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ing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摘要: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创新及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大思政”为主要背景,开展高校实验室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包括“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验室育人的价值定位、现实困境、实现路径等。文章指出要将实验室纳入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大格局”,打造高水平思政“大师资”,创建提升实验室育人“大环境”,建设科研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大平台”工作体系,助力实验室育人水平、创新实践意识、素质能力等的全面提升。Abstract: University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i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important tasks of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 Taking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background,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and analyzes the positive role of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cluding the value positioning, practice difficulties,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 education under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Also, we strive to build a “big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which laboratories are integrated into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reate a “big environment” that enhances the quality of laboratories. The laboratory can be integrated into the “big patter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ig teachers” of high-lev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ig platform” working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 This study will improve the level of laboratory education,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innovative practice, and achiev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bility.
-
Key words:
-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
- educational function /
- practice education /
- realization path
-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下,高校铸魂育人工作成效显著,“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巩固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提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2]19,25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要求,努力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发展,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四个服务”根本指导原则,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合改革,促进全要素融入融合融通,不断创新教师思政、学生思政、学科思政、课程思政、环境思政举措,全力推进构建一体化“大思政”育人体系,全面开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一.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验室育人的价值定位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本场所之一,是学校组织实验教学、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和活力的重要基地,具有功能、资源、实践和创新多重优势。既是大学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体现,也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德智体美劳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增强大学生学习力、创造力、实践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在“人”基础之上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立足于“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表现为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在尊重人、引导人、丰富人、升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等方面,与实验室教育具有共同性和相通性,因此,将其融入到高校实验室教育意义重大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一 实验室育人功能之立“德”价值
实验室不仅是大学生参与教学科研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实验室中,通过学习最新科学理论、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了解掌握我国科技新发展、新突破、新进展,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弘扬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从功勋模范和人民楷模中汲取榜样力量,自觉投身科技实践。要站在推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给予充分指导和帮助,激发学生创造精神,提升创造能力。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计划与设计、实验与数据搜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评估与总结的全流程实验活动中,激发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身体力行做到“接力奋斗、共同奋斗、顽强奋斗、艰苦奋斗”,踏实学习,潜心研究。
二 实验室育人功能之育“智”价值
实验室对于大学生智力培育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更多是从理论层面向大学生传递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凝练性;而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或科学研究,能够获得切身体验和感受,既是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印证和拓展,又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转化。在实验室里,大学生不仅要思考理论转化为实验实践的具体方法、手段和途径,科学严谨地做好实验设计,而且需要对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材、试剂、耗材等进行全面熟悉了解,合理综合运用。大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准确把握实验过程,进而获取实验成果,验证了理论,获取了新知,掌握了技术,拓展了能力,个人的智慧、潜能、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得到充分激发,智力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智力水平,实验室是不可替代的实践场所和重要平台。
