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国内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1997—2020年)

郑烨 韩雅予 李真淼

郑烨, 韩雅予, 李真淼. 国内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1997—2020年)[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2): 130-137.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59
引用本文: 郑烨, 韩雅予, 李真淼. 国内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1997—2020年)[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2): 130-137.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59
ZHENG Ye, HAN Ya-yu, LI Zhen-miao.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Postgraduate Tutor Ability in China (1997−2020)[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38(2): 130-137.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59
Citation: ZHENG Ye, HAN Ya-yu, LI Zhen-miao.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Postgraduate Tutor Ability in China (1997−2020)[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38(2): 130-137.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59

国内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1997—2020年)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59
基金项目: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点基金项目“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青年导师能力提升路径及对策研究”(编号:2020AG01);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生科研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编号:2021IJGZ2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郑烨(1986−),男,甘肃会宁人,博士后,硕士生导师,西北工业大学公共与政策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韩雅予(19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西北工业大学公共与政策管理学院硕士生

    李真淼(1999−),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公共与政策管理学院硕士生

  • 中图分类号: G643.0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Postgraduate Tutor Ability in China (1997−2020)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导师能力议题正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可视化知识图谱,系统梳理了1997—2020年间发表的175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献,对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内涵与维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厘清了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的3个演进趋势与4类研究热点主题。进而对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效果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的同时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文章有助于国内学者从整体性视角拓深对研究生导师能力的探索,对现实中提升导师能力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生是国家科技人才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军,其培养质量取决于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但作为第一责任主体,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针对研究生导师着重强调了“加强导师队伍能力建设”的要求。随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文件,不仅对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及行为做出了全面的规定,也对高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高素质的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其能力水平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研究生导师应当具备的能力不仅具有普通高校教师的职业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目前,“导师能力”正成为高教界研究越来越受关注的主题之一。近年来关于教师能力的研究不断增加,但其研究对象多为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教师或青年教师,单独就研究生导师能力的研究相对匮乏。研究方法也多属于理论分析,缺乏定量及实证研究,更缺乏对研究生导师能力内涵的界定及其发展演进的深入梳理,目前也尚未有对该研究领域的总体趋势及特点等的系统分析与深入探讨。鉴于此,本文主要借助文献研究和文献计量分析法,对现有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旨在回答以下三方面问题:(1)什么是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要素包含什么?(2)国内学界围绕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的演进趋势和热点主题是怎样的?(3)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效果怎样?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资源搜索平台,检索标题中含有“研究生导师能力”或“研究生导师素质”或“研究生导师胜任力”的文献,通过文献筛选和剔除之后,最终形成核心期刊论文175篇。本文的具体研究流程如下:首先梳理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内涵及构成维度,其次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科学归纳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的演进趋势及热点主题;再次通过对文献进行系统总结,提炼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影响效果。最后,基于全文分析,指出研究不足并提出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

    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中,研究生导师被界定为“负责指导研究生的教师工作岗位的称谓,包括硕士生导师与博士生导师。”与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教师相比,研究生导师具有一般教师的基本属性和培养研究生的专业内涵,但又在分工和责任上有很大的不同。赵馥洁、李露及吕催芳等分别从素质、胜任力及角色理论的视角对研究生导师能力内涵进行了阐述[1-2]。之后,何齐宗等人认为高校硕士生导师能力是有效完成硕士生培养任务所需求的特质群之一[3]。本文在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研究生导师能力是指身为高校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为完成研究生的教育培养等工作应该具备的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关于研究生导师能力维度,学者们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陆道坤认为专业的知识、能力、理念与情感、学术发展、道德发展等维度将会促进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4]。李露等从胜任力特征角度由里到外将研究生导师能力分为三个层次:个性特质、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2]。包水梅等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建构了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素质标准,其中科研水平是前提条件,指导能力是核心维度,师德修养是基本要求,导师自我角色认知与管理能力是基本维度[5]。苏娜另辟蹊径从基于研究生对导师期望的视角补充和拓展了现有研究生导师素质能力,值得注意的期望最高的为业务素质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能力[6]。何齐宗等将其划分为知识素养、专业能力、职业品质、人格特质四个维度以及十个具体特征[3]。详细的能力划分维度详见表1

