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in the New Era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qin and Piano
-
摘要: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况调查的研究方法,调查古琴和钢琴两种艺术在北京特定青少年群体中传承与发展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文章在分析的基础上,以新加坡等地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政策和民间措施为例,结合国内当前文化传承现状,为促进以古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及发展提供基于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繁荣”理论的分析与建议。同时,文章结合二十大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从“文化安全”、“乡村振兴”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讨论以古琴为例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的远期贡献和意义。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questionnaires and fact-finding as research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uqin and Piano, among specific youth groups in Beijing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reasons. In terms of preliminary analysis, taking the cultural policies and folk measures which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ingapore, and other place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presented in China. It also puts forward an argument for the existing research paradigm based o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theory of “New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goal of “promot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creating a new glory of socialist culture” proposed by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long-term con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cultur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cultural secur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cultural product export”.
-
Key words:
- traditional culture /
- cultural inheritance /
- guqin /
- piano /
- cultural influence
-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能在历史上数次崛起的支撑,是我们的民族挺过历史低谷的基石。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缔造了现在的中国,延续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传统文化领域进入了新的发展期。在这样一个世界风云变幻的大变局中,研究、调查和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就成为一项必要的任务和使命。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古琴艺术,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后,从专业机构走向街头巷尾构建了院团与民间共繁荣的古琴文化。古琴文化的传承态势伴随着古琴艺术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延伸而不断发展。于此同时,随着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WTO,西方的古典音乐的教育产业也随着中国不断开放的市场大门进入中国。其中,以钢琴教育产业的发展和普及最为显著。中国古典音乐教育市场号称拥有“百万钢琴琴童”正是发生于21世纪的前15年间。
在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不断地在中国各处上演。北方的昆曲中融入了西方摇滚乐的节奏,云南少数民族的乐器也开始演奏来自欧洲和南美洲新世纪流派的音乐。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西方传统音乐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这也是这篇论文写作的初衷,本文通过对古琴艺术和钢琴艺术在2022年发展的现状,结合2018—2022年十九大至二十大期间多个国家文化公共政策和民间举措来系统性地分析古琴艺术与钢琴艺术发展的脉络。在实际观察中,笔者发现钢琴艺术从群众“趋之若鹜”至“泯然众人”;而古琴艺术的发展却从“鲜有听闻”转向“俯拾皆是”。这种变化一方面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舶来文化的影响后积极地融合和发展,另一方面,舶来文化在褪去“外来者”的光环后,逐渐本土化和平民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古琴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在历史中坚韧地传承与创新。有学者[2]指出“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其发展和传承应当适当地跟随时代的脚步,做到创新与传承的双轨并行”。
从人类学的角度纵观地球的兴衰起落,生命的历史就是一部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效率走向高效率的进化史。自从早期类人创作出语言和艺术这一对帮助他们互相沟通信息和情感的工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一社会学的基本研究课题就在不停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文化,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它不曾停顿地传承与创新,带动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延续。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网络和电子化通讯工具的普及,传统的区域性文化经过不断地演变、传播和创新转变成了能通过网络辐射到世界各地互联网终端的“融合文化”。这种“融合文化”的特点相较于网络时代前的文化,文化的主体“人”不再只局限于某个地域、种族和拥有特定习俗的群体。网络作为新的链接主体将虚拟端口的多个主体串联并使它们相互影响。这种串联造就了“融合文化”去中心化、高效整合和不断创新的特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跨越了传统政治理论中“国族”的边界[3],也打破了人们对于文化的产生是基于提升“社会发展效率”的讨论[4]。
