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实践路径和策略建议

石苇

石苇. 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实践路径和策略建议[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4): 396-40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20053
引用本文: 石苇. 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实践路径和策略建议[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4): 396-40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20053
SHI Wei. The Value of the Times, the Practical Path and Strategic Suggestions of Folk 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38(4): 396-40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20053
Citation: SHI Wei. The Value of the Times, the Practical Path and Strategic Suggestions of Folk 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38(4): 396-40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20053

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实践路径和策略建议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2005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石苇(1985−),女,甘肃西和人,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讲师

  • 中图分类号: G642.3; J60-4

The Value of the Times, the Practical Path and Strategic Suggestions of Folk 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 摘要: 中国民乐既是我国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也是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音乐形式,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深刻,旋律优美,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弘扬中国民乐,不仅是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因此如何从民乐发展的角度找到民乐教育的路径值得人们关注,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民乐团为例探索如何以民乐团来促进高校民乐教育,为我国高校民乐教育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1]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并将“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多次提出高校应当重视“美育教育”。民乐,包括民歌、民族乐器演奏等,是一种在民间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是记录我国人文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乐教”的一部分。民族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应当重视和发展民乐教育,以便丰富学生校园文化,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的使命感,促进学生发展为全方位人才[2]。但如何在经历多元文化冲击的新时代,找到适合于我国高校开展民乐教育的方法是每一位美育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3]。本文将以我国高校民乐教育为切入点,以北京科技大学民乐团为例,提出适合于我国综合类高校进行民乐教育从而推动美育教育的发展模式。

    当下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种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十九大报告指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我们要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发扬民族音乐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民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开展民乐教育发扬民乐,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进而增强师生的民族自信力。同时可以拓展“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满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我国高校开展民乐教育是传承历史之炬、满足现实之需的必然要求。

    中国民族音乐是保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其起源可追溯到约七千年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音乐之一。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乐派”音乐文化体系,在世界民族音乐中尽显中华民族的大国气派[6]。中国民乐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饱含民族特色、承载国家精神的艺术形式,其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开展民乐教育可以很好地促进中国民乐在青年学生中的发展,让青年学生在接受优秀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抒发爱国主义情怀,能更好得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艺术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举足轻重的部分,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主张将“美育”贯彻在教育之中[7]。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受到了许多教育者的重视,对人个体到对整个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而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推动下,音乐教育需要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通过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感受能力[8]。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民乐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对民乐文化的了解,可以挖掘其文化内涵,感受厚重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文化,体会民乐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民族凝聚力,让大学生主动肩负其传承民族精神的责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

    我国很多高校一直以来都保留有民乐教育的传统,尤其是在美育教育受到我国教育者们重视后,民乐教育发展更成为了很多高校关注的重点。但由于长久以来大多数高校是以民乐类社团、艺术团民乐团或民乐类公选课等小范围发展的形式,导致大多数学生和教师对民乐缺乏足够的认知,主要的传播范围还是在小部分有民乐乐器基础或热爱传统文化的师生中,直接造成了民乐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10]。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民乐表演不能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人们逐渐失去了解民族音乐的兴趣,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致使民乐的传播与发展出现许多阻碍[11]

    高校民乐教育以高校民乐团建设作为主要形式。高校民乐团的建设可以很好得促进校园文化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且随着社会对民族器乐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高校民乐团的建设和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12]。仅以北京市为例,拥有高水平民乐团的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达到35所,创作或改编的表演曲目如《敦煌》《丝绸之路》等高达上百首。各校致力于发展民乐的指挥及教师百余人,在籍团员千余人,在高校中形成了极强的影响力。民乐团成为了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载体,让民乐在各高校校园中重新焕发生命力[13]。民乐团的发展可以让学生们在演奏和欣赏音乐的同时,提升器乐水平和欣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内涵、形成文化认同感。在数量上,设立民乐团的高校数量逐年增多,且民乐团受重视程度相较校内其他社团逐渐增高;在质量上,受到学校的重视后,训练场地、乐器设备、演奏人才等都有了一定的支持;在内容上,演奏曲目由传统风格逐渐添加流行元素,向新民乐风格发展;在成员组成上,以有民乐基础的同学逐渐向热爱但零基础的同学发展,在民乐团内部形成了教学培训的氛围;在管理上,除艺术院校以外,很多综合类大学的民乐团主要由校团委或艺术教育中心直接管理,少数挂靠在部分学生工作部门[14]。如此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民乐团成为许多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先锋团队,同时也推动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好更快得发展,民族音乐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和喜爱。

