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6年  第32卷  第3期

专题研究
计算机辅助的修辞功能分析——以两任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为例
钱多秀, David Kaufer
2016, 32(3): 1-9.
摘要(449) PDF(16)
摘要:
修辞功能及其分析一向难以从量度上把握,现有研究通常以文学类文本为主,借助主观阅读对文本进行修辞方面的各种分析。本文借助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DocuScope修辞功能分析软件及相关统计分析工具,对美国两任总统的国情咨文(1993—2008)进行了修辞功能17个方面的定量分析,随后进行细致阅读配合该分析。结果发现,两任总统咨文的语言修辞功能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后续效果。本研究表明,基于DocuScope内置的修辞词典及其对语言行为类型的界定,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文本进行修辞方面的统计和分析,具有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是一种新思路,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对现有的修辞研究具有明显的推动意义和补充作用。
英汉翻译教学中显性与隐性衔接手段与连贯问题的探讨
陆洁瑜
2016, 32(3): 10-14.
摘要(708) PDF(40)
摘要:
连贯与衔接手段的识别和运用直接关系到语篇翻译的质量。在翻译教学中,我们既要要求学习者能准确识别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又要引导他们在译语语篇中创造性地再现相应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本文结合英汉翻译教学实例对语篇的衔接方式及其连贯性进行对比分析, 以期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有所裨益。
多模态电子词典的互动意义构建——以IOS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5版)+》为例
张春燕, 陈思一叶
2016, 32(3): 15-20.
摘要(446) PDF(14)
摘要:
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词典的编纂和设计顺应呈现出电子化和多模态化趋势。本文尝试在Kress & van Leeuwen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下分析手机电子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第5版)+》的互动意义构建。研究结果证明,较之传统的单一视觉模态的纸质版,多模态电子词典整合文字、图像、声音、颜色等符号,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多模态感官,优化了参与者、学习者与编纂者/设计者之间的多方对话与互动,有助于英语词汇学习者发展多元识读能力。
“后方法”视域下的生态语言教学研究
韩星, 曹春春
2016, 32(3): 21-25.
摘要(330) PDF(16)
摘要:
本研究从“后方法”视角探讨英语课堂生态教学模式的构建。“后方法”教学观不同于任何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法和流派,是超越外语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批判性语言教学思想。论文首先基于“后方法”的基本原则探析语言生态课堂的构建,其基本原则包括学习者自主、教师自主和教师赋权。进而从“后方法”的教育理念,即特殊性、实践性和可能性探讨如何根据教学情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结构,建立和谐、健康、充满活力的语言课堂生态系统。
基于语篇的“把”字句话题研究
王蕾, 李涛
2016, 32(3): 26-31.
摘要(314) PDF(19)
摘要:
“把”字句是汉语语法界的传统课题之一。近年来,人们除了继续发掘其语法及语义特征以外,开始逐渐关注其在语篇中的作用。本文试图利用Givón[1]提出的测量话题延续性的一套方法来调查研究“把”字句中的话题在语篇中的延续情况。通过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把”字句的主语最可能成为语篇中的重要话题,而“把”后宾语不及主语活跃,是语篇中一个较为次要的话题;“把”后宾语一般是有定的成分,当它为无定时,它成为语篇话题的可能性较小;虽然“把”字句宾语后面的成分也可以为语篇提供话题,但是它一般不是语篇中的重要话题。
关于麦克卢汉的研究
金惠敏
2016, 32(3): 32-32.
摘要:
媒介、文化、身份——麦克卢汉思想映照下的当代媒介与文化转型分析
[奥]克里斯蒂娜·夏希特纳, 唐涛
2016, 32(3): 33-39.
摘要(434) PDF(19)
摘要: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任何技术都将改变人类活动的规模、进度或形态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Die magischen Kanäle, 1968, pp.22.。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本身的文化意义,而非媒介传达的内容。这为传统上认为媒介非中立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媒介是对应于特定社会的文化模式的,因此此社会中的媒介的形成与分布也就不是偶然的。文章将首先具体探讨麦克卢汉此观点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面对跨越国家及社会制度的数字媒介全球化传播及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化进程,媒介生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接下来,作者尝试联系文化和公民来对当代数字媒介传递的信息作出解读。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塞]安德里亚·菲力波维茨, 寇芙蓉
2016, 32(3): 40-44.