可以想象,任何由一个地区的习俗、传统、经济,尤其是当地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塑造的区域文化叠加网络等新技术因素的影响后形成的新文化,其本身已经成为了具有了显著的对外影响、改造和吸纳功能的文化载体。这种文化载体或许具备了与物理学中“辐射”性质相似的功能,即一个网络时代经由网络传播所引起变化的文化,已经具备了不断通过传播媒介影响他人和被他人影响的动态改变中。对于这类具有辐射能力文化载体的研究或许将可以填补目前学界关于文化演变方面的部分空白。
这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显然也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中不断地传承与发展。在传承中,已经有很多学者[5-7]发现如果抱残守缺,恐怕很难成为一个拥有文化辐射能力的“新”传统文化。那么,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中的不断创新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结合实际现象来厘清。
一. 古琴艺术与钢琴艺术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一 古琴艺术的研究现状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就位列中华传统文化“琴棋书画”的首位,是评判文人雅士是否具有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古琴大概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自周朝以来,古琴在历朝历代都有其发展,不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琴师和琴曲,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弹奏古琴的最高境界即为人琴合一,即琴师抚琴表达情感。因此抚出的琴曲也具有不同的韵味,古代文人经常用抚琴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各种心境,古琴在古代是一种认知度很高的乐器,颇受古人喜爱。然而到了现代社会,古琴的地位渐渐式微。现代学者对古琴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对古琴演奏家的研究[8-10]、对古琴琴曲的研究[11-14]、对古琴演奏手法的研究[15-17]、对古琴派别的研究[18-20]、对古琴传承与保护的研究[21-25]。在2018—2022年五年间关于古琴艺术教育与传承的文章一共有70多篇,多是探讨古琴艺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学者大多认为古琴进入现代教育存在以下问题:青少年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较低;部分家长认为学习西方乐器比学习民族器乐更有“发展前途”;部分教师对古琴的了解有限;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缺乏传统音乐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中国传统音乐思维模式及审美观培养不足。学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开设网络课程;成立演出社团;举办假期古琴体验活动;开展古琴师资培训;在各学段的课程设置上开设古琴的选修科目;弘扬古琴文化知识的宣讲。其间,不少学者对于古琴进入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古琴教育的境况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二 钢琴艺术的研究现状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键盘乐器,从第一台古钢琴出现距今已经有大概六百年,钢琴从产生之初就是一种为大众表演的乐器。对于钢琴什么时候从西方传入中国这一问题,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据记载,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将古钢琴带入中国[26]。古钢琴传入中国后,很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他不仅自己学习,还找了西洋乐师教授宫里人学习,但是钢琴此时并未流传到民间。1840年,西方列强用洋枪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涌入中国,现代钢琴随之传入中国[27],从此之后,中国兴起了一股钢琴热。现代学者对钢琴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对钢琴演奏技法的研究[28-30]、对钢琴教育的研究[31-33]、对钢琴民族化的研究[34-36]等。从诸多学者对钢琴的研究可以看出,从现代钢琴传入中国以来,我国就兴起了一股钢琴热,并且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人们在学习西方的琴曲和演奏技巧之余,也正在慢慢地将钢琴中国化。在2018—2022年五年间关于钢琴艺术教育与传承研究的文章浩如烟海,一共有2085篇,学者研究的大多是钢琴教育模式的创新,相较于古琴艺术教育,钢琴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反而更加成熟,这种情况值得深思。
三 古琴艺术与钢琴艺术的研究对比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钢琴是西洋乐器的代表,很多学者对二者做过比较研究。很多学者从专业领域研究二者的不同,如陇菲[37]在2001年从乐律、和声、音色、音响和记谱五个方面研究了二者的不同;有一些学者试图将二者融合,研究把古琴曲改编成为钢琴曲或钢琴音乐中古琴艺术的元素,如马雯[38]在2014年研究了钢琴作品《阳关三叠》中的古琴艺术元素;有些学者从文化渊源的角度入手,研究二者历史起源的不同以及因历史起源的不同而造成的其他差异,如朱储炼和李娜[39]在2010年探究了古琴与钢琴音乐及其文化渊源;有些学者对二者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研究,如王爱国和翟毅[40]在2015年研究了古琴艺术传承观念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的阐释。虽然学者对古琴和钢琴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但是缺乏对古琴和钢琴教育方面以及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度的调查研究。
古琴音乐讲求的是一种意境,可以通过音乐抒发琴人内心的情绪,古时弹琴的人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琴人弹琴主要是弹给自己听,其次是弹给一两个知己听。钢琴教育目前在我国主要针对的是技法的训练,学习者机械地学习曲谱和演奏,通过重复的练习将曲子弹得流畅动听,然后把乐曲向大众演奏;但是目前我国普遍的状况是孩子从小开始学习钢琴,虽然技法非常熟练,但是文化修养不够,这就导致弹出的曲子虽动听却缺乏内涵,缺乏文化修养的演奏者很难成为优秀的演奏家。
