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28卷  第4期

专题研究
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启蒙先驱——纪念李贽诞辰四百八十五周年忌辰四百一十周年
张建业
2012, 28(4): 1-12.
摘要:
李贽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提出的许多命题不但在当时具有启蒙意义,就是在今天也极具借鉴价值。文章由“从民之性的为政理念”、“人生平等的社会理想”、“存真去假的人格修炼”、“与世推移的发展史观”、“重情重俗的美学思想”五个方面对李贽在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及其影响进行了论述。①
李贽与《三国演义》
金惠经
2012, 28(4): 13-21.
摘要:
学术界虽在不断地探讨李贽与《三国演义》的关系,但其究竟如何,至今仍有待探讨。文章虽亦以此为题,但目的却不在于明确其中所存的纠葛,而是借此讨论更加明显地揭示出的相关问题。同时,还要考察李贽的评点理论与其在《三国演义》演变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李贽评点的特色在于童心、发愤、娱乐、疏通之精神,也可以称为是以心学为基础的明末思想潮流中显露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目前《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似乎已经被认定为非李贽所著,但李贽的思想与评点对同时代的叶昼与晚一些的毛宗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过,其间存在的各种微妙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详细考证①。
“卓吾李先生,今之子瞻也”——李贽与苏轼并论之意义探讨
袁光仪
2012, 28(4): 22-31.
摘要:
袁中道尝誉李贽为“今之子瞻”,李贽与苏轼二人并论之基础及其意义何在实有值得探讨之处。苏轼备受晚明文人推崇,而李贽正是当中彰扬苏轼之第一人,研究之初首先引证李贽对苏轼之推重,其次讨论李贽在晚明苏学盛行之风潮中的代表性地位。晚明文人与道学家对立之意识,可上溯至北宋之洛蜀党争,故李贽被视为“反道学”之文人,实亦承继了苏轼蜀学与洛学对立之精神。然李贽学术乃阳明嫡传,而阳明心学尽管与程朱理学相颉颃,却无疑仍属道学一脉,以性命之学为依归。由此进一步考察李贽之“反道学”,仅在反程朱之一尊;而其表彰苏轼,亦正代表了阳明心学涵融洛、蜀之精神,今日重新正视李贽与苏轼之学术,对儒学之过去与未来亦将有更开阔之思考。
李贽与商城法眼寺考释——创作、著述及其他
黄道林
2012, 28(4): 32-38.
摘要:
李贽在麻城芝佛院讲学传道之际,被诬为“左道惑众”、“僧尼宣淫”,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迫害,李贽避难于河南商城黄檗山的法眼寺。在法眼寺,李贽继续讲学传道,撰写诗文,修订《易因》,而后随马经纶北上。文章对李贽这一阶段的历程及著述进行了论述。
论李贽的诗歌创作
于浴贤
2012, 28(4): 39-44.
摘要:
李贽既是思想家、学者,又是一位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多种社会文化角色的交融,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也形成其诗人情感的丰富深广,并不乏绚丽浪漫情调。思想家的深刻睿智与学者的博学醇厚,又极大地助益其诗歌艺术,形成其诗歌通俗与雅致兼赡的语言特色,优美的意境,含蓄隽永的韵致,以及澹泊凄清与豪逸悲凉并存的风格特点。①
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中的图文关系
杨信彰
2012, 28(4): 45-51.
摘要:
在多模态语篇的研究上,许多学者尽力于图文关系上的研究。有的学者把语言和图像看做同时起作用的两个意义系统,但两者各自以其独特的形式,相互协作地完成体现功能。有的学者把多模态语篇中的图文关系视作类似于语言中小句和小句之间的关系,图文之间的相关性体现在成分衔接上。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是英语学习中的有用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习型英语词典的模态发生了变化,插图得到广泛的使用。本文拟根据Halliday(1985,1994)关于逻辑语义关系和衔接的思想,在Martinec(1998)、Royce(2007)和Martinec & Salway(2005)的分析框架基础上调查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中插图与释义的语义关系,通过统计分析,说明学习型英汉双解词典图文的互补作用。
幽默的多模态
李力
2012, 28(4): 52-59.
