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Survey Process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育人实效的重要构成,是新形势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必然途径。调查研究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实践方法之一,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让学生在调研中逐步获得真理性认识。文章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大兴调查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正在快速扩充、进一步完善,但仍在选题设计、调研方法、成果转化、教学指导方面存在现实难点,可以“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五字诀”为指南,进一步开展实践探索与创新。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way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s one of the basic methods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urvey and research, following the cycle of “practicing, understanding, practicing again, understanding again”, allows students to gradually obtain tru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e research. At present,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survey and research in the social practi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is rapidly expanding and further improving, but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design of the selected topic, research methods, result transformation, and teaching guidance. Finally, the “five-word method” that is “deep, practical, detailed, accurate, effective” can be adopted as a guide to further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
Key words:
- university students /
- social practice /
- survey and research
-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对新时代新征程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方法步骤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有机构成,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调查研究作为从主观主义转向实事求是的根本办法,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符合实际的思维和认知、掌握先进知识和能力、外化为自觉主动行为的科学工作方法。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是新形势下促使大学生不断获得对事物规律性认识的制胜法宝,对推动主题教育落地见效,引领大学生争做钢筋铁骨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的时代意义
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取得伟大成就的内在密码。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价值,有利于赓续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形成以调查研究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和实践育人的新路径。
一 对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的赓续传承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调查研究,在深刻洞察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新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1]633就前瞻性地认识到“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深入城市乡村一线、走进群众,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情况、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等进行科学分析,透过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洞察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农村调查》等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
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先后进行了两次重要的调查研究。一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论十大关系》中阐述了建国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对经济工作的系统调查,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良好开端。二是在60年代面对国内经济遭受困难的严峻形势,毛泽东曾三次号召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党中央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最终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也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强调实事求是,把“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2]113视为能否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正确有力地组织全党广泛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认清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的科学论述,如“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3]335等重要论断,丰富和创新了党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是调查研究的重视者,更是践行者,把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践行到实践中,深入山水河川、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走进农民、快递员、司机、商贩之间,同老百姓身挨身坐、心贴心聊,为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二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格局的时代使然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习得理论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均需在实践中完成。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和理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教育对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和形成“三全育人”格局的迫切需要。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是抓好全员育人的需要。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观察社会、体察民情的有效载体,是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有利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疑点、堵点,以此为依据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优势,凝聚起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家长、专业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机构等育人主体的强大育人合力。