    表  1  国内研究者对研究生导师能力维度划分表
    研究者研究生导师能力维度指标
    陆道坤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情感、学术发展、道德发展
    李露等应变能力、学术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目标导向等17条
    何齐宗等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指导能力、科研能力、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自我特征、人际特征
    包水梅等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师德修养、导师自我角色认知与管理能力
    苏娜业务素质能力、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品质、职业素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虽然学者们的分类方式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括两个层次即学术能力和非学术能力,在胜任力领域被称作外显性特征或内隐性特征。结合高校教师能力的普遍性特征和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特色,多数研究将导师能力维度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具体包括体现道德修养的人格素养、基于学科发展的科研能力、课程教学与指导能力、适应教育改革的信息与创新能力。其中,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被认为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必要前提[7],尤其要注重“四导”,即导做人、导方向、导方法、导创新[8]。而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是研究生导师整体素质的灵魂,是衡量其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志[9]

    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根据突变词和时区视图相结合的方式(详见图1)可推断出该领域研究的演化趋势。具体而言,就是根据不同时间段的高频关键词推断出各阶段的研究焦点,通过对语义重叠的关键词归纳总结,将研究趋势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  1  国内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演进趋势(1997—2020)

    其一,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基本始于1997年,1997—2010年主要是该领域知识基础的形成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强调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共同发展,研究生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聚焦研究生教育体系质量的推动,而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质量控制关键点,也因此迎来良好的研究契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

    其二,引进学习探索阶段。随着胜任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加深,研究生导师岗位胜任力的研究日渐增多。至此,关于研究生导师能力的研究系统地进入整体发展。同时,出现了新的关键词“加州理工学院”,主要是以该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典型,进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中外比较研究。这也说明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开始成为研究生导师能力新的问题领域。

    其三,中国教育的特色实践探索。一方面,由图1可知,2014年出现的“专业学位”“学术水平”突现词,且“专业学位”突现值较高并持续至今,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方向。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提倡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即学术型与专业型分类培养。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分类培养的责任与实施主体则体现在研究生导师身上。此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也使其持续成为研究热点。另一方面,研究生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与导师密不可分,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包括了两个视角,一是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联性探究,另一个则是培养创新性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研究内容聚焦在师生关系、导师指导能力、培养模式、导师自主支持、导师教学方法、导师团队建设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方面。

    总之,我国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的演进趋势正向多层面、多维度发生转化。横向层面上,与研究生的需求和培养密切相关,聚焦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生及其导师,即涉及高校导师队伍建设又关联受教育者自身教育的需求,满足了高校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双重需要。纵向维度上,针对研究生导师个人发展进行了多层次的拓展,例如从能力培养、素质评价、教学水平等全方位的多角度展开研究。

    本文对关键词进行计量统计并关联其词频高低来探究论文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分析时间为1997—2020年,时间切片为1年,Node Type选择Keyword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出,除了“研究生导师”和“导师”自我指向性的关键词外,“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培养”“导师队伍”这些关键词具有高频次且中心度>0.1的特点,可以被划分为热点关键词。同样,“专业学位”“科研能力”“素质调查”等词也属于高频关键词范畴。这表明国内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主要是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体系之下,聚焦于导师能力素质内涵、导师能力与研究生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导师能力与研究生创新能力互动性探究等领域。同时本文通过二次文献检索和深度阅读,对知识图谱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查找和合并之后,可以总结出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四类。

    图  2  国内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高频关键词图谱

    1. 研究生和导师双向视角下的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该类主题一方面是基于学生视角,从学生对导师的需求出发探寻研究生需要怎样的导师以及导师专业发展提升的策略,强化研究生在导师遴选等资源条件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程度[10]。同时将研究生对教育质量的满意度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以学生为根本的质量保障体系[11]。另一方面从研究生导师立场出发,发现研究生导师能力[12]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研究生导师的学术造诣和指导方式等均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13]

    2. 研究生培养视域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这类主题以研究生教育为出发点,涉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发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息息相关,研究生导师群体的素质对其有显著的影响[14]。因此剖析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基本现状,针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将胜任力理论应用其中[2],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体系[15-16],同时积极优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3. 研究生导师能力构成维度探究。这类主题对研究生导师能力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学术态度、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认知相似度。学者们的研究最初是基于自身工作经验或高校特色科研团队来提炼研究生导师能力维度[17],随后相继出现结合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展开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大多是通过构建研究生导师胜任力模型来确定导师能力的特征指标[13]

    4. 研究生导师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该类主题强调在构建研究生导师能力评价指标时主要采用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初步拟定研究生导师能力评价体系初稿,然后遴选咨询专家,咨询专家对评价指标的看法,期间经过多轮的征询、修改后,对专家的建议进行分析整理,最终确定评价指标。基于专家咨询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也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18]

