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人类为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研究

毕丞

毕丞. 人类为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5(2): 102-108.
引用本文: 毕丞. 人类为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5(2): 102-108.
BI Cheng. W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Not Replace Human Beings?—On the Technical Ess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35(2): 102-108.
Citation: BI Cheng. W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Not Replace Human Beings?—On the Technical Ess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35(2): 102-108.

人类为什么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编号为17ZDA028)“智能革命与人类深度科技化前景的哲学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为FRF-TP-15-093A1)“《马原理》教学体系中的‘科技观’教学研究”。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毕丞(1987-),男,辽宁沈阳人,哲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讲师。

  • 中图分类号: TP18

W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Not Replace Human Beings?—On the Technical Ess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摘要: 文章旨在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进行分析,以回应为什么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问题。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以“器官投影说”等技术哲学思想作为分析工具,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历程。发现在理论上,人工智能的研究加深了对人类智能的模仿的同时,更倾向于由机器与人类共建智能系统的解决方案;实践中,人机关系也从“分离”更多地走向“交融”。因此,人类除了能在本质层面上作为人工智能这种人工物所模仿的终极目的而存在,还能在个体层面上作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行动者发挥智慧功能,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 期刊类型引用(18)

    1. 陈小满,张安茶.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路径探析. 黑河学刊. 2025(01): 45-55 . 百度学术
    2. 周玉祥. 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林区教学. 2024(03): 23-27 . 百度学术
    3. 毕丞. 隐喻视角下人工智能的社会形象及其参与创作的应用策略研究. 科普创作评论. 2024(04): 19-26 . 百度学术
    4. 刘伟杰,岳宗录.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应对.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2): 188-194 . 百度学术
    5. 刘伟伟,张艳梅. 人工智能意向性构造的伦理维度. 晋中学院学报. 2023(02): 29-35 . 百度学术
    6. 金立,王丹. 归纳与人工智能的双向驱动——基于对ChatGPT的考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07): 64-75 . 百度学术
    7. 惠成刚. 智能技术悲观主义的哲学反思与消解进路.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86-91 . 百度学术
    8. 王惠茹. 人工智能的技术本质与技术伦理探析. 数字通信世界. 2021(06): 135-136 . 百度学术
    9. 向玉琼. 论政策过程中的人机合作. 探索. 2020(02): 45-55+2 . 百度学术
    10. 王朋进,刘晶. 当电视传播业遇上人工智能(AI)——技术本质和产业逻辑的冲突与融合. 视听界. 2020(02): 35-39+50 . 百度学术
    11. 陈勇. 走进人工智能 走近技术本质——以“走进图像识别”一课为例.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0(02): 48-52 . 百度学术
    12. 蔡超. 义脑·涌现·连接——媒介延伸视角下的强人工智能. 理论月刊. 2020(04): 154-160 . 百度学术
    13. 王志刚,王慧玲. 论人工智能对刑事错案防范的增益与风险.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5): 97-103 . 百度学术
    14. 陈一鸣,周杰,陈旭. “人与机器”的争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的人工智能.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0(04): 11-16 . 百度学术
    15. 于苗苗. 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研究.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82-88 . 百度学术
    16. 陶晓,陈世丹. “失控”与“无为”:走向一种合伙人式的人机关系.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70-77 . 百度学术
    17. 王昊海,刘远志. GAN:AI时代艺术创作的新媒介. 美与时代(上). 2019(12): 80-84 . 百度学术
    18. 苏敏,喻国明. 以人为本的成长逻辑: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25年——基于学术视角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127-14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11
  • HTML全文浏览量:  303
  • PDF下载量:  91
  • 被引次数: 2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2-2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5-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