    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民乐教育一直是音乐教育中相对较薄弱的一部分。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不了解传统音乐理论知识、不欣赏民乐艺术形式、不清楚民族音乐中蕴涵的历史价值、不便于开展民乐活动等情况。这对民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兴趣度、接受度、重视度和传播度的问题。

    第一,对民乐的兴趣度不高,更多的青年学生更喜欢易于接受的音乐形式。由于流行音乐的普及和西洋器乐的流行,许多教育者对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不高。特别是在信息化、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的音乐接受渠道更加开放,音乐发展形式更加多元,音乐表达条件更加充足,许多的欧美、日韩、网络流行、嘻哈等音乐形式在高校学生间广泛传播。许多高校学生由于新鲜感、从众心理和鉴赏能力不足等因素,对其它音乐形式更容易接受和喜爱,而表现出对民乐的兴趣度不高,对一些民乐课程也只是被动接受,这对民乐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9]

    第二,对民乐的接受度不高,民乐的教育门槛和较分散的种类使很多学生难以学习。由于高校的学生组成特点较复杂,民族、地区、风俗等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有很多的差异,因此在高校开展音乐教学时会因为这些差异难以设计适合所有学生的课程。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很难在高校中传播发展[15]。类似的问题普遍存在于高校民乐教育中,民乐教育通常需要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而理论研究的枯燥和实践教育的门槛高都对学生的吸纳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对民乐的重视度不高,对于民乐带来的个人提升没有足够的认识。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实际化、能力化、表象化,使得很多高校学生不注重民乐教育带来的审美能力、人格修养等的提升,而只注重于一些外在的形式内容,使得高校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不得已突出教学技能、增加观点输出,而将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削弱,脱离了民乐教育的终极目标[16]

    第四,民乐的传播度较低,民乐活动不易走到学生的身边。由于民乐的传播不仅需要演奏者和演唱者,还需要乐器、音响设备、舞台等硬件设施,很多高校因为缺乏资金或硬件支持,且没有此方面的专业人员指导乐器选购、设备选择和舞台搭建,使得校园民乐类活动有限,不能举办大型专场音乐会或节目表演,民乐在校园内的传播受到很大的限制[9]

    一直以来,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理工为主的综合类大学,坚持重视美育教育,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工作,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民乐教育就是其很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自北京科技大学成立民乐团开始,如何解决高校民乐教育面临的问题、如何建设好民乐团一直是学校关心的问题。在开展民乐教育的时代价值的引导下,在民乐教育所面临的现状的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对适合于民乐教育在高校发展的道路做了探索性尝试。建立了以民乐团为中心,一二课堂结合,多点分散发展的方式,克服了高校民乐教育发展难、传播难、提升难的特点,为国内各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案例。

    北科学生民乐团隶属于学生艺术团,隶属于校团委直接管理,成立于1995年,现有团员约80人,涵盖了来自全校不同学院大一到研究生各个年级的同学,具有生源广泛,年龄全覆盖的特点[17]。其中,非特长生学生人数达到艺术团学生总数的60%,大部分非特长生为学习过民乐或相关器乐,有演奏基础的学生,还有少部分无基础但热爱民乐的学生,说明民乐演奏虽有一定的门槛,但受众广泛,便于传播。民乐团目前编制完善、结构合理,拥有弦乐、弹拨乐、管乐、低音、打击乐五大声部,声部齐全,配置均衡。民乐团作为艺术团中独具特色的团队,经过近30年的发展日趋成熟,并于2012年获评“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的称号,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领军作用。

    学校一直很重视民乐团的演奏能力建设,自2012年起北科民乐团特聘张大森、景建树、王西麟三位著名音乐家任客席指挥。现任民乐团常任指挥韩学周,是校艺术教育中心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指导的乐团连续获得国际、全国、教育部及北京市一等奖、金奖等20余项。校外高水平专家指导队伍除客席指挥以外,还长期聘请包括刘德海、余良模、张方鸣、奉朝红、刘新、林富国、张勇、胡国尧、郑四宽等多名来自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等专业团体的知名演奏家担任各大声部指导教师,指导乐团各声部训练。在专家教师们悉心精确的指导下,学校师生对乐团的重视度也逐渐升高,乐团的整体演奏水平处于北京市前列,屡获嘉奖,同时,也吸引了更多青年学生走近和了解乐团。

