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其推进路向

王茹俊 王丹

王茹俊, 王丹.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其推进路向[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1): 11-1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40012
引用本文: 王茹俊, 王丹.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其推进路向[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1): 11-1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40012
WANG Rujun, WANG Dan.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Its Way Forward[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1): 11-1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40012
Citation: WANG Rujun, WANG Dan.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Its Way Forward[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40(1): 11-18.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40012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其推进路向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30400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研究”(编号:18BKS07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共同富裕进程中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编号:22YJA71003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茹俊(1995—),男,云南寻甸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丹(1965—),女,辽宁鞍山人,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D616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Its Way Forward

  •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形态,在生态维度上,表现为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样态,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人民创造美好环境福祉、基于中国生态国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维生态意涵。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人类最质朴的生态价值需要,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样态,对推进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和世界各国共同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人-社会-自然”的本质关系,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起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新秩序。

     

  • 现代化是人类从传统社会逐渐跃升到现代社会的阶段性历史过程 [1]。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化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自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坚定不移地将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矢志不渝地带领各族人民走上探索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2]22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焕发生机,构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中国参照。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体系,是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内在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生态意涵。因此,从生态向度出发,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容,对于中国继续走好生态文明道路以及世界各国生态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前瞻意义与实践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面的现代化,基于“五位一体”的整体架构,囊括了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部领域。从生态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绿色现代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意涵。

    中国共产党是生态文明事业的主心骨、领路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2]23,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之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世界的现代化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所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党对生态现代化的思想领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思想领导就一直贯穿生态治理的全过程。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党领导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党的思想领导就是用党的生态思想武装广大人民群众,转变和革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推动党的科学主张转化为社会大众的行动自觉,有序助力生态现代化行动全面落实,最终促使生态现代化发展行稳致远。其次,党对生态现代化的政治领导。习近平[3]指出:“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党的政治领导为生态现代化提供了政治保障。在党的政治领导之下,生态现代化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全面遵循党的生态治理路线、方针和政策,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领域、各环节,达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协同发展,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最后,党对生态现代化的组织领导。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组织领导能够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保证生态文明建设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党的组织领导之下,生态现代化具备可靠的人才队伍和坚实的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生态领导作用,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行动的落实落地,使现代化建设具备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发展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是为人民创造美好环境福祉的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物质资料得到了充分满足,生活水平和质量获得了极大提高,群众的基本诉求开始由“求生存”转向“求生态”,美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习近平强调,要“以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4]208

    “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归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不断为人民群众谋求美好的生态环境。首先,现代化建设切实维护了人民的基本生态利益。生态环境是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清洁美丽的生态环境是老百姓的共同期盼。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落实绿色发展新模式,有序协同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创造出了干净优美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基本生态利益,大大增强了老百姓在生态领域的幸福感。其次,现代化建设全面坚持人民的生态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现代化的主力军。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尊重人民群众的生态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创造伟力。一方面,人民是生态现代化的实践力量,人民经过生态劳动推进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生态物质产品;另一方面,群众是生态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群众运用智慧创新生态治理策略,建立与时俱进的生态治理体系。最后,现代化建设有效保障人民共享生态成果。发展成果的归属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问题,现代化建设成果必须由人民群众共同享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公平正义原则,通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保障人民群众切实从生态发展中普遍获得实惠,促使生态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基于何种现实”是推进现代化的行动考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全新创造,“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2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凝聚着中国生态经验,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生态国情的绿色现代化。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模式,鉴于基本国情的现实差异性,不同国家拥有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习近平[5]164指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别具一格的生态文化传统,立足生态发展的现实背景与未来目标,极具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首先,深深根植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自古就关注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用有节”等生态文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生态文化传统,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理念,以中国传统生态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充分彰显出中国人最为深沉的生态情怀,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历史进程,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绿色化。其次,全面基于中国生态发展的现实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包括河流水质恶化、空气质量下降、植被覆盖降低、自然灾害频发等,成为现代化发展的生态阻碍。加之中国人多地少、生态脆弱的基本地理国情,现代化建设必须走生态优先、和谐共生的绿色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地理国情,符合中国生态发展的现实状况,走资源节约、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路径。最后,系统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创造,从根本上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指引实践,不断谋求中国人民的生态现实利益,推进中华民族绿色永续发展。

