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ical Genre Analysis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MA Theses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摘要: Bhatia提出的批评体裁分析,主要关注如何在专业环境中恰当运用体裁资源来实现交际目的。文章基于批评体裁分析理论,用话语实现的四维分析模型,对西部地区3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60篇国际硕士学位论文的“讨论”部分进行抽样分析。研究发现在语篇、体裁层面,国际学生(硕士)遵循特定的语步结构并使用带有明显学术特征的语言;在专业实践层面,则常使用融合型、镶嵌型和链接型三种篇际互文策略来实现其交际目的。究其原因,是受背后学术文化的影响。文章从批评视角出发,对该部分话语所呈现的直观化、规范化和建构化特征进行了剖析。Abstract: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CGA) proposed by Bhatia (2006) focuses on how genre resources are appropriately utilized in a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to achiev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Based on this theory, a four-dimensional model of discourse realization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60 MA theses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aiming to examine the use of genre resources therein. The study shows tha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ollow certain patterns of move structures and use language with salient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three types of interdiscursivity, i.e.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and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are employed to help achieve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s; and all this is triggered by the underlying academic culture. The three salient discursive features of this section, i.e. visu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re then scrutini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GA.
-
Key words:
- international students /
- MA theses /
- move structure /
- interdiscursivity /
-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校国际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我国高校国际学生人数达492 185,比2009年增加了1.1倍,年均增长率达8.4%,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地国[1]。来华国际学生数量日渐庞大,且学历生渐成主体。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教育政策的调整,来华留学教育越来越强调提质增效,国际学生的培养要求与国内学生逐渐趋同[2],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国际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术要求。但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文学术写作是来华留学研究生遇到的难点[3]。规范的学术语篇具有哪些体裁特点?什么是恰当的学术话语?在刚性要求与现存问题已成一对矛盾的情况下,国际学生的中文学术写作问题亟需关注。学界近年来对该领域虽已有所关注,但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关注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体裁结构的则更少。学位论文是高校学生完成学业、获得学位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培养环节,当下多是针对某些理论或实践问题开展的学术研究。而对论文中各个部分,尤其是“讨论”关注得较少。其实“讨论”部分具有特定的交际目的,作者通常会针对研究主题,基于当前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结果,结合既往的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作为“结论”部分的基础,该部分在整篇学位论文中同样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急需更多的学术力量投入,本文也正是基于此而开展的。
一. 理论背景及分析模型
一 批评体裁分析
