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本图景与热点前沿

马皓苓 杨淑萍

马皓苓, 杨淑萍.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本图景与热点前沿[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4): 413-4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20016
引用本文: 马皓苓, 杨淑萍.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本图景与热点前沿[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4): 413-4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20016
MA Haoling, YANG Shuping. Investigating Basic Prospect and Hot Frontier of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4): 413-4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20016
Citation: MA Haoling, YANG Shuping. Investigating Basic Prospect and Hot Frontier of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4): 413-42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20016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本图景与热点前沿—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核心期刊载文的计量分析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120016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建设学科项目“人口变动背景下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编号:L22ZD06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马皓苓(1995-),男,辽宁辽中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淑萍(1970-),女,山西夏县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图分类号: G64

Investigating Basic Prospect and Hot Frontier of Research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since the 18th PCP National Congress

  • 摘要: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文章以2013年以来CNKI数据库收录的1 060篇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文献为基础,借助计量分析软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的基本图景与热点前沿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现“前期相对平缓、后期数量激增”的趋势,形成了一支结构良好、梯队完整的核心作者群体,但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总体较为松散;北京、江苏等地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是引领和推动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和智囊团,《中国高等教育》等高等教育类与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是该领域成果刊载的主要平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价值意蕴、推进策略、国内外经验与启示等构成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供给侧改革、应用型本科、一流本科教育、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等相关话题则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趋势。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积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促使其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实力显著增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当前,学界围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文献,明晰和探索该领域的研究图景及未来研究方向,对深化相关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

    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是教育学领域进行文献综述的主流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一种或多种学术资源数据库提供的文献题录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和计算技术对某一学科领域文献的时空分布状况,以及数量关系等外部特征进行计量分析,用以厘清学科知识布局、探索学科前沿动态。

    在研究工具选择上,本文借助VOSviewer、CiteSpace等可视化软件,并结合地理分析软件ArcGIS,从发文时间趋势、作者及其合作关系、地域与机构、来源期刊等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的基本图景,通过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与突现词探测,进而考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

    期刊论文是学术研究成果呈现的主要方式,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专业性,因此尤为适用于探索某一领域的发展样态。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D)为数据检索来源,兼顾文献的查全率的查准率,限定文献分类目录社会科学II辑下的高等教育类文献,采用“主题”检索方式,检索词设置为“高质量”或“高质量发展”。为保证结论的可靠性,期刊类别限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以2013年为文献检索起始年,在剔除卷首语、讲话、院校介绍、图书评介、选题指南、人物访谈、会议综述、新闻报道等各类非研究型以及与研究主题关联度较小的文献后,共得到有效文献1 060篇(数据检索时间为2022年10月30日)。

    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是反映一个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与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趋势来看,10年来该领域发文整体上呈现“前期相对平缓、后期数量激增”的趋势。其中,2018年是重要转折点,此前年均发文量约19篇;而2018—2021年的年均发文量由19篇增加到153篇,增加了7.05倍。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内涵式发展”阶段,学界围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逐渐形成一股研究热潮。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更是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提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根据文献增长规律的相关理论,可以预见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文献将保持增长态势,高水平研究成果将持续涌现,详见图1

    图  1  年度发文数量分布
    1   核心作者分布

    核心作者是对本学科领域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的人员,是引领学术方向、推动理论创新的主要源泉,因此对核心作者发文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经统计,1 060篇文献的署名作者共计有1 694人,其中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身份发文的有903人。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核心作者(仅统计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最低发文量${N}=0.749\sqrt{{{n}}_{{{\rm{m}}}{{\rm{a}}}{{\rm{x}}}}}$${{n}}_{{{\rm{m}}}{{\rm{a}}}{{\rm{x}}}}$是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在近10年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中,最高产作者是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与北京理工大学王战军教授(均为7篇),因此按照上述公式取整数2作为阈值,可确定98位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4%,说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研究有着较为完备的作者队伍体系。限于篇幅,仅列出发文量≥4篇的13位核心作者,具体情况详见表1。从上述核心作者分布看,既有如别敦荣、王战军、钟秉林、马陆亭、卢晓中等高等教育领域资深学者、学科带头人,也有如杨冬、于苗苗等颇具学术发展潜力“90后”青年学者。由此可见,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已聚集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者,且核心作者结构良好、梯队完整。