    目前关于影响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因素主要是从个体与高校环境两个层面进行探讨。谭源渊提出个人主观因素如知识结构、合作精神等,客观因素如学术管理机制、科研经费、学术氛围等都会对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造成影响[19]。在高校环境层面中,李继兵认为硕士导师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导师素质,评价标准的制定会对导师的学术研究积极性以及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20];李阿利认为有效的激励机制会最大限度地引发研究生导师的自主创造能力、工作能力、业务能力,从而整体提高和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鉴于此,他提出了建立研究生导师激励机制的主要方法和途径[21]。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虽然导师的指导很重要,但研究生大面积的参与也有助于研究生导师尽早结束其承担的纵横项课题项目,在单位时间内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付梦芸提出由科研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考核问题和导师的工作环境产生的高强度压力会影响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活力,只有适度保证研究生导师的压力,才能提高其学术活力[22]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关于研究生导师能力作用机制方面的文献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生导师能力发展的支持机制。研究生导师岗位需要特有的知识类型与技能,因此研究生导师需要通过专业化发展来提升自身指导能力,可以从研究生导师自主学习探索或组织层面依托机构进行线上线下的资源培训等路径来提升[23]。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建立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发展机制[24]、建设和维护硬件设施来提高研究生导师实践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包含规章制度在内的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与保障体系。

    2.研究生导师能力评估的监督机制。关于研究生导师能力的评估指标与机制尚没有统一,大多高校将绩效评估作为衡量研究生导师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评价内容上,主要为教学与科研,无法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汪全胜首先提出了建立研究生导师培养能力评估机制的必要性,其次进行了具体的三级指标设想[25]。随后,学界出现了质量导向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施亚玲在指标权重方面采取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与管理人员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确定,并基于诊断帮助式的评级理念设置指标评分判据[26]。伴随教育部关于导师立德树人的相关细则实施,已有研究立足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七维度测量量表,还有学者通过十个不同维度的若干指标构建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多维考察体系,并且论证了该考核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基于合作互助的研究生导师协作式发展机制。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当前出现了研究生导师指导精力不足、单导师难以满足研究生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等问题[16]。已有学者注意到“多导师”的提法,着手研究导师理论中的“导师网络”。魏钧等认为导师网络可以为研究生提供异质性信息,产生角色榜样等积极影响[27];刘玉新等分析了团队科学创造力的理论内涵和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其结构维度和发展现状并查明其阻碍因素,最后提出建设导师团队协作的重要建议[28]。实践层面,吴勇华等提出了“人—团队”匹配理论,该理论能够有效帮助组建导师团队和进行团队成员的选用与配置,使个人与团队相容与互补[29];向诚提出以导师团队为单位的集体培养模式,认为其不仅能激发导师团队参与培养管理的积极性,而且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有所提高[30]。在导师立德树人的职责方面,还有学者主张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共同合力育人,并构建了合力育人机制的有效途径[31]

    从现有研究来看,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影响效果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表现为导师的管理模式以及导师的监督行为两大层面。现有观点提出强制性影响力体现在研究生科研学业、毕业深造、就业推荐方面,而非强制性影响力则通过导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影响学生[32]。此外,在研究生导师不同的管理模式中,已有观点认为研究生导师论文指导频率会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度,研究生导师的监督行为可以正向调节学生内部身份人感知和创新能力的关系,负向调节学习投入与创新能力的关系[33]。也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导师的能力会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中得到发展,研究生导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缓解研究生的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34]。具体体现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协调能力等多个方面[35]

    本文从中国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出发,在梳理研究生导师能力内涵、维度及研究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研究框架,大致分为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和效果。发现目前该主题演进呈现多层面、多维度的新特点,与此同时也随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应变;研究框架中的视角丰富且内容多注重因果推论,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研究生导师能力概念尚未有确切的定义,还需进行统一界定与解读。近年来的研究多以学者根据工作经验、现状总结导师能力或用测评导师胜任力的方式对导师能力进行定义,而非从能力理论角度直接定义。既有研究虽从不同视角对导师能力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维度划分,但呈现地较为零碎、孤立,并不能系统化地界定导师能力内涵和构成,也存在导师能力维度划分界限模糊的问题。所以应积极深入界定导师能力的内涵与外延,明确研究生导师能力究竟包含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化的概念范畴体系,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属下导师能力包含的各维度内容及细化的指标。

    2. 实证研究成果偏少,亟待进一步拓展。总体而言,该领域研究中实证研究偏少,大部分研究是以描述性和思辨性为主。现有的实证研究中,样本的多样性与数量选取等方面尚也不够完善,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证研究进程。一方面数据采集应尽可能实现多元和多方的数据获取,以提高样本的普适性;另一方面,也应增加以研究生作为样本的研究,围绕导师能力的“前因后果”采用规范的实证研究方法展开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导师能力的生成和作用过程及规律。