Bhatia[4]认为特定的体裁惯例在语篇中十分重要,但使用者仍可以在体裁分析框架内传递个人意图和交际目的。体裁分析的不断发展,让研究焦点从对语篇的纯文本分析转向对使用语篇的社会过程分析。为了关注体裁的复杂性和动态性,Bhatia[5]在2006年的一次话语分析圆桌会议上对体裁分析框架进行了丰富与扩展,并提出了批评体裁分析(Critical Genre Analysis,简称CGA)这一研究范式。
Bhatia[6-7]于2018年针对公司审计实践和国际商业仲裁实践两个案例,把话语实践和专业实践结合展开了阐述,强调了篇际互文性(Interdiscursivity)在CGA中的重要性。两年后,他进一步阐释了篇际互文性,并构造出四维分析模型对公司审计实践、国际商业仲裁实践和慈善话语研究三个项目分别展开了话语实现的分析[8]。之后,Bhatia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来不断完善CGA,使其进入话语分析领域。
CGA虽然在国内外引起了众多关注,但在研究领域方面相对有限。国外学者常以机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GA分析话语资源在专业实践领域中的运用,如Levina和Orlikowski[9]就通过CGA分析了咨询实践中的角色转换。国内学者多延续Bhatia的研究,着眼于商务话语,如汤姣[10]利用CGA对商业社论的语篇、体裁及社会层面展开研究;姜峰[11]强调CGA有利于商务语篇教学;徐珺和肖海燕[12]探讨了商务翻译中体裁资源的使用问题,将CGA与商务翻译紧密结合起来。Antonio[13]通过对TED演讲的分析来解释学者如何利用话语策略建构身份、促销研究成果;韩萍和贺宏[14]关注二语写作中学术论文摘要和引言的体裁关系;王琴[15]则从CGA视角对医疗科普话语展开分析,考察其语步结构及传播策略,为新媒体话语传播和医疗行业交际话语研究提出参考。由此可见,CGA虽然生命力强大,但国内外已有研究覆盖的领域不多,鲜有针对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写作领域的研究。
二 四维分析模型
话语实现的分析模式是CGA的重要组成部分,Bhatia[16]最初于2004年提出了话语的多视角模式,其体裁视角立足于语篇空间、社会认知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维度。在此基础上,他于2010年结合语篇、体裁、专业实践和专业文化四个维度提出了专业环境下话语实现的四维分析模型[17]5。
如图1所示,Bhatia认为话语实现的分析包括语篇、体裁、专业实践和专业文化四个维度,由此构成了一个四维分析模型。其中语篇、体裁维度是对语言平面的表层描述,主要聚焦于特有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比如语步结构以及词汇、句法资源等;专业实践维度主要关注作者在专业语境中为达到交际目的如何将不同体裁杂糅起来,常表现为篇际互文性策略分析;专业文化维度则旨在剖析语言表现特征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其隐藏的社会文化机制。
运用CGA的既往研究,基本上都以Bhatia提出的分析模型为框架,分析商务报告等特殊体裁的文本。学位论文和商务报告虽然属于不同体裁,但两者极具共性:就其交际目的而言,两者均带有“介绍、宣传”的交际目的;就其使用人群而言,两者都有特定的使用社团;就其体裁结构而言,两者在“语篇、体裁、专业实践、专业文化”这条逻辑主线上是相通的。因此,CGA的四维分析模型可以从商务语篇分析拓展到学术语篇研究。
二. CGA在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讨论”部分的应用
学位论文中的“讨论”部分作为构成一篇完整论文的重要一环,主要通过代表性的语步结构和语言特征来实现交际目的。因此,本文基于批评体裁分析理论,用话语实现的四维分析模型分析了西部地区3所高校60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8—2021年硕士学位论文的“讨论”部分,探讨其在专业学术领域中体裁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从批评的视角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论阐释。
如前所述,语篇和体裁均是对语言平面的表层分析。所以首先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其特有的语步结构和语言特征;其次,从专业实践维度出发,具体分析作者如何在专业学术领域将不同体裁杂糅起来以达到特有的交际目的;最后,剖析学位论文语言的表现特征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社会文化机制。
一 语篇、体裁维度的分析
交际目的是划分语步的重要标准之一, Swales[18]164据此将学术论文的“讨论”部分分为8个语步:背景信息、陈述结果、非/预期结果、以往研究文献、阐释、例证、演绎与假设和建议。按照Nwogu[19]的标准,在语料中出现频率达到50%及以上的语步为必要性语步,否则为选择性语步。表1为所分析语料中各语步出现的频率及属性。①
表 1 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讨论”部分的语步统计表顺序 语步 百分比/%① 属性 语步1 背景信息 100 必要性语步 语步2 陈述结果 100 必要性语步 语步3 非/预期结果 13 选择性语步 语步4 以往研究文献 15 选择性语步 语步5 阐释 62 必要性语步 语步6 例证 75 必要性语步 语步7 演绎与假设 30 选择性语步 语步8 建议 18 选择性语步 根据统计数据,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讨论”部分的体裁具有规约性,必要性语步包括“背景信息”“陈述结果”“阐释”和“例证”。“背景信息”和“陈述结果”两个语步的出现频率都为100%,说明介绍这两部分是“讨论”部分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弄清楚了这些才有可能针对结果展开讨论。“阐释”和“例证”同样作为必要性语步,说明作者为了使结果更具可信度,会选择通过阐释和举例的方式来实现交际目的。另一方面,“非/预期结果”和“以往研究文献”与结尾部分的“演绎与假设”和“建议”是四个选择性语步,其使用情况通常与作者的写作习惯以及论文的整体结构有关。语料分析表明,国际学生(硕士)将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的意识较为淡薄,更倾向于将“建议”部分单列为一节。
