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党报建党纪念文本对中国道路的内涵诠释与价值论证

杜艳丽

杜艳丽. 党报建党纪念文本对中国道路的内涵诠释与价值论证[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4): 394-40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22
引用本文: 杜艳丽. 党报建党纪念文本对中国道路的内涵诠释与价值论证[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4): 394-40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22
DU Yanli.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Value Demonstration of the Chinese Road in the Commemorative Text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Newspaper[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4): 394-40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22
Citation: DU Yanli.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Value Demonstration of the Chinese Road in the Commemorative Text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Newspaper[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4): 394-403.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22

党报建党纪念文本对中国道路的内涵诠释与价值论证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900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蔡畅、全国妇联与新中国妇女运动专题资料整理与研究”(编号:22BZS149); 2021年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华北抗日根据地劳动英雄运动研究”(编号:2021YJSB06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杜艳丽(1995-),女,山西晋中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D61; D2261.5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Value Demonstration of the Chinese Road in the Commemorative Text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Newspaper

  • 摘要: 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党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其中的建党纪念文本刊载了关于中国道路的丰富内容。通过诠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揭示中国道路的科学性;通过记录中国道路在不同时期的现实境遇与特殊内涵,揭示其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在行文建构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中大致按照“回顾历史进程—突出历史贡献—总结历史经验”的逻辑铺展而开,旨在取得体现奋斗道路艰难性、强调道路选择正确性、彰显中国道路优越性的报道效能,以凸显中国道路的合理性与价值性。从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中探视中国道路,既是加深对坚持中国道路这一历史经验理解的理论需要,又是增强新时代民众道路自信的现实需要。

     

  • 中国共产党将“七一”作为建党纪念日,始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当时的意旨在于鼓舞民族抗战的士气。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论持久战》[1]440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此为党首次明确提议将7月1日作为建党纪念日。1941年6月,党中央在《中央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2]140中指出:“今年‘七一’,是中共产生的二十周年。”这一文件性的指示实际上正式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此后,“七一”建党纪念活动逐渐走向常态化。党报作为政党宣传的有力武器,它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3]1318。而其中的建党纪念文本,更是政党进行政治宣传的有利资源。学界以往关于中共建党纪念的研究或集中于纪念文本的话语变迁方面,或关注建党纪念文本对政党形象、民族复兴、初心使命之报道等若干方面,而较少以中共的建党纪念为视角来探讨中国道路。中共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刊载了关于中国道路的丰富内容,在各个历史时期负有道路宣传的重要责任,在新时代也是理解中国道路内涵、坚定道路自信的重要资源。翻阅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我们想探寻其中报道了有关中国道路的哪些内容?中国共产党是遵循怎样的逻辑来建构这些内容的?且欲取得什么样的报道效能及政治效果?这些都是本文将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因此,本文拟基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关于建党纪念的文本,爬梳其中对于中国道路的报道内容,考察其报道效能,最终论证中共领导开辟的中国道路之科学性、必然性、合理性与价值性。从而揭示出仪式化的道路纪念对于建构人民群众道路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的作用机制,并以此加深对坚持中国道路这一历史经验的理解。

    特别说明一点,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走出了适合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在当下,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回顾历史,这一道路是在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没有前期的铺垫,就无法有当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因而,本文秉持大历史观,参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百年党史的时期划分,探讨的中国道路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直视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与“灵魂”,将其作为探索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从革命、建设、改革年代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党报建党纪念文本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报道,党报构筑了读者对中国道路指导思想的认同基础。

    科学的指导思想,引生出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介绍,首先在于阐释其科学内涵及强大作用,以显示其对中国道路的科学指导意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内容和意义的阐释,党报善于运用党的领导人的原句来报道,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4],在此,他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与理论力量。毛泽东在1938年总结革命得失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导向作用:“只有这个行动指南,只有这个立场与方法……才是引导我们认识革命对象与指导革命成功的唯一正确的方针”[4]。此处的“行动指南”即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立场与方法”也指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的目标追求角度精炼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即“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5]

