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under the Dichotomy of Cybercrime
-
摘要: 按照刑法规范文本的不同,可以将网络犯罪分为网络化的传统犯罪与专门的网络犯罪,这种网络犯罪二分法在刑法解释问题上呈现出种种差异。网络化的传统犯罪更倾向于法益侵害说、实质解释、客观解释、扩张解释,而专门的网络犯罪则更倾向于规范违反说、形式解释、主观解释、限缩解释。在解释的误区上,网络化的传统犯罪极易架空构成要件要素,因此需要采用形式解释的方法进行出罪;而专门的网络犯罪则易忽略法益侵害程度,因此需要借助实质解释的方式进行解释出罪。在对这两类网络犯罪进行刑法解释时要警惕“刑法万能论”的误区,采取多种手段治理网络危害行为。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exts of criminal law, cybercrime can be divided into networked traditional crime and specialized cybercrime. This dichotomy of cybercrime shows various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Traditional cybercrime is more inclined to the theory of infringement of legal interests, substantive interpretation, obj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xpansion interpretation, while special cybercrime is more inclined to the theory of normative violation, formal interpretation, 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limited interpretation. I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interpretation,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crime is very easy to overhead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method of formal interpretation to explain the crime, while the special network crime is easy to ignore the degree of infringement of legal interes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the crime using substantive interpretation. When interpreting the criminal law of these two types of cybercrimes, we should guard against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omnipotent theory of criminal law and take a variety of means to control the harmful behavior of the network.
-
1) 数据来源:《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之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2016.1-2018.12)》,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网2019年11月22日,http://www.court.gov.cn/fabu-xiangqing-202061.html。2)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5年第8期: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检察院诉余刚等四人盗窃案。3)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6]32号)。4)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1号)。5) 参见《刑事审判参考》指导案例第602号,程稚瀚盗窃案。6)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11]3号)。7)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网络赌博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公通字[2010]40号)。8)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9]15号)第二条。9) 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公通字[2008]36号)第三十四条。10) 反向炒信行为虽然也符合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构成要件,但是该案却不满足此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应当予以出罪,但出罪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用其他手段进行惩处。11) 参见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法院(2016)浙0110刑初726号刑事判决书。12) 参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2016)京 0108 刑初字521号刑事判决书。
-
[1] 于志刚. 网络思维的演变与网络犯罪的制裁思路[J]. 中外法学,2014,26(4):1045-1058. [2] 陈兴良. 网络犯罪的刑法应对[J]. 中国法律评论,2020(1):88-95. [3] 欧阳本祺. 论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限度[J]. 中国法学,2017(3):164-183. [4] 刘艳红. 网络犯罪的刑法解释空间向度研究[J]. 中国法学,2019(6):202-223. [5] 张明楷. 刑法学[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6. [6] 梁根林. 传统犯罪网络化: 归责障碍、刑法应对与教义限缩[J]. 法学,2017(2):3-13. [7] 梁根林. 刑法总论问题论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8] 陈兴良. 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J]. 中国法学,2010(4):27-48. [9] 刘艳红. 网络时代刑法客观解释新塑造: “主观的客观解释论”[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35(3):93-105. [10] 乌尔里希·齐白,王华伟、吴舟,译. 比较法视野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J]. 刑事法评论,2015,37(2):191-222. [11] 陈洪兵. 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适用空间[J]. 政治与法律,2017(12):35-43. [12] 前田雅英. 刑法总论讲义[M]. 曾文科,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13] 欧阳本祺,王倩. 《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网络犯罪的法律适用[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4):124-130. doi: 10.3969/j.issn.1009-8860.2016.04.016 [14] 付玉明. 论刑法中的中立帮助行为[J]. 法学杂志,2017,38(10):63-72. [15] 储陈城,胡子昕.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因果性及出罪路径−以客观归责为中心的讨论[J].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20,36(1):90-102. [16] 苏永生. 法益保护理论中国化之反思与重构[J]. 政法论坛,2019,37(1):60-73. doi: 10.3969/j.issn.1000-0208.2019.01.006 [17] 叶良芳. 刷单炒信行为的规范分析及其治理路径[J]. 法学,2018(3):177-191. [18] 储陈城. 限制网络平台帮助行为处罚的理论解构−以日本Winny案为视角的分析[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7(6):49-67. [19] 刘艳红. 无罪的快播与有罪的思维−“快播案”有罪论之反思与批判[J]. 政治与法律,2016(12):104-112. [20] 周光权. 刑法学的向度[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1] 劳东燕. 网络时代刑法体系的功能化走向[J]. 中国法律评论,2020(2):101-114. 期刊类型引用(1)
1. 汤英峰. 刑法视角下网络犯罪法律责任判定与规制研究. 法制博览. 2024(06): 61-6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23
- HTML全文浏览量: 346
- PDF下载量: 42
- 被引次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