学策略,学生也能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的方法。这种机制有助于持续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 教师层面提升数字素养
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思政课数字化育人转型的必然选择,在这过程中要注重教师数字思维的培养、着力数字知识的涵育及强化数字技能的培养等。
第一,注重数字思维的培养。思政课教师的数字思维培养是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关键措施。强化数字思维要求思政课教师增强数字技术的敏感意识,增强运用数字技术的意识,牢固树立数字共享的意识。同时,激发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探索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新用途新思路,这不仅能强化他们的数字思维,也是教师终身学习和适应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的关键能力。
第二,着力数字知识的涵育。在知识的涵育过程中要注重实践。要推动数字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的融合。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搜集实际信息,并在课堂上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在知识的涵育过程中要融入教学活动中。鼓励思政课教师探索新的数字化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在线互动教学等,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课堂的学习趣味性。同时,依托学校内部资源,与计算机科学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技术的复杂性。
第三,强化数字技能的培养。利用好数字化技术,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技能。“教师需突破传统专业能力结构的‘藩篱’,重塑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专业能力结构,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应对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易变性的数字化时代的要求。”[11]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地认识数字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学习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教学活动和课程管理,持续加强自我反思,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兴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
总之,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潜力巨大且发展迅速的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时代给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思政课在教学方式、学习体验以及评估手段等方面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发展态势。在数字化浪潮中,要牢牢抓住新机遇,立足于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构建全新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3] 祝智庭,胡姣.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J]. 中国教育学刊,2022(4):41-49. [4] 朱永新. 未来学习中心构想[J]. 教育发展研究,2017,37(9):3. [5] 蒙慧,谢一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四维审视[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195-202. [6] 刘明言,彭庆红. 新时代数字马院建设思路及应用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123-129. [7] 陈金木,陈峰,郑少朋. 高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 网络空间安全,2023,14(01):85-90. [8] 王海建. “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2018(10):90-94. [9] 卢岚. 数字环境中分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21(6):75-81. [10] 刘伟杰,岳宗录.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2):188-194. [11] 石艳,崔蓓.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重塑[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5-66. 期刊类型引用(5)
1. 敖永春,何祖娜.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矛盾境遇与实施路径.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2): 13-19 . 百度学术
2. 王永辉. 新工科背景下化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5(02): 157-159 . 百度学术
3. 任福兵,孔德进. 数智技术驱动高校思政课“新质”:样态分析与创新路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02): 85-93 . 百度学术
4. 李芳,刘剑. 载体融合:数智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新趋势.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3): 15-21 . 百度学术
5. 王瑛,谢汉卿. 中医药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6-1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63
- HTML全文浏览量: 270
- PDF下载量: 64
- 被引次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