    此外,党报也直接报道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与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人民日报》于2016年6月30日为庆祝建党95周年发表的重要评论,该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目标追求与强大作用作了直观而详细的叙述。即: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由此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95年间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道路’”[4] 。在此,该评论合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于中国道路的科学指导作用。

    中国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党报往往通过阐述理论的科学性来说明道路选择的正确性。

    在建党周年纪念文本中,历届领导人的讲话及党报社论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为党不断取得事业成功、选择正确道路的基本启示,以突出其对中国道路的现实引领作用。

    《解放日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0周年的社论[6]中谈到:“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和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基本方针是正确的和成功的。”邓子恢[7]在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时提到:“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从俄国人那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普遍真理,中国工人阶级按照俄国工人阶级的榜样组成了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中国人民才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走上了正确的革命斗争的道路。”可见,民主革命年代的中国道路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正确革命道路。改革开放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更多表达为“走自己的路”。江泽民在总结党的80年历史时得出的启示是“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并强调这是最基本的经验[8]。胡锦涛在总结党的90年历史时强调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9],意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不仅继续表达“走自己的路”,更明确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0]。此外,在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时,习近平[1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坚持以上论断的基础上对此又更递进了一步,即进一步强调“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在此,党不仅强调要在空间维度上因地制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且强调要在时间维度上因时制宜,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这充分彰显了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信。

    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表达随着社会变迁而与时俱进,这一历史启示也不断指导着中国道路的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葆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及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中国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初心使命的生动践行,而取得的令国内外广泛认可并赞誉的成就是对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有效性的深刻印证。《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中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之发展历程、内涵以及中国道路主张的大篇幅报道,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有效性与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虽到新时代才被正式提出,但其内涵所指却一直被共产党员所坚持。1939年,《新中华报》在题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周年》的社论中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与奋斗目标,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其最终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建立光明美满无人剥削人无人压迫人的共产主义社会,但他时刻也不忘记要为争取工人阶级与全民族的当前利益而斗争”[12]。2001年,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8]。2006年,胡锦涛[13]在庆祝建党85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指明前进方向。”在此,胡锦涛指明了党开展事业的站位是马克思主义立场,围绕的核心是人民的根本要求,最终落脚点也是为了人民。习近平除在建党周年纪念讲话中多次提及人民利益与民族复兴之外,更鲜明指出了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0]。从历史维度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之内涵随着党的不断发展逐渐明确化,并被深刻地实践着。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因而在其指导之下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路途中,除了着眼于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还将视野拓展到国际社会,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主要体现为始终将自己从事的抗日战争事业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努力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1941年,《解放日报》发表的“七一”社论[6]在总结党自身发展成就时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获得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先进人类的拥护,成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运动中的巨大力量。”到建设年代,从世界意义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坚持走中国道路体现为走和平发展道路,目标为促进人类共同进步。党的领导人在关于建党周年纪念的讲话中,基本上都会强调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之前国际主张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的多次讲话均提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强调的历史启示之一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伴随自身力量的逐渐壮大,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中国道路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胸怀人民、民族与全人类,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前进。

    近现代中国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现实问题,相应地,中国共产党因时制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定出不同的发展政策,建构了中国道路的实践基础。党报的建党纪念作为一种历史记录文本,可谓见证了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这一道路因不同于国外无产阶级革命的“城市中心论”,在制定之初曾遭到了一些人士的质疑,故中国共产党利用党报宣传这一道路主张成为其坚定人心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正确的革命道路为导向,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并通过党报向群众大力宣传,以实现政治动员。张闻天[14]在建党18周年之际指出共产党的抗战主张是“它始终站在坚持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用一切力量克服一切困难、驱逐日寇出中国、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失地的立场上”,这是具有全面性的“彻底的路线”,是“唯一正确的路线”。王稼祥[15]也在建党22周年之际指出,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战的正确道路归纳一句话,便是全体人民的抗战,全体民众的抗战”。

