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专题研究
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及其分支生态文体学——安德鲁·格特力教授访谈录
何伟, 安德鲁·格特力
2020, 36(1): 1-7.
摘要:
文章系对香港岭南大学英语学院荣誉教授安德鲁·格特力教授(Andrew Goatly)的访谈。他主要的研究兴趣涉及生态批评话语分析、隐喻、文体学、语言幽默等,代表著作包括《隐喻语言》(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1]、《“洗脑”:隐喻及隐含的意识形态》(Washing the Brain:Metaphor and Hidden Ideology)[2]、《文体学探索》(Explorations in Stylistics)[3]、《意义与幽默》(Meaning and Humour) [4] 等。访谈涉及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词汇语法“绿色语法”、分支生态文体学等问题。
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史蒂芬·考利教授访谈录
魏榕, 史蒂芬·考利
2020, 36(1): 8-12.
摘要:
文章系对南丹麦大学语言与传播系教授史蒂芬·考利(Stephen Cowley)的访谈。他是分布式语言协会(Distributed Language Group)创立者之一,国际互动性、语言与认知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Interactivity,Language and Cognition)秘书长,分布式语言运动(Distributed Language Movement)和生物生态共存观(Bioecological Awareness)的倡导者。其代表性著作有:《语言和语言学的生物符号学视角》(Biosemiotic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15)、《超越大脑的认知》(Cognition Beyond the Brain: Computation, Interactivity and Human Artifice,2013)、《分布式语言》(Distributed Language,2011)等。访谈主要涉及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生态语言学的新型模式——根性生态语言学等问题。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英译策略体系四维研究
姬洋, 文军
2020, 36(1): 13-21.
摘要: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依据,从译诗语言、译诗形式、译诗词语、附翻译角度,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及英译本为文本素材,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辛词英译的适切性。
元话语研究30年——发展、问题和展望
何中清, 闫煜菲
2020, 36(1): 22-29.
摘要(356) PDF(19)
摘要:
近年来,功能语言学视域下的元话语研究方兴未艾,同时元话语研究也逐渐呈现多重视角相互借鉴,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现有综述文献多聚焦元话语的分类、研究范式和理论溯源,对当前元话语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趋势探讨不足。文章通过梳理30年来(1989~2019)元话语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尝试厘清元话语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脉络,探讨当前元话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再实例化视角下政治文本标题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为例
赵晶
2020, 36(1): 30-38.
摘要: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翻译可看作一种以源语文本意义为导向的跨语际再实例化过程。文章基于再实例化的视角,分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本中213则标题的英译,探讨了译者选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完成译文的语篇再生和意义重构。研究发现,译者综合采用了升降意义权重、调整评价意义、删减修辞手段、改变耦合模式等策略和方法,合理选择了译文的词汇语法形式,具有突出的受众意识,以更好地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述特点,进而完成跨语际再实例化,实现了译文标题的语篇再生,做好内宣话语向外宣话语的转换,助力提升译文在目标受众的接受度,以达成中国话语在国际舞台的顺利传播。
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
魏琛
2020, 36(1): 39-50.
摘要: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性、开放包容性和技术人文性。新文科视域下,我们应从多个维度对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观察。从学科维度看,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的不断深化、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合作以及与先进科学技术的融合等方面。从历时维度看,共时层面的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话题是历时演变的必然结果,或延续或移变或新发展。从技术维度看,认知语言学研究不断运用最新科学技术于语言认知研究之中,强化了语言与认知的互动关系,试图揭开语言理解与生成的认知运作机制。从时代维度看,新认知语言学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与“人文学科危机”的产物。从中国维度看,新认知语言学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共同体的必然要求。这五个维度可以较好地呈现“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时代景观。文章对于提高新文科学科属性的认识以及构建认知语言学研究五位一体的融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工程科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的启示
吕营, 魏丽娜, 邓勇新, 王丹
2020, 36(1): 51-56.
摘要:
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重要力量。我国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对传统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工程教育改革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文件以适应现代化工程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文章采用结构化案例,通过分析全球工程教育“新兴领导者”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工程本科生的培养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为面向工程科技创新的我国高等学校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比如要重视产学研资源汇聚,探索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构建“工程知识三角”嵌入联动机制,实现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开发多维度教育资源,创设开放融合的“线上+线下”学习生态圈;强化跨学科平台会聚,连接不同学习场景促进工程知识融通。文章为提出面向新时代我国工程科技创新的工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借鉴。
互联网嵌入、社交主动性对返乡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影响
黄美娇, 李中斌
2020, 36(1): 57-64.