在语言特征方面,相较于论文的其他部分,“讨论”部分的语言主要呈现出描述性、推测性和多模态的话语特征。“陈述结果”这一语步主要是描述问卷、访谈结果,所以作者通常利用“从表中可以看出”“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得知”等描述性语言,以便使读者快速、准确地了解研究结果;在“阐释”这一语步中,作者常用“笔者认为”“也许是因为”这类推测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讨论”部分还常使用多模态话语,融合文本、表格、图片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构建语篇。
二 专业实践维度的分析
批评体裁分析强调将体裁内和体裁外的因素共同纳入分析框架,并聚焦于分析篇际互文性的使用策略。所谓“篇际互文性”,是指特定语篇中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的混合与交融[20]。在学术专业实践领域,不同作者在学位论文的“讨论”部分具有大致相同的交际目的,即陈述、评价研究结果,并藉此宣传、推销其学术成果。作者在这一部分往往采用嵌套体裁的方式,通过各种图表、数据构成互文关系,使读者能快速、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按照其呈现方式,篇际互文性可分为融合型、镶嵌型、转换型和链接型[20]。通过语料分析,笔者发现在所分析语料中,除了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在学术体裁中不常见之外,其余三类篇际互文性均有体现。
1 融合型篇际互文性
融合型篇际互文性在体裁、话语或风格之间的混合复杂程度高,通常在表现形式上较难辨认,因此语义分析成为主要途径之一,详见例1。
例(1)笔者把以前和目前教学状态进行对比分 析,明显看出,以前泰国南方中学汉语课堂 的多媒体设施很少,没有网络设备,所以 教师给学生讲授汉语教学内容都采用黑板 板书,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内容都是依靠 教师的手动表达……但这个问题形成的阻 碍没那么大,不管怎样,教师们可以采用 其他的教学方法来传播教学内容,提高学 生的汉语学习水平。(S1②,2019)
作为学位论文“讨论”部分的一段,主要目的是陈述、评价研究结果。然而,例1在这样的专业语境中,还融合了一个比较微妙的交际目的,间接地推销其学术观点,即多媒体设施的不足并不会对教学产生很大的阻碍。为了达到这一话语目的,作者使用了插入语“明显看出”和程度语“阻碍没那么大,不管怎样”,将宣传风格的话语融入学术体裁的话语中,从而形成互文关系,以期同时实现“陈述、评价研究结果”和“间接推销学术观点”两个交际目的。
2 镶嵌型篇际互文性
相对于融合性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在表现形式上更为明显,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以镶嵌的形式构成互文关系,嵌入的界限较为鲜明,详见例2。
例(2)你觉得自己是否有学习汉语的天赋?为什么?
女1:认为自己有学习汉语的天赋,因为 我个人觉得学什么语言都不难……
男3:认为学习汉语就是靠自己对汉语的 热爱来得到感奋,跟天赋无关。
总之,从上面访谈结果能看出,大部分的 女生都认为自己有学习汉语的天赋,因为 对语言很理解,发音挺容易,自然能解决 一些语言问题,但男生不这么认为他们觉 得学习汉语不是一种天赋,主要靠个人的 努力以及对学习汉语的热爱才能学好。 (S2,2020)
例2是典型的镶嵌型篇际互文语篇。在这类语篇中,诗歌、故事、对话、书信、评论等特殊成分被嵌入到由另外一种常规性成分形成的模板之中[20]。例2中的粗体部分为访谈者对问题的回答,作者紧接着对回答进行归类、总结并进行评价。这里作者在“讨论”部分的学术模板中嵌入了访谈对话这一特殊成分,以增加陈述研究结果的真实性。通过两种风格的混合,使读者更容易相信其确实是由访谈回答推导出的研究结果。
3 链接型篇际互文性
链接型篇际互文性通常由不同体裁、话语或风格来构成相对稳定、规律的互文关系。为了满足不同读者获取信息的偏好,不同符号资源(如文本、表格、图片等模态)有序地交替呈现,以发挥它们在信息传递和关系构建中的不同作用,详见例3。
例(3)调查问卷题目25是针对学生对课程设置 调整建议的,该题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学校要增加汉语课时,您希望增加哪 些内容(多选):
A、文化活动课
B、HSK 辅导课
C、汉字课
D、阅读课
E、语言技能课
F、听力课
G、语法课
该题目反馈数据的情况如图3-2所示
学生调查问卷的题目25对对学生在课程 设置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调查。从图3-2 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有93%的学生希 望学校另外增设文化活动课,有97%的 学校希望学校另外增设语言技能课。其 他的几类课程也有的学生提出了相关的 要求,但是比例都比较低。由此看来, 学生们对于文化活动课和语言技能课需 求度是比较高的,喀山联邦大学应当增 设这两门课程,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 汉语学习水平。(S3,2018)
链接型篇际互文性在国际学生学位论文的“讨论”部分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语步2“陈述结果”中,国际学生(硕士)多会选择插入表格、饼状图、柱状图等模块,以达到“清晰、快速地陈述研究结果”的话语目的。同样,在语步4“以往研究文献”中,他们也常会通过“前人观点”模块,运用已有文献为当前研究提供支撑。
总之,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国际学生(硕士)在学位论文的“讨论”部分会选择各种方式将不同的体裁、话语、风格、词语或图像等交织起来,构成互文关系。由于个体差异,作者不会生成类似于传统体裁分析中固定的语步结构,而是尝试使用不同的互文策略,通过动态协商的方式来达到特有的交际目的。