古琴虽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古琴协会成立,但是古琴在现代社会的普及程度还是远远不如外来的钢琴。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对钢琴有一定的了解,提起钢琴大家脑海中都有一定的印象,不论是钢琴的造型还是各种各样的钢琴曲。但是人们对古琴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
二. 对古琴与钢琴发展现状的调研
一 问卷调查
为研究古琴与钢琴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实际普及状况,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2022年笔者发放了《古琴与钢琴在学生中影响力的调查问卷》,调查了北京育民小学、北京五中、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科技大学及国农业大学五所学校,经一个多月时间,共回收470份有效问卷。其中女性被调查者有303人,占总数的64.47%。10~16岁的被调查者占80.21%,是被调查者主要集中的年龄段,1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占13.62%。在10~16岁的被调查者中,10~12岁占90.21%,是本次调查主要的调查对象。问卷涉及的问题有被调查者会演奏的乐器种类以及已拥有的乐器种类,是否有兴趣学习一门乐器以及对学习哪种乐器更感兴趣,对古琴和钢琴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这些乐器的途径,对钢琴和古琴普及教育的看法以及对古琴未来发展状况的看法。
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会弹奏钢琴的占22.55%,会弹奏古琴的占4.68%,两者都会的占2.13%。被调查者中家中有钢琴的占18.3%,有古琴的占4.89%,两者都有的占1.7%。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群体中会弹奏钢琴的人远多于会弹奏古琴的人,可见学生群体中钢琴的普及率远高于古琴。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选择一种乐器的学习欲还是非常强烈的。其中有29.15%的被调查者愿意学习钢琴,18.3%的被调查者愿意学习古琴,27.02%的被调查者觉得两者都可以。学生群体更愿意学习钢琴而非古琴,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学生更加了解钢琴,二是因为他们认为古琴比钢琴的学习难度高。14.68%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非常熟悉钢琴,只有4.26%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非常熟悉古琴。74.68%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听说过或了解钢琴,只有10.64%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不了解钢琴;被调查者对古琴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钢琴,25.11%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古琴,43.62%的被调查者表示听说过古琴,27.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古琴。根据调查,学生群体对于钢琴相关活动的关注度更高,并且他们接触与了解钢琴的途径也更加丰富,67.45%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身边有人会弹奏或者正在学习钢琴,42.77%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通过音乐课程接触并了解钢琴,49.36%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通过音乐会等相关活动了解钢琴;这些数据都远远高于古琴的调查数据,根据调查显示,只有38.3%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身边有人会弹奏或者正在学习古琴,21.06%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通过音乐课程接触并了解古琴,28.3%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通过音乐会等相关活动了解古琴。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群体接触和了解钢琴的途径更加丰富,他们也更加关注钢琴的相关活动,因此更有意愿学习钢琴。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认为钢琴比较容易学习的人数比认为古琴比较容易学习的人数多38人,认为古琴非常难学的人数比认为钢琴非常难学的人数多49人,由此可见,认为古琴比钢琴更难学也是阻碍学生群体学习古琴的因素之一。
对于钢琴和古琴在社会上的普及状况的调查显示,72.98%的被调查者认为钢琴目前在社会上比较普及,只有12.34%的被调查者认为古琴目前在社会上比较普及;71.08%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钢琴普及教育比较满意,只有26.20%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古琴教育比较满意。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对于钢琴与古琴的普及教育的满意度有较大差距。
在调查中,87.23%的被调查者认为古琴这种传统乐器是一定要传承下去的,只有21个被调查者认为没必要将其发扬和传承下去,可见学生群体对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
二 实况调查
除问卷调查外,笔者还采取了实况调查的调研形式,调查对象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机构,如政府、剧院、乐团;第二类是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与艺术培训机构等。
在第一类调查对象中,有关政府的投资状况,笔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新闻栏目进行检索,将2018—2022年五年间与民乐有关的新闻进行分类统计(如表1)。
表 1 中央政府网站民乐相关新闻统计年份 文化交流/次 地方性活动/次 国内庆典活动/次 学生活动/次 国外举办/次 投资/万元 2022 3 4 1 0 3 0 2021 3 2 2 2 3 0 2020 13 1 5 0 4 0 2019 12 6 6 2 5 0 2018 6 6 4 4 3 0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见,政府官方网站对于民乐的提及少之又少,更没有政府对于传统文化投资方面的新闻,可见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不够。过去五年间,民乐活动多为文化交流活动和地方性活动,文化交流活动一般是我国民乐团出国表演,而地方性活动的规模一般较小,这两种活动都不利于民乐在中国的普及。
