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7卷  第2期

专题研究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前行者(一)——1974-2004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
孙淑云, 宋琳
2011, 27(2): 1-7.
摘要: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是中国国内最早从事专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机构之一,并在中国古代冶金史学术研究中做出了一系列杰出贡献。文章通过对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早期创建人之一——孙淑云教授的访谈①,回溯了该所早期创建和发展情况。
语类的意义重要吗?——不同流派背景下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研究
苏珊·霍德
2011, 27(2): 8-16.
摘要:
术语“语类”不管是在教育语言学的研究还是在教育学中都占据了核心地位。作为一个元语言术语,语类常用来描述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所做、所说以及所写;语类也是我们制定课程和教学大纲时遵循的组织原则;它不仅在学科差异性分析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发挥一定的作用。所以“语类”确实是一个常用的术语。然而,Yunick[1]认为,“随着这个术语的普及,我们需要继续研究,进行批判性和道德性的评价,当然也有必要与理论继续对话。”在文章中,我们从Yunick所提出的挑战的一个方面入手,批判性地评价了语类在两种不同理论取向之下语篇分析中的意义。文章主要探讨了在不同理论的语境中语类具有不同的意义是否关系重大的问题。本项研究侧重研究语类定义的差异性,以及语类在研究和教学方面的解释性潜力。
学术语篇文献综述的批评性
陈明芳
2011, 27(2): 17-22.
摘要:
批评言语行为存在于学术语篇的文献综述这一语类中,并在创建、评价和推介新的学术知识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考察批评性或负面评价、不足之处、强调文献综述作者观点优于前人的批评言语行为在不同领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这一语域中的具体体现,归纳了LR语篇中批评言语行为的几种形式,简要分析了几种批评言语行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不同分布。
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识别、评估与运用——兼评Hyland的元话语模式
辛志英
2011, 27(2): 23-28.
摘要:
文章探讨如何识别、描写、评估和运用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主体间指的是作者对作者和读者交际双方的间接调控。文章认为,Hyland提出的元话语模式能够有效描写和评估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系统性,能够对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模式进行有效的描写,从而实现对成品语篇进行主体间层面上的分析。另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学术写作中如何进行主体间的合理建构,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主体间意识和自觉运用主体间建构策略。
书评中“I”和“we”用法的对比研究
张曼
2011, 27(2): 29-32.
摘要:
本文以30篇书评为语料,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比书评中“I”和“we”体现的作者权力。研究结果表明,书评中的“I”多用于发表评价性言论,而“we”则多用于对书的客观性介绍,“I”比“we”体现的作者权力更大。
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关系研究:以甲流话语为例
侯建波, 孙静怡
2011, 27(2): 33-38.
摘要:
基于建构主义对语言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理论,采用定性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日报》上甲流报道中的隐喻系统。研究发现该报把甲流隐喻化为一个贪婪和狡诈的凶手,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在这个基本的隐喻体系下,存在多个分隐喻,这些隐喻构成层级关系的网络。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进而讨论了使用概念隐喻的动因;认为通过隐喻网络,该报纸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隐性的陈述,同时表明该报的立场和态度。本研究不但拓展了van Dijk的价值对立方块理论,为话语分析开辟了新的路径;而且以媒体话语为分析对象,说明了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互构关系。
学术争鸣与批评
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学科期刊数量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及其改进方法
贾贤, 黄冬华
2011, 27(2): 39-43.
摘要:
不同学科之间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有非常大的变化,从相差数倍到相差上百倍。为探讨不同学科之间期刊影响因子有如此大差别的主要原因,使期刊影响因子既能体现学科内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也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学科期刊之间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差别,本研究结合JCR数据从理论上分析了学科内期刊数量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随着学科内期刊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比较不同学科之间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没有多大意义;对期刊影响因子计算方法提出了改进,改进方法较好地消除了期刊影响因子对学科内期刊数量的强烈依赖关系;改进的影响因子更客观、更有效、更合理,不仅能有效地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而且也使不同学科之间期刊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合理的可比性。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历史误读及其方法论批评
张体坤, 宋颖慧
2011, 27(2): 44-49.