三 专业文化维度的分析
专业文化是指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形成的专业规范,包含各种价值、信念、道德和心理因素等,它们会直接影响专业实践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并影响专业话语中体裁资源的使用[12]。学术话语就属于专业文化,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分析语料时就发现,国际学生(硕士)的学术话语在“讨论”部分呈现出直观化、规范化和建构化特征。从批评视角出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直观化
使用表格、图表、数据等直观的话语资源,是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讨论”部分呈现出的明显特征之一。这些符号表达并不是自带某种特殊意义,它们需要经历话语的建构过程来了解符号所带有的真实的交际目的[21]。作者为了达到使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并接受其研究成果的目的,可以通过表格、图表、数据等形式来实现。杨信彰[22]认为图文之间存在着“说明”“例举”和“澄清”三种详述关系。图文形成的互文关系,可以使非专业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以上例3中的链接型篇际互文语篇就体现了这一直观化特征。作者通过对图形和其中数据加以说明来陈述研究结果,并据此展开分析和评价。整个部分的纯文字叙述并不多,但同样能让读者快速、清晰地领会作者的观点,从而实现其交际目的。
2 规范化
通过传统的体裁分析,发现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的“讨论”部分具有相对固定的语步结构,所使用的语言带有明显的学术特征。这表明国际学生(硕士)通常按照特定的语步结构,借助专业学术语言来实现其写作目的,因此呈现出规范化的话语特征,形成有角度、有逻辑并有推进模式的语篇,详见例4。
例(4)本章是对《发展汉语初级口语Ⅰ》和《中 国语Ⅰ》两本教材在语音、词汇和综合练 习对比结果的讨论(语步1:背景信 息)……本章将从教材编写的四个原则性 出发,即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 性,分别对两本教材的语音练习、词汇练 习和综合练习进行讨论(语步2:陈述结 果)……赵贤州认为,在这四项原则之中, 科学性是其他三性之和,充当着“统帅” 角色。笔者支持这种观点,科学编写教材 是教学效果的保证(语步4:以往研究文 献)……笔者认为,在汉语学习初期,以 学生的汉语知识能力不一定能很好地完成 综合练习,过多的超水平练习可能会打击 学习者的学习信心(语步5:阐释)…… 在《发展汉语初级口语Ⅰ》的前五课,编 者专门对汉语的声韵母、四声、变调和轻 声进行了细致系统的讲解,所以就出现了 比较有针对性的几个语音练习题型(语步 6:例证)……考虑到教学对象之间的学 习特点和规律的显著差异,《发展汉语初 级口语Ⅰ》不断增加词汇练习强度可能会 造成两种极端现象(语步7:演绎与假 设)……因此,若针对学习者的特点,结 合通用型和本土化两本教材的优势将有效 促进汉语教学的展开(语步8:建议)。 (S4,2019)
例4为通过明显的学术语言标记(加粗字)来呈现语步固定与相对规范化的语篇,以此提升自身写作以及读者获取信息的效率。正如Bhatia[23]所言,大量运用模板(template)和样板文件(boilerplate),是专业话语事件中的显著特征。学术语言的规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术话语是学术社团形成的一套惯习,学术专业领域内的读者会以一种特定的认知图式来解读。因此,作者期望通过规范化的语言和形式来掌握学术话语权,以达到宣传、推销学术成果的交际目的。正如布迪厄[24]所指出,特定方式的话语表达不仅按照编码规则和规约来解释,更是通过言说者早期形成的一套由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秉性系统组成的惯习,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所形成的不同认知图式来解读。言说者通过讲出既符合语法规则又得到社会认可,且适合交际规范的话语,从而掌握话语权。
规范化是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讨论”部分的一个语言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达到了规范化的要求。比如例3中的图标一般应置于图的下方,但作者却将其错误地放置在了图的上方。因此,在国际学生(硕士)的学术汉语写作教学中,仍需要强调学术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3 建构化
语言作为生产的基本材料,具有可持续性和无线延展性,其作为一种潜在资本对个人发展、交互社会信息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25]。正如武建国[26]所指出,由于商业或市场语言对大学等公共机构的殖民蚕食,教育领域开始按照市场的经济逻辑运行,这样就导致了教育等领域的商业化或市场化。这样一来,作者在学术/学位论文中,常通过自称来建构学者身份,以使论文成为“推销”自己学术成果的途径。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人们普遍认识到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同时也具有建构性,科学文本自身也会被视为修辞学上的建构[27]。这种建构常通过常规性和创造性两种方式实现。作者在“讨论”部分常结合客观的研究结果,再生产已有的话语结构,或创造性地运用结构之外的语词来展开主观评价,因而自然就成为了建构其学者身份的重点部分,从而使得这部分话语呈现出建构化的特征,详见例5。