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是抓好全过程育人的需要。大兴调查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和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提供了有效途径,有利于依托调查研究中掌握的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和需求,设计从大学入学到毕业阶段循序渐进的全过程育人链条。
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是抓好全方位育人的需要。提升大学生实践育人实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同质化、单一化、专业性弱等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没有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育人元素的内外的各种联系,没有考察清楚其历史和现实表现。这就需要以大兴调查研究贯穿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加强对各种联系的正确认识,从而通过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推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联动,实现全方位育人。
三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44。这要求青年学生要在理论学习中紧密结合实践,提升个人素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时代青年更应该培养崇高的人生理想,自觉将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只有深入基层、了解民生,才能帮助青年把握时代命脉,帮助青年树立大局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时代新人”需要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价值理念,要求青年在实践中把握理论,在理论中科学结合实践。
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培养有本领的“时代新人”。远大崇高的理想需要过硬的本领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5]。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强化“四个意识”,引导学生切实为基层和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6]。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用真才实学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有助于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7]中提出了“在日常教育体系中要不断深化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路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亟需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与责任担当相结合,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砥砺新征程。
二. 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的现实基础及难点审思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育人实效的重要构成,是新形势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必然途径,更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使命的有机载体。目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具有深厚实践基础的同时,也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难点。
一 现实基础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绩和宝贵的现实成果,组织机制、策划准备、投入实施、反馈评估等环节日趋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操作体系。
实践工作组织体系日渐完善,为调查研究开展强化了政策与资源等保障。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国家部委每年发文进行顶层设计,部分高校成立了由分管思政、教学的校领导任组长,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组成的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规章制度,校地企资源不断整合,构筑了“实践育人”工作新格局。实践课程建设不断优化,为调查研究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调查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社会实践与思想引领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注重课程的体系化建设,朝着课程学分化、参与全员化、授课专题化、教材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的方向推进,开发线下课程和慕课课程。实践工作机制更加科学,为调查研究开展明晰了贯通发展路径。学校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向着“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一体化机制迈进,“课堂实践”重启发、“校园实践”重引导、“社会实践”重实效,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创新创业竞赛贯通,实现实践课程的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年运行。实践过程管控愈发精细,为调查研究开展健全了有效激励机制。为落实教师指导作用、发挥信息平台优势、挖掘实践优秀成果、强化成绩考评激励,将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汇聚在实践育人工作中,自主开发课程网站、管理信息系统,推动社会实践项目向发明专利、科研论文、创业项目等领域成果进行转化,采取量化评分与综合评比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深度融合。
二 实践难点
调查研究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但当下,在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点。一是选题设计的精准性、针对性不足。开展调查研究需要的教师指导、地域资源等往往难以同步满足,学生在系统思维方式、把握问题实质、观察矛盾规律等领域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调查研究开展时观察社会的角度有限,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实践开始前对拟解决问题的特殊性、多样性考虑不足,最终解决的问题与前期设计的拟解决问题偏差较大,不能真正意义上挖掘实践的真问题。二是调研方法的科学性、全面性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集中在暑期一到两周内进行,时间短且集中,往往容易出现样本选择不够全面、数量不够充足、调研工具不够科学等问题,从而影响调研效果,不能真正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三是成果转化的实践性、可行性不高。现有数据显示,学生相对更为关注课程成果,在整理归纳调查研究数据时,为使成果更具备说服力,往往会对其做修正和调整,或者根据网络资料进行修改。部分学生还主观地认为数据归纳整理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解决方案。在社会实践完成后,调查研究告一段落,调查报告往往存放在学校的书斋间,较少对调研报告进行深度加工,未能将调研报告转化为学生论文、科创项目、发明专利等,导致不能常态化长效化地解决实践中亟需解决的切实问题。四是课程教学的重视度、应用性不足。部分高校社会实践课程设置和师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遇到相关问题时,指导教师无法给学生最佳解答,导致学生无法准确定位自身角色,部分同学出现了厌倦、麻木的情况,只想应付了事。个别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考核不够重视,虽然也要求撰写调研报告,但相关考核结果并不计入学生成绩、综合评价等,因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 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实践难点原因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之所以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以北京8所高校800名在校师生为样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面临的困难进行数据调查统计,于2022年10−12月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9份,有效率为98.6%。填写问卷的学生涉及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京市属高校,包含本科生及研究生。其中男生418人,占被调研对象的52.98%;女生371人,占被调研对象的47.02%。文章通过问卷分析与实际的调研数据,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存在的实践难点进行了原因探析。