摘要: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纠葛,使国内学者对“自由主义”及其文学派别的定位和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政治本位”向“文学本体”的回归过程。对“自由主义”概念的认知偏差和多元阐释塑成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多重面孔,使之成为一种颇耐人寻味的研究现象。文章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发端、命名及其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关系、“文学自由论”产生的根源和流变过程,以及当下研究中“泛自由主义”的过度阐释倾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究和方法论思考。
读书与研究
世纪的误读与隔膜——冰心人生问题小说的文化价值解读
汪晓晴
2011, 27(2): 50-54.
摘要:
冰心是初登文坛就获得巨大影响的作家,回到历史现场,会发现其世纪初的影响,主要来自人生问题小说的创作,然而,评论界和文学史对于冰心人生问题小说的评价,历来都不算高。这一世纪的隔膜,来自文化观念与文学观念的隔膜。冰心人生问题小说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问,切入到了转型时代最深层的意义虚空,呈现了小说是展示存在的文体文化本质,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管理学 经济学
钢铁行业指数与财务指标相关性分析改进研究
王立民, 庞立鸿, 孙彬
2011, 27(2): 55-60,70.
摘要:
文章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家公司,对其财务指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流动比率、每股公积金进行合并计算,得到钢铁行业的相应财务指标,并加入了换手率指标作为因变量,并以每个公司总股本为权重计算出20家公司的加权平均股价以及钢铁行业指数。分析了从2001年到2010年的钢铁行业季度财务指标、行业换手率和钢铁行业指数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计算,给出钢铁行业的行业股票定价模型,提出投资钢铁行业应特别关注行业每股净资产和行业换手率两个指标。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刘亚莉, 白雪莹, 王茜
2011, 27(2): 61-65.
摘要:
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取得重大推进后,内部控制缺陷成为近年来内部控制研究的新热点。西方学者在此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的研究相对滞后。文章对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人民币汇率市场分形特征分析——基于R/S分析的实证
刘志伟, 赵永琴
2011, 27(2): 66-70.
摘要:
以2005年7月21日至2010年10月29日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和人民币兑日元汇率三种汇率的每日中间报价为研究对象,利用R/S分析方法对其日收益率序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汇率市场不符合有效市场假设,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并具有不同的循环区间长度。
法学
条约规则如何成为一般习惯法——以《海洋法公约》为考察重点
吴卡
2011, 27(2): 71-75,85.
摘要(255) PDF(11)
摘要:
在现代国际法中,条约是形成习惯国际法的一种重要载体。通过条约来形成习惯国际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若干条约规则成为习惯法,二是条约整体成为习惯法。前者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1)编纂现行习惯法规则,(2)明确正在形成的习惯法规则,(3)促进习惯法的逐渐发展,为此须具备条约的造法性、条约的普通性、通例、法律明信等条件。后者主要采用一揽子协议方式,除须具备上述条件之外,还应符合有大量的利益受该条约影响的缔约国和条约不可保留等条件。这四种方式在《海洋法公约》都得到了运用。
家庭保姆的法律问题分析
崔俊贵
2011, 27(2): 76-80.
摘要:
家庭直接雇佣保姆和其构成劳务合同关系,保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的,由雇佣家庭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保姆有过错的雇佣家庭可以向其追偿。从家政公司雇佣保姆的,保姆和家政公司是劳动关系,保姆和雇佣家庭是劳务关系。提供保姆服务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的,仍然先由雇佣家庭承担赔偿责任,家政公司在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试析机动车辆超额保险退费问题——以《保险法》第五十五条第三款为核心展开
臧兴东, 张家盛, 曾憬
2011, 27(2): 81-85.