    “促成何种样态”是推进现代化的实践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2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现实诉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和鲜明特色。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场“观念—制度—技术—实践”的革命性变革,要求协同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构建起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现代化。观念是行动的重要先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离不开观念引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现代化,主张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促使人们从观念层面树立起和谐共生的现代价值立场,建立起人类绿色发展的现代化观念体系。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现代化。制度是现代化建设的刚性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制度体系的保障。生态制度现代化要求创新制度设计与应用,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落实最规范的生态治理法制,应用最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制度,打造一套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生态制度体系。再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技术现代化。技术是生态发展的关键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技术支撑。生态技术现代化必须系统革新生态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技术成果,为全民普及生态技术相关知识技能,加大各类生态技术推广运用力度,构建起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生态技术体系。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现代化。行动是理念落实的根本途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落脚点是实践行动。生态实践现代化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领域的一切积极行动力量,统筹政党、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全面参与,增强生态治理实践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建立起全民身体力行的现代化生态实践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彰显出人类最质朴的生态价值需要。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样态,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类绿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生态文明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它有效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形成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标志着现代化发展的生态新方向。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明成果,促进了全人类的联系与融通,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然而,资本主义文明“非真正的人道、民主、和谐、公平、正义、富裕和幸福的文明形态”[6],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之下,现代文明呈现为一种“粗陋野蛮的文明”[7]230。伴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现实演进,“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8]690,无数的人类现代化发展问题此消彼长。在生态领域,资本主义文明具有逐利本性。在资本逻辑的全面支配下,人类把自然视为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对自然界进行无节制的索取、掠夺和侵占,致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出现严重异化,气候变暖、生物锐减、水资源匮乏等生态危机开始“惩罚”人类,人类现代化发展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淖。毫无疑问,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并非科学完美的现代文明形态。

    不同于侵略性和掠夺性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推进人类文明全方位、立体化协同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5]10。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延拓,成功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创造出区别于西方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首先,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生产力中心主义”等思维局限,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存的生态理性,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全人类绿色健康发展,锚定了人类未来的绿色走向。其次,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现代化话语的垄断,由现代文明的“跟随者”转向为“引领者”,为人类文明体系提供了中国生态文明模式,促进人类文明形态更趋多元合理。最后,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模式,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属性,探索了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新范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中国立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生态文明价值观,建构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推进了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全局性变化,并取得了一系列全民化、系统化的生态发展新成就,“截至2019年底,中国各类自然保护的面积达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9]。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各类突出生态问题依然存在,美丽中国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主张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并推进了新时代美丽中国目标实现的新进程。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现代化,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使公众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育了公众的生态素养和环保意识,使得生态文明价值观深入到全社会各领域,为建设美丽中国完成了价值塑造与理念传播。例如,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推进价值观念转变,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爱绿护绿,生态越来越美。”[10]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了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坚持用最严密的法治开展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实现了生态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系统化实施,保障了对于生态违法行为的有效防范与惩治,推进生态文明法律规范全面发挥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准备了完备的法治保障。比如,“十三五”时期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共有83.3万件,较“十二五”时期增长了1.4倍[11]。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建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体系,着力解决了关乎人民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创造了一系列丰厚的生态物质与精神产品,满足了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态发展需要,打造了全体人民健康绿色发展的美丽家园。譬如,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率达到了87.5%[11]。此外,中国式现代化还促进了城乡生态治理一体化发展,完成了“城市融入自然”和“美丽乡村”协同建设,在全面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很好地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例如,山西大同市灵丘县红石塄乡下车河村,“山青水绿,屋舍俨然,宁静而不失热闹,和谐相伴着富足”[12]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13]434。从全球视野出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全新的文明形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绿色现代化、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一,提供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绿色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批判反思,它以全新的绿色现代化发展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13]8,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现实参照。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全面立足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开展现代化建设工作,寻找出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坚定走自己的生态文明之路。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了人民的生态治理作用,坚定走为人民谋求生态利益之路。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并联式”的发展模式,坚定走多维并举、立体发展的新道路,实现了对西方“串联式”发展模式的超越。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摆脱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依附和趋同,走出了一条既能独立自主又能科学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对西方“资本核心”模式的依附,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样态,依靠人民走出绿色现代化道路。

