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刑法立法观之争的反思与出路

陈历文

陈历文. 刑法立法观之争的反思与出路[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3): 346-35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26
引用本文: 陈历文. 刑法立法观之争的反思与出路[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3): 346-35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26
CHEN Li-wen. Reflection and Outlet of the Debate on the View of Criminal Law Legisl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38(3): 346-35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26
Citation: CHEN Li-wen. Reflection and Outlet of the Debate on the View of Criminal Law Legisla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2, 38(3): 346-352.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26

刑法立法观之争的反思与出路

doi: 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112002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历文(1993—),男,湖北咸宁人,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D924

Reflection and Outlet of the Debate on the View of Criminal Law Legislation

  • 摘要: 积极的刑法立法观与消极的刑法立法观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两者在立论依据和论证结果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它们的矛盾之所以表现得那么突出,表面上看是因为双方对彼此的观点存在误解、争论偏离了问题的实质以及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深层原因则在于双方的刑法立场不同。化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两种刑法立法观的融合。这不仅是刑法学派之间从争论走向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为此,在今后的刑法立法当中,必须树立社会治理的整体性思维,重视刑法立法的实证化基础,并规范刑法立法的公众参与。

     

  • [1] 储槐植. 刑事一体化论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 王强军. 社会治理过度刑法化的隐忧[J]. 当代法学,2019,33(2):3-12.
    [3] 付立庆. 论积极主义刑法观[J]. 政法论坛,2019,37(1):99-111. doi: 10.3969/j.issn.1000-0208.2019.01.009
    [4] 刘宪权. 刑事立法应力戒情绪−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J]. 法学评论,2016,34(1):86-97.
    [5] 张明楷. 增设新罪的观念−对积极刑法观的支持[J]. 现代法学,2020,42(5):150-166. doi: 10.3969/j.issn.1001-2397.2020.05.11
    [6] 高铭暄,孙道萃. 预防性刑法观及其教义学思考[J]. 中国法学,2018(1):166-189.
    [7] 何荣功. 社会治理“过度刑法化”的法哲学批判[J]. 中外法学,2015,27(2):523-547.
    [8] 刘艳红. 我国应该停止犯罪化的刑事立法[J]. 法学,2011(11):108-115.
    [9] 周光权. 转型时期刑法立法的思路与方法[J]. 中国社会科学,2016(3):123-146, 207.
    [10] 周光权. 积极刑法立法观在中国的确立[J]. 法学研究,2016,38(4):23-40.
    [11] 乔治·弗莱彻. 反思刑法[M]. 邓子滨,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8.
    [12] 斯坦因·U. 拉尔森.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M]. 任晓, 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3] 陈兴良. 刑法的启蒙[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14]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M]. 黄风, 译.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15] 陈家林. 外国刑法理论的思潮和流变[M].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7.
    [16] 陈子平. 刑法总论[M]. 台北: 元照出版公司, 2017.
    [17] 李斯特. 德国刑法教科书[M]. 徐久生,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18]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M]. 许明龙,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9] 邓子滨. 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7.
    [20] 恩里科·菲利. 实证派犯罪学[M]. 郭建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4
  • HTML全文浏览量:  204
  • PDF下载量:  4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2-0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6-01
  • 刊出日期:  2022-06-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