摘要:
本文就09年《保险法》第55条第3款中所规定的超额保险退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文章论及了超额保险问题及其存在范围,指出承保与保险事故发生之间存在时间差、普通机动车辆价值的不断减少、保险人对此问题未予以重视是形成超额保险退费问题的关键原因。对机动车辆保险中的不同险种进行分析后,明确主要是车辆损失险与全车盗抢险涉及退费问题。随即,梳理了投保人对超额保险退费问题理解上存在的误区,明确了机动车辆保险性质上应属于不定值保险,并就保险人对承保车辆部分损失进行赔付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在投保方提出退费的情形以及关键性的前提进行了论述后,提出了应对超额保险退费问题的思路。
哲学 科学学
基于DEA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绩效评价
钱振华
2011, 27(2): 86-92.
摘要:
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是我国实施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我国发展高科技、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科技部、教育部在2011年年初全面启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绩效评价工作。文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的综合效率性进行研究,为下一步提升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与决策提供依据。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与“葛兰西转向”的启示
沈崴
2011, 27(2): 93-96.
摘要: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经历了早期的利维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它以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为标志,并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为代表的研究范式。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重新认识,为解决两种文化研究范式之争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和研究模式,对当代文化研究和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学
城中村失地农民社区认同状况探究——以鲁东南X社区为例
许斌, 孙轶群
2011, 27(2): 97-100.
摘要:
城中村与失地农民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产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以及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本文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鲁东南X社区失地农民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状况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和接纳程度较低,而较低的社区参与度和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影响着社区认同的形成。社区认同的提升不仅需要社区物质和社区文化的双重建设,更要注重社区核心价值观对社区认同形成的重要影响。
矛盾的自我认同:当代国有企业工人劳动模范的心态
王晓慧
2011, 27(2): 101-105.
摘要:
文章研究当代国有企业工人劳动模范的自我认同状况。对于劳动模范称号的获得,他们感到自豪,但也身处现实和心理的压力之中。由于中国工人阶级整体的衰落,劳动模范作为工人阶级中的优秀分子,也存在向上流动的困难与心理上深深的失落感。
小型社区内草根NGO的生长路径研究——以品阁小区业主委员会为例
李晓旺, 娜拉
2011, 27(2): 106-110.
摘要:
本文在公民社会的理论框架下,以北京市品阁小区业主委员会为例,分析了限制社区内草根NGO生长的合法性获取、资金来源、服务有效性和专业技能等问题,阐释了实践中的草根NGO如何破解上述制约因素,提供了一种分析草根NGO发展的思路。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以北京市Z社区为例
艾茹
2011, 27(2): 111-117.
摘要:
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的政策框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于积极老龄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北京Z社区老年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区四个方面分析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提高需要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双重努力。
文艺学
明中叶吴中“古文辞”运动简论
邸晓平
2011, 27(2): 118-123.
摘要:
明中叶,吴中地区兴起了“古文辞”运动。吴中文人力倡“古文辞”,推崇“古文”,学习对象几乎囊括了以前所有朝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古文辞”为号召的这场运动一时席卷吴中,在此影响之下,吴中文人理论上强调古人作品的思想性、情感性、辞采性;创作上继承古文尤其是吴中文学传统,同时他们厚古而不薄今,行文中也使用口语、俗语,对大众文化表示认同。“古文辞”运动成为明代“复古”潮流不可缺少的一环。
论苏诗赵夔注
何泽棠
2011, 27(2): 124-129.
摘要:
作为南北宋之交时期较早的苏诗注本,赵夔注在当时有重要影响,长于诗学阐释与历史阐释。赵夔首先对苏诗的用典方法作了详尽的总结,主要分为用字、用句法、用事、用意四种,在注文中予以详细地分析,并评论了苏诗的艺术特色。赵夔注还重考证引发苏诗创作的事因,从而解释题旨。赵夔还以本事为基础,对使用了直陈其事和用典等各种不同方法的诗句都予以准确的解释。赵夔注在苏诗研究史与宋代诗歌注释史上皆有重要意义。
任昉与萧子良文士集团交游考
杨赛
2011, 27(2): 130-133.
