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刘勰通变观及其生成语境

王晓玉

王晓玉. 刘勰通变观及其生成语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1): 75-78.
引用本文: 王晓玉. 刘勰通变观及其生成语境[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1): 75-78.
WANG Xiao-yu. Liu Xie’s Concept of “Tong Bian” and Its Particular Contex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4(1): 75-78.
Citation: WANG Xiao-yu. Liu Xie’s Concept of “Tong Bian” and Its Particular Context[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4(1): 75-78.

刘勰通变观及其生成语境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晓玉(1989-),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博士后。

  • 中图分类号: I206

Liu Xie’s Concept of “Tong Bian” and Its Particular Context

  • 摘要: “通变”观是在前代资源的基础上、时代风气的契机中产生的,并非刘勰的创见。刘勰谈的“通”,是通晓“体”的意思;“变”是指具体作品的变化,谈的是“用”的多样化问题。以“体用”关系来解释,并不是说“通变”完全等于“体用”。“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是刘勰通变观的一大创见,由此通变观不仅是文学发展观以及创作方法的问题,更延展到个人才、气等层面。

     

  • [1] 挚虞. 文章流别论[A].郭绍虞, 王更生编. 历代文论选1[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 葛洪. 抱朴子·钧世[A].郭绍虞, 王更生编. 历代文论选1[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8.
    [4]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5] 姚爱斌. 协和以为体,奇出以为用——中国古典文体学方法论初探[J]. 文艺理论研究, 2005, (6):25-37.
    [6]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7] 范文澜.范文澜全集(第四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2002.
    [8] 童庆炳. 《文心雕龙》“会通适变”说新解[J]. 河北学刊, 2006, (11):124-128.
    [9] 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0] 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 王运熙,周锋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1] 张少康.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9
  • HTML全文浏览量:  102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0-0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6-01
  • 刊出日期:  2021-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