    高效的排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也是保证专业性和系统性,吸引青年学生参与的方式。获评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后,北科学生民乐团更加严格规范了排练计划以及管理制度。在排练计划上,每学期初,民乐团都会根据发展需要和任务,制定团队训练计划,包括每学期总体目标、每月阶段性任务和每周具体训练计划。在排练管理上,设定常规排练为每周两次,以保证团员的成熟度和对作品的熟练度,在有演出任务前会设定加急排练和分声部排练。在排练作品的选择上,曲目难度、排练水平都有一定水准要求,以保证表演作品有完成度、有受众、有高度。民乐团每年至少排练4首新曲目,其中包括传统乐队合奏和新民乐等形式,既保证乐队整体水平,又注重创新性思考;既完美结合当下流行元素,又充分注重贴近群众,做到与时俱进,吸引观众和听众,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喜爱。

    作为学校选定的第二梯队建设“先行先试”试点团队之一,民乐团十分重视第二梯队的建设。第二梯队生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自主报名等方式,挑选出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热爱音乐的同学;其次是在平时校内的文艺活动中,积极发现学有乐器特长、愿意服从乐团管理的同学;第三是结合民乐团指挥韩学周老师开设的《中国民族乐器鉴赏》课程,从课堂中选拔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入第二梯队[18]。对于第二梯队成员,民乐团会安排特长生同学帮助非特长生同学的日常训练,实行“特—非帮助”制度,从音准、节奏的基础训练到有一定难度的独奏曲目教学,增进特长生、非特长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技术交流,为民乐团培养出色的后备人才。另聘请专业指导老师定期为非特长生进行专业授课,提高非特长生的业务水平,促进民乐团第二梯队的发展。民乐团第二梯队执行与第一梯队相同的考核制度,督促并激励非特长生勤于业务练习。考核采取自选独奏曲演奏+乐团合奏曲片段抽签演奏的方式。对非特长生的要求是其所选独奏曲目难度不得低于六级。通过自身训练以及专业老师和特长生同学的帮助,非特长生同学的演奏水平不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北科民乐团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在校园内普及民族艺术。一是举行大型专场音乐会。民乐团于2009年5月举办的“磬——北京科技大学民乐团艺术沙龙”和2012年5月举办的“和乐韵诚——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民乐团专场音乐会”,都获得了学校师生的广泛好评。二是开展公开排练,邀请广大同学深入到乐团的排练中,亲身感受民乐团排练的氛围,近距离接受民族艺术的熏陶。三是成立新民乐小团队,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文艺晚会,抓住一切机会将民族艺术呈现于广大同学面前。四是开设《中国民族乐器鉴赏》课程,对优质民乐乐器等设备介绍和传播,提高了学生们对民乐的鉴赏水平。2009年,校学生民乐团获得了北京科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的荣誉称号,被誉为“绽放在北科大的艺术奇葩”。未来一个阶段,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巩固“三课互动、三元促融”的教育格局,重点建设以民乐团为代表的精品学生艺术团,全面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大发展、大繁荣,以艺术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以艺术陪伴学生成长成才。

    民乐团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在校园内普及民族艺术的同时,不断通过各类演出活动提升团队知名度。首先,在学校的支持下举行大型专场音乐会,先后举办“和音之美”“风雅音华”“流音·雅乐”等专场音乐会4场次。其次,参加北京市及全国各类比赛,获第四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民乐类一等奖。再次,积极参加校内各种文艺类活动,开展艺术讲堂、艺术沙龙等活动,选派“艺术小讲师”为全校同学普及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知识,将民族艺术带到同学们身边,使同学们近距离接受艺术的熏陶,成立新民乐小团队,在学校各类文艺晚会上登台亮相,抓住一切机会将民族艺术呈现于广大同学面前。最后,积极开展与北京各高校和社团的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参与校级演出。2012年,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民乐团获评“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荣誉称号,自此,民乐团发展得到了北京市教委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帮助,民乐团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硬件条件以及业务水平明显提升,民乐团的校园影响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民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坚持保留优秀传统,积极借鉴适宜方向,做到创新与传承的双轨并行。同时需要坚持民乐本身的特点,保有本身的特色,以少数带动多数,在发展角度让喜爱的人继续深耕和发扬民乐艺术[19]。在教育方式上应当明确发展目标,为高校民乐教育锚定方向。改革教学方式,利用一二课堂结合、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管理机制等方法促进民乐教育的发展。

