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数字资本的“智能”统御与主体复归

冯戎 吴学琴

冯戎, 吴学琴. 数字资本的“智能”统御与主体复归[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2): 24-3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60063
引用本文: 冯戎, 吴学琴. 数字资本的“智能”统御与主体复归[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2): 24-3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60063
FENG Rong, WU Xueqin. The “Intelligent” Domination of Digital Capital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ubjec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2): 24-3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60063
Citation: FENG Rong, WU Xueqin. The “Intelligent” Domination of Digital Capital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ubjec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2): 24-3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60063

数字资本的“智能”统御与主体复归—基于芬伯格“技术民主”理路的审思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6006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话语创新研究”(编号:22VRC094);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峰学科研究生创新课题“数字资本的‘智能’统御与主体复归”(编号:MYGFXK2023YCB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冯戎(1994—),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吴学琴(1965—),女,安徽黄山人,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F249.26; F49

The “Intelligent” Domination of Digital Capital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ubjectReflecting upon Feenberg’s Path of “Technological Democracy”

  • 摘要: 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成为撬动客观世界、重塑个体生活的强大力量。因凭对“智能”技术的隐秘操纵,数字资本崛起并将人工智能塑造成符合资本利益的工具,人工智能的不当设计及资本应用导致了主体生产的遮蔽、真实交往的缺位、本真需求的异化。安德鲁·芬伯格以“技术代码”解构了技术的本质为工具与文化的聚合,揭露了技术设计领域的沉疴,并提出关照公众利益、以技术民主实现主体复归的变革进路。文章通过对芬伯格技术民主理路的审思,指出应及时规制资本权力对人工智能的不当应用,多措并举引导人工智能持续向善,才能破除“智能”统御,在更高层级实现主体复归。

     

  •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蓝江. 一般数据、虚体、数字资本——数字资本主义的三重逻辑[J]. 哲学研究,2018(3):26-33,128.
    [3] 徐源. 马克思“机器论片段”视域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地方性治理[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45-153.
    [4]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 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 德勒兹.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M]. 刘汉全,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6] 蓝江. 一般数据、虚体与数字资本: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 [M].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
    [7] 蓝江. 生存的数字之影:数字资本主义的哲学批判[J]. 国外理论动态,2019(3):8-17.
    [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M]. 蒋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 齐泽克.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 季广茂,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13] 鲍德里亚. 物体系[M]. 林志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14] 仰海峰. 消费社会中的欲望规划与身体规划[J]. 社会科学辑刊,2022(5):23-30.
    [15] 王华英.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16] 芬伯格. 技术批判理论[M]. 韩连庆,曹观法,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 LATOUR B. Reassembling the Social: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8]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M]. 刘继,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9] 芬伯格. 可选择的现代性[M]. 陆俊,严耕,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0] Feenberg A. Questioning technology [M]. New York:Routledge Press,1999.
    [21] 吴倩倩. 论智能算法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及其应对策略[J]. 思想教育研究,2023(2):90-96.
    [22] 丁亦鑫,李昉. 让科技与自然共生. [EB/OL]. [2021-01-12](2023-06-12). http://env.people.com.cn/n1/2021/0112/c1010-31997045.html.
    [2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4] 习近平.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N]. 人民日报,2017-12-09(01).
    [25] 钟名扬. 数字世界中“人−技术”关系的张力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616-62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45
  • HTML全文浏览量:  49
  • PDF下载量:  4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6-2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22
  • 刊出日期:  2024-04-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