三 实验室育人功能之强“体”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3]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可见,健康体魄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没有强健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度、广度、强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不少学生为了取得优异成绩,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完成课题研究等,进行高强度的学习科研是一种常态。同时,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也是一个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不仅要花费脑力去思考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形成成果,而且还需要动手操作,一些不间断实验还需要通宵坚守。因此,实验室同样也是一个考验学生强健体魄的场所。
四 实验室育人功能之审“美”价值
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的重要阵地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其中蕴含的美学设计和美育功能日益凸显。在现代科技蓬勃发展和美学日益多元化、专门化背景下,实验室设计已经不再是一味地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而更多地关注科技与美学的结合,实验室也呈现出多功能化、人性化、数字化、可靠性等特点,从而使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科技与美学相结合的便利感、安全感和智能感。学生在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同样可以感受到科技之美,科技的魅力。英国科学人文学者布洛诺夫斯基(Jacob Bronowski)将人类智识进化的历程,称作“人类的攀升”[4]12。科学实验在这一漫长历程中,特别是近代科学革命以来,大到理论革新、方法演进、学科创建,小到物质分析、材料研究、新药开发等,无不依赖科学实验,无不在科学实验中获得探索之美、发现之美、运用之美。
五 实验室育人功能之爱“劳”价值
劳动精神富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恩格斯[5]723,988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只有让学生将劳动视为获得财富和幸福的真正源泉,才能正确认识劳动是人类本质的集中体现。开展实验活动本身就是劳动的过程,是通过劳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心投入、脑体并用的过程。比如,以常见的金相试样制备为例,其过程就分为取样、镶嵌、磨光与抛光、侵蚀、观察照相等,无不需要通过精细的劳动来实现。通过实验室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弘扬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自觉开展劳动实践,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验室育人的现实困境
高校实验室理应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神圣使命中发挥独特作用。这一要求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实验室自身应有的职责。然而在现实中,高校实验室育人功能的发挥却不尽人意。大家对实验室更多关注于教学计划的完成、科研成果的产出、实验安全的保障等,而发挥育人功能更多关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党团组织、网络思政、心理健康等领域,实验室育人功能尚未得到重视。
一 实验室育人功能的认识和定位不甚清晰
高校实验室在服务于教学科研及育人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实验室育人功能发挥却并不够理想,距离预期目标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其中,首要因素就是高校对于实验室育人功能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晰准确。由于传统观念和历史原因等多重影响,人们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实验教学被认为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渠道,实验技术教师是教学辅助人员,实验室也还只是教学科研场所,并没有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来看待,更没有意识到实验室教育中所蕴含的德育功能,从而极大影响了实验室育人功能的发挥。实际上,实验与思政的融合也有利于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6]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在高校的总体发展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等顶层设计上,很少或者基本没有涉及到实验室育人功能发挥的相关内容;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设计上,很少将实验室主管职能部门纳入其中,导致实验室主管部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话语权,进而使实验室育人功能难以得到重视和提升。
二 实验技术教师育人意识有待提升
实验技术教师是发挥实验室育人功能的关键因素,实验室育人功能发挥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实验技术教师来主导和决定的。同样受限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地位身份的制约,实验技术教师在高校实验室育人功能发挥上体现的还不够明显,作用还不够突出,效果还不够理想。一方面,高校没有将实验技术教师纳入或者完全纳入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没有完全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队伍和重要力量。片面地认为实验技术教师开展的是辅助性工作,只对教学、科研工作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而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缺乏专业性与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实验技术教师尚未意识到实验室育人功能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也没有形成主动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行动自觉。同时,开展实验室教育的教师往往并不是专业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都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或者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他们不仅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而且还会因为自身工作性质的影响,无法做到深入细致分析,空有理论而缺乏专业的实例支撑。教师如果能够将专业实验技能知识与课程思政教育知识有效结合,把思政教育内容恰当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会大大增加课程多重育人功能的有效性[7]。高校还需要不断创造条件,全方位对实验技术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教育,提升实验室建设与服务水平,提高育人本领,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功能强大的育人空间。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验室教育融合不足
