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4期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专刊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战略决策的实践逻辑
李少军
2021, 37(4): 369-375.
摘要(261) HTML (180) PDF(33)
摘要: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作出了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策,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战略决策中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的实践逻辑,即明确战略方向、把握战略机遇、进行战略布局、保持战略定力。具体而言,以价值立场校准战略方向,以科学目标擘画战略愿景;着眼未来,观照历史,把握战略任务,注重研判历史大势,抓住战略机遇;树立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国际,加强系统思考,谋划发展布局;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动力。
1927—1929年无产阶级文学与人民本位的理论建构
田源
2021, 37(4): 405-412.
摘要(500) HTML (327) PDF(45)
摘要:
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革命文学话语向无产阶级文学蜕变,崭新的文学理论话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1927—1929年史料文献涉及诸多与之相关的阐释与传播,由此形成的原初框架含有以人民为核心的现代观念,勾勒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萌芽期的基本面貌。无产阶级文学概念的人民立场直指广阔的人民生活,关乎题材叙事形态,蕴含的人民意志,贯穿作家身份的思想形态论争,实现了从客体到主体的过渡与融合,从而多维度建构起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人民本位理念,引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与构建维度
安静
2021, 37(4): 455-462.
摘要(332) HTML (214) PDF(31)
摘要:
自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与治理。信息革命加速推进,新业态的涌现、新安全的出现、后疫情时代的现实需要等,都让网络治理变得更加迫切。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经历了管网治网、综合治网、发展治网三个网络治理阶段。在梳理演进历程的基础上,下一步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思路也日渐清晰,就是坚持治理主体多元化,坚持治理手段多样化,推动治理目标具体化,秉承多层面推进的思路进行建设。
从制度批判到制度治理—建党百年视阈下反贫困的思想与实践
段晓芳, 牛思琦
2021, 37(4): 347-352.
摘要(321) HTML (424) PDF(50)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集中体现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共产党以此作为思想基础,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前提,围绕物质、精神和民生保障,展开了反贫困的制度探索历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带领人民围绕“精准扶贫”治理物质贫困;通过把教育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式,加强对精神贫困的治理;以全民性、公平性和差异性为原则,实施共享型民生保障制度。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已经做到系统化的制度治贫,完成了从制度批判到制度治理的跨越,全面推进了反贫困思想和实践的深化,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于延安时期的历史考察
郭蔚然
2021, 37(4): 353-361.
摘要(334) HTML (261) PDF(42)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下提出的,在实践与理论的探索中,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其中,延安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历史教育,突出反映了当时党领导现实革命运动的必要性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思想、进行党的建设的现实需求。在这样的语境下,延安时期的历史教育,按照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呈现出从“国史”到“党史”的变化,也体现了这时期党的历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联价值。
建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经验与未来趋向
左路平
2021, 37(4): 362-368.
摘要(316) HTML (418) PDF(58)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宝贵经验在理论方面体现为坚持不懈地推动理论创新,坚决同错误思潮作斗争和推动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活转化;在实践方面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增进群众的情感认同,丰富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方式;在基础保障层面表现为不断巩固和提升党的领导,强化人才支撑和完善制度保证。新时代,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推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把握时代新动向,调整意识形态建设实践策略;加强基础保障力度,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科学话语的百年演进
张庆伟, 傅臣家
2021, 37(4): 376-382.
摘要(303) HTML (304) PDF(31)
摘要:
新文化运动与十月革命的作用叠加,将本来即与科学具有内在关联的马克思主义塑造为民主与科学的化身,科学也就顺理成章地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底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话语体系及苏联经验全面系统的理解中,因地制宜地推展、创新对科学的认知,真正解放了科学、科学家群体的生产力,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任务。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党更是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的前提下成功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态转向,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奠定了科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考察
李小尉
2021, 37(4): 383-388.
摘要(345) HTML (234) PDF(27)
摘要:
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新中国的社会建设与发展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学习内容从侧重“体力劳动”或农业生产劳动,逐渐发展到侧重对劳动者的劳动观念与技能培养。这种转变反映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吸收、借鉴、改造与创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化。
建党百年视域下“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源•流•魂研究
李纪岩, 李梦婕
2021, 37(4): 389-397.