摘要:
作为萧子良文士集团的核心成员,任昉与沈约、萧琛、王融、谢朓、范云、萧衍、陆倕、张思光,何宪、孔广、江淹、虞炎、何僩、周颙、庾杲之、刘虬、宗夬、柳恽、王僧孺、江革、范缜、孔休源、谢朏等人均有交往。萧子良过逝后,任昉作《文宣竟陵王行状》,高度肯定了萧子良的品行、学识、政绩和招士活动。萧衍建梁后,任昉任吏部尚书,成为梁初文士集团的中心人物。任昉将王俭、萧子良文士集团重视学术和文学、为官清廉的传统延续到梁朝。
政治学
被逐渐放逐的卢梭:以梁启超的认知为中心
颜德如, 韩丽群
2011, 27(2): 134-140.
摘要:
有“中国的卢梭”之称的梁启超,对卢梭思想进行了有力宣传。就他对卢梭思想的认知而言,经历了明显的变化过程:在1900年前是全盘颂扬;从1900年至1902年对卢梭思想的推崇较为审慎,其间进行过详尽的学理分析,还表露了些微的异议;自1903年起开始质疑并逐渐走向否定,最终则完全抛弃了卢梭思想。
国家干预的“知识—权力”解读——以“知识局限”的假设为视角
计超
2011, 27(2): 141-147.
摘要:
传统的国家干预观忽视了真实的时间,虚拟了“全知全能”的状态真实存在,而古典自由主义则过于关注“无知”面前人类的无能为力。在“无知”的背景下,真实时间里的国家与市场都为“无知”所遮蔽,即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在“谁能更好地预知与把控未来”方面都不具有优势。而在通过市场的不断试验与试错所形成的“已知”场域内,知识与权力在“挑战与应战”的互动中彼此生成,国家干预在利用权力维护市场的机会平等并通过以权力的优势获取的“已知”知识把握宏观趋势方面比市场机制更加具有优势,而国家干预的监督与完善同样需要我们重视。
历史学
张荫桓与甲午中日战争谈判探微
王莲英
2011, 27(2): 148-153.
摘要:
张荫桓是近代著名外交家。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议和谈判中,张荫桓积极参与议和方针的策划,并被选派为议和大臣到日本谈判,日本方面以中国议和使臣“全权不足”为由拒绝谈判,文章从中日两方面剖析张荫桓赴日谈判被拒的原因。回国后,张荫桓继续协助李鸿章对日议和,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伐初期英国在华非殖民化举措
王蓉霞
2011, 27(2): 154-159.
摘要:
英国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殖民权权益遭受重创,又加上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面对此种形式,英国国内又展开了一轮激烈争论,最终出台“圣诞节备忘录”,做出向中国“妥协”的姿态,迈出英国非殖民化进程中的一步。英国的举动是为确保继续殖民中国而采取的无奈的主动行为,被其他列强孤立、遭中国革命所打击、迷惑中国民族解放力量等均是英国的考虑。英国“非殖民化”本质上是英国殖民他国悖论的结果。
论青年毛泽东的性格特征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探索
孙文博, 王久高
2011, 27(2): 160-164.
摘要:
文章从性格心理学和历史学的角度集中概括了青年毛泽东的性格特征,论述了青年毛泽东的性格特征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探索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青年毛泽东性格中蕴含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因子。
教育学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和关联规则的高校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
张曾莲
2011, 27(2): 165-169.
摘要:
由于评价方法不科学,导致高校教学分项评价与总体评价的结果不一致,这将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模糊综合评判可以得到相对科学的评价结果,同时通过关联规则发现有效的教学评价规则。
美国休斯顿大学本科生科研“REU计划”的实践与启示——以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为例
曹淼孙
2011, 27(2): 170-174.
摘要:
以美国休斯顿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科研“REU计划”为例,介绍了“REU计划”的申请、内容、实践等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情况,同时得出四点启示,旨在为我国研究型高校在探索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