例(5)从上面的偏误分析中,我们很容易地看出 来,埃及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的语法偏误, 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另 一方面也有文化因素负迁移很大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调研分析,笔者应该[给]出 几点建议。(S5,2021)
作者身份按自称的特点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研究者(researcher)、话语构建者(discourse constructor)、观点持有者(arguer)和评价者(evaluator)[28]。例5中,两处加粗部分均体现出国际学生(硕士)在学位论文“讨论”部分中语言的建构化趋势,并且涵盖了研究者和观点持有者两种身份的建构。首先,在“我们很容易地看出来”这一短语中,作者通过自称“我们”并与表研究的动词“看出来”连用,构建了作者的研究者形象。这里作者通过“我们”这一复数自称,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为读者接受其研究结论做好铺垫。其次,在“笔者应该[给]出几点建议”中,作者通过自称“笔者”并与表示断言的动词“应该[给]出”连用,以强势的观点持有者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通过“笔者”这一单数自称,直截了当地向读者表明这一部分是针对研究结果进行的主观评价,这样就使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直接。这一话语趋势可以从语言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得到解释。van Dijk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表征,不仅可以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观念,还可以改变别人的见解[29]。语料分析表明,作者在学术写作中,会利用某些建构性的话语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希望藉此影响读者,使其接受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而体现他们的语言使用能力。
三. 结语
本研究旨在为国际学生(硕士)学术汉语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首先从传统体裁分析角度归纳出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讨论”部分的语步结构和语言特征,发现该部分常出现特定的语步结构,且带有明显学术特征的语言。其次,基于Bhatia提出的批评体裁分析方法,对语篇、体裁、专业实践和专业文化四维分析模型进行了有机整合,并通过例证分析探讨了其中篇际互文策略的三种表现形式。语料分析发现,国际学生(硕士)常采用融合型、镶嵌型和链接型等三种篇际互文策略来实现其交际目的;其话语资源呈现出直观化、规范化和建构化特征。接着从批评视角对这三大特征的生成机制进行剖析,并挖掘言语直观化趋势暗含的图文详述关系,发现言语规范化是作者为了实现提高写作、阅读效率,并体现其在专业领域中的话语权这一深层目的。最后解释了作者如何从语言的意识形态角度出发,通过自称语来建构话语,表明其学者身份。
毋庸讳言,本文分析的样本量和研究视角均显不足。因此,未来可以尝试建立我国高校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语料库,扩大研究样本并进行量化分析。此外,研究者还可以从更多维度对相关研究领域予以关注,如对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其他部分进行批评体裁分析,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还可以进行跨时空等比较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水平和质量打下更为坚实、多维的实证基础。
致谢
感谢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有关部门在本文语料采集过程中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1) 这里的统计数据均保留整数。2) 为了保护作为有关来华留学国际学生的隐私,本文中提到所分析语料的作者时,均依序采用“S1”“S2”这样的形式。 -
图 1 话语实现的四维分析模型
3-2 学生调查问卷题目25数据统计
表 1 国际学生硕士学位论文“讨论”部分的语步统计表
顺序 语步 百分比/%① 属性 语步1 背景信息 100 必要性语步 语步2 陈述结果 100 必要性语步 语步3 非/预期结果 13 选择性语步 语步4 以往研究文献 15 选择性语步 语步5 阐释 62 必要性语步 语步6 例证 75 必要性语步 语步7 演绎与假设 30 选择性语步 语步8 建议 18 选择性语步 -
[1] 王婷钰. 我国留学教育的十年回顾与展望[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4):73-80. [2] 李宇明,翟艳. 来华留学汉语教育70年: 回顾与展望[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4):1-10. doi: 10.3969/j.issn.0257-9448.2021.04.002 [3] 刘水云. 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8):26-31. [4] BAHATIA V K. Analys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M]. 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2014. [5] 武建国,陈聪颖. 