    表  1  核心作者分布情况表(按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统计)
    序号作者单位发文量/篇
    1别敦荣厦门大学7
    2王战军北京理工大学7
    3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6
    4马陆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6
    5卢晓中华南师范大学5
    6张继平三峡大学5
    7李广东北师范大学5
    8周海涛北京师范大学5
    9杨冬清华大学5
    10侯长林铜仁学院4
    11于苗苗北京科技大学4
    12邬大光厦门大学4
    13钟登华教育部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   作者合作网络

    进一步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科研合作情况(发文量≥2篇)进行分析,详见图2。节点大小反映作者发文量,节点连线反映作者合作关系。可以看出,作者间的连线数量较少,说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的作者之间合作关系总体较为松散,多数作者处于独立研究状态。除部分作者由于期刊组织的笔谈而形成合作关系,目前来看仅有少数比较明显的作者合作网络,如:马永红与于苗苗、刘贤伟、包艳华形成的团队,该团队承担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为相关研究成果产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整体而言,目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的学术合作以机构内部的师生、同事之间为主,更广泛的跨地域、跨机构的学者互动相对偏少。

    图  2  作者合作网络谱图
    1   研究地域分布

    以发文的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省份为依据,借助ArcGIS的自然断点法功能将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划分为发文量高值区(62~231篇)、发文量较高值区(33~61篇)、发文量中值区(13~32篇)、发文量较低值区(4~12篇)及发文量低值区(0~3篇)等5个区域。其中,北京(231篇)和江苏(178篇)属发文量高值区,这两个地区是我国高等教育大省,聚集了相当数量的高校和教育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的中坚研究力量。上海(61篇)、浙江(53篇)、湖北(51篇)、陕西(46篇)、福建(43篇)、广东(42篇)、吉林(39篇)、河南(37篇)属发文量较高值区,上述区域学者围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也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论文。发文量中值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山东、四川、重庆、湖南、江西、天津;发文量较低值区包括甘肃、云南、贵州、广西、安徽、山西、河北;新疆、青海、西藏、宁夏、海南、内蒙古则属于发文量低值区。

    2   研究机构分布

    基于CiteSpace软件绘制得到了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发文量≥3篇),详见图3。从中可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文献的发文单位集中于师范类大学、综合类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院(部、所)或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科研院所及相关学会。从节点大小来看,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具有重要贡献的机构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前者关注的重点是中外合作办学、高等教育普及化、本科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等,后者则围绕高质量教师教育、民办高校、“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数字化等相关主题展开研究。从各节点之间的连线来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等形成了合作规模较大的机构群,但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其他则属于同一机构的二级部门间合作或相对独立,这进一步验证了前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得出的结论。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不同研究机构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共促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

    图  3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为确保文献计量的准确性,文章对所有机构二级单位进行统计并予以合并,得出发文量≥15篇的14所机构,详见表2。从发文量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的研究成果产出量位居前两位,均超过了40篇,说明这两家研究机构不仅成果丰富、专业性强,而且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起着重要的奠基和引领作用。近年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相关机构也有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从机构属性和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发文量靠前的机构多属“双一流”建设高校,主要分布在北京、江苏、福建、重庆、吉林、浙江、上海、陕西、湖北等地。相比其他高校,这些高校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的科研项目、研究队伍以及研究成果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表  2  研究机构分布情况表(发文量≥15篇)
    排序研究机构发文量/篇所在地 排序研究机构发文量/篇所在地
    1北京师范大学43北京 8苏州大学19江苏
    2厦门大学41福建 9华东师范大学19上海
    3清华大学22北京10陕西师范大学17陕西
    4南京大学22江苏11南京师范大学17江苏
    5西南大学20重庆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6北京
    6东北师范大学20吉林13北京理工大学16北京
    7浙江大学19浙江14华中师范大学15湖北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来源期刊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期刊的发文偏好。经统计,1 060篇文献来源于223种核心类期刊,平均载文量为4.8篇。根据布拉德福定律 1,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核心区期刊的平均载文量为55.6篇,远高于相关区和离散区期刊的载文量。整体来看,核心区期刊合计发文389篇,占总发文量的37%,这表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期刊群,详见表3

    表  3  基于布拉德福定律的载文期刊离散情况分布表
    分区载文数量/篇期刊种数占期刊总数比例/%分区载文总量/篇占文献总数比例/%平均载文数量/篇
    核心区(N1a≥36733893755.6
    相关区(N25≤a<3633153813611.5
    离散区(N3a<518382290271.6
    合计22310010601004.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文还对7种核心区期刊情况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其全部属于高等教育类及思想政治教育类刊物,详见表4。其中,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发文量突破百篇(124篇)排在首位,充分展现了其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类专业期刊,全方位、多视角研究解决高等教育重大理论与前沿问题的使命担当。进一步考察发现,部分高发文量期刊近年专门开辟相关专栏或专题,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刊发,如《中国高教研究》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专栏、《江苏高教》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等。