    在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应对时局的政策也由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抗战策略转化为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民战争策略。在党报上的政策宣传,中共采取了比较国共两党路线的方式加以说明。1946年7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二十五年来中国人民遵循了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道路,干的事业,真是轰轰烈烈”,并通过比较解放区与国统区之间民众的生活情形,揭露出这种差距形成的秘密在于“共产党实行人民的民主路线与国民党当局实行反人民的独裁路线”,进而论证“中国光明的前途”在于“共产党与人民的结合和相互信任”[16]。194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七一”和“七七”的纪念办法中明确规定“应该告诉全党:这个历史的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所主张和实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完全正确的;证明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们对于这个革命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17]

    除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办的《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等党报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路线加以报道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届领导人在每“逢五”“逢十”的建党周年庆祝大会上均会将革命时期走过的正确道路加以总结,以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百废待兴,党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党报在这一时期依旧发挥着指引方向与鼓舞士气的作用,其主要报道内容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是通过介绍当下党和国家需要完成的任务,以指明社会道路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通过总结取得的建设成就来展示党领导的道路之正确性与合理性,进而坚定民众信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急需领导人民开展大刀阔斧的社会建设,因而这一时期党报的报道内容侧重于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任务。具体而言,在经济方面,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开展劳动竞赛,庆祝党的三十周年纪念》的专题报道,显示出那个年代通过劳动竞赛来促进生产的独特方式;1952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31周年而作的文章[18]中又提出号召“我们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正在一天比一天接近到我们的面前了。全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一方面要继续加强抗美援朝……另一方面不顾任何敌人的阻扰而欢欣鼓舞地迎接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在政治方面,1951年发表的《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奋斗》[7]一文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今天的基本任务,就是领导全国人民为更加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奋斗”。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党主张要一以贯之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特别对以下两类群体提出了这一要求。对于共产党员而言,“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还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18]。对于人民教师群体而言,要完成为国家培养新人才的任务,“首先自己就得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下决心改造自己”[19]。当然,党报对于国家建设任务的报道极为丰富,在此仅以上述内容为例来展示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大致方向。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党正式于1953年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成为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具体指引。在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当时党报内容主要以取得的伟大成就来证明党领导的正确性,以获得民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如1958年,邓初民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37年间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这两次革命的胜利“是由于党和毛主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并确立了战胜强大敌人和建设新国家新社会的正确道路”[20]。此外,党报还善于利用民主党派人士的话语来表达中共自身的正确性与伟大性,具有代表性的是1961年“七一”左右《人民日报》刊载了一系列各民主党派人士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而作的文章。如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程潜[21]曾说:“四十年来,我国人民在革命战线上和建设战线上所取得的这一切胜利,归根结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党的总路线的胜利。”此类言论不胜枚举。利用他人语言传达自身主张与取得的成就,增强了说服力。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我国的道路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虽然党在这一时期曾经历过的一些曲折探索实践在党报中也有所体现,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党报的报道内容字里行间流露着党带领全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蓬勃朝气。

    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征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这一道路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人民日报》的建党纪念文本中也得到反映。

    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起初,党更多地把其看作一种理论,既以此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又以此指导实践。1992年,《人民日报》在庆祝建党71周年的文章中指明“加强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想,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22];1993年则报道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并用这一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23]。从建党纪念文本内容来看,《人民日报》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思想引领作用,主要集中在1982年提出这一命题之时到20世纪末的时间段内。

    步入新世纪,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更多将其视为一种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也逐渐清晰化。《人民日报》随之侧重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报道,其内容主要涉及这一命题的含义与作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胡锦涛[9]在庆祝建党85周年和90周年的讲话中都有说明。以后者为例,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内涵之后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作用,党和人民将其看作是实现奋斗目标的正确道路、必由之路。因此,《人民日报》中出现了此类报道,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9]等等。

    由上可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的正确发展道路,党对这一道路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这在党报建党纪念文本中皆得到体现。

