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ntific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ty of Legal Ord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rime of Violating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
摘要: 个人信息已成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非法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不断涌现,成为当前刑事治理的重点领域。在司法实践中,混用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现象屡屡发生,影响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构成要件的理解,也关系着刑罚的处罚边界。“个人信息”作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对象,是刑民规范聚合的必然产物。因此,应当尝试在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价值指引下解读“个人信息”概念:在形式上,以《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为基础,采取狭义的个人信息认定方式,将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隐私进行明确区分;在实质上,深刻把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内核,个人信息作为本罪的行为对象应当充分体现个人信息自决权的法益本质,从而为实现信息主体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提供坚实基础。Abstract: Personal inform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illegal use of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criminal law governance.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phenomenon of mixing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concepts has become the norm, which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crime of infringing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the scope of punishment. As the object of the crime of infringing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convergence of criminal and civil norms. Therefore, we should try to 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legal order: in the form, based on the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Code, we should adopt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a narrow sense, and strictly distingu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information, personal data and privacy; in essence, we should deeply grasp the legal core of the crime of infringing citiz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As the object of this crime, personal information should fully reflect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choose and decide.
-
1) 参见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8)浙01刑终441号:余钢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二审刑事裁定书。2) 参见湖南省衡东县人民法院(2021)湘0424刑初318号:王千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一审判决书。3) 参见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法院(2021)粤0513刑初235号:肖晓涛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一审判决书。4) 《民法典》第1032条第二款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5) 《民法典》第1034条第二款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6) 《民法典》第1034条第三款规定: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7) 参见浙江省乐清市人民法院(2021)浙0382刑初1546号:李轩、郑思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一审判决书。8) 参见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民法院(2022)豫1403刑初65号:张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事一审判决书。9) 《数据安全法》第3条第一款规定:本法所称数据,是指任何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对信息的记录。10) 《民法典》第111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第127条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
[1] 刘仁文, 等. 立体刑法学[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2] 高铭暄, 马克昌. 刑法学(第十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3] 申卫星. 数字权利体系再造:迈向隐私、信息与数据的差序格局[J]. 政法论坛,2022,40(3):89-102. [4] 房绍坤,曹相见. 论个人信息人格利益的隐私本质[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19,25(4):99-120. [5] 齐爱民. 私法视野下的信息[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 [6] 杨立新. 个人信息:法益抑或民事权利−对《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的“个人信息”之解读[J]. 法学论坛,2018,33(1):34-45. [7] 李旭. 个人数据法律保护的规范对象:权益基础、行为风险与权力失衡[J]. 人权研究(辑刊),2021,25(2):382-404,530-531. [8] 劳东燕. 个人数据的刑法保护模式[J]. 比较法研究,2020(5):35-50. [9] 程啸. 论大数据时代的个人数据权利[J]. 中国社会科学,2018(3):102-122,207-208. [10] 梅夏英. 数据的法律属性及其民法定位[J]. 中国社会科学,2016(9):164-183,209. [11] 张明楷. 刑法学(上)(第六版)[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21. [12] 周汉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立法研究报告[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13] 高志宏. 隐私、个人信息、数据三元分治的法理逻辑与优化路径[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22,28(2):207-224. [14] 张楚. 集体法益视野下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入罪限度研究[J]. 刑法论丛,2021,65(1):250-274. [15] 王肃之. 被害人教义学核心原则的发展−基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的反思[J]. 政治与法律,2017(10):27-38. [16] 陈伟,宋坤鹏. 数据化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再界定[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88-96. [17] 高富平,王文祥. 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入罪的边界−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保护的法益为视角[J]. 政治与法律,2017(2):46-55. [18] 王昭武,肖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J]. 法学,2009(12):146-155. [19] 刘宪权,王哲.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适用的调整和重构[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1):87-95. [20] 曲新久.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超个人法益属性[J]. 人民检察,2015(11):5-9. [21] 姚岳绒. 宪法视野中的个人信息保护[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2. [22] 余文清. 民法典中居住权规范的宪法意涵[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1):103-110. [23] 田宏杰. 刑法法益:现代刑法的正当根基和规制边界[J]. 法商研究,2020,37(6):75-88. [24] 张明楷. 法益初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5] 刘志刚. 人格尊严的宪法意义[J]. 中国法学,2007(1):37-44. doi: 10.3969/j.issn.1003-1707.2007.01.005 [26] 臧铁伟, 李寿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7] 刘艳红. 民法编纂背景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信息自决权−以刑民一体化及《民法总则》第111条为视角[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6):20-32. [28] 杨芳. 个人信息自决权理论及其检讨−兼论个人信息保护法之保护客体[J]. 比较法研究,2015(6):22-33. [29] 孙国祥. 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及其边界[J]. 法学研究,2018,40(6):37-52. [30] 马永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属性确证[J]. 环球法律评论,2021,43(2):102-118. [31] 周光权. 法秩序统一性的含义与刑法体系解释−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为例[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2,25(2):6-19. [32] 卡尔·恩吉施. 法律思维导论(修订版)[M]. 郑永流,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4. [33] 王昭武. 法秩序统一性视野下违法判断的相对性[J]. 中外法学,2015,27(1):170-197. [34] 亨利·莱维·布律尔. 法律社会学[M]. 许钧,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35] 恩斯特·A. 克莱默. 法律方法论[M]. 周万里,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9. [36] 潘运华.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理念与民法典规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208-214. [37] 田宏杰. 刑民交叉问题的实体法立场与分析方法[J]. 政治与法律,2021(12):39-54. doi: 10.3969/j.issn.1005-9512.2021.12.zzyfl202112004 [38] 张新宝. 《民法总则》个人信息保护条文研究[J]. 中外法学,2019,31(1):54-75. [39] 陈文涛. 犯罪认定中的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内涵澄清与规则构建[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2,25(2):46-58. 期刊类型引用(10)
1. 何异之,宋凡. 大数据时代信息自决权保护的困境与纾解.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02): 53-59 . 百度学术
2. 张惠彬,侯仰瑶. 从技术到法律:AI换脸短视频的侵权风险与规范治理.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1): 124-132 . 百度学术
3. 邹开亮,王馨笛. 敏感个人信息保护视阈下平台企业数据合规制度要论.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2): 87-93 . 百度学术
4. 刘金林. 检察公益诉讼视域中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3): 99-108 . 百度学术
5. 雷达. 数据财产犯罪中占有认定的构建方案:公法与私法的双重视角.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4(02): 176-189 . 百度学术
6. 尤广宇. 刑法保护社会信用的应然立场与实现路径.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91-100 . 百度学术
7. 石倩雯.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重构.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5): 39-47+54 . 百度学术
8. 羊娜. 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 工业信息安全. 2023(04): 11-19 . 百度学术
9. 魏增产,李衍宣,杨铠先. 数据驱动型并购中隐私风险之反垄断规制的逻辑基础及路径选择.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5): 623-633 . 百度学术
10. 申伟,刘蕾. 论法益的宪法基础——兼及《刑法》分则之检视.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5): 645-65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2)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96
- HTML全文浏览量: 263
- PDF下载量: 41
- 被引次数: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