关于社会艺术团体,笔者选取了部分北京较为知名的音乐演出场所,查询目前可以订票的演出(查询日期为2022年10月10日),不完全统计得到同期民乐演出占据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国家图书馆音乐厅和清华大学音乐堂五处场所的比例约分别为10%、0%、0%、37%和45%。此外,笔者对国家大剧院2018—2022年间的各类演出的数量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统计数据。随着整体古典音乐团体的演出规模从2018年的140场,2019年的115场,逐渐萎缩到2021年的102场和2022年的66场。其中2020年由于疫情的突发,造成了2020年演出场次的巨幅减少,为58场。在五年场次的变化中,民乐占比约为总演出场次的19%、20%、45%、29%和2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各剧院的演出中交响乐和管弦乐的演出场次远远多于民乐的演出场次。国家大剧院历年中管弦乐和民乐的演出数量统计也是如此,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不乏钢琴独奏音乐会,却从没有出现过某种民族传统乐器的独奏音乐会。国家大剧院的驻院团体有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并没有民族乐团。从北京市各剧院各类型的演出数量统计可以看出,西洋乐器的普及度远远高于民族传统乐器。
在第二类调查对象中,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招收古琴专业学生的专业音乐院校有天津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其中,他们的古琴与钢琴专业招生数量分别是4和20、2和29、2和18、2和17、1和40、5和55人。总计16和179人。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专业音乐院校和艺术学院,以及部分综合类院校都招收钢琴专业的学生。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钢琴专业的招生人数远远超过古琴专业,古琴专业的招生人数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不匹配,中国古琴专业人才仍十分匮乏。
在艺术培训机构中,笔者对五个课外培训机构(大众网、厚学网、坦途教育网、列表网和神州培训网)网站进行检索,检索到经过认证的钢琴培训机构数量和古琴培训机构数量总体样本为319个,其中古琴培训机构占比约为4.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课余艺术培训机构中钢琴培训机构远远多于古琴的培训机构。目前在中国,古琴的培训机构规模都比较小,而钢琴培训机构则比比皆是,很多规模较大的艺术培训中心都开设钢琴培训项目,却没有古琴培训项目。
在企业资助方面,笔者以国家艺术基金为例。国家艺术基金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是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依法接受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一项公益性基金。2018—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交响乐与民乐相关项目的比例分别为15/1、10/1、8/1、0/0和11/2。其中,只有2022年立项资助了一个古琴相关的艺术项目。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自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以来,虽然该基金对民乐类项目的资助在逐渐增多,但与管弦乐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18年起,只有一个针对古琴的人才培养项目得到资助,这对古琴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 推动国内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
为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古琴传统文化,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以期推进以古琴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和发展,进而扩大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
第一,加大国家对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扶持力度。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为奖励青年演奏者到海外推展韩国音乐,学习当地音乐文化,从交流中提升其艺术涵养与国际视野,特由韩国艺术经营支援中心推出韩国传统艺术驻外计划,甄选优秀青年音乐家派驻其他国家。我国可以此为例,加大对传统艺术相关项目的投资力度,促进青年演奏者积极参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学习,这既可以扩大中国传统艺术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精尖艺术人才,带动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
第二,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当前国内在传统民乐方面的师资力量仍需加强。我们可以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特色的同时,采取开放的态度,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引进优秀的音乐人才,促进自身师资力量的培养。
第三,鼓励企业对传统音乐传承的资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依靠引进企业投资,如2016年海口经济学院联手北京世邦博文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海南中佳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南海音乐学院等。此外,也可以借鉴域外的成功经验,如新加坡的许多私立音乐学院都是由乐器商开办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大乐器商的知名度与销量,还可以保证学院教育资金的来源。国内比较大的古琴商也可参考这种做法,开办自己的音乐专业院校。
第四,加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宣传力度。向青少年群体传播古琴等传统文化,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古琴,接触古琴。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需要与时代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在国内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应加强古琴等民族乐器的使用频率,以社会宣传所造成的影响力引领其发展。在国外,马来西亚传统乐器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广泛使用,如在国庆游行、各种公务活动、婚礼等活动中,在美国华盛顿举办“中国家庭新年日”活动中,也有民乐表演,从这些例子中都可以看出海外华侨等群体对传统民乐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除了在与国外交流的场合中进行民乐表演之外,在国内的各种活动中也应多使用中国传统乐器,扩大中国传统乐器的普及度。