    1. 探索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前置影响因素。当前有关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前置影响因素探寻并不是很全面,缺乏点的延伸与面的拓展。影响研究生导师能力的现有研究中,多数是围绕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这一主题进行的现状评析,鲜有揭示影响机理的量化实证分析,同时影响因素更多是局限在个人因素等方面,可拓展空间较大。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影响机理,从组织支持、学术关系网络、学术资源等多个方面深入探索影响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障举措。

    2. 深化研究生导师能力作用机制的研究。现有研究发现研究生导师能力的作用机制包括研究生导师能力发展的支持机制、研究生导师能力评估的监督机制,以及基于合作互助的研究生导师协作式发展机制三类,但关于这些机制内在体系及实施效果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导师能力作用机制是激发导师能力发挥正向影响效果的前提条件,未来研究可以考虑深入探索导师能力作用机制的内部结构体系,凝练评价指标维度,识别不同机制的实施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为导师能力提升起到重要的机制支撑作用。

    3. 强化研究生导师能力边界条件的研究。现有针对研究生导师能力影响因素和效果的调节变量研究寥寥无几,多数是基于师生互动情境的探索,这远远是不够的。研究生导师能力形成过程和影响效果中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调节,除了现有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外,还受到来自组织内部的各种制度、资源等的支持,以及组织外部学术环境及氛围的影响,还包括导师个体的人格特质、心理因素等的多重影响,这些都是当前和未来亟需深入探索的研究主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学科类型和背景下,研究生导师能力的关注度也会发生变化,有研究显示理工科导师强调学科逻辑与科研范式,但文科研究生导师更加注重隐形知识的转化与吸收[33],所以当前和未来研究应该区分不同学科视角下研究生导师能力的边界条件和作用效果,以期更有针对性地总结导师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4. 丰富除学生视角之外的影响效果研究。由于研究生导师主要培养对象为各类研究生,因此当前基于研究生导师能力影响效果的研究更多是指向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而缺乏其他层面效果的研究。研究生导师能力的高低不止会影响到研究生培养,其对于学科建设、学科声誉、院校发展等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而当前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因此,未来研究可以结合上述几个方面,拓展当前导师能力影响效果的理论成果。此外,还可以考虑对研究生群体进行分类研究,即考察导师能力对博士生、硕士生或者理工类研究生、文科类研究生的影响,以及对科学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影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

    虽然国内关于研究生导师能力的研究从1997年就已开始,并且当前已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研究成果,但是伴随着近些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顺利推进,这也呼吁当前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应该向着更为纵深和广阔的空间进行拓展。因此立足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在坚持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的基础上,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与时俱进地结合现实情境,开展研究生导师能力的深度研究。如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研究生导师能力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影响,以及对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影响等研究;在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下,研究生导师能力如何有效促进研究生科研产出,交叉学科发展过程中导师能力的培育机制探索,以及行业特色类高校导师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评价等。此外,还可以针对“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研究生导师能力重要性维度及影响效果等展开差异性研究。

  • 图  1  国内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演进趋势(1997—2020)