一 调查主体缺乏“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应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理论创新要从问题开始。而发现问题、筛选问题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现实基础。调查研究的选题和文献梳理会受到研究者自身知识素养、生活经历、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开展社会实践前,有22.5%的学生并未明确调查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54.7%的学生会在实践期间修正前期设计的研究问题;在社会实践开展结束后,14.3%的学生认为最终解决的问题与前期设计的研究问题差别较大。由此可见,在设计研究问题时,大多数学生仍然较依赖对以往生活认知或网络信息来进行研究设计。另有28.5%的学生在设计研究问题时,缺乏明确的问题导向和研究兴趣,难以结合专业知识开展研究,对研究目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认识不清,最终导致选题不明确、不清晰,只能在实践过程中调整补救。
二 调查过程缺乏“有力工具”
问卷调查法是学生社会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调研方法,但学生往往机械地使用问卷调查法,导致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结果准确性不足。被调研学生中,在实践中开展完全参与式调研仅占比6.5%,半参与式调研占比61.2%,非参与式调研占比32.3%。在设计问卷时,大部分学生往往还未深入了解实践地的基本情况,便完成了问卷设计,导致问卷在结构设计、问题设置、选项排列上都存在一定问题。部分调查问卷还常出现语言繁琐、逻辑混乱等问题,大大降低了问卷调查的可行性。其次,学生在发放问卷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生在调查时,很少就某个问题与被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访谈,大多数调查活动只是蜻蜓点水,难以获得详细全面的资料。最后,在回收和分析数据时,由于不能准确地掌握数据分析方法,缺乏基本的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被严重低估甚至浪费,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 调查结果缺乏“转化升级”
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被调研学生中,37.6%的学生认为调查结果难以转化,实践团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与实践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深层次联动有限,难以将调研结果实时反馈、落地见效。在调研报告撰写时,不仅难以运用调查数据深入撰写研究报告;而且在发现资料不足或数据有误时,60.5%的学生通过电话、网络通信等线上方式回访调查人员,35.4%的学生选择通过查找网络资源核实资料信息,大大降低了数据的信度。由于对追求调查报告厚度的偏爱,往往忽视了报告的深度、效度,导致报告的实际理论及应用价值不高。此外,大多数调研结果仅仅停留在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对于调研报告的转化、推进、项目落地等方面尚有欠缺,未能转化为学术论文、科创项目、发明专利等,进而将调研结果进行转化和推广。
四 调查研究缺乏“系统指导”
一方面,调查研究的理论教学不足。被调研学生中,21.8%的学生没有接受过针对调查研究的系统性课程学习和实践培训。57.6%的学生会依据社会实践工作安排或实际需要,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聆听学术讲座等,主动学习调查研究方法和理论知识。但仍超过50%的学生对调查方法的了解停留在皮毛的阶段,对调查研究的系统学习尤其欠缺。另一方面,调查研究的考核评价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调研显示,在参与实践的学生中,66.7%的学生对考核标准比较了解,12.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考核标准。近半数的高校,对社会实践评价考核方式采取单一赋分制,根据调查报告等书面内容展开评价,缺乏多角度、长效化系统评价,忽略了调研数据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调研结果的实用性,这些最终都导致了学生的调查报告严谨性和科学性的欠缺。
四. 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兴调查研究的路径
习近平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2003年2月,习近平[8]535在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讲话时指出:“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这“五字诀”,对大学生在新时代开展调查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既是大学生开展相关行动的理论指南也是“基本功”。
一 要在“求深”上下功夫
首先,理论指导要深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调查研究,高校必须强化对社会实践理论指导的重视力度,科学安排实践工作,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改进与优化。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实施单位,高校要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理论内涵,加强其在新时代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其次,社会实践有深度。高校要进一步谋划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整体格局,把握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结合学校特色打造有思想、有深度、有价值的社会实践品牌模式。推动“课程+实践”模式,设置契合时代发展的理论课程体系,如必修、选修相结合,线下、线上相结合,突出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构建标准学分和成绩评定规范,让课程真正对实践有所指导和启发。通过微电影、辩论赛、社会调研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同,形成“教学选题抓重点、教导过程聚焦点、教育引领出亮点”的良好局面[9]。推动“实践+团体”模式,同时尝试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党团班协同作用,在“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中,推动与实践单位的联合共建,让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调查研究真正取得实效,成为推动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重要举措。
二 要在“求实”上下功夫
习近平在“三严三实”相关论述中曾提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10]138。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本着求实的精神,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实践。要坚持求实精神,挖掘社会实际问题。要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到基层最深处,带着挖掘问题、掌握实情、了解实况的求实精神走进群众、体会生活,全面掌握情况、切实找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调查研究不扎实、装样子,决策就会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搞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坚决反对在社会实践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得自矜、以偏概全,草率地结束实践,得出片面结论。高校要多与实践学生进行座谈交流、答疑解惑,了解学生所思所想,高度重视求实精神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开展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别是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形式中更是要统一思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做好实地考察为途径,避免“胡思乱想”“凭空想象”,坚持实事求是,把握调查研究对象的本质,真正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落在实处。