摘要:
在最近涌现的诸多学者中,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已被新的观点所取代。新观点认为,技术不再被当作工具,而成为人们思考的基础;随之,主体与客体关乎社会的观点也被主体与客体主要与技术相关联的理念所取代。此论点聚焦于思考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生命概念本身,就像是资本主义的公理一样。生命本身既有有机又有无机状态,一方面通过去领土化过程产生(资本原理),另一方面通过归域过程产生(国家)。主体、客体和技术通过这两种过程产生。只有完善不分类属的本体论,而不是仅仅关注非人类、非有机体和后人类的本体论,人类才能真正进入当代。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新奇——感官的延伸亦或损毁的共通感?
[塞]包亚娜·玛特吉兹, 王翎
2016, 32(3): 45-49.
摘要(248) PDF(13)
摘要:
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革新不仅决定着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同时决定着人类感觉器官和人类自身本体性的改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技术形象地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改变了人类在具体化时被历史性建构和发展的方式。麦克卢汉认为,由技术扩张带来的感官延伸会在所有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感官比例。他还强调,多感官、多能力的延伸同属于一个经验范畴,因而必须协同一致。针对所谓的新媒体艺术的议题,笔者的目标是在当下后福特主义的情境中检测“解放性的新事物”。如果说,(新)媒体的影响力只能在能够改变人与人之间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中进行检验,联系麦克卢汉的相关理论,那么,不用考虑任何新“技术”,艺术解放力即被看作是消解共通感的变革力量。
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美学意味
陈海
2016, 32(3): 50-54.
摘要(578) PDF(14)
摘要:
对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研究汗牛充栋,传播学视野的关照早已无话可说。然而如果从审美角度进行考察,我们将发现“媒介即信息”具有的独特审美意味。麦克卢汉不仅应被视为媒介理论家,而且应被视为广义的文论家和美学家。
理解大数据的温度——以麦克卢汉“冷热”媒介理论为基础
李璐
2016, 32(3): 55-59.
摘要(468) PDF(17)
摘要:
麦克卢汉依据受众参与程度和信息清晰程度来区分媒介的“冷”“热”属性。“冷媒介”一般被认为是受众参与度较高和信息清晰度较低的媒介。依据这两个标准判断,大数据技术亦是一种“冷媒介”。文章以“冷、热”媒介理论为依据,从两个角度剖析大数据技术的“冷媒介”属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数据分析在意思表达上的“去精求全”和受众在数据库形成中起到的能动作用,其本质在于大数据技术对人类感知能力的数据化。
新中国X射线学的领行者——北京钢铁学院X射线学的创建与发展(1950—1963)
章梅芳, 陈瑶
2016, 32(3): 60-67.
摘要: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北京钢铁学院(原名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名北京科技大学)成为全国X射线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心之一。文章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学术带头人——方正知教授的访谈,梳理出北京钢铁学院X射线学创建与发展的相关情况:在筹建金属物理专业之初,北京钢铁学院便将X射线学纳入科研和教学体系之中,具体科研、教学工作由方正知教授负责领导;1950年至1963年期间,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物理专业X射线科研教学小组先后开展了变形合金的X射线线形分析、X射线小角散射等新技术研究,全国10余所高校派教师和学生前来进修X射线学和做毕业论文,为新中国X射线学的教育和科研发展作出了贡献。
如何安放孤独的灵魂?——2015~2016北京市失独群体内部需求差异调查分析
刘向英, 陈新宇
2016, 32(3): 68-73.
摘要(380) PDF(13)
摘要:
失独群体是中国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即将步入暮年的他们,面临着重重困境。目前对于失独群体的相关政策不统一、政策定位“瞄不准”,对失独者的扶助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未考虑到这一群体需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既不能很好地满足受助者的实际需求,又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文章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详尽阐述了失独者在经济、精神、养老等方面需求的差异性,提出了建立“供需对口”的瞄准机制的政策建议。为研究失独群体需求提供了新的视角。
清代三山五园地区的买卖街
赵连稳, 乔婷
2016, 32(3): 74-79.