从高校实际来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依然还是集中在教学科研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作为实验室对学生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强制性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验室教育教学工作本身隶属于不同的工作体系,若是直接以思政课堂教育模式进行高校实验室思想教育,生搬硬套地将思政元素加入其中,不仅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反而会降低学生接受实验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科学意识等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有效发挥高校实验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充分挖掘高校实验室工作及相关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8]。目前,高校实验室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开展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比较简单生硬,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而机械化植入相关内容,生搬硬套,不够生动,达不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内容方式上缺乏创新,这主要是由于实验技术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不够高,对思想教育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很难实现突破和创新。三是注重事后总结、缺乏事前积累。这主要是工作重心理解偏差所致,大多数教师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后,主要精力依然放在了实验教学准备上,对思想教育融入实验室育人功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实现途径、教育效果思考不足,转化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当下实验室教育难以取得成效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 实验室思政要素建设不够完善
实验室育人功能的发挥不止是体现在顶层设计、实验技术教师队伍的作用发挥上,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全要素的,只有将实验室所有条件、设施、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才能使育人效果发挥至最佳。目前,高校的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建设尚未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同时,课程思政在融入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条块散落,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育人体系[9]。实验室软件条件方面,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比如,值日制度、操作规程、安全制度、应急方案等,能够充分展现出实验室文化建设方面内容,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纳和融入相对较少,对于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等没有很好融入;硬件条件方面,主要是环境条件、设备设施、耗材原料等,对设备设施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创新教育、奋斗教育以及耗材原料使用中的勤俭节约教育都可以且应该成为切入点。此外,实验实训教学中育人思想理念的科学性、计划性和规范性还存在短板;实验室失范行为也是时有发生等。
三.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验室育人的实践路径
从狭义来说,“大思政”视域下的教育理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理论课教师、学生工作队伍的独立任务,而要将思政教育贯彻到教育相关的每个人身上、每个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理论、政治文化教育不再仅仅只是局限在单一的知识层面,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践行新时代背景下实验室教育工作的重要内涵[10],构建起极具合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实验之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研究范式的拓展,更是学科体系的整体再塑[11]。下面就“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实验室育人实践路径进行探讨研究。
一 纳入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大格局”
高校一体化育人机制是以制度为支撑和保障的工作体系。构建“大思政”理念下的思政育人体系,应从整体出发,由上而下逐步推进,汇聚每个主体的力量,整体设计,协调推动[12]。其中,制度的支撑和保障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建立起“大思政”视域下实验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顶层规划,切实将实验室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设计,充分调动各实验室主管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建校一级课程组统筹管理,实现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机关干部全员可参与指导的格局[13],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实验室育人长效工作机制。比如,在学校制定实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实验室育人功能作用发挥,在实验室规划布局、实验技术教师配备、实验室资金投入保障以及育人功能途径、措施等方面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同时,在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验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实践育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专项规划、方案中,应充分体现和明确提出实验室育人功能发挥的内容和举措。如有条件,应适时研究制定“实验室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对实验室育人功能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开展原则、重点任务、主要措施提出更为全面的实施意见。其次,明确工作责任,实行分工合作和分级分类保障机制。工作机制体系搭建之后,关键是要落实责任,落实到人。以学校实验室建设工作委员会为责任主体,将实验室管理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规划处、学工部等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在研究决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发展计划时,要研讨通过实验室建设实现育人功能的内容和要求;校级实验室主管部门,要将实验室育人职责分别纳入实验教学计划、科研及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技术教师培训培养方案,做到分工明确,协调配合,责任明确;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的实验室,应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表彰体系给予奖励和宣传,对未发挥作用或发挥作用不明显的实验室,要有督促整改措施;要将实验室育人职责履行情况,作为先进实验室集体和个人评优的一项必要条件和硬性指标。
二 打造实验技术教师队伍思政“大师资”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实验技术教师作为实验室的中坚力量,是支撑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及创新研究的主要承担者[14]。因此,打造较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的实验技术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实验技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养,在岗前培训、职业培训等方面增加或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举办学术沙龙、工作交流、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交流实验室育人工作经验,分享心得体会,提升实验室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教师、管理责任教师就如何发挥实验室育人功能开展合作和探讨,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因为前者并不了解实验室活动中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后者不了解如何在实验室教育培训或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在实验室开展思想教育时引入和遵循“双师制”,即以思政课堂模式开展专业教育,以实验教育为主旨开展思政教育。