    在设立民乐教育发展目标时,应遵循贴合实际、结合时代背景、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20]。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它拥有着独特的魅力,民乐教育者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属于民乐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民乐不仅停留在书面,而是丰富、美妙、独特并值得喜爱的一种艺术。同时,民乐教学的初始阶段应当立足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等,开展多方位、全面式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民乐的多元化和乐趣。最后,改变教学机制和态度十足重要。许多高校音乐教育者都有敷衍工作或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民乐教育者应当从注重教育方式和态度开始,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的教学方案,并且积极主动结合现代其他优秀艺术形式,让民乐教育变得丰富活泼,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民乐学习[21]

    随着中国民乐的发展,近十几年的时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民乐形式,即新民乐。相较于传统民乐,新民乐加入了新的西洋音乐元素。而溯其本源,新民乐依然是在传统民乐的根源上衍生发展[22],是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民族音乐做出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创新。新民乐为很多年轻人所喜爱,艺术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让人们接受,并且打破了传统民乐的独奏齐奏的局限,使民乐的表现更加兼容并包,曲风更加丰富,为民乐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条件[23]。在高校民乐教育教学中,可以将新民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通过优秀的新民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演出水平,通过一定的排练和演出,让学生在演出和交流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24]

    1   优化教学体系,一二课堂结合

    进一步优化艺术教学实践体系,形成一二课堂互动互融互补互促的艺术教育格局。学校公共艺术教育首先应建立在课堂教学方面,根据我校工科院校学生艺术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和同学们日益增长的对艺术类课程的需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艺术系列课程体系,完善公共艺术教育一、二课堂的协作机制。将艺术作为学生的必修环节,通过教育活动,引导、帮助学生 开阔视野,完善个人品格的塑造。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出优秀的人才、探索艺术教育的新天地[25]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民乐的教育教学也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26]。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民族音乐艺术就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姿态,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对民乐进行了二次创作,使许多作品在音色、时空、视觉听觉等角度有了新的处理[27]。而如今,在新媒体的充分发展条件下,应当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推动民乐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让民乐文化留有历史的印记[28]。在新媒体的利用方面,不仅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如网络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电视或网络节目,还可以通过线下的受欢迎的传播形式,如电影、乐团演出、音乐剧等媒介,利用多种传播方式进行民乐的输出,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民乐,有了了解之后才能爱上、学习并主动传承民乐[29]

    2   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发展平台

    进一步加大高雅、群众、原创文艺扶持力度,繁荣校园文化。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化的形势下,学生主体意识日益突出、个性化发展日益强化,要大力促进校园高雅、群众、原创文艺的发展。始终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完善和健全工作机制,分层分类地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搭建艺术活动平台,建设一批具有浓郁的校园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科大特色和风格的文艺作品,繁荣校园文化。

    3   完善管理机制,提供一流条件

    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建立分年级、分类别的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科学系统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艺术团成员的积极性。大力聘请校外专家,充实我校艺术师资力量,建立常态化指导与专项提升相结合的科学指导体系,提升艺术团专业水平,推出一批既领时代典范又独具北科风范的艺术精品。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的完备,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机制、一流的硬件设施促进高水平艺术团建设。

    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其发扬和传承是我们每一代年轻人应当肩负起的历史使命。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学生民乐团为例,探讨一条通过民乐团来发展高校民乐教育的道路,适合于大多数理工类高校的发展模式。通过聘请高水平专家、精心规划日常排练、着力加强第二梯队建设、多方位提升影响力这“四步走”战略,使北科民乐团不仅成为在校内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专业艺术团体,还成为了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获得了社会的认可。通过北科艺术团的多年努力,北科民乐教育蓬勃发展,也推动了学校的美育教育进步,促使学生更全面得成长成才。因此,根据北科民乐团的先进案例,认为高校民乐教育应该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建设,即“优化教学体系,一二课堂结合”“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发展平台”“完善管理机制,提供一流条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得促进高校民乐团发展,也更加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