    第二,作出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贡献。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全球性生态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健康发展。“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14]52作为负责担当的大国,中国始终致力于全球生态治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事业不断蓬勃向上,为全球生态文明做出了中国贡献。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国家,率先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积极推进《巴黎协定》签署实施,成为全球生态领域的探索者与引领者。此外,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海外的深入实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成果等也不断走进全球视野,逐渐在沿线地区产生了客观的生态作用和效益。例如,中国积极引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实践过程中产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包括“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15]278。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内在优越性,为世界各国绿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开辟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向。当今世界,全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62。“清洁美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推进人类和平稳定发展,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建构。在全球生态领域,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推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倡导建立一个绿色健康的美丽世界。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序推进,中国不断为人类共谋生态文明贡献智慧,探索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劲动力。例如,中国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搭建起多边合作的绿色平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有效推进了各个国家共同实现绿色发展。此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正在不断发挥引领价值。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生态领域应当有所作为。在生态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人—社会—自然”的本质关系,主张从观念到实践从而实现绿色健康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新秩序。

    价值观念是行动的重要导向,绿色价值观念影响着现代化事业的实践开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50,推动人类实现“从绿掘金”的生态目标。

    生态与经济是辩证统一体,保护“绿水青山”是发展“金山银山”的根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好三方面重要内容。第一,深入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意蕴。习近平[16]230强调:“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关系,既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更要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当生态与经济发生矛盾之时,必须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先地位。当前,“绿水青山”的价值愈发凸显,生态环境愈发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必须科学利用“绿水青山”的优势实现“从绿掘金”。第二,坚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意识。自然界潜藏着巨大的自然力,生态环境提供了社会发展的资源能量,生态建设和生产力发展是一种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发展生产力,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保责任意识,确保生态环境系统处于稳定的运转状态,合理发挥生态环境的绿色创造价值,推进人与自然协调健康发展,统筹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真正形成绿色可持续的全新样貌。第三,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观念。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人民群众才能全面获益,社会也才能真正走向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全面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科学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生态利益,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习近平[13]367指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方式包括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空间格局、能源结构等的绿色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建立起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发展体系。第一,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结构绿色化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第一步,必须加快资源结构调整优化。具体而言,要“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的系统效率”[17]78,不断变革资源利用方式,降低资源消耗和生态成本,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与能力。同时,推进开展全社会节约资源的行动部署,统筹各式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扩大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规模,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循环利用体系。第二,加快全面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生产是一种使污染物产量达到最少化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绿色化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核心要点,必须加快全面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一方面要革新传统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加快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健康服务业等绿色产业,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2]50,有效突破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第三,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稳定保障,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涉及生态意识、思维习惯、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等方面的绿色化。要深刻变革社会公众的思维方式,培养全民节约、环保、低碳等环保意识,推广普及节约、环保、文明的生活习惯,形成绿色健康生活的文化氛围和现实行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创造绿色空间需要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2]50,打造“天蓝、水清、草绿,土净”的生态新空间。

    环境污染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梗阻。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建设优美的生态空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第一,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习近平[13]40强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突出环境问题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老百姓最关心、感受最真切的基本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围城等。因此,推进环境污染防治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行动,广泛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5]364。第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自然生态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自然万物都处在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辩证关系中。习近平[18]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有效突出环境保护的重难点,着力完善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推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第三,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人居环境包括城市和乡村地区,是人类居住区及其所依托的自然环境所共同构成的“社会—生态复合系统” [19]。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既要提升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状况;又要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和推进村庄美化工程,通过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处理,推进农村道路的硬化、绿化建设,切实改善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地球是生物多样繁荣的基本载体,生态稳定、生物多样是人类追求的地球样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2]51,形成生态多样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良好的生态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保护修复能够带来可观收益。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全面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有助于建设全球生物多样稳定的地球家园。第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习近平[5]364-365认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良好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发展的根基,要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积极遏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恢复生态原貌,落实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与自我修复能力,不断恢复并有效巩固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生态治理现代化是生态价值观变革、生态治理策略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但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还有待完善。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深化生态治理体系改革,建立科学完备的生态治理法律制度,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生态治理模式,增进生态治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补齐生态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短板。第三,推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地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全球生物多样繁荣是地球的基本样态。习近平[5]438指出:“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共同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统筹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维护好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促进地球整体绿色化与多样化,共建生物多样、万物和谐的地球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5]371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走绿色低碳发展新道路。