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构建教师分层机制,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由具有实验室管理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师,重点讲授实验室有关理论常识,加强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基本认知;第二层由实验技术教师担任技术指导,因为仅仅拥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也就是通过在这一层教师带领下,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实验活动,提升学生行动力,在实际活动中强化教育效果;第三层为由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安全员、学生辅导员组成,负责对两层教师工作进行监督以及考核,同时需要加强绩效沟通,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明白其对提升整体教育效果及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15]。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渗透到实验室教育的方方面面,既可以有力提升教育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以培养和锻造一支具有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教育经验的实验室师资队伍,使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得到强化和彰显。同时,持续强化机关、组织、统战、工会、帮扶、法治、妇联等服务保障职能,加快形成推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16]。
三 创建提升实验室文化育人“大环境”
实验室是高校多元文化矩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一环,实验室文化建设已被逐步纳入各大高校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工作范畴中[17]。开拓“大思政”视域下实验室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就是以文化环境建设为依托,通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融入到显性实验教育之中。例如,打造先进文明实验室,通过实验室环境布置,营造一种大方、整齐、安静的实验室风气,让学生有一种进入实验室就能有“肃然起敬”的感觉,自觉遵守实验各项规范,融入和接受实验室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在此过程中,要倡导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高尚的行为规范,摒弃原有文化形态中落后的、不良的东西[18],只要环境氛围营造到位,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潜意识上的共鸣,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提升思想意识。此外,还可以尝试基于情景创设的思想教育融入实践。情景包括两个方面,即情感情景和学习情景。前者可以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后者可以对应实验室教育,二者通过情景创设能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首先,挖掘实验室教育中所能体现思政内容的相关元素,如,爱岗敬业、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团结互助、科学严谨、开拓创新、社会责任、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等,为情景创设提供情感素材和有效切入点。其次,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有一个实验室知识学习的背景框架,才能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可以以实验室重点关注的安全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播放视频、虚拟仿真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违反规则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适时将安全教育与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契合,如提示学生开展探索性、前沿性、创新性实验需要缜密设计,稳妥实施;过夜实验,在肯定学生奋斗精神的同时强调夜间值守、规范操作等,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上共鸣。最后,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情景创设。如以危化品使用为例创设案例情景。在操作时,假设一名学生并没有按照实验规范进行操作,而是直接将浓硫酸悬空倒入,导致发生喷溅,烧伤该名学生皮肤。利用此案例可以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因操作不当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从而深刻理解实验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教育实践活动,如,实验室组会、隐患大扫除、应急演练等,提升学生对实验活动的重视和社会责任感。
四 建设科研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大平台”
高校拥有丰富的实验室资源,特别是一大批优质实验平台,为实验室育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全国高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95个[19]。《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年末,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33个[20]。据不完全统计,其中隶属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00余个。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拥有20个国家级、73个省部级平台(中心、基地),各类实验用房近1 000间,这些都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和依托。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实现实验育人功能,只依靠制度规定和实验技术教师的努力还不够,只有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通过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来实现教育目的,才能够使实验室育人作用发挥到最佳效果,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实现实验育人功能。例如,实验技术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之前,让学生通过充分学习、深入研究,共同形成实验方案,再经过教师分析指导进行完善。在实验中,同学间通过分工协作,完成实验项目,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分析,总结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和下一步实验目标和方向。在此过程中,要将科学设计理念、安全防范意识、顽强拼搏精神、遵守规范要求贯穿其中,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互相启发,加深印象。这种引导性的教育教学模式,既能让学生在全程参与中看到过程和结果,引发思考,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潜力,唤醒他们自主管理意识来约束自身行为,并在实际操作中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习惯。再如,教师在讲授实验基本要求、操作方法、预期目标等内容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主题开展研究讨论,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对实验设计、操作规范、创新探索、任务分工等细节进行明确。特别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项目,在小组讨论环节,要设立安全教育、团队协作、时间管理、风险管控、心理调适等方面主题,通过小组相互提醒、团结协作,高效完成实验活动。这样做既增加了教育教学趣味性,也让思想教育内容贯穿到了实验活动的全要素、全过程。