    表  4  核心区期刊分布情况
    排序期刊名称发文量/篇百分比/%刊期复合影响因子
    1中国高等教育12411.70半月刊1.899
    2中国高教研究666.23月刊5.526
    3中国高校科技484.53月刊1.630
    4江苏高教434.06月刊2.354
    5黑龙江高教研究413.87月刊1.628
    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363.40月刊2.912
    7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12.92半月刊2.178
    注:期刊复合影响因子为202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对文章研究内容、观点、对象、方法等的高度浓缩和概括。通常而言,对某一领域文献高频关键词的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2]。在对样本文献关键词进行规范化处理后,本文应用VOSviewer软件提取了出现频次大于等于6的76个高频关键词,并行了关键词聚类,详见表5。从高频词的分布来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涵盖了较为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信息技术学等;研究视角非常多元,既有乡村振兴、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双循环”等宏观视角,也有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创业等进行切入的微观视角;研究内容也非常丰富,既涉及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产教融合等具体改革发展的策略、机制与路径,也涵盖行业特色高校、师范院校、应用型高校、民办高校、中西部高校等不同类型层次和地域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表  5  关键词聚类(VOSviewer)
    类团主要关键词
    类团1高质量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课程建设、行业特色高校、本科教育、教育质量、教育评价、教育公平、学科建设、大学、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
    类团2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评价体系、科教融合、教育评价改革、应用型本科、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人力资本、产教融合、专业学位
    类团3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路径、质量文化、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
    类团4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新工科、新发展理念、应用型高校、实践路径、中西部、世界一流大学
    类团5高质量发展、高校智库、科技创新、价值取向、价值、民办高校、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
    类团6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党建、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
    类团7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中国特色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关键词聚类是基于数据聚类分析思想,利用关键词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其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方法,其中每一类团的关键词反映一个或几个研究主题。VOSviewer关键词聚类图谱显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热点可归纳为7个主题分支,分别为:1. “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3. 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4. 不同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5. 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思想来源;6. 课程思政与高校党建;7. 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由于VOSviewer聚类图谱需要研究者本人根据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凝练每个类团的研究主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本文又基于CiteSpace软件绘制了关键词聚类图谱(图略),通过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算法的自动聚类功能,提取了包括高校、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治理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质量就业、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教育普及化、协同发展、供给侧改革、日本等15个聚类主题。

    结合上述两种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开展了人工筛选,通过对代表性文献的深入研读和剖析,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的热点整合为以下四个主题,这四大主题反映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知识结构。

    1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概念是人们在做出判断、推理与论证时所依靠的最基本思维形式,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准确认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对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高等教育质量”“高质量”“质量”“教育质量”“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的高频出现,反映出学者们对廓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概念的重视。有学者试图从“属+种差”的逻辑学视角进行概念诠释,也有学者从历史演进层面解析相关概念[3],还有学者从自由发展观视角[4]、“共同利益”视角[5]、教育生态学视角[6]、现代性视角[7]等阐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张晋与王嘉毅从“全面”“充分”“长远”三个维度阐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8]。刘立军与王开田围绕发展态势、发展追求、发展方式、发展取向和发展阶段五个层面展开解读[9]。有学者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进行了澄清,认为两者在本质上同属内生发展模式,但前者侧重回答发展特色与质量“有没有”的问题,后者则侧重回答特色“强不强”与质量“优不优”的问题[10],因此高质量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超越与升华。总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从多视角、多维度加以把握。

    2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涉及的高频词有“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价值”“价值取向”等。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围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迫切性,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展开了系统论述。从人类世界发展来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格局发生深刻调整,肩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引擎地位愈加凸显。从国内社会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包括高等教育在内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期盼。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来看,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是提高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育内部要素配置效率、挖掘内在潜力与激发内部活力的必然要求[11-12]。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高等教育高等质量发展的某一方面着手,如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13]、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14]、高校德育高质量发展[15]的价值逻辑、战略意义等展开分析。