国内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使用的乐器一般为钢琴。高校中,有近20所高校开设了古琴选修课,但其中一部分只有理论课程。各高校基本都有钢琴社,且历史较为久远;只有部分高校有古琴社,并且都较为年轻。由此可见古琴在校园中的普及度并不高。对于古琴在校园中的普及,可以借鉴“京剧进校园”的模式,学校选取一批艺术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开展一系列师生活动,让古琴真正地走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可以真正地认识古琴,了解古琴。
四. 传统音乐文化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远期意义
习近平[41]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42]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方法论和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各界,尤其是传统文化业界和学界推陈出新,不断推动产业和学术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新业态与新环境。这些客观条件既是祖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前提,也是“文化自信自强”目标实施的基础。
在二十大带来的新方法和新举措下,传统文化的学者和从业者应当如何既保持原有钻研进取的精神,又能进一步服务于党中央发出的“文化自信自强”的新目标呢?这也成为了相关学术研究从理论向实践进一步转化的难点。基于目前获得的研究数据与成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在“文化安全”“乡村振兴”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起到积极的远期作用。
一 传统音乐文化与文化安全
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推动自我革命,开放市场环境,世界上一些右翼团体和极端思想的渗透可能会变本加厉。在这种情况下,用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来潜移默化地筑起文化中的护城河或许是一项低成本,影响时间长的文化策略。
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从不仅仅是乐器的演奏法和音乐史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传统音乐文化承载的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的优良品质和对历史的敬畏。以古琴为例,从“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到春秋时期师旷创作《阳春》《白雪》中,学习者不仅仅学到了中国的古代史,同时,也了解到了古琴文化背后的中国哲学。这些哲学与它们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有效抵御极端势力的攻势和文化入侵。
另一方面,由于公共教育的投入本身由财政承担,结合前面提出的举措,通过推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政策的同时,也能构建起我国的文化护城河,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在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过程中,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二 传统音乐文化与乡村振兴
随着十九大以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开始挖掘乡土生活中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其中,各个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都得到了重视。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也出现了逆城市化的动向。在新兴城市人口下乡的过程中,他们也会寻找一些能帮他们厘清自己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文化作为他们逆城市化行为的“文化之根”。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适度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乡土化改造,通过公共演出、教育项目和创新,助力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融合和创新,这也是新时代乡村地区发展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更容易打破传统的沟通障碍,减少沟通的成本,加快城镇与农村的协同发展。
乡村地区的文化振兴,不仅仅是挖掘旧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同时引进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乡村的文化在与不同的文化对撞、融合和发展的同时得以传承。更重要的是,要以乡村文化为引,外来文化为鉴,传统文化为根,最终构建起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繁荣,这种繁荣是全社会多层次、全地域视角下的全面繁荣。文化有地域差别,但其发展应当保留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哲学传统。
三 传统音乐文化与文化输出
在传统文化对外输出的过程中,音乐,由于其艺术形式的天然构成,更容易被世界各国的民众所接受。在宣传中国文化的媒介中,音乐视频等形式对于一个并不了解中国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来说,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传统音乐文化的对外输出也有利于为世界了解我国人文、经济、学术、科技等搭建平台,吸引全世界的人们通过音乐艺术来了解中国的一切。
五. 结语
随着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中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每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从业者都应当思考自己与行业的关系以及自己和行业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当我们谈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传承一段音乐,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应当挖掘传统文化后面华夏文明的根。这些华夏文明赖以生存、传承和发展的根承载着华夏大地几千年来的血与泪,欢声与歌唱。当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支撑中华民族走向更大繁荣,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
表 1 中央政府网站民乐相关新闻统计
年份 文化交流/次 地方性活动/次 国内庆典活动/次 学生活动/次 国外举办/次 投资/万元 2022 3 4 1 0 3 0 2021 3 2 2 2 3 0 2020 13 1 5 0 4 0 2019 12 6 6 2 5 0 2018 6 6 4 4 3 0 -
