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从总体性动员到嵌合式引领:基层治理视阈下的政党功能调适

汤金金

汤金金. 从总体性动员到嵌合式引领:基层治理视阈下的政党功能调适[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1): 64-7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40107
引用本文: 汤金金. 从总体性动员到嵌合式引领:基层治理视阈下的政党功能调适[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1): 64-7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40107
TANG Jin-jin. From General Mobilization to Embedded Leadership: the Adjustment of Party Fun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1): 64-7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40107
Citation: TANG Jin-jin. From General Mobilization to Embedded Leadership: the Adjustment of Party Fun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39(1): 64-7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40107

从总体性动员到嵌合式引领:基层治理视阈下的政党功能调适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40107
基金项目: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特大城市老旧社区治理困境与精细化治理路径研究”(编号:2020EZZ0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汤金金(1989—),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系讲师,博士

  • 中图分类号: D251; C916

From General Mobilization to Embedded Leadership: the Adjustment of Party Fun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 摘要: 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特点和优势。对建国后政党治理实践的研究发现,基层治理中政党功能呈现出从总体性动员到嵌合式引领的调适。在一体化的总体性支配阶段,政党通过组织整合和政治动员对基层社会进行总体性整合,呈现出“机械整合”的特点。改革以后,面对分化社会的碎片化治理难题,政党以培育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开展嵌合式引领,借助政治统合机制进行适应性的整合性治理,形成了基层治理创新的政党方案。整体来看,党的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由碎片化治理向统合型治理、由政治动员向协商引领的逻辑转变。

     

