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hinking the Nature of Young Marx’s Future Social TheoryResponse to Three Key Issues
-
摘要: 马克思早期著作的未来社会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初级形态,马克思中后期的经典著作同样从哲学角度论证未来社会学说。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早期著作中,马克思用经济学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剩余价值学说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唯一条件,将其作为判定马克思未来社会观性质的根本标准是不可取、不公允的。Abstract: The outlook on future society in Marx’s early works is the primary form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 outlook on future society expounded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is not “immature” or “unscientific”. The classic works of Marx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also demonstrate the theory of future society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In early works such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Introduction and Economic &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Marx used economics to demonstrat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proletariat, the clas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bourgeoisie and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essence of exploit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is not the only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t is not advisable and unfair to take it as the fundamental standard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Marx’s future social outlook.
-
Key words:
- young Marx /
- future social view /
- economic argument /
- philosophical argument /
- Scientific Socialism
-
1) 譬如孙伯鍨指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在《德法年鉴》时期“不是科学共产主义,而是一种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色彩的唯物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参见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0页)。2) 这里有必要对使用“未来社会”而不用“共产主义社会”概念的原因做出解释。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中,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有时加以区分,有时不加以区分,为避免混淆这两个名称的不同用法,本文用 “未来社会”特指代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社会,基于学界的相关研究多使用“共产主义”概念,文章仍会沿用这一概念。3) 本文所说的“青年马克思”特指在1843—1844年的马克思。4) 参见熊子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77页。5) 本文对于“剩余价值学说并非科学的未来社会观形成的唯一条件”的部分看法,一定程度上受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锋教授的影响。
-
[1] 列宁. 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 奥古斯特·科尔纽. 《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 刘丕坤, 王以铸, 杨静远,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62. [3] 赵家祥.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变革之路[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孙要良. 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三个经典命题的重新认识[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3):53-58. [6] 熊子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要[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0] 罗伯特· C. 塔克. 卡尔·马克思的哲学与神话[M]. 刘钰森, 陈开华, 译.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11] 陈富强.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经历一个“科学假说”阶段[J]. 党校科研信息,1990(30):11-12. [12] 包大为. 《共产党宣言》对政治概念的解构和重构[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80-87. 期刊类型引用(3)
1. 程实,王勇.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6): 722-728 . 百度学术
2. 贾超,常永才. 如何将新媒体技术深度整合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于多重读写教育观的启示. 青海民族研究. 2022(02): 91-96 . 百度学术
3. 张兰. 生态语言学多种研究范式并存的合理性及其相干性解析——鉴于多世界理论的“多”与“一”.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26-3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26
- HTML全文浏览量: 217
- PDF下载量: 37
- 被引次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