  • [1] 习近平.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 并发表重要讲话 [EB/0L]. (2018-09-11)[2022-01-19]. http://www.banyuetan.org/jrt/detail/20180911/1000200033134991536632028299959736_1.html.
    [2] 武贵龙.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 谱写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1):1-5.
    [3] 马健永. 新时代视域下习近平人才观的三维透视[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478-486.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 人民出版社, 2017.
    [5] 周宏武. 高校京昆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实施路径[J]. 高教学刊,2021,7(36):65-68. doi: 10.19980/j.CN23-1593/G4.2021.36.017
    [6] 李丽敏. 中国民乐−“中国乐派”的显性符号[J]. 艺术百家,2021,37(4):110-114, 21. doi: 10.3969/j.issn.1003-9104.2021.04.013
    [7] 刘渟. 再论美育的认知及其矛盾性[J]. 民族艺术研究,2021,34(6):73-80.
    [8] 宫佳妮. “三全育人”理念下发挥美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与实施路径[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11):107-109. doi: 10.3969/j.issn.1004-8626.2021.11.029
    [9] 沃得乐呼. 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阐释[J]. 中华手工,2021(3):165-166. doi: 10.3969/j.issn.1672-6766.2021.03.078
    [10] 胡梦园,卜莉. 论高校中传统音乐的教学现状与发展[J]. 当代音乐,2021(3):40-42. doi: 10.3969/j.issn.1007-2233.2021.03.014
    [11] 王磊. 以双实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为例[J]. 北京教育(德育),2020(11):41-44.
    [12] 陈家标. 大学生民乐团的发展对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6):50-51, 56. 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0.16.023
    [13] 苏盛欣. 高校民乐团组建与发展及指挥技巧[J]. 今古文创,2020(30):80-81.
    [14] 濮晗,顾意刚. 加强美育工作背景下高校民乐团发展研究[J]. 黄河之声,2020(16):50-51. doi: 10.3969/j.issn.1810-2980.2020.16.024
    [15] 钟超. 新时代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途径和对策探究[J]. 民族音乐,2021(3):15-17.
    [16] 胡玉芝. 中国高校美育教育的缺失分析[J]. 改革与开放,2018(3):151-152, 156.
    [17] 丁宇,汪红. 共青团参与基层治理的探索与精进[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2):146-153.
    [18] 韩学周,王怡,刘嘉澍. 音乐教育与高等教育−以中国民族器乐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113-118.
    [19] 谭靓姝. 当代新民乐的艺术形态及发展态势探述[J]. 名家名作,2021(9):156-157. doi: 10.3969/j.issn.2095-8854.2021.09.068
    [20] 唐羽. 利用民乐团实施美育课程[J]. 辽宁教育,2019(16):83-85. doi: 10.3969/j.issn.1002-8196.2019.16.025
    [21] 王唯宇. 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分析[J]. 大学,2021(17):133-136.
    [22] 朱茜茜. 简述中国民族器乐音乐发展过程中对新民乐现象的思考[J]. 参花(下),2021(5):131-132.
    [23] 王珺. 新民乐理念在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中的影响[J]. 艺术评鉴,2020(19):73-75.
    [24] 王珺. 新民乐在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 参花(下),2020(10):146-147.
    [25] 吴一波. 新时代美育视域下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转型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艺术团为例[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4):34-36, 69.
    [26] 周福盛,黄一帆. 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 价值、困境与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22(1):105-114. doi: 10.3969/j.issn.1006-9860.2022.01.018
    [27] 王艳. 当代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别现代”阐释−以第五代作曲家群体民乐创作为例[J]. 艺术百家,2020,36(6):117-121, 137.
    [28] 周鸿德. 新媒体语境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 喜剧世界(下半月),2020(10):52-53.
    [29] 王潞颖. 互联网环境下二胡表演艺术的传播方式[J]. 艺术大观,2021(26):17-18.
  • 期刊类型引用(5)

    1. 董亚运. 高职院校中国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教学实践创新探究——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艺术教育. 2024(06): 95-98 . 百度学术
    2. 王晓艺. 高校艺术教育民乐重奏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创新对策. 黄河之声. 2024(10): 156-159 . 百度学术
    3. 于晨芳,张荣伟. “德育教育”之说的规范性探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 211-216 . 百度学术
    4. 胡军,胡岩,吴桐. 新时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古琴艺术与钢琴艺术发展脉络的对比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3): 369-376 . 百度学术
    5. 李立平. 高校艺术教育的时代价值. 戏剧之家. 2023(11): 172-17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07
  • HTML全文浏览量:  259
  • PDF下载量:  54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3-2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8-02
  • 刊出日期:  2022-08-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