    中国全面重视并认真执行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双碳”是一个多维、立体、完整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21],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目标,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落实的重大战略,必须有计划地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践进程。第一,建立能源开发利用新体系。能源利用结构直接与碳排放挂钩,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决定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2]51-52强调:“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开展能源革命,要全面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完善能源消耗总量与强度调控,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建立科学完善的能源开发利用体系。第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以森林、草原、湿地等为主体的生态碳汇途径,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稳步实现。因此,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国土空间绿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质量实施,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承载力,增强森林、草原、湿地、滨海的固碳能力和碳汇价值,促进实现生态碳汇倍增目标,积极走绿色低碳发展的可持续道路。第三,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人类是一个“命运与共”的统一整体,气候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要环节。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全球气候挑战,世界各国应当积极开展务实合作,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升级,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发展议题,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资本驱动的现代化逻辑,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话语霸权[2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成功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的现代化样态,是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形态,其生态意蕴极为丰富、生态价值更为深远。当前,人类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发展尤其是生态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严峻的现实挑战,从生态向度出发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头雁效应”,既有利于继续促进中国生态文明事业向好向快发展,更有益于推动全球生态治理的开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1] 黄建军. 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与世界意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6):32-43.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N]. 人民日报,2018-07-01(01).
    [4]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 王伟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 哲学研究,2022(9):5-12.
    [7]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李嘉宝. 中国为全球环境治理作贡献[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11-24(10).
    [10] 绘就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新画卷[N]. 人民日报,2022-10-19(18).
    [11] 陈海波.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N]. 光明日报,2022-10-22(07).
    [12] 邓伟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N]. 山西日报,2022-10-20(03).
    [1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2021.
    [15] 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6]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8] 习近平.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 人民日报,2021-03-06(01).
    [19] 郑艳,李惠民,李迅. 提升人居环境系统的气候适应性:适应途径与协同策略[J]. 环境保护,2020(13):9-16. doi: 10.14026/j.cnki.0253-9705.2020.13.002
    [20] 丁怡婷. 打赢低碳转型硬仗[N]. 人民日报,2021-04-02(02).
    [21] 俞海,王鹏.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J]. 红旗文稿,2022(13):45-48.
    [22] 潘萌,刘际昕.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57-63.
  • 期刊类型引用(7)

    1. 肖晓玲,杨智祯. 基于教育学理论高校党组织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2): 20-26 . 百度学术
    2. 邹海贵,黄翠萍. 全球碳交易的伦理问题及其治理.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3): 117-124 . 百度学术
    3. 王志坚,吴绍鹏,陈枫林,谷丰. 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发展指数测度研究. 统计与管理. 2024(02): 53-66 . 百度学术
    4. 刘琳,吴云飞. 政治经济学语境下对资本主义生态治理的批判与扬弃.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24-31 . 百度学术
    5. 覃玥,李明星,余可. 数字农业科技攻关:基础动力、目标任务与实现路径.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119-126 . 百度学术
    6. 孙茹峰,张慧智. “双碳”愿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与能源转型之战略选择及路径构建. 河南社会科学. 2024(11): 76-82 . 百度学术
    7. 李辉. “环境+双碳”数智化管理平台建设探索研究. 中国高新科技. 2024(20): 141-14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28
  • HTML全文浏览量:  126
  • PDF下载量:  65
  • 被引次数: 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4-0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1-04
  • 刊出日期:  2024-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