批评性体裁分析: 理论、应用与前瞻[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41(1):85-92. [6] BHATIA V K. Genre analysis, ESP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8, 27(2):161-174. [7] BAHATIA V K. Towards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M]. London: Routledge, 2008. [8] BAHATIA V K. Interdiscursivity i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J].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2010, 4(1):32-50. [9] LEVINA N & ORLIKOWSKI W J. Understanding shifting power relations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 a critical genre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52(4):672-703. [10] 汤姣. 英语商业社论的批评性体裁分析[D]. 湖南: 湖南大学, 2013. [11] 姜峰. 基于批评性体裁分析的商务语篇教学与研究[J]. 对外经贸,2015(4):147-148. doi: 10.3969/j.issn.2095-3283.2015.04.051 [12] 徐珺,肖海燕. 基于批评体裁分析(CGA)的商务翻译研究[J]. 中国外语,2016,13(4):20-28. [13] COMPAGONE A. The reconceptualization of academic discourse as a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the digital age: a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of TED talks[J]. Hermes, 2015, 25(54):49-69. [14] 韩萍,贺宏. 从批评性体裁分析的角度看学术论文摘要和引言的体裁关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53-57. [15] 王琴. 批评体裁分析视角下医学科普话语的新媒体传播[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17-24. [16] BAHATIA V K. Worlds of Written Discourse: A Genre-based View[M]. London: Continuum, 2004. [17] BAHATIA V K.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Investigating Interdiscursive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M]. London: Routledge, 2016. [18]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19] NWOGU K N. 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97, 16(2):119-138. [20] 武建国. 篇际互文性研究述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17-22. [21] 李战子,范冰冰. 多模态教学图库的构建及课堂应用−以中美聚焦网图文类别分析为例[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5):511-517. [22] 杨信彰. 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图文关系[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45-51. [23] BAHATIAV K. Critical genre analysis: theoretical preliminaries[J]. Hermes (Denmark), 2015, 27(54):9-20. [24] 赵杰,王朝晖. 论布迪厄与伯恩斯坦批评语言学核心思想[J]. 社会科学战线,2020(7):249-253. [25] 白新杰. 语言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探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6):32-36. [26] 武建国. 篇际互文性的运行机制探析[J]. 中国外语,2012,9(4):40-44,50. doi: 10.3969/j.issn.1672-9382.2012.04.008 [27] 辛斌. 语言的建构性和话语的异质性[J]. 现代外语,2016,39(1):1-10,145. [28] 吴格奇. 学术论文作者自称与身份构建−一项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对比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3):6-11,127. [29] 苗兴伟,穆军芳. 批评话语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J]. 当代语言学,2016,18(4):532-543. 期刊类型引用(2)
1. 杨传鸣,冷利田,孔祥瑞.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医学期刊论文讨论部分体裁对比研究. 中国ESP研究. 2024(01): 35-46+163-164 . 百度学术
2. 庞雨甜,杨才英. 中外博士论文结论部分参与者导向词块情态特征对比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4): 403-41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