    进入新时代,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坚持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变化而继续发展。新时代,《人民日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报道内容与话语风格呈现出了新特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随着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得到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涵义在原有基础之上添加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内容,最终目标中也增加了“美丽”二字。内涵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涉及范围更加广阔,新的任务应运而出。此外,这一内涵在新时代最突出的一个变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法更为频繁。习近平[10]在建党百年之际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中国共产党明确了自己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由此可见,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涵义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达更加体现强国话语风格。随着国力的增强,新时代的《人民日报》建党纪念文本更为频繁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例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5];“坚定信仰信念, 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6]。鉴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成就,党和人民对于这一道路选择更加自信,相关的党报报道也随之体现了明显的强国话语特色。

    再次,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为一种信念,号召全党坚定这一信念。在建党百年之际的“七一”,《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强调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27]。与此同时,当日还发表论述性文章,报道了习近平对全党同志坚定信念的期待,即要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26]。强调坚定信念,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实现民族复兴目标的精神动力,因而被党重视与呼唤。

    此外,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与步骤,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又强调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对于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步伐,习近平在建党百年之际也作了具体指示。这些内容都是新时代《人民日报》“七一”文本中重点被报道的内容。明确发展道路上的使命任务,并据此制定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下,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在完成这一中心任务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又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1]作为一个重要原则加以把握。

    基于以上历史认识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又得出了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凝练为“五个必由之路”,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1]这“五个必由之路”对我国未来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上可见,从《人民日报》的建党纪念文本中反映出,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更加深刻,中华民族在这条道路上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迎来了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报是政党的“喉舌”,其宣传内容是为政党巩固政权而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通常遵循着“回顾历史进程—突出历史贡献—总结历史经验”的逻辑来构架内容,旨在取得体现奋斗道路艰难性、强调道路选择正确性及彰显道路优越性的报道效能,概而言之即为坚定中国道路自信,以论证中国道路的合理性与价值性。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历史,无疑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七一”时经常回顾曾经“走过的路”,目的在于警醒世人,不忘初心使命,从历史中体会奋斗道路的艰难性。

    对于党的艰难奋斗史,党报在不同时代采用了不同的报道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因自身处于苦难的历史“河流”之中,党报多采用直接叙述时势、事件的方法来体现革命斗争道路的复杂性与艰难性。1941年,朱德[28]在《解放日报》纪念建党20周年的特辑上发表分析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之关系的文章,指出了“中国的革命战争,是异常复杂和变化多端的”“中国的革命战争,是异常艰苦的、长期的、残酷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面临内战的新处境,《解放日报》遂于1946年建党25周年之际发表题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社论,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本质[16]

    新中国成立后,党报时常通过报道领导人讲话、亲历者访谈回忆录、革命景区历史故事等方式来梳理革命年代的艰难奋斗事迹。领导人在庆祝建党节的讲话中,往往按照“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探索实践的失败—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人民找到一条正确道路”的历史脉络来介绍党领导的中国道路的形成逻辑,同时还会特别强调对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在内的所有仁人志士的致敬,以此说明该道路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与艰难曲折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党报经常刊载革命先辈的文章,以亲历者回忆历史事实的口吻侧面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性,如程潜[29]于1951年讲到:“中国共产党三十年的奋斗,是十分艰苦的,是坚定不渝的”,通过回忆党的30年奋斗史,他总结道:“自从起义以后,我经过了将近二年的亲身接触……就完全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党报还通过介绍革命景区的故事来让群众铭记历史,如2001年《人民日报》在建党节前夕报道了题为《感受蔡家崖》的文章,借用当地老人的口吻叙说了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一些事迹[30]。当然,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不仅限于回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还与时俱进地报道建设事业的艰苦奋斗史。例如在建党百年之际,《人民日报》通过刊载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间接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共产党以党报为媒介,对过去艰苦奋斗史的回顾反映了自身为民族进步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证明了其领导的合理性,有助于凝聚民心。