[1]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J]. 大众考古, 2022(6): 88-89. [2] 石苇. 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实践路径和策略建议[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396-402. [3] 王铭铭. 在国族与世界之间:莫斯对文明与文明研究的构想[J]. 社会,2018,38(4):1-53. [4] 高建斌,吴泗宗. 社会文化对经济发展效率的作用机理研究[J]. 求索,2016(10):54-59. [5] 王雨丝. 历史与现实: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思考[J]. 大众文艺,2021(9):220-221. doi: 10.3969/j.issn.1007-5828.2021.09.112 [6] 李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研究[J]. 财富时代,2021(4):95-96. [7] 赵霞. 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D].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8] 沉痛悼念管平湖弟子、中国音乐史学家、古琴学者许健先生[J]. 乐器, 2017发(12): 5. [9] 白星星. 古琴名家齐聚一堂 浙派古琴艺术节在杭州开幕[J]. 中国会展(中国会议),2017(20):21. [10] 欢子. 李伯捷:一个18岁古琴传承人的心语[J]. 中学生,2017(13):18-19. [11] 何莹. 孩子们的古典音乐盒−古琴曲《阳关三叠》[J]. 琴童,2017(10):43-45. [12] 王恭. 丧乱年代的爱国主义心声−闽派古琴独门曲《风云际会》题解[J]. 学会,2017(7):63-64. [13] 梁东雪. 琴歌《湘江怨》音乐分析[J]. 艺术评鉴,2017(8):18-19,39. [14] 孔子文. “至清之音颂梅君”−古琴曲《梅花三弄》初探[J]. 黄河之声,2016(17):64-65. [15] 耿仁甫. 古琴音乐中和音手法简析[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2):181-184. [16] 佟育娇. 古琴手势之纪与美−右手名指“打”、“摘”[J]. 音乐生活,2017(12):57. [17] 李小戈. 古琴弹奏手势的象形化思维探析[J]. 人民音乐,2016(10):77-79. [18] 白雪. 诸城派古琴演奏艺术初探[D]. 天津: 天津音乐学院, 2017. [19] 黄康. 蜀派古琴发展历程研究[J]. 艺术教育,2016(7):114-116. [20] 韩钰泽. 诸城派古琴与梅庵派古琴的比较研究[D]. 济南: 山东艺术学院, 2016. [21] 陈安之. 古琴艺术当代传播方式与传承问题探究[D]. 西安: 西安音乐学院, 2017. [22] 刘伟弟. 浅析古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 大众文艺,2017(4):159. [23] 施咏. 对当代古琴文化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J]. 当代音乐,2016(19):1-4. [24] 石莹,赵露. 试论古琴音乐文化及其在高校中的教育价值[J]. 艺术教育,2014(12):56-57. [25] 马方方. 高校古琴选修课分析现状[J]. 黄河之声,2014(20):78-79. [26] 杨秦生. 对古钢琴传入中国的再探讨[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1):94-96. doi: 10.3969/j.issn.1671-1351.2001.01.024 [27] 金石.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一)古钢琴传入中国之历史溯源(上)[J]. 音乐生活,2014(11):72. [28] 张蒙蒙. 钢琴演奏中触键技巧与音色效果相关思考[J]. 黄河之声, 2017(19): 89-90. [29] 华蕾. 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音色的关系分析[J/OL]. 艺术科技[2018-01-1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3.1166.TN.20171130.1402.148.html. [30] 李楠. 钢琴触键技术的时代演变以及演奏分析[J]. 艺术科技,2017,30(7):232. [31] 赵云. 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2] 周为民. 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与发展[J]. 中国音乐,2010(2):144-150. [33] 代百生. 中国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J]. 中国音乐,2010(1):227-230. [34] 牟媛. 中国的钢琴教育历程探究[J]. 艺术探索,2008(3):71-72. [35] 颜咏. 关于钢琴教育民族化的思考[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4):77-80. [36] 金铮. 中国钢琴教育民族化问题论略[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37] 陇菲. 中国古典律学道器一元、律历一元的传统−兼及律学、律史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20(3):5-11. [38] 马雯. 浅析钢琴作品《阳关三叠》中的古琴艺术元素[D]. 河南大学, 2014. [39] 朱储炼,李娜. 古琴与钢琴音乐及其文化渊源探究[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3):75-78. [40] 王爱国,翟毅. 古琴艺术传承观念在中国钢琴艺术教育中的阐释[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4):136-139. [4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2017(11):15-34. [4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期刊类型引用(6)
1. 孙涛. 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4): 39-43 . 百度学术
2. 龙婷.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钢琴艺术创作与发展的影响.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4(02): 56-59 . 百度学术
3. 魏芳芳. 非遗保护视角下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探究. 名家名作. 2024(23): 64-66 . 百度学术
4. 王新源.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大观(论坛). 2023(05): 42-44 . 百度学术
5. 曹淼. 钢琴艺术中戏曲元素的融入探讨. 艺术评鉴. 2023(15): 165-170 . 百度学术
6. 王宁.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音乐文化在钢琴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新楚文化. 2023(22): 38-40+5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00
- HTML全文浏览量: 621
- PDF下载量: 68
- 被引次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