五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大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1]。因此,构建客观全面的评价机制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的关键[22]。如何实现高校实验育人课程思政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作为改革的重要“指挥棒”,是推动改革实践规范化、创新性发展的客观要求[23]。开展实验育人课程思政评价,其核心是立德树人效能,并依此构建起可实施性强、评价指标全面客观、激励和监管效果明显的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尝试从“三层次四群体五维度”进行考察。一是“三层次”,即学校、学院、实验中心。学校层面主要考察实验育人工作制度、体系、机制构建情况及实验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学院层面主要考察围绕学科、专业特点落实实验课程思政培养方案情况。实验中心层面主要考察对实验教师、课程教学、实验活动组织调动和推进落实情况。二是“四群体”,即与实验育人相关人员群体,包括主管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班子成员等。主要考察以上人员对实验育人履职尽责、指导支持情况。实验技术教师群体,主要考察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将思政内容融入实验教学的情况及效果等。参加实验活动学生群体,主要考察他们对实验课程思政的理解及接受程度,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主要考察他们对实验课程思政指导、支持和帮扶情况。三是“五维度”,要重点围绕着课程、教案、设计、教学、学习五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课程设置合理度,教案思政融合度、实验设计科学度、教学目的达成度和师生共同参与度等。结合以上内容,可探索制定《实验课程思政评价指标》,发挥导向作用,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四. 结语
高校实验室是重要的科研成果研发基地,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国家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个高校高度重视实验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验室育人功能日益凸显,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发挥“大思政课”塑造人的作用[24]。只有牢牢抓住实验室主阵地,形成思想修养与知识学习、能力提高齐头并进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优秀人才[25]。文章以“大思政”视域下的实验室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实验室育人功能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具体实践方法,在运用中也取得了良好成效,所形成的经验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操示范性,为高校实验室教学工作开展和育人功能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期望各高校在实验室育人功能发挥上积极开展探索和实践,通过共同努力更好更全面坚守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1-07-13(01).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 (2020-09-22)[2024-03-07]. https://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57.htm?eqid=a12779e2000570dc00000003646d6a82. [4] 雅可布·布洛诺夫斯基. 人类的攀升[M]. 王笛,任远,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李开昕,杨旭. 高校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探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8):118-120. [7] 杨申明,王振吉,管春平,等.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J]. 化工设计通讯,2023,49(8):104-106. [8] 杨杰. 高校实验室工作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研究[J]. 教育观察,2021,10(17):45-47,115. [9] 高然,程振伟,薛凌云等.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育人平台构建[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1):60-62,66. [10] 徐俏,姜晓满,于艳新,等. 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初探——“三全育人”体系下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探讨与实践[J]. 环境教育,2023(8):49-52. [11] 代玉启,罗琳. 实验思政: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的新形态[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7-24. [12] 谢晓媛. “大思政”理念下高职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59-62. [13] 于成文. 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北科大模式”有力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J]. 北京教育(德育),2022(10):8-10. [14] 高然,程振伟,薛凌云,等.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育人平台构建[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1):60-62,66. [15] 朱悦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初探[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7):44-45. [16] 孙景宏.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铸就新时代钢铁脊梁提供坚强保障[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3):237-241. [17] 李琳. 守正创新,加强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J]. 文化产业,2023(15):69-71. [18] 李继红.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文化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5):56-58. [19]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阶段性总结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23]3)号[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 (2023-04-28) [2024-03-07].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305/t20230510_1059041.html?eqid=a1fc3fbc0011dfb00000000264813b0c.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 (2023-02-28)[2024-03-07].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8/content_5743623.htm. [21] 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 [EB/OL]. 中央政府门户网 (2020-05-28) [2024-03-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a2f7c9f80002888f0000000364269908. [22] 包秀琴.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以资本论课程为例[J]. 高教学刊,2021,7(36):173-176. [23] 于成文.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3-25. [24] 刘长军,王东宇. “大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探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23,39(2):181-187. [25] 强根荣,施仁信,王海滨,等.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11):243-246. 期刊类型引用(1)
1. 苏娅. 劳动幸福观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原则遵循与实践路径. 世纪桥. 2024(21): 88-9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11
- HTML全文浏览量: 89
- PDF下载量: 20
- 被引次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