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地域·文学·文化象征——“京派”历史与文学的再辨识

李春雨 杨莎

李春雨, 杨莎. 地域·文学·文化象征——“京派”历史与文学的再辨识[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2): 41-45.
引用本文: 李春雨, 杨莎. 地域·文学·文化象征——“京派”历史与文学的再辨识[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2): 41-45.
LI Chun-yu, YANG Sha. Regio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ymbols——Reidentific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Beijing School”[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30(2): 41-45.
Citation: LI Chun-yu, YANG Sha. Regio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ymbols——Reidentific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Beijing School”[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30(2): 41-45.

地域·文学·文化象征——“京派”历史与文学的再辨识

基金项目: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京派文学的地域性与超地域性”(项目编号:11WYB014)的阶段性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号为NCET-12-08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春雨(1977-),女,吉林辽源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杨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I0-05

Region,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ymbols——Reidentific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of the “Beijing School”

  • 摘要: “京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视作与北京地域文学紧密相关的概念,事实上,“京派”与北京的关系十分复杂,“京派”源于北京,深受北京影响,有着十分明显的北京文化气质;然而,就文学流派的形成与文化意义而言,“京派”又超越了一时一地的限制,成为内涵丰富、特征独异的文学与文化流派。因此,跳出北京看“京派”,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京派”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1
  • HTML全文浏览量:  63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12-1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6-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