    回顾历史进程,是为了突出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通过展示自身对国家和人民所做的历史贡献,来强调在其领导下所选择的道路之正确性。百余年来,党报主要采取了“摆事实”、“讲道理”和“作比较”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首先,党报采用最普遍的方法为“摆事实”,即用实实在在的历史成就来显示党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从“一件大事”推进到“两件大事”再到“三件大事”,党报在不同时期的建党纪念文本中都有体现。1949年,毛泽东讲到:“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基本的胜利”[31],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1961年,刘少奇在建党40周年讲话中将党的历史成就总结为“两件大事”,即在中国进行了“人民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2]。此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七一”讲话中将历史贡献在原有基础上添加了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新成就而总结为“三件大事”。而在新时代的十年中,党带领人民取得的新成就又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件大事”[11]:一是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鲜活的客观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所作历史贡献的真实性,最能说服人心。

    其次,党报又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即在理论上说明自己所从事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人民作贡献的事业。革命战争年代的党报反复强调中共领导的革命的人民性,1946年,《解放日报》在建党节发表的社论中多次引用了毛泽东关于人民的观点,并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是和中国人民血肉一体,是人民最活动的生命力……不仅是共产党信任人民,而且人民也信任共产党”[16],以此来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此外,1996年,《人民日报》在建党75周年之际刊登了题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33]的专题报道,其中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路线仍然是新时期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并特别提示了当时坚持群众路线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此类强调“人民”观点的报道还有1994年的《牢记党的宗旨——“七一”献词》[34]、2010年的《一切为了人民幸福》[35]等。科学的理论是最纯正的事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所作历史贡献的价值性,最能发人深省。

    最后,党报还使用“作比较”的方法来凸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这里分前后比较和正反比较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党报通常将中共成立前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屡次失败与中共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胜利展开比较,以显示新道路的进步性与光明前途,如《解放日报》在1943年的“七一”社论[36]中论证道:“旧民主主义已不适用于中国,要有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能胜利。”后者指的是,党报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与国民党的统治区进行对比,证明中共所选道路对国家与人民的贡献,如1946年《解放日报》的“七一”社论[16]将二者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为:“国民党只向老百姓要东西,而不给老百姓任何一点有益的的东西,但共产党却完全相反”。通过前后比较与正反比较,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所作历史贡献的突出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更注意在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中突出其历史贡献,证明其道路选择的正确性,有助于汇聚民力。

    知史鉴今,回顾历史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而指导当今的工作。中国共产党向来善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因而总结历史经验是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以党报为媒介宣传其历史经验,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程中得到的一个基本启示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报建党纪念文本对其报道情况在前文已论及,在此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纪念文本中还详细说明了一些具体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大量报道其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宝”。其中,党的建设是党报报道最多的一个“法宝”。200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胡锦涛讲话的主题就是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涵与措施作了详细说明[13]。此外,《人民日报》还在建党节前后多次发表关于党建的专题报道,如1950年的《整顿党的工作作风 改善党的组织状况》[37]、1993年的《切切实实加强党的建设》[23]等。关于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时期,党报多强调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新中国成立后,党继续以统一战线来团结各方面人士建设国家,《人民日报》也曾发表专题文章介绍这一“法宝”,如《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正确的民主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38]《中国统一战线的由来和发展》[39]。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仍然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习近平[10]在庆祝建党百年的讲话中就指明:“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关于武装斗争,革命年代的党报对其多有报道。

    党史是很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在建党节回顾历史的目的在于启迪现实,其党报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优越性,有助于增强民信。

    党报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的重要武器,其中的建党纪念文本更是其有利的政治资源。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将历史、现实、未来相融合,通过对中国道路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进行论述,揭示其深刻内涵,最终意旨在于取得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社会效能。

    “在科学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基础上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壮大的重要经验。”[40]因而,中国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遵循,也不是对其他道路的机械搬运,而是基于中国实际国情形成的,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路。由此,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与中国道路的发展同频共振,对不同时期中国道路的独特内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报道。