三 要在“求细”上下功夫
高校应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到细节处,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在点滴中做工作、从细小处抓落实。要落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用好社会实践第二大课堂。思政课教师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社会实践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让青年学生在躬身力行中亲身感知祖国发展变化,调研基层民生,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学习和工作的指导作用,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潜移默化地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真正发挥社会实践的实际功效。高校要认识到要想做细大学生社会实践,就务必要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全员、全年、全过程”覆盖。社会发展具有周期性,学生要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出发,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长效性的活动,覆盖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环节设计方面,加强师生的参与度,增强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和统一认同,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具备的理论知识、历史经验和专业素养等优势,指导学生调研活动。要不断优化好调查研究的实施过程,科学、系统地完成社会实践,要把解决问题的实际落在细处,达到服务社会发展的目的。
四 要在“求准”上下功夫
要想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将调查研究做好,就务必要找准调查研究的具体方向和关键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做到以“问题导向”引领“实践方向”,特别是要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将其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其中,对实践中的问题、障碍,做到细致分析、反复论证和科学决策。学生在实践中要全方位了解实践地点的各方面情况,更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矛盾,进而透过现象看本质。调查研究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既要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又要回答“怎么样”“怎么办”。要把“准”的要求始终贯穿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在充分掌握材料基础上,通过交换、反复、比较,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综合、思考、分析,实现规律性认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同时,要避免多调查少研究、重情况轻分析,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与提出的对策建议不相关等情况。坚持问题导向,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对实践中发现和反映的问题,要逐条理顺形成问题列表、任务清单,拿出贴合实际、可行性强的对策,让调查研究得来的实践成果更好地解决难题、助推工作,也帮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五 要在“求效”上下功夫
社会调查要追求实效性。首先,要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深挖实践成果,凝练项目特色。健全社会调查的指导机制,凝聚多方合力,选拔有社会调查理论授课经验的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等人员加强理论教学指导。在社会实践课程组统筹下,将思政课教师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专业课教师纳入社会调查理论授课课程组,实现专业课教师与学工系统充分合作,构建“教辅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实践前的系列理论授课。其次,教师除了要在社会实践的理论教学上下功夫,也要在社会实践实施和反馈两阶段发挥作用,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支撑,提升“引”“育”水平,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1]。最后,要挖掘社会调查资源,高校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多方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宽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地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方式。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组织、街乡社区的联系,根据办学特色建立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发挥典型社会实践基地的示范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发展。要不断进行社会调查制度创新,通过建立平台、增加投入、典型示范、重点扶植等,健全将调研成果向咨政报告、创新创业项目等有效转化的工作机制。
五. 结语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学生做好社会实践活动,凝练实践成果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保障愈发完备,规章制度愈发完善,育人成效愈发凸显,吸引主动参与实践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调查研究作为开展社会实践的基本素养和重要抓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用好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研究能力。以“深、实、细、准、效”这“五字诀”为纲领,持续在深化调查研究上务实功、见实效,在实践中真调查、把问题找准,真研究、分析真问题,真解决、提出真对策,力戒形式主义,真正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
-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习近平. 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4-30(02). [6] 王鹂.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探索[J]. 北京教育(德育),2023(2):68-71. [7]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4):23-27. [8] 习近平.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9] 于成文. 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北科大模式”有力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J]. 北京教育(德育),2022(10):8-10. [10] 编写组. 领导干部“三严三实”学习读本[M]. 人民出版社,2015. [11] 武贵龙.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1-5. doi: 10.3969/j.issn.1008-2689.2021.01.001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7
- HTML全文浏览量: 113
- PDF下载量: 40
- 被引次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