    3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回答“如何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从“地方高校”“应用型大学”“应用型”“行业特色大学”“师范院校”“民办高校”“中西部高校”“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教师教育”“路径”“实践路径”等高频词的分布来看,该研究热点关注度较高。学者们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突出矛盾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路径、推进策略与具体工作要求。例如:刘义兵与陈雪儿[16]对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事实性矛盾展开梳理,从创新驱动、协调优化、绿色引领、开放统筹、共享调整等五个维度构建了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系结构。王莉芳等[17]在全面分析了制约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因素的前提下,从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等微观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王孝武与王雅婷[18]则从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切入,结合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从人才培养、教师发展、办学经费等方面构思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同时,为客观、科学认识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许多学者针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或某一方面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学者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要素—能力—功能三维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区域差异测度与比较[19];也有学者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以外在核心能力与内在核心能力为主的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20];还有学者从投入—产出视角研制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指标体系及应用方法[21]

    4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经验介绍与启示研究

    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着眼点从促进公平、提升效率逐渐转向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引发国内学者的关注。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较为重视对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引介。例如:李润华[22]通过对日本“高质量大学教育推进计划”运作方式与内容的窥探,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益经验;宫慧娜与雷江华[23]借鉴美国范德堡大学培养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的做法,认为应科学设计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方案、构建实用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吴雪萍与袁李兰[24]聚焦澳大利亚高校境外高质量办学的成功实践,从项目监管、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等角度提出策略启示。此外,江苏、北京、浙江、上海等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的省份,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学者们也注意到对上述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特点与经验做法的研究。例如:江苏省作为全国首个实施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的省份,眭平等人[25]总结了该省高校综合考核基本框架与主要成效,并就构建高质量高校综合考核制度体系提出建议。

    研究前沿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新颖性、集中性和高价值性的研究主题或领域,通常表现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代表了某一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及研究走向[26],利用关键词突现检测(burst detection)技术能够发掘知识域内的研究前沿。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3—2022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文献进行关键词突现检测,得到了突现强度最高的10个关键词,详见表6。总体上看,该领域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不同时期出现了主题各异的突变性关键词,强度最大的是“高质量就业”,其值为6.92;突现时间最长的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持续时间达7年之久(2013—2019年)。

    表  6  关键词突现表
    研究阶段关键词突现强度起始年份结束年份持续时间/年
    早期前沿大学生就业创业2.55201320197
    高质量就业6.92201420196
    高校毕业生2.48201520162
    大学生1.59201520184
    教师教育2.63201620172
    最新前沿供给侧改革1.49201720204
    应用型本科2.38201820203
    一流本科教育1.94201820203
    地方高校2.21201920202
    “双一流”1.4920192020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根据关键词突现的起始年份,可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前沿趋势大致划分为早期前沿(2013—2016年)和最新前沿(2017年至今)两个阶段,具体详见表6

    这一阶段的突现词主要围绕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展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目标要求,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由此,学界掀起了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影响机制、评价体系、提升策略、创新创业与高质量就业关系等相关议题的讨论。教师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高质量的教师离不开专业的教师教育,2016年开始“教师教育”成为突现强度较高的关键词,成为学界前沿议题。其中,既有学者从历史视角洞察师范院校在服务地方教育中的使命任务,也有学者从比较视角分析国外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还有学者从政策解读中预测我国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进入2017年,供给侧改革、应用型本科、一流本科教育、地方高校、“双一流”等关键词开始突现并持续至2020年,表明这些研究主题在近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中比较活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所面临的结构性有效供给不足、不到位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力量的高等教育,其自身因受社会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双重影响,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内涵发展却明显滞后。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瓶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效能和强化社会服务基本职能的应然举措,该主题前沿选题包括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任务、价值取向、内容框架、实施路向等。2015年国家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政策规定后,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响应,向应用型方向转型发展。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要求更为迫切,学者们就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提升等展开了丰富讨论。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围绕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构建、公共课程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以来,“双一流”一跃成为热门词汇,特别是随着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围绕“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教学质量与党建质量提升、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与师德师风建设、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等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其建设的基本逻辑、本质特征与实践路径等也被多方讨论。鉴于关键词突现具有延续性趋势,可以预判未来一段时间内,上述研究主题有望延续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的前沿方向。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借助ArcGIS、VOSviewer、CiteSpace等计量软件勾勒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本图景与热点前沿。一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研究的文献数量整体呈现“前期相对平缓、后期数量激增”的趋势,2018年及之后发文数量急剧增加,逐渐掀起一股研究热潮;二是该领域形成了一支结构良好、梯队完整的核心作者群体,但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总体较为松散,更广泛的跨地域、跨机构互动有待提升。三是利用自然断点法,可将该领域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划分为发文量高值区(62~231篇)、较高值区(33~61篇)、中值区(13~32篇)、较低值区(4~12篇)和低值区(0~3篇)5个区域,其中北京、江苏等地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是引领和推动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智囊团。四是该领域研究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期刊群,形成了以《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高等教育类与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刊载平台。五是目前学界围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外经验介绍与启示等主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讨论。六是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供给侧改革、应用型本科、一流本科教育、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等。

