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1卷  第3期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对科技异化根源的认识
邢广桥, 吴夺, 王新
2005, 21(3): 1-3.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的异化现象也从隐到显,由小到大。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要想有效地克服科技的异化,就必须找出其根源所在。传统的科技观误把科技的社会属性看作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通过逻辑和历史的考察,发现科技的自然属性是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政治学与社会转型
公共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组织绩效评估的动因分析
马振清, 马运鹏
2005, 21(3): 4-8.
摘要:
政府组织绩效评估是以实现政府管理的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为目标的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对政府组织进行绩效评估顺应了行政改革的发展潮流,为解决政府管理的瓶颈探索了新的路径。绩效评估不仅有利于提高行政的透明度、民主化,从而推动阳光政府的建设,而且也适应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我国加入WTO后的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压力、人事管理的变革和公共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以及机关效能向纵深发展为测定政府组织绩效提供了契机,构成了政府组织绩效评估的动力基础。
迈向回应型政府——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范式转换的路径
刘泽伦, 刘小云
2005, 21(3): 9-13.
摘要:
经济全球化使得公共事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对传统的政府治理范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回应型政府应运而生,回应型政府的一种典型功能就是调整而非压制,其所预想的社会是一种政治行动者面对问题、确立重点和做出必要承诺的社会,它的目标是实现公共目的并将一种自我矫正的精神铸入政府管理过程.迈向回应型政府为深化我国行政改革指明了方向。
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我国公民精神的建构
顾成敏
2005, 21(3): 14-17.
摘要(228) PDF(10)
摘要:
良好的公民德性是保证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公民教育的直接目的。20世纪90年代公民德性问题在西方引起广泛关注,其代表性的理论有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社群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左派的公民德性理论、共和主义的公民德性理论。我国公民教育应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借鉴西方公民德性教育理论,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德性要求,并通过家庭、学校教育,政治参与,加入公民社团等多种政治社会化途径培养公民素质。
邓小平的政权合法化思路述析
王庆利
2005, 21(3): 18-21.
摘要(205) PDF(10)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深刻把握国情和世情的基础上,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充分尊重民众的现实心态,在建设意识形态、维持经济绩效、改革政治体制和提升政治素质这四个层面上构建了自己的政权合法化思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全面而系统地理解邓小平的政权合法化思路对于人们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法学与法律制度
论罗马家庭法的弱伦理性及其意义
卞修全, 朱腾
2005, 21(3): 22-25.
摘要:
亨利·梅因试图以他的精辟论断概括古代法的发展历程,事实上他的学说仍显笼统。所谓“身份”并不能严格限定罗马法下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恰恰相反,罗马法下的家庭在人身关系上存在着偏向性,而在财产关系上又颇有个体主义倾向。在家庭中,经济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人身关系,因此罗马法具有弱伦理性的特点。正是弱伦理性的罗马法使得欧洲的古代法在早期就能走上纯粹规则主义的道路。这也反映出欧洲古代法的发展是以社会基本单位——家庭——伦理关系的淡化为起点的,而法律仅在最基本需求的层面服从道德的命令。
民事诉讼当事人真实义务研究
柯阳友, 吴英旗
2005, 21(3): 26-32.
摘要(196) PDF(14)
摘要:
真实义务在民事诉讼中的确立是适应诉讼观的变化和诉讼日趋复杂化的需要。真实义务作为法院适度干预当事人诉讼行为的过滤器,可以促进诉讼活动按照立法者的意图运作,并且有助于建构一个为法官提供裁判基础的诉讼资料之净化的制度环境。
债权平等原则在代位权理论中的重释
韩银兰, 杜晓智
2005, 21(3): 33-36.
摘要(295) PDF(11)
摘要:
基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在具体实行效果上出现了对“入库规则”的悖离。其功能已不仅局限于保全债权,而向债权行使方式的方向发展。这引起民法领域对债权平等原则真实涵义的质疑。本文作者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对民法中的“债权平等”进行了一番理论与制度的考察,并结合一些深层次的法哲学思考,认为债权平等的终极价值在于追求机会平等,而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结果平等,从而重释了“债权平等”在代位权理论中的意义。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价值蕴涵及其实现
张建军
2005, 21(3): 37-40.
摘要:
证人出庭作证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它体现了程序公正和以程序推进法治的理念和要求,它较好地保障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还有利于尽快查明案件事实,提高诉讼效率,提高刑罚预防犯罪的功能,提高法律的权威,树立法院的良好形象。立法的缺陷、司法失范、证人的消极心理等是实现刑事证人出庭作证价值的主要障碍。
经济学与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的实证分析
彭熠, 邵桂荣, 姚耀军
2005, 21(3): 41-45.
摘要:
本文通过经济运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因子分析,构造了一个能综合反映经济周期波动的综合得分。通过该综合得分在1953年-2002年共49年的具体数值,尝试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进行统计描述和变化特征的归纳.这有利于准确把握现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为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劳动力供给膨胀所导致的市场失灵及其纠正
陈志, 李盼道
2005, 21(3): 46-50.
摘要:
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得到均衡价格,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会失灵。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劳动力需求方市场势力较为强大以及求职者太大的就业心理压力,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供给的膨胀,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在一定范围内的失灵,政府应该挑起纠正这一市场失灵问题重担。
解读新旧巴塞尔协议演绎途径
金雪军, 李红坤
2005, 21(3): 51-55.
摘要:
本文讨论了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从旧协议向新资本协议嬗变途径中两个交叉方向的变化——即监管性的资本与经济性的资本、基于规则的监管与面向过程的监管。虽然新协议中保留了一些监管性和规则性的资本监管因素,就象在旧协议中也吸收了经济性和过程性方法的要素一样,但是新协议中监管方式的转变仍然是实质性的和很重要的,并且是同时发生在两方面的转变。
管理学与现代管理
企业文化测量研究述评
马力, 曾昊, 王南
2005, 21(3): 56-60.