摘要(378) PDF(14)
摘要:
清朝时期,清帝陆续在三山五园地区修建皇家园林,到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为了满足帝后和皇室人员的好奇心、游赏玩乐需要,以及王公大臣的生活需要;同时,也为下层随侍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补充和精神慰藉,清帝在三山五园中设立民间市肆——买卖街。从园林艺术角度看,买卖街的设立也是园林造景的需要。买卖街的建筑风格,既有仿照江南苏州市肆格局的苏州街,又有典型的北方市肆风格的买卖街,集中体现了当时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皇家园林风格。
遗址、文献与图像——长春园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初步研究
孙勐
2016, 32(3): 80-87.
摘要(292) PDF(12)
摘要:
长春园遗址的考古发掘,较为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宫门区、澹怀堂区和含经堂区的各种遗址和遗迹,大到殿堂楼阁的基址,小到花盆树坑的遗存,是历年来圆明三园中考古发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为显著的一次,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最为重要和直观的资料。在对已发掘的长春园遗址进行研究时,尽可能地结合与利用保存至今的文献和图像资料,从而进一步明确遗址的时空存在。
1935年蒋介石、汪精卫争取德国调停中日冲突的目的辨析
张北根
2016, 32(3): 88-93.
摘要(417) PDF(10)
摘要:
1935年,蒋介石、汪精卫争取德国对中日冲突的调停,不是企图投靠德、日的反共卖国阴谋,也未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希望通过德国的调停拖住日本,制止日本进一步扩大华北事变,以免中日发生全面战争,双方“同归于尽”。此外,也想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准备时间。此时,蒋介石正准备联苏抗日,不可能与日本建立反苏阵线。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某些重大变化,从妥协退让转向决心抵抗,蒋介石决定终止德国的调停。
读书与研究
《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的方法论意义
董希平, 郭兴
2016, 32(3): 94-99.
摘要:
盛唐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表征是诗歌创作与演唱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唐诗成熟与繁荣又和唐乐有重要关联。唐诗在唐代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歌诗”, “歌诗”的发展则与唐教坊关系密切,唐教坊作为一个准娱乐行政机构,在唐诗创作与传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王立著《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从制度层面对此做一解读,并在方法论层面上做出了系列突破。
战争空间、欲望空间与个体空间:《色·戒》的空间书写
杨春
2016, 32(3): 100-106.
摘要(366) PDF(23)
摘要:
在《色·戒》独特的空间中,充满着二元对立之间的矛盾。张爱玲将个体生命在感性空间(色)与理性空间(戒)、人的自然属性欲望空间(色)与社会规范空间(戒)、国家空间(戒)与个体空间(色)、革命空间(戒)与欲望空间(色)之间的关系书写得淋漓尽致。在《色·戒》的空间中,男性和女性的情爱伦理观念在战争空间背景下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和交融。对于生存与死亡,拯救与沉沦、妥协与抵抗有着深刻的思考,读者在战争的异化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的艰难性,以及对自我的认知的迷茫性等。张爱玲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战争体验出发,对沦陷区的上海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了建构,在战争风云的城市空间中,来解析王佳芝的生存处境和人性特点,还原王佳芝欲望生成的过程,展现灵肉结合与分离的挣扎与苦痛,深掘了宏大的革命英雄话语下的人性的挣扎和斗争。她对战争的独特的观察和体验,对于城市的感知、想象与呈现,都使这篇小说在人性的思考上闪现出迷人的光芒和色彩。
学术争鸣与批评
关于“西学东渐”研究的思考
马来平
2016, 32(3): 107-112.
摘要(330) PDF(12)
摘要:
在科学与各民族文化尤其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冲撞和融合中,科学的文化本质最易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显现。因此,“西学东渐”是理解科学颇有特色的场域。西方科学的传入对中国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影响:一是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影响;二是对儒学、道家文化等各个文化形态的影响;三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围绕这三个层次,文章作了有益的探讨。
哲学 科学学
静品心法及其解读——中国茶道品茗之法与老子《道德经》
刘峰
2016, 32(3): 113-117.
摘要(480) PDF(12)
摘要:
中国茶道博大精深,内涵深邃,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奠定基石。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国茶道的重要思想源泉。文章是茶者以品茗方式解读《道德经》哲学内涵的心得感悟,以中国茶道研修的基本方法——静品心法为逻辑主线,以茶人视角,由茶入道,谈茶论道,品茶修道,因茶悟道,希冀将老子智慧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使之跨越时空的距离,继续与人们做心灵的对话,给广大茶人以睿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