    总地来看,目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经过前期的概念梳理、价值澄清、理论建构和方法积淀后,逐步转向研究的综合发展阶段,但仍需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深化

    1   增强问题意识,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

    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域涌现了不少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作,但也不乏存在跟风潮、凑热点、浮于表面的研究。研究者应自觉增强问题意识、焦点意识,围绕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这一目标要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系统化、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进而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研究视角上,研究者既可以针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宏大叙事,也可以从具体的案例、事件、问题等微观视角进行挖掘。在研究内容上,研究者既可以从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重大规划寻找切入点,也可以放眼世界关注国际高等教育高质量的实践与研究进展。

    2   突破思辨范式,注重方法多元化

    纵观样本文献,该领域以理论思辨式范式为主,实证研究明显不够。不可否认,从理论层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意义、体系建构等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但理论研究的局限在于自困于书斋,无法敏感捕捉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体、切实的“真问题”,导致研究的生命力、解释力不足。有鉴于此,一方面,研究者应自觉提高方法论素养,注重通过数据挖掘、田野调查、切身观察、深入访谈等基于证据的方式使研究更具洞察力与说理性。另一方面,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非完全二分对立,实证研究有时无法触及问题的实质和现象的深层次,而此时就需要基本理论的指导。总之,注重方法的多元化应立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原则,采取科学适切的方法,进行深入而规范的论证。

    3   加强跨学科、跨机构交流互动,共促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

    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话语体系尚显单薄,占据研究群体核心位置的教育学领域学者过度集中,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领域学者分布较为零散。学科协作、知识共享、理论互补,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27]。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由于专业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不同,其问题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必然所有差异。因此,支持和鼓励来自高等教育管理一线、科研一线、教学一线等各界学者跨越知识与地域的“鸿沟”,通过借助会议论坛、学术年会、学术沙龙、课题立项等机制或平台,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议题提供多元问题解决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从而创造出更多新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支撑。

    1)  1布拉德福定律又称“文献分散定律”,该定律将文献所在期刊划分为三个区域,即核心区(N1)、相关区(N2)和离散区(N3),尽可能使三个区域所包含的文献数量相等,按照三个区域的期刊载文数量(记作“a”)之比满足a1a2a3=1∶nn2的条件,从而推算各区域期刊数量。
  • 图  1  年度发文数量分布

    图  2  作者合作网络谱图

    图  3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表  1  核心作者分布情况表(按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统计)

    序号作者单位发文量/篇
    1别敦荣厦门大学7
    2王战军北京理工大学7
    3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6
    4马陆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6
    5卢晓中华南师范大学5
    6张继平三峡大学5
    7李广东北师范大学5
    8周海涛北京师范大学5
    9杨冬清华大学5
    10侯长林铜仁学院4
    11于苗苗北京科技大学4
    12邬大光厦门大学4
    13钟登华教育部4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研究机构分布情况表(发文量≥15篇)

    排序研究机构发文量/篇所在地 排序研究机构发文量/篇所在地
    1北京师范大学43北京 8苏州大学19江苏
    2厦门大学41福建 9华东师范大学19上海
    3清华大学22北京10陕西师范大学17陕西
    4南京大学22江苏11南京师范大学17江苏
    5西南大学20重庆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6北京
    6东北师范大学20吉林13北京理工大学16北京
    7浙江大学19浙江14华中师范大学15湖北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基于布拉德福定律的载文期刊离散情况分布表

    分区载文数量/篇期刊种数占期刊总数比例/%分区载文总量/篇占文献总数比例/%平均载文数量/篇
    核心区(N1a≥36733893755.6
    相关区(N25≤a<3633153813611.5
    离散区(N3a<518382290271.6
    合计22310010601004.8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核心区期刊分布情况

    排序期刊名称发文量/篇百分比/%刊期复合影响因子
    1中国高等教育12411.70半月刊1.899
    2中国高教研究666.23月刊5.526
    3中国高校科技484.53月刊1.630
    4江苏高教434.06月刊2.354
    5黑龙江高教研究413.87月刊1.628
    6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363.40月刊2.912
    7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12.92半月刊2.178
    注:期刊复合影响因子为202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关键词聚类(VOSviewer)