摘要:
幽默在语义生产和理解过程中最能体现意义的细微差异,在语类系统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幽默语类特征的独特性需要语言学家进行细致的描写,而多模态则为幽默提供了精密的语义描写工具。早期的多模态工具较为原始,以图像语法[1]为标志,主要以平面文本中的构图与文字间的关系论证为主,探讨语义提供方的设计与消费理解方的解读。而近期的多模态研究则较多地关注语义生成中动态的多模态表征,这与近期人们对语义概念理解的深入有关,认为表义是个动态的过程。本文提到的多模态限定为人们心目中的意义生成手段,由视觉语法表述。视觉语法包括语言结构方式、形式美法则和符号语义关系[2]。视觉语法一方面将图像意义视为客观的活动过程,可分为再现、互动和构图;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主体认知的成分。本文拟通过幽默的多模态分析说明视觉语法的解释力,这种心灵所识与肉眼所见不同,势必超越以往将动漫以及色彩作为多模态研究的唯一标的的局限。
“贫困”的多模态表征
唐青叶
2012, 28(4): 60-66.
摘要:
本文以中介话语分析、多模态社会符号学为理论框架从语言、图像两方面探讨“贫困”现象的话语表征方式。基于BNC语料库揭示“贫困”的词汇语法模式,在语篇层面以媒体对贫困弱势群体表征为例分析其语篇语法,并探讨新闻报道中与“贫困”相关的视觉语法。“贫困”不仅仅表征为穷者匮乏的物质存在,更表征所映现的符号状态和人类精神。
隐喻说服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
曹春春
2012, 28(4): 67-72.
摘要:
政治语篇的主要语用功能是参与国家事务,进而影响社会和改造社会。论文阐释了中英文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现象,并以实例解析隐喻说服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劝说主要有四种诉诸形式,即人品诉诸、感情诉诸、理性诉诸以及情理相济诉诸。隐喻说服功能有效而得体的运用能更形象、更生动地传递抽象的政治观点和信息,进而实现政治语篇的语用功能和社会功能。
论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和情感说服功能
陈明瑶, 谢莉
2012, 28(4): 73-77.
摘要:
隐喻具有体验性、认知性和文化性。就其语用功能而言,以多模态表征的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和情感说服效果。认知说服是通过制造语义冲突、部分投射、两域互动来吸引注意、突显观点、创造相似的认知经验实现的;情感说服是通过源域转移情感偏好和引发积极的情感经验实现的。在语境因素制约下,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实现劝说。
明清时期顺天府矿产资源开发初论
赵连稳, 董晓丹
2012, 28(4): 78-86.
摘要:
明清时期,矿藏的勘探和开采技术均有一定进步,大多矿井安装了安全、通风、排水和照明设备。顺天府地区分布着煤、金、银、铅、铁、锡、锰、硫磺等矿产资源。作为生活燃料,煤炭得到政府与民间的大规模开发,其余金属矿产开发规模大小不一。但由于朝廷有劳民伤财、有碍风水、聚众滋事之忧,政府的矿产开发政策影响该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更好地管理矿产资源,政府在煤炭开采中实行采矿执照制度,金属矿开采中实行呈报制度,并制定了各种关于偷盗、私采矿藏行为和保障矿工权益的律法,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
中国的慈善养老可行吗?——模式、实践和发展趋势
汪大海, 陈一统, 杨永娇
2012, 28(4): 87-97.
摘要: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随着慈善事业的兴起而出现的慈善养老将成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益补充,能够有效弥补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这一养老形式,在经过理论和实践的检验之后将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出现在中国。对此,文章逐一从模式、实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读书与研究
中国近代报刊诗话的流变——以清末废科举为观照点
李德强
2012, 28(4): 98-102.