摘要(541) HTML (270) PDF(51)
摘要: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红色娘子军”成立90周年。“红色娘子军”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率先成立的女性革命队伍,开创了觉醒后的农村青年妇女集体投身革命的先河。作为在党的启蒙下女性集体参加革命的典型,“红色娘子军”的革命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各类文艺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深入研究“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源、流、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这里,“源”特指“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历史渊源,“流”特指“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艺术演进,“魂”特指“红色娘子军”革命形象的精神内涵。
建党百年视域下大学生“四史”教育论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融入“四史”教育为例
刘星, 张博
2021, 37(4): 398-404.
摘要(548) HTML (316) PDF(53)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变化。这得益于全党上下始终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强调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在建党百年这一新的历史时期,这一重要群体更应该加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通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围绕大学生“四史”教育诸多侧面的展开,力求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新诗的“大众化形式”采用与传播—以《新诗歌》为中心
邬非非
2021, 37(4): 413-419.
摘要(272) HTML (442) PDF(24)
摘要:
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作为“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新诗歌团体,创办了以《新诗歌》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刊物,在20世纪30年代承担起了无产阶级诗歌创作和传播的重任。这一时期的左翼诗歌表现出鲜明的“大众化”创作倾向和时代特征,呼吁使用“大众化形式”来创作诗歌,追求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和可朗诵性,以增强无产阶级诗歌在民众中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这一时期的左翼诗人从歌谣等“旧形式”中汲取诗歌资源,借此建设适应时代需求的“大众化”新形式。“大众合唱诗”作为“大众化形式”的建设代表,表现出较强的“戏剧化”特征,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文体互渗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左翼新诗不仅摆脱了之前理论殷实而作品贫乏的“国语诗歌”创作困境,而且真正实现了无产阶级诗歌甚至是新诗的大众化传播。
“烈火中永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烈士纪念活动
陈良
2021, 37(4): 420-429.
摘要(532) HTML (104) PDF(29)
摘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纪念牺牲的工农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军队将士、国际友人和无名烈士,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烈士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纪念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党内外烈士,运用易于群众接受的形式进行社会动员。通过烈士纪念活动宣传革命口号,引导革命方向;宣传革命精神,形成崇敬烈士的社会风尚;同时忠于理想、甘于奉献的无产阶级政党形象也在纪念活动中树立起来。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职工生活困难问题的应对与思考
黄岑玥
2021, 37(4): 430-436.
摘要(223) HTML (124) PDF(14)
摘要:
建党百年来,保障和改善职工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目标与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党领导人民政府采取系列举措,尽其所能地给予职工生活以基本保障。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应对职工生活困难面有所扩大、程度有所加深的新情况,党和国家从“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出发,协调处理宏观经济调整工作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工作之间的关系,适当加大对困难职工的补助力度。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党和国家创造性地提出将职工互助与困难补助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转为提倡和推广职工互助互济活动,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财政和职工负担的基础上,尽力减轻职工生活困难并力争有所改善。总而言之,1961—1965年党在应对职工生活困难问题上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形成的理论思考,可为新时代民生建设工作提供一定历史借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留守妇女的新困境—基于甘肃省通渭县10个村庄的个案研究
罗卫国, 唐永霞
2021, 37(4): 437-445.
摘要(592) HTML (188) PDF(36)
摘要:
建党百年之际,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妇女已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半边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脱贫摘帽后的农村留守妇女群体却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根据实地调研,农村留守妇女被区分为四种类型,她们面临着新的困境。新困境交错重叠,长期存在,单纯依靠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的力量不会迎刃而解。在这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理清脱贫摘帽后农村留守妇女的新类型,正视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新困境,有助于激发她们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
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制度的问题及完善路径
林琳
2021, 37(4): 446-454.
摘要(370) HTML (263) PDF(32)
摘要: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2021年6月1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时施行,这既是我国未成年人事业划时代的一笔,也是对建党百年的一次献礼。在新的未成年人司法语境下,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制度仍面临非犯罪化转处标准不明确、刑罚执行变更难和分级干预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应借鉴域外少年司法先进经验,在国家亲权、儿童利益最大化、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指引下,明确罪错未成年人转处标准,完善未成年人缓刑、假释、减刑等制度,充实专门矫治教育措施,使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制度更加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