    类团主要关键词
    类团1高质量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课程建设、行业特色高校、本科教育、教育质量、教育评价、教育公平、学科建设、大学、协同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
    类团2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评价体系、科教融合、教育评价改革、应用型本科、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工智能、人力资本、产教融合、专业学位
    类团3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路径、质量文化、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
    类团4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新工科、新发展理念、应用型高校、实践路径、中西部、世界一流大学
    类团5高质量发展、高校智库、科技创新、价值取向、价值、民办高校、新发展格局、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
    类团6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党建、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
    类团7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中国特色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关键词突现表

    研究阶段关键词突现强度起始年份结束年份持续时间/年
    早期前沿大学生就业创业2.55201320197
    高质量就业6.92201420196
    高校毕业生2.48201520162
    大学生1.59201520184
    教师教育2.63201620172
    最新前沿供给侧改革1.49201720204
    应用型本科2.38201820203
    一流本科教育1.94201820203
    地方高校2.21201920202
    “双一流”1.49201920202
    下载: 导出CSV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李小华,唐青叶. 国内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现状、问题及建议[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534-542.
    [3] 马永红,张飞龙. 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脉络及时代意蕴[J]. 民族教育研究,2022,33(1):15-22.
    [4] 王建华. 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21,334(6):15-22.
    [5] 林苗羽,王建华.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利益”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2022,342(2):6-12.
    [6] 陈海静. 高质量高等教育: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阐释[J]. 江苏高教,2022,251(1):29-33.
    [7] 王磊. 现代性视角下大学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反思与重构[J]. 江苏高教,2022,257(7):1-29.
    [8] 张晋,王嘉毅.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21,337(9):25-30.
    [9] 刘立军,王开田.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标准与着力点[J]. 中国高等教育,2021,669(9):31-33.
    [10] 钟晓敏. 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论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0,321(5):90-94.
    [11] 王智超,朱太龙.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探寻[J]. 中国电化教育,2021,416(9):1-8,17.
    [12] 陈斌.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境遇与推进策略[J]. 重庆高教研究,2022,10(1):34-45.
    [13] 张铭凯. 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意蕴、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向[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 4 22(3): 30-35.
    [14] 李静宜,刘宏达. 党史学习高标准赋能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660(21):65-67.
    [15] 高文苗. 高校德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方向[J]. 中国高等教育,2021,681(23):41-43.
    [16] 刘义兵,陈雪儿. 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系与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22,420(1):36-41,49.
    [17] 王莉芳,邬佳,王昕德民,等. 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22,403(3):1-7.
    [18] 王孝武,王雅婷. 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22,428(9):84-89.
    [19] 黄榕,丁晓昌. 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7):100-113.
    [20] 王建光,楚洪波.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评价−基于吉林省2631份调查数据[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123-129.
    [21] 蒋玉成,刘思源,洪玉管. 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视角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地区差距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1):76-84.
    [22] 李润华. 优质学习:日本“高质量大学教育推进计划”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4):9-12.
    [23] 宫慧娜,雷江华. 美国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特点及启示−以范德堡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培养项目为例[J]. 教育学报,2021,17(2):98-108.
    [24] 吴雪萍,袁李兰. 澳大利亚高校提升境外办学质量的背景、策略与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2020,41(10):91-100.
    [25] 眭平,吴立平,王峰. 江苏高质量构建高校综合考核制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 江苏高教,2021,247(9):20-26.
    [26] 华旦草,安培浚,肖仙桃. 基于文本内容的科学前沿探测方法研究进展[J]. 现代情报,2021,41(1):169-177.
    [27] 宋雄伟.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 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N]. 光明日报, 2022-01-14(11).
  • 期刊类型引用(4)

    1. 高旭辉,王一诺.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2): 36-42 . 百度学术
    2. 刘云生. 评价赋能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与实施策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07): 29-38 . 百度学术
    3. 马贵香,黄东方,喻知晓,吕朋. 行业特色高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科技风. 2024(27): 16-18 . 百度学术
    4. 杜佰林,吴磊.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SWAT模型研究现状分析. 人民珠江. 2023(12): 44-5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图(3) /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85
  • HTML全文浏览量:  249
  • PDF下载量:  36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2-0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6-30
  • 刊出日期:  2023-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