摘要:
企业文化测量是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发展亟待深入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整理,分析了企业文化测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兴起的原因与背景,探讨了企业文化测量的演进趋势和路径。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中国转型社会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研究述评——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为界
张云昊
2005, 21(3): 61-65.
摘要(220) PDF(10)
摘要:
对中国转型社会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研究,相关文献主要立足于“从上到下和从外到内”、“平面推移”、“从下到上和从内到外”三个时空结构视点,分别以“国家政权建设”、“市场转型——权力整合”、“传统与现代”三个理论视角展开探讨。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透视了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实然状态,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然而,这些研究也在不同层面上存在着偏颇和不足之处。
生态运动与绿色主义福利思想:生态健康科学与新型公共卫生框架
刘继同
2005, 21(3): 66-70.
摘要(237) PDF(12)
摘要:
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既是经典的理论议题,又是紧迫重大的现实政策问题。本文从生态运动入手,系统介绍作为生态运动理论基础的绿色福利主义,并以生态健康科学为基本理论视角,简要探讨新型现代公共卫生政策框架及其革命性的现实、理论与政策涵义。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层思考
刘剑锋
2005, 21(3): 71-74.
摘要: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的影响,其权益未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也给社会的不稳定埋下了诸多隐患。因此,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安乐死视野下的社会福利
冯敏良
2005, 21(3): 75-78.
摘要:
本文从安乐死和社会福利的定义入手,指出目前安乐死呈现扩大化趋势的原因在于社会福利资源的不足。作者在考察安乐死与社会福利历史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文学与文化现象
20世纪“文学自觉”说评议
张朝富
2005, 21(3): 79-83.
摘要:
“鸿都门学”的发生和曹氏政权的兴起,使当时的文化格局发生了两点重要变化:一、文化结构中,“经”为上“辞章”为下的局面发生了改变,“文学”受到重视,产生了与经学“同尊”的趋势:二、文人群落结构发生了重组,“辞章技艺”之士得以跻身政治上层,经学士人独揽政权的局面出现松动。“文学自觉”在这个基础上得以发生,它是“文学”在其所属的文化系统内,摆脱附庸地位,得到社会广泛认同,成为广大文人普遍的创作行为的一个过程,考察支撑“文学”变化的“文人群落”的变迁,揭示促使“文人群落”变迁的具体的社会历史运动,是这一过程中的应有主义。某些文学因素的变化,如情感性的增强、文学样式的丰富、文学价值的确认、文学理论的发展等,只是“文学自觉”过程中所显现的表征,是阶段性变化成果,称之为“文学自觉”是不周延的。
话本小说与江南文化
孙旭
2005, 21(3): 84-88.
摘要:
话本小说与江南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江南文化对话本小说的内容及艺术都有影响,同时还存在消极作用。
枢中所动,环流无倦——定势:理解《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重要关捩
郭鹏
2005, 21(3): 89-94.
摘要: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各个组成部分和整个理论的体系是如何被组织和统摄起来,又是如何如同“三十辐共一毂”那样发挥各自的具体作用,这是应该深入分析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认为,刘勰的定势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它是刘勰针对创作进行谋划的集中反映。包括作家如何进行思想和学术修养以完善伦理人格,如何了解自身的体性特点,如何了解文体特点,如何学习掌握一定的文术和创作技巧,如何培植合理雅正的文学情感和便于临文的良好精神状态。在这样周密确定的谋划中,创作过程就会进展得格外顺畅并且达到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趋同与结合。在从创作谋划到创作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定势理论实际起着中枢和核心的关键作用。
庾信集版本考订
张黎明
2005, 21(3): 95-98.
摘要:
庾信的诗文集在其当世就已结集成册,历代目录学也多有记载,但都已佚。现存庾信集都是明清学者重新刊刻流传下来的,而它们之间又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文章旨在理清现存各版本的源流关系,以期对庾信集的流传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历史学与近现代政治
谭嗣同的史学思想
武军
2005, 21(3): 99-103.
摘要(275) PDF(10)
摘要:
作为戊戌变法时期富于哲学气质的思想家,谭嗣同力图糅合古今中外的思想学术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史学思想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进化论的历史哲学、唯意志论的历史动力论和“民史”思想构成了谭嗣同史学思想的主要面貌,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妇女参政政策探析
孙苹
2005, 21(3): 104-107.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非常重视妇女工作,特别重视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工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等方针政策。本文希望对中共的妇女政策作些探讨,以期能为妇女政策的制定和修改给予一些建议。
教育学与教育改革
人才资源有效利用的测度问题探讨
杨晓明, 夏建刚
2005, 21(3): 108-111,120.
摘要:
本文主要从宏观层次上对人才资源利用水平定量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界定人才资源有效利用的概念,研究其表现形式;2)探讨了人才资源有效利用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式:3)分析了人才资源有效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人才资源有效利用的煤炉模型:4)建立了人才资源有效利用测度指标体系
民族创造力匮乏缘由探析
胡灵敏
2005, 21(3): 112-115.
摘要:
探寻创造力匮乏缘由,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对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之必须。文章认为:创造力衰退与华人种族无相关;传统文化、教育及其开放度与创造力直接相关;多元文化融合、开放教育、教育科学化是创造力培养的良好途径。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近代化
郭德侠
2005, 21(3): 116-120.
摘要: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发展和变化,与西学东渐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西学传播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实现了从单一的培养封建统治人才逐步向培养近代工商业、民主和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各种专门人才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在性质、内容和形式上的近代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