    图  2  国内研究生导师能力研究高频关键词图谱

    表  1  国内研究者对研究生导师能力维度划分表

    研究者研究生导师能力维度指标
    陆道坤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念与情感、学术发展、道德发展
    李露等应变能力、学术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目标导向等17条
    何齐宗等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指导能力、科研能力、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自我特征、人际特征
    包水梅等科研水平、指导能力、师德修养、导师自我角色认知与管理能力
    苏娜业务素质能力、培养学生能力、个性品质、职业素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
    下载: 导出CSV
  • [1] 赵馥洁. 谈研究生导师的素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4-7. doi: 10.3969/j.issn.1001-960X.2008.02.002
    [2] 李露,吕催芳,黄学.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模型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13-17. doi: 10.3969/j.issn.1001-960X.2010.07.004
    [3] 何齐宗,戴志刚. 高校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的调查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7,38(8):51-59.
    [4] 陆道坤. 论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 内涵、维度与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62-68. doi: 10.3969/j.issn.2095-1663.2017.02.012
    [5] 包水梅,杨玲. 我国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素质标准探析−基于高校研究生导师任职标准和岗位职责的政策文本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20(2):85-93.
    [6] 苏娜. 基于研究生期望的导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 江苏高教,2020(7):85-90.
    [7] 杨春梅. 论研究生导师的有效指导[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10-14. doi: 10.3969/j.issn.1001-960X.2009.12.003
    [8] 侯光明.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应重视并处理好的四个关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3-6. doi: 10.3969/j.issn.1001-960X.2003.10.002
    [9] 涂智君. 浅谈研究生导师的人格魅力[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09-111.
    [10] 乔刚,付鸿飞,王晴. 创新驱动战略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内涵、维度与路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2):39-43.
    [11] 荣利颖,邓峰.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证分析−基于2017年全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J]. 教育研究,2018,39(9):95-102.
    [12] 周文辉,李明磊. 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 教育研究,2013,34(3):59-65.
    [13]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14] 耿有权,狄晶晶,汪琴. 提升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的对策探讨−基于指导2位以上全国优博论文的161位导师的调查[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66-71.
    [15] 王务均. 安徽省优秀硕士论文导师素质特征研究−兼论学术本位的研究生导师培养路径[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68-74. doi: 10.3969/j.issn.2095-1663.2016.02.013
    [16] 刘彩红. 建设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团队模式[J]. 高教探索,2012(5):104-106. doi: 10.3969/j.issn.1673-9760.2012.05.022
    [17] 郑刚.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1):10-14. doi: 10.3969/j.issn.1001-960X.2014.11.003
    [18] 朱俊利,李珊. 基于德尔菲法的临床学院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医学与社会,2012,25(12):89-92.
    [19] 谭源渊. 研究生导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7(3):49-51. doi: 10.3969/j.issn.1004-3667.2007.03.014
    [20] 李继兵,李芳红. 中美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比较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43-46.
    [21] 李阿利. 建立研究生导师有效激励机制的系统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24-28. doi: 10.3969/j.issn.1001-960X.2005.10.006
    [22] 付梦芸. 研究生导师压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我国研究生院高校的实证研究[J]. 复旦教育论坛,2015,13(3):34-40. doi: 10.3969/j.issn.1672-0059.2015.03.007
    [23] 包水梅,杨冰冰. 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08-114,121.
    [24] 李海生. 我国研究生院高校导师队伍现状及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9):14-19. doi: 10.3969/j.issn.1001-960X.2015.09.004
    [25] 汪全胜. 建立研究生导师培养能力的评估机制[J]. 教育与现代化,2009(2):59-64.
    [26] 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 培养质量导向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55-59. doi: 10.3969/j.issn.1001-960X.2013.11.013
    [27] 魏钧,李淼淼. 导师网络研究综述[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35(2):63-70,80.
    [28] 刘玉新,张建卫,杨世荣,马奔. 理工科研究生团队科学创造力的研究与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34-39. doi: 10.3969/j.issn.1001-960X.2013.08.008
    [29] 吴勇华,刁叔钧. 基于“人—团队”匹配理论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72-75.
    [30] 向诚,张云怀,王东红,郭瑜. 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体培养模式探索[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1):67-70. doi: 10.3969/j.issn.2095-1663.2015.01.015
    [31] 楚永全,周立志.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合力育人机制的构建[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2):98-99. doi: 10.3969/j.issn.1002-5707.2010.12.027
    [32] 王尧骏. 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责任与作用[J]. 思想教育研究,2012(4):80-83. doi: 10.3969/j.issn.1002-5707.2012.04.020
    [33] 马永红,杨雨萌,孙维. 博士生内部人身份感知何以影响其创新能力−基于学习投入和导师督导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2019(9):80-86.
    [34] 陶林. 近20年来国内关于研究生压力的研究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4):36-42.
    [35] 侯志军,何文军,王正元. 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知识共享及创新的影响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2):62-67.
  • 期刊类型引用(6)

    1. 郑烨,柴金来,王春萍.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1): 58-67 . 百度学术
    2. 寇福银,秦娟娟,王雪纯,刘淼,周登峰. 中国医学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医学新知. 2024(02): 233-240 . 百度学术
    3. 刘世波,吴会丽. 青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研究——基于默会知识的视角. 高教探索. 2024(02): 87-91 . 百度学术
    4. 周先礼,孙孟月,薛锋,陈志伟. 系统效能视角下基于改进ADC法的研究生导师能力多维度矩阵构建研究. 科教导刊. 2024(12): 86-89 . 百度学术
    5. 王员.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五力聚合”培养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12): 112-121 . 百度学术
    6. 戴剑勇,张美荣,饶婕,王春燕. 基于导师团队建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2(10): 142-14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图(2)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44
  • HTML全文浏览量:  1452
  • PDF下载量:  177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2-1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4-06
  • 刊出日期:  2022-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