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会军.语篇样类特征分析和认知模式[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
|
[2] |
冯志伟.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第三版)[J]. 中国科技术语, 2012, (4):54-57.
|
[3] |
周流溪. 新世纪的国际语学[A]. 北京市语言学会主编. 历届语言学前沿论坛精选文集[C].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5a:134-166.
|
[4] |
周流溪. 交通、交流与交际——文化角度的考察[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b, (4):1-14.
|
[5] |
周流溪.导读[A]. Radford等编. 语言学教程(第一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0a:F15-F24.
|
[6] |
周流溪.导读[A]. Trask著. 历史语言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 2000b:F13-F29.
|
[7] |
周流溪.导读[A]. Aronoff & Ress-Miller编. 语言学综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布莱克韦尔出版社, 2001a:F24-F45.
|
[8] |
周流溪.导读[A]. Radford等编. 语言学教程(第二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2014:ix-xxvii.
|
[9] |
许国璋. 许国璋论语言[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
[10] |
李曙光.社会与个人"夹缝"中的索绪尔——巴赫金与乔姆斯基对索绪尔的继承与批判[J].俄罗斯文艺, 2013, (4):130-136.
|
[11] |
王铭玉等.现代语言符号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
[12] |
周流溪. 索绪尔的辩证语言观新探[J]. 外语与翻译,2001b, (4):27-32.收入周流溪编.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C]. 香港:华人出版社, 2001b':304-316.
|
[13] |
周流溪. 语言研究与语言教学[C]. 香港:华人出版社, 2001b'.
|
[14] |
Saussure, F.de. Troisieme 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 (1910-1911) d'après les cahiers d'Emile Constantin[M]. French text edited by Eisuke Komatsu(English translated by Roy Harris). Oxford/Tokyo:Pergamon Press, 1993.
|
[15] |
胡以鲁.国语学草创[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3.
|
[16] |
[法]Martinet. 研究语言本身的语言学[A]. 周绍珩译.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言学情报研究室编. 语言学译丛(第一辑)[C].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184-185.
|
[17] |
陈嘉映. 索绪尔的几组基本概念[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51-55.
|
[18] |
陈嘉映.语言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9] |
周流溪. 谈语言研究和文学研究的结合——语言学巨匠雅柯布逊的治学一瞥[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28-30, 47.先收入周流溪编. 语言研究与人文研究[C]. 香港:华人出版社. 2001c:133-140.
|
[20] |
周流溪. 语言研究与人文研究[C]. 香港:华人出版社, 2001c.
|
[21] |
王庆.词汇学论纲[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3.
|
[22] |
周流溪. 楚人对黄老学说的重要贡献[A]. 徐州市政协文史委编. 彭祖文化纵横谈[C].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3:42-65.
|
[23] |
戴浩一.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 黄河译.国外语言学, 1988, (1):10-20.
|
[24] |
谢信一.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上)[J]. 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 1991, (4):27-32.
|
[25] |
严辰松. 语言临摹性概说[J]. 国外语言学, 1997, (3):21-25.
|
[26] |
徐通锵. 汉语的特点和语言共性的研究[J]. 语文研究, 1999, (4):1-13.
|
[27] |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1):2-8.
|
[28] |
[美]Haiman.前言:自然句法——像似性与磨损[M]. 张定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9(原文引进版).
|
[29] |
张敏.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 国外语言学, 1997, (2):37-45.
|
[30] |
鲁川. 信息处理用汉语句子语序的认知研究[A]. 曹石琦编. 辉煌二十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86-197.
|
[31] |
文旭. 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 外语学刊, 2000, (2):71-74.
|
[32] |
文旭. 词序的拟象性探索[J]. 外语学刊, 2001, (3):90-99.
|
[33] |
王笃勤. 基于拟象性的汉英词序比较[J]. 英语研究, 2010, (2):16-20.
|
[34] |
张爱朴.虚化动词结构的认知研究[M].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35] |
李艳. 拟象:广告的重要修辞形式[J]. 外语研究, 2008, (5):24-27.
|
[36] |
刘士红. 拟象性理论与含时量补语的两种句型[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5):48-50.
|
[37] |
柴改英. 顺序拟象原则及其对系统功能语法的阐释[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24-27.
|
[38] |
韩礼德. 语篇和话语的语言学研究[C]. 彭宣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9] |
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 国外语言学, 1995, (3):40-42。
|
[40] |
卢卫中. 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6):840-849。
|
[41] |
何永国. 词汇拟象象似[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4):1-6, 14.
|
[42] |
Halliday, M. A. K. On Grammar[C]. In Webster, J.J. (ed.). 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1] [C].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
[43] |
韩礼德. 论语法[C]. 杨炳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44] |
[美]约翰·迪利.符号学基础[M]. 张祖建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5] |
岑麒祥. 岑麒祥文选[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46] |
王德福,论语符学的方法论标准与原则[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153-156.
|
[47] |
岑麒祥. 国外语言学论文选译[C]. 语文出版社, 1992.
|
[48] |
周流溪. Ontology及其中译名探讨[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c, (1):9-18.
|
[49] |
陈村富. Eimi与卡恩——兼评国内关于"是"与"存在"的若干论文[A]. 宋继杰主编. BEING与西方哲学传统(上卷)[C].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257-268,269-281.
|
[50] |
周流溪. 流溪诗续编[C]. 香港:华人出版社, 2007.
|
[51] |
姚小平. Logos与"道"——中西古代语言哲学观同异谈[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1):34-45.
|
[52] |
陈章云. 理性的曙光——赫拉克利特语言哲学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5, (1):19-29.
|
[53] |
周流溪. 浅谈古印度的语言哲学思想[J]. 外语学刊, 2015d, (5):5-11.
|
[54] |
裴文.梵语通论[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
[55] |
黄宝生编译. 梵语诗学论著汇编(上册)[C/T]. 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8.
|
[56] |
Bhatta, V.P. Epistemology, Logic and Grammar in the Analysis of Sentence-meaning[M]. Jawahar Nagar:Eastern Book Linkers, 1991.
|
[57] |
周流溪. 谈语文学术语的翻译[J]. 当代语言学, 2015e, (3):375.
|
[58] |
Hall, R.A. Jr.(霍尔). Introductory Linguistics (2nd pr.)[M]. Philadelphia:Chilton Company, 1967.
|
[59] |
Crystal, D.(克利斯托尔). 剑桥语言百科全书/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2nd edn.)[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2.
|
[60] |
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61] |
赵元任. 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 吴宗济, 赵新那编.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
[62] |
徐通锵.汉语字本位语法导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