摘要:
科举制是曾长期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人才选拔机制,其在产生之际确起到了许多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在摧残人才和钳制思想方面的弊病也日益明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其最终被清廷废除。科举制的废除造就了近代文人喜新恋旧的独特时代审美内涵,并对近代报刊诗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不但为报刊诗话的刊载创造了契机;为报刊诗话的创作和传播奠定了大众基础;也对报刊诗话的产生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古籍中图像空间叙事的表现方式和意义——《水浒传》插图“酒肆空间”的多向度解读
颜彦
2012, 28(4): 103-109.
摘要:
空间叙事是近年来图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水浒传》插图本在古代说部插图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研究和建构中国古代图像空间叙事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考察对象。因此,文章拟在梳理《水浒传》插图本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插图中多次出现的“酒肆”这一特殊空间为切入点,借以探索和确认图像空间叙事的多种表现方式和意义,进而加强我们对于古代小说插图特质的理解和认识。
嵇康思想中“自然之和”的价值——“顺天和以自然”论析
姜文明
2012, 28(4): 110-115.
摘要:
嵇康是魏晋时期重要思想家,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命题,奠定了其在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任自然”需要价值上的指归和理论上的证明。嵇康以“和”贯穿自然,提出“自然之和”思想:任自然则能够达到和,至和则万物各任自然。由此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论述了和的价值,通过化解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内在紧张,达到一个个体自由,社会和谐的理想世界。
管理学 经济学
非居民企业纳税筹划:框架设计与案例分析
张曾莲, 吴晓娟
2012, 28(4): 116-123.
摘要:
近年来中国非居民企业税收规模越来越大,对财政业绩贡献显著。但非居民企业大多在中国持续时间短,变化快,业务类型多而复杂,且对中国税务环境不熟悉,纳税意识不强。这对中国的税收管理带来难题,也加重了其自身的税务风险和税收负担。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力争构建非居民企业在我国税收环境下的有效税收筹划框架:从纳税人身份和常设机构、组织形式、所得税、税收优惠及其它税种五个方面进行筹划,并结合案例,分析该框架的有用性。
企业运营中薪酬体系问题研究——以中餐RC餐饮公司的调查分析为例
王凡妹, 席炜炜
2012, 28(4): 124-133.
摘要:
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对人力资源如何看待,并进而管理好应该是企业所关注问题的重中之重。文章以西方的经典管理理论为基础,对中餐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案例是带有鲜活中国特色的,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教育学
高校债务风险管理中的制度建设
田恒平
2012, 28(4): 134-140.
摘要:
高校债务风险的管理依赖于完备的制度建设,高校债务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完善的大学治理结构来规范高校的权力关系。第二个层面是建立科学的规划制度,以科学的发展战略有条不紊地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第三个层面是建立高校合理的运行机制,以规范的程序防范和降低债务风险。
高校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实现路径——以北京N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模型设计思路为例
马维娜, 郝平, 周亮
2012, 28(4): 141-147.
摘要:
文章以风险防控理论为基础、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于廉政风险防控中,并采用科技手段解决防控中出现的问题,其实现路径是,将风险监测技术嵌入到关键流程中,达到监测、管控、追溯和警示的作用。从而构建了高校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化平台,提升了预防腐败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文艺学
美国当代印第安英语诗歌中的部族认同——以哈娇、欧提斯和荷根为观照
陈文益, 邹惠玲
2012, 28(4): 148-153.
摘要:
自“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以来,一批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作家与诗人把写作当作政治解放的武器,在其诗歌创作中强调对同化的抵制,表达出认同祖先文化传统的愿望。作为当代印第安英语诗歌的代表人物,乔伊·哈娇(JoyHarjo)、西蒙·欧提斯(Simon Ortiz)以及琳达·荷根(Linda Hogan)将诗歌创造建立在印第安口述文化传统之上,强调土地是印第安的记忆和文化之根,并透过灵性传统彰显异于主流文学的叙述模式、神话体系和信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