    党报的建党纪念文本,既是建构中国共产党历史记忆的平台,又是探视中国道路的“窗口”。考察党报建党纪念文本中的中国道路,对深刻理解其内涵、坚持中国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2] 中央档案馆编.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一 — 一九四二)[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4] 任仲平. 以真理之光引领复兴征程——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下)[N]. 人民日报, 2016-06-30(01).
    [5] 韩墨, 郑汉根, 韩梁. 为了更美好的世界(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的天下情怀[N]. 人民日报, 2021-07-01(01).
    [6] 纪念中国共产党廿周年[N]. 解放日报, 1941-07-01(02).
    [7] 邓子恢. 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奋斗——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N]. 人民日报, 1951-07-01(06).
    [8]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01-07-02(01).
    [9] 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1-07-02(02).
    [10]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2).
    [1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 2022-10-17(02).
    [12] 中国共产党十八周年[N]. 新中华报, 1939-06-30(01).
    [13] 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06-07-01(01).
    [14] 洛甫. 在民族自卫战最前线的岗位上——中共十八周年纪念[N]. 新中华报, 1939-06-30(04).
    [15] 王稼祥.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纪念中国共产党廿二周年与抗战六周年[N]. 解放日报, 1943-07-08(01).
    [16]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五周年[N]. 解放日报, 1946-07-01(01、02).
    [17] 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关于纪念“七一”和“七七”的通知[N]. 人民日报, 1948-07-01(01).
    [18] 增强党的战斗力, 迎接国家建设的伟大任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一周年[N]. 人民日报, 1952-07-01(01).
    [19] 吴玉章. 人民教师必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三十一周年[N]. 人民日报, 1952-07-01(03).
    [20] 邓初民. 拔掉白旗, 插上红旗, 向党的生日献礼![N]. 人民日报, 1958-07-01(02).
    [21] 程潜. 永远听毛主席的话, 永远跟共产党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N]. 人民日报, 1961-06-30(02).
    [22] 新的历史使命和中国共产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一周年[N]. 人民日报, 1992-07-01(01).
    [23] 切切实实加强党的建设——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二周年[N]. 人民日报, 1993-07-01(01).
    [24] 傅伯言, 尹世洪, 余品华, 等. 关键在党 希望在党(纪念建党80周年专论)[N]. 人民日报, 2001-07-01(06).
    [25]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7-02(03).
    [26] 坚定信念, 永远信党爱党为党——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1(04).
    [27] 铸就百年辉煌 书写千秋伟业(社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N]. 人民日报, 2021-07-01(01).
    [28] 朱德. 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二十周年纪念特辑[N]. 解放日报, 1941-07-01(02).
    [29] 程潜.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卅周年纪念——全国人民一致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之下, 为建设新民主主义而奋斗[N]. 人民日报, 1951-07-02(03).
    [30] 刘杰. 感受蔡家崖[N]. 人民日报, 2001-06-30(04).
    [31]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N]. 人民日报, 1949-07-01(01).
    [32] 刘少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1961-07-01(02).
    [33] 黄国钧, 陈智愚, 任大立.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N]. 人民日报, 1996-07-02(09).
    [34] 牢记党的宗旨——“七一”献词[N]. 人民日报, 1994-07-01(01).
    [35] 李亚杰, 赵超, 卫敏丽.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记英勇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中国共产党人[N]. 人民日报, 2010-06-30(06).
    [36] 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为中共二十二周年纪念而作[N]. 解放日报, 1943-07-01(01).
    [37] 整顿党的工作作风 改善党的组织状况[N]. 人民日报, 1950-07-01(01).
    [38] 章伯钧.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正确的民主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N]. 人民日报, 1951-07-02(02).
    [39] 滕庆. 中国统一战线的由来和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N]. 人民日报, 1991-06-30(05).
    [40] 朱文琦,祝志男. 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阐释的方法论自觉[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362.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奚冬梅,王杰雅.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内涵的理论溯源与现实进路.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3): 119-12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7
  • HTML全文浏览量:  157
  • PDF下载量:  21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9-0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6-30
  • 刊出日期:  2023-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