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

蒋昕宇

蒋昕宇.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6): 622-629.
引用本文: 蒋昕宇.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6): 622-629.
JIANG Xin-yu.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graphical Images in Classical Ci Poetr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37(6): 622-629.
Citation: JIANG Xin-yu.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graphical Images in Classical Ci Poetry[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37(6): 622-629.

古典词作地理意象阐释路径探论—以《花间集》为考察中心

基金项目: 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中小学古诗词校释集评与研究”(编号:2020YJSB18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蒋昕宇(1992−),宁夏银川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I207.23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graphical Images in Classical Ci PoetryTaking HuaJianJi As the Research Center

  • 摘要: 地理意象是古典词作解读的重要范畴和视角,词句中与地理环境相关的语汇能否从意象的角度进行阐释,取决于其对作品的表情达意是否有显著影响。《花间集》地理意象的生成有基于文学传统的虚拟想象、由现实的空间感知生成的意象和在场纪录的真实描绘等方式。花间词人对江南、边塞、荆楚、南粤等地域空间的表现,既有对前代传统的继承,也有独特的全新感知。《花间集》中都市意象的差异化样貌,暗含着词人对不同空间感知的心态差异。后世词人对花间词人选用地理意象方式的继承和突破,是梳理千年词史演变的重要内容。

     

  • [1] 张伟然. 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2] 曾大兴. 文学地理学概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3] 陈伯海. 意象艺术与唐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4] 赵崇祚. 花间集校注[M]. 杨景龙, 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5] 唐圭璋. 词话丛编[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6] 赵惠俊. 《花间集》的地理意象[J]. 中国韵文学刊,2016,30(2):88-96.
    [7] 蔑里乞·脱脱.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8] 吴任臣. 十国春秋[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9] 陈尚君. 唐代文学丛考[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10] 彭定求, 沈三曾, 杨中讷, 等编校. 全唐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11] 欧阳修. 新五代史[M]. 徐无党, 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12]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13] 杨景龙. 《花间集》题材内容再认识[J]. 殷都学刊,2016,37(1):74-79. doi: 10.3969/j.issn.1001-0238.2016.01.014
    [14] 甘州遍·春光好[EB/OL]. (2021-06-20)[2021-09-27].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8%E5%B7%9E%E9%81%8D%C2%B7%E6%98%A5%E5%85%89%E5%A5%BD/511407?fr=aladdin#ref_[3]_7040978.
    [15]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初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16] 王兆鹏. 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17] 陆侃如, 冯沅君. 中国诗史[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
    [18] 尚永亮. 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19] 沈佺期, 宋之问. 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M]. 陶敏, 易淑琼, 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20] 孙克强, 杨传庆, 和希林. 民国词话丛编(第1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21] 魏徵, 令狐德棻. 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22] 汪森. 《粤西文载》校点(四)[M]. 黄盛陆, 石恒昌, 李瓒绪, 等校点.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
    [23] 鲁迅. 二心集[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3.
    [24] 王国维. 殷周制度论[C] //谢维扬, 房鑫亮, 主编. 王国维全集(第8卷).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25] 韦庄. 韦庄集笺注[M]. 聂安福, 笺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6] Creswell T . 地方: 记忆、想象与认同[M]. 王志弘, 徐苔玲, 译. 台北: 群学出版社, 200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7
  • HTML全文浏览量:  249
  • PDF下载量:  2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9-1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2-10
  • 刊出日期:  2021-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