  • 表  1  基层治理视域下政党统合的功能转变

    转变维度总体性动员   ${\longrightarrow }$   嵌合式引领
    统合情境社会同质性高,
    以管理为导向
    社会复杂度高,以治理为导向
    统合范围单一主体多元化主体
    统合手段单向政治指令,机械整合双向赋权,有机整合
    统合基础领导权威理性共识,基于共同体
    整合的协商赋权
    下载: 导出CSV
  • [1] 林尚立. 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6):37-44. doi: 10.3969/j.issn.1005-8273.2001.06.006
    [2]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 中国社会科学,1994(2):48-63.
    [3] 陶传铭.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N]. 解放军报, 2018-08-27(07).
    [4] 林伟京. 强化党的组织整合与政治动员[J]. 理论前沿,2007(13):31-32.
    [5] 揭爱花. 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空间[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73-80. doi: 10.3785/j.issn.1008-942X.2000.05.011
    [6] 田毅鹏, 吕方. 单位共同体的变迁与城市社区的重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4 .
    [7] 苗春凤. “树典型”活动的历史演进及其引申[J]. 重庆社会科学,2012(3):117-122.
    [8] 唐文玉. 从“总体性生存”到“嵌入式发展”−“党社关系”变迁中的社会组织发展研究[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3):190-195. doi: 10.3969/j.issn.1004-5961.2018.03.028
    [9] 任春红. 管理精英地位获得及其再生产:1949—2012[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38-144.
    [10] 王雨磊. 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动员[J]. 中国行政管理,2017(2):56-60. doi: 10.3782/j.issn.1006-0863.2017.02.09
    [11] 沈费伟. 乡村秩序重构:实现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J]. 学术交流,2020(7):146-156. doi: 10.3969/j.issn.1000-8284.2020.07.014
    [12] 田毅鹏,汤道化. 转型期单位内部个人与组织关系的变迁及其影响[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2(6):5-12.
    [13] 徐勇. 社会动员、自主参与与政治整合−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60年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09(6):19-26.
    [14] 王邦佐,谢岳. 政党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展逻辑[J]. 政治与法律,2001(3):2-6. doi: 10.3969/j.issn.1005-9512.2001.03.001
    [15] 李里峰. 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年中国基层政治的一个解释框架[J]. 江苏社会科学,2014(1):218-230. doi: 10.3969/j.issn.1003-8671.2014.01.029
    [16] 龙太江. 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危机管理中的动员问题[J]. 政治与法律,2005(2):17-25. doi: 10.3969/j.issn.1005-9512.2005.02.004
    [17] 田毅鹏. “单位研究”70年[J]. 社会科学战线,2021(2):211-221.
    [18] 李威利. 新单位制: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结构中的节点政治[J]. 学术月刊,2019,51(8):78-88.
    [19] 汪康. 新时代自我革命强党的逻辑、原则与实践要求[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381-388.
    [20] 赵聚军,王智睿. 社会整合与“条块”整合: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的双重逻辑[J]. 政治学研究,2020(4):95-105.
    [21] 曹海军,曹志立. 新时代村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J]. 探索,2020(1):109-120. doi: 10.3969/j.issn.1007-5194.2020.01.011
    [22] 张晓岚,沈豪杰.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及公司治理−嵌合治理框架的建构及理论诠释[J].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6):109-115.
    [23] 肖金明,杨伟伟. 从“嵌入”走向“嵌合”: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创新探析[J]. 中州学刊,2021(4):14-20. doi: 10.3969/j.issn.1003-0751.2021.04.004
    [24]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 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9(6):104-127.
    [25] 刘秀秀. 新时代国家治理中技术治理的双重维度及其出路[J]. 行政管理改革,2019(10):65-70.
    [26] 李强,葛天任. 社区的碎片化−Y市社区建设与城市社会治理的实证研究[J]. 学术界,2013(12):40-50. doi: 10.3969/j.issn.1002-1698.2013.12.004
    [27] 唐亚林. 使命−责任体制:中国共产党新型政治形态建构论纲[J]. 南京社会科学,2017(7):1-7.
    [28] 燕继荣,彭莹莹. 构建党组织为主体责任者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体系[J]. 新视野,2020(3):18-23. doi: 10.3969/j.issn.1006-0138.2020.03.003
    [29] 孙柏瑛,邓顺平. 以执政党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J]. 教学与研究,2015(1):16-25. doi: 10.3969/j.issn.0257-2826.2015.01.002
    [30] 陈明明. 双重逻辑交互作用中的党治与法治[J]. 学术月刊,2019,51(1):68-76.
    [31] 徐选国,吴佳峻,杨威威. 有组织的合作行动何以可能? −上海梅村党建激活社区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J]. 公共行政评论,2021,14(1):23-45. doi: 10.3969/j.issn.1674-2486.2021.01.002
    [32] 刘京希. 社会建设中的现代政党−政党社会属性演化的新动向及由此所决定的党社关系[J]. 学习与探索,2008(6):103-106. doi: 10.3969/j.issn.1002-462X.2008.06.020
    [33] 高奇琦. 试论政党与公民社会间的双向赋权[J]. 学术界,2013(1):32-43. doi: 10.3969/j.issn.1002-1698.2013.01.004
    [34] 吴青熹. 资源下沉、党政统合与基层治理体制创新−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机制与逻辑解析[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6):66-74.
    [35] 欧阳静. 政治统合制及其运行基础−以县域治理为视角[J]. 开放时代,2019(2):184-198. doi: 10.3969/j.issn.1004-2938.2019.02.014
    [36] 纪莺莺. 从“双向嵌入”到“双向赋权”:以N市社区社会组织为例−兼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J]. 浙江学刊,2017(1):49-56.
    [37] 吴晓林. 党如何链接社会:城市社区党建的主体补位与社会建构[J]. 学术月刊,2020,52(5):72-86.
    [38] 樊鹏. 论中国的“共识型”体制[J]. 开放时代,2013(3):45-59. doi: 10.3969/j.issn.1004-2938.2013.03.003
    [39] 张汉. 统合主义与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理论视野、经验观察与政治选择[J]. 人文杂志,2014(1):110-119. doi: 10.3969/j.issn.0447-662X.2014.01.015
    [40] 陈家喜. 市民社会抑或统合主义−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商会研究的论争[J]. 国外社会科学,2008(2):104-109. doi: 10.3969/j.issn.1000-4777.2008.02.016
    [41] 吴建平. 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J]. 社会学研究,2012,27(1):174-198.
  • 加载中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1
  • HTML全文浏览量:  445
  • PDF下载量:  4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4-2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12-23
  • 刊出日期:  2023-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