摘要:
重塑社会网络是返乡创业者获取创业信息与资源的关键。文章从互联网嵌入程度及社交主动性着手探讨对返乡创业者社会网络的影响,以返乡创业者社交主动性为调节变量,构建概念模型并对225位返乡创业者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返乡创业者互联网联系度及匹配度越高、社交主动性越强,越会促进返乡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拓展及网络关系的维系,而互联网牺牲感对返乡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起负向作用;返乡创业者的社交主动性在互联网嵌入与社会网络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怀疑意识、主体性及其他——论孙郁鲁迅研究中的哲学视角
范阳阳
2020, 36(1): 65-72.
摘要:
哲学视角是孙郁的鲁迅研究中起步早、且一以贯之的一个方向,他独创性地将鲁迅与康德进行比较,认为在强调认识的有限性这一点上,二人不乏相似性。孙郁强调怀疑意识作为鲁迅思想的“内核”,并指出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他以“主体性”思想为参照,对鲁迅思想和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进而指出传统的“主奴文化”是形成“相互主体性”思想的障碍。概而言之,孙郁对于哲学视角的运用,并非纯粹的知识生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学术价值。
经济学
税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冯飞鹏, 卞子全
2020, 36(1): 73-86.
摘要:
政府的税收行为会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力,但实证研究领域却少有研究提供了有关企业所得税影响产业发展的相关成果。文章采用“十二五”期间(2011-2015)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为考察对象,研究了企业所得税与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的关系,以检验政府经济措施对产业发展的潜在效应。数据分析表明企业税负的增加对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存在抑制效应;并且与较低税负相比,较高税负具有更高的抑制效应;与对较高营收企业相比,对较低营收企业的抑制作用更强。同时税负的增加对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生抑制效应的可能渠道是,在税负增加的情况下,占比最大的产品(项目)销售收入的增长率显著地受到来自税负增加的影响,而占比最大的产品(项目)销售收入的增长率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整体的销售收入增长率,通过税负的增加与占比最大的产品(项目)销售收入增长率的交互作用,会对企业整体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产生抑制效应。
基于SET和TAM的消费者在线评论的动因研究
江琳
2020, 36(1): 87-94.
摘要:
基于SET和TAM,文章从社会-心理和技术的角度构建了消费者在线评论动因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Amos22.0软件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就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经济报酬、情感分享、评论成本、感知乐趣对消费者在线评论动因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经济报酬、情感分享显著影响消费者在线评论意愿,评论成本负向显著影响消费者在线评论意愿,而感知乐趣对其无显著影响。此外,感知易用性对消费者在线评论意愿无显著影响,但其对感知有用性呈显著影响。文章深入探讨消费者发表在线评论背后的动因,解决消费者在线发表评论意愿低等客观问题,对于互联网经济的长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史学
由忠君转向共和:辛亥政局中的冯国璋
熊群荣
2020, 36(1): 95-103.
摘要:
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均有重要影响。在这场政治变革中,北洋军人作为从清末新政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亦新亦旧的力量,由战争走向共和,由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转变为民国初年维护袁世凯政权的主要力量,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历史选择。作为“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是辛亥革命重要参与者,他的政治态度和军事行动对辛亥政局的演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根据有关史料重新检视北洋新军将领冯国璋在辛亥政局中思想和行动的变化,揭示其由忠君转向共和的心路历程,认为冯国璋的政治抉择不仅为实现辛亥和局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其在民国初期发挥更大政治作为奠定了基础。
文艺学
文化诗学视角下《废都》的文化诗性翻译再现探析——以葛浩文英译本为例
车明明
2020, 36(1): 104-111.
摘要:
作为当代重要的文艺批评理论,文化诗学旨在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化性和诗学性,有助于从文本内外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精神风貌,因而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视角。基于文化诗学视角对葛浩文《废都》英译本进行鉴评,具有跨学科的思维和突出的研究创新性,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该文学巨著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以及艺术感染力,而且能有效拓展翻译学的思维和学理空间。文章发现,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只有秉持文化诗学理念,才能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审美性、文化性及诗性。
唐代刺史与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
杨玉锋
2020, 36(1): 112-118.
摘要:
唐代的刺史多由科举考试出身的文士担任,文人出刺州郡,不仅是朝野迁转的政治活动,也是文学传播的空间流动行为。因此,有着“文人”和“官员”的双重身份的刺史,与文学的关系可以从刺史在任上的创作,以及刺史对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两个方面考察。在刺史的选拔过程中,文学才能是朝廷考虑的要素之一,中央郎官与州郡刺史的交换任职也是唐代官员迁转的重要准则。刺史对地方文学生态的建构作用巨大,首先,刺史在行政过程中,具体地执行国家的文教政策,对地方士子的求学、仕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直接的决定权。其次,有的刺史本身是成就斐然的文学家,当他们参与到州郡的文学活动时,吸引并凝聚了大批的文士,丰富了地方文坛。第三,作为最高长官的刺史,以诗文吟咏地方州郡的景观风物,宣传了州郡的名声,地域景观藉此完成了经典化、文学化的提升。在塑造地方文学生态的同时,刺史也成就了自身的政绩与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