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建设研究

吴何奇

吴何奇. 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建设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4): 111-118.
引用本文: 吴何奇. 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建设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4(4): 111-118.
WU He-qi.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O Anti-terrorism Legal Mechanism[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4(4): 111-118.
Citation: WU He-qi.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O Anti-terrorism Legal Mechanism[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4(4): 111-118.

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建设研究

基金项目: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基金项目(编号为201806480018)的部分研究成果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吴何奇(1992-),男,安徽桐城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D997

Stud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O Anti-terrorism Legal Mechanism

  • 摘要: 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是区域国家组织主导的区域反恐的制度依据。在治理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的问题上,由反恐法律机制指导的上合组织反恐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恐怖主义的新一轮发展,需要上合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有的反恐法律机制体现出不足。对比联合国和其他区域组织的反恐法律机制,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还存在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上不清晰,在反恐刑事司法合作方面亟待完善等问题。对此,可以借鉴全球性、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熟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完善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同时,在反恐法律机制建设的路径中,应强调对平民的人权保障、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根源上铲除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 [1] 李文燕,田宏杰.黑社会性质组织特征辨析[J].公安大学学报,2001,(3):6-16.
    [2] 刘青建,方锦程.恐怖主义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15,(4):114-126.
    [3] 马勇,王建平.中亚的恐怖主义探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2):39-44.
    [4] Yuan,J.D.Sino-russian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a preliminary analysis[J].Asian Perspective, 1998, 22(1):71-108.
    [5] 王金存.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9):76-81.
    [6] Ambrosio, T.Catching the ‘Shanghai Spirit’:how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promotes authoritarian norms in Central Asia[J].Europe-Asia Studies, 2008,60(8):1321-1344.
    [7] Yom S.L.Power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the future of 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J].Harvard Asia Quarterly, 2002, (4):48-54.
    [8] Bakshi,J.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before and after September 11[J].Strategic Analysis, 2002,26(2):265-276.
    [9] 赵华胜.中亚形势变化与“上海合作组织”[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2,(6):54-59.
    [10] 曾向红,李孝天.中亚成员国对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基于国家主义的小国分析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26-132.
    [11] 刘宏周.中亚安全形势:现实威胁与潜在挑战的交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3):126-136.
    [12] 冯玉军.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J].现代国际关系,2006,(11):12-17.
    [13] 王志亮,袁胜育.国际反恐法律机制视域下的上合组织反恐法律机制建设[J].俄罗斯研究,2016,(6):168-184.
    [14] [新加坡]维克托·V.拉姆拉伊主编.全球反恐立法和政策[M].杜邈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
    [15] Grosscup B.The Newest Explosions of Terrorism[M].New Jersey:New Horizon Press,1998.
    [16] 张智辉.国际刑法通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17] 古丽阿扎提·吐尔逊.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8] 张惠芳.《上海公约》防治国际恐怖主义的法律机制及评析[J].政治与法律,2008,(4):102-107.
    [19] 葛明,聂平平.区域性国际组织协作的集体行动逻辑分析——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6):100-109.
    [20] [德]奥本海.奥本海国际法[M].[英]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21] 叶俊,徐冬根.全球化时代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新趋向及引渡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8-33.
    [22] 喻义东.论恐怖主义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地位[J].法学, 2005,(2):64-71.
    [23] 赵晓风.恐怖主义活动的社会心理危害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 2009,(11):48-50.
    [24] 郑远民,黄小喜,唐锷.国际反恐怖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5] 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6] 何秉松.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27] HansKoechler,何志鹏.联合国国际法治与恐怖主义[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6):12-20.
    [28] 吴何奇,杜雪晶.以跨境游客为袭击目标的恐怖主义活动及应对[J].行政与法,2016,(10):101-107.
    [29] 张旭.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与防范:现状、问题与应对[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4):7-16.
    [30] 余民才.“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的背景分析[J].法学杂志,2007,(6):110-113.
    [31] Martin, L.L.Interests, power, and multilateralism[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2, 46(4):765-79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5
  • HTML全文浏览量:  54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5-2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6-0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