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7卷  第1期

专题研究
建国初期冶铝教育的起步与探索——1950~1951年北洋大学轻金属班的创办与影响
章梅芳, 冯训婉
2011, 27(1): 1-7.
摘要:
建国初期,有色金属专业教育蓬勃发展,北洋大学轻金属班成为这一时期冶铝教育的基地之一。文章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主要见证人——方正知教授的访谈,梳理出北洋大学轻金属班的相关情况:该班创建于1950年,课程由方正知讲授;授课内容主要是氧化铝的提炼原理与方法以及铝的金相学;该班的毕业生大多成为了新中国铝工业生产和教育方面的杰出人才,为新中国冶铝教育和铝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英语“V+to+V”结构的功能句法分析
黄国文
2011, 27(1): 8-13.
摘要:
文章从系统功能句法的角度分析英语中的“V+to+V”结构中两个动词的关系。本文区分了四类“V+to+V”结构,并就动词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分析从形式入手,但研究的重点在于语义和功能。本文也探讨了动词词组与过程类型体现的关系问题。
系统功能语法多重主位问题探讨
杨炳钧
2011, 27(1): 14-18.
摘要:
继德国学者和布拉格学派学者对主位结构的研究之后,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尤其是Halliday对主位结构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研究,但多重主位的界定与序列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文章从概念主位中的重合问题、多重主位的界限问题以及研究主位结构的意义等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了Halliday的多重主位观所存在的问题。
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综述
何伟, 马瑞芝
2011, 27(1): 19-27.
摘要:
有关汉语时间系统的研究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的内容从时间概念的有无之争转向了对各个功能实现方式及功能之间相互联系方式的研究。研究结果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系统性也不断增强。但是由于所用标准不同,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各异,不同学者对汉语时间系统的理解不尽相同。文章将分别从时体、时制、时相、时间词等方面着手,对前人在汉语时间系统领域所做的研究作一简单概述,以期为汉语时间系统的全面而一体化的研究有所启示。
英语言语笑话的及物性分析
苏杭, 刘承宇
2011, 27(1): 28-32.
摘要:
歧义与言语笑话的生成联系紧密,词汇语法歧义则是生成言语笑话的主要机制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从语义和词汇语法之间的体现关系来分析及物性,为形式语法难以解释的词汇语法歧义现象提供了有效的解读。本文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框架内,探讨词汇语法歧义引起的言语笑话为何可笑、怎样可笑的问题,并提出此类言语笑话的语言学分析模式。
小句结构成分与参与者角色的确定问题
陈旸
2011, 27(1): 33-38.
摘要: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讨论小句结构成分与参与者角色之间的关系和确定问题,并以被动结构作为例子,所探讨的问题是:语法结构层面的介词短语是否可以是语义层面的参与者的体现。本文的讨论表明,在确定语义层面的参与者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表达参与者角色意义的充当介词的补足成分,而不是整个介词短语;因此,介词短语是不适合充当参与者角色的。本文的讨论还涉及到被动结构中的“by-短语”是状语还是补语的问题。
后现代思潮挑战与文学理论核心范畴的内涵演变——以文艺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为例
王坤
2011, 27(1): 39-44.
摘要:
在后现代思潮的挑战面前,文学理论核心范畴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意味着该学科正走向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审视这些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到核心范畴本身的局限、发展空间及发展方向,这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大有裨益。本质论的弊病,不在追求共同性、抽象性,而在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本质;真实论的弊病,在于执着于认识论,从而走向历史哲学和概念哲学,走向将感情抽象为思想;语言论的现代内涵,远超过传统语言观,既丰富了语言论本身,也丰富了文学理论。三大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副文本与翻译研究——以林译序跋为例
文月娥
2011, 27(1): 45-49.
摘要:
副文本理论关注处于正文本边缘的其他文本形式,也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在翻译研究中,译序跋是呈现译作、译者及当时社会语境的最重要的副文本。《林琴南书话》是林纾翻译副文本的大汇集。通过对其中翻译副文本的统计分析,发现:林纾翻译副文本既有指向“书里边”的内容,完成对读者的作品导读;又有指向“书外边”的内容,折射出了当时历史语境下林纾的翻译目的功利性、翻译规范、文学比较观以及林纾翻译的心路历程。
法学
论抵押权实现的非讼程序构建
肖建国, 陈文涛
2011, 27(1): 50-54,72.
摘要:
《物权法》对抵押权实现做出了不同于《担保法》的规定。该法第195条第2款直接规定了抵押权人在达不成实现方式协议时,可以请求法院拍卖变卖抵押物。但这个创新性的民事实体法条文,究竟该适用我国民诉法中何种程序,目前还处于争议状态。从民诉法理论分析和比较法角度看,抵押权实现应当适用民事非讼程序,而非讼程序的制度构建正是文章的重点。
劳动争议原因类型的实证研究
梁平, 孔令章
2011, 27(1): 55-60,87.
摘要:
劳动争议的原因类型直接制约着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的建设方向。劳动争议的实证考察表明,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以及经济补偿和赔偿纠纷是引发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类型。企业员工对劳动关系的认知以及企业对国家法令的认知是劳动纠纷发生的内在因素。基于此,未来的劳动争议处理体系的改进方向须重视纠纷处理程序制度的完善以及企业内劳动关系争议预防性调解机制的制度建设。
中国法语境下的并存债务承担制度
岳业鹏
2011, 27(1): 61-68.
摘要:
鉴于并存债务承担制度在立法及理论研究上的缺憾,文章对该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正确理解并存债务承担制度,必须考虑到我国特定的学术与立法背景。文章分析了并存债务承担制度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对《合同法》第84条的解释论分析,认为并存债务承担并不包含在“部分移转”之中,我国立法并未承认并存债务承担制度,存在立法漏洞。文章突出债务承担合同的中心地位,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并存债务承担中履行障碍的解决机制。
社会学
试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家文化”情结
黄耀明
2011, 27(1): 69-72.
摘要:
本土化是专业社会工作探寻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新时期专业社会工作进入中国大陆已达廿载,但多数学者的观点聚焦在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上。实际上,社会结构的差异才是专业社会工作实现本土化的最大困难,其中中国社会结构中特殊的“家文化”情结又是最凸显的核心障碍。实现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必须提升西方社会工作理念与中国社会结构中“家文化”的契合度,建立专业社会工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实质性关联。
财富与隐患:悬浮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
卢岚
2011, 27(1): 73-77,82.
摘要:
悬浮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农民工既是经济建设的功臣,也是社会的一大隐患。虽在城市工作,但在政治、文化、生活上均不能融入城乡社会,悬浮于城乡之间,建设一个厚重的基层底盘,使农民工安全着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在稳定中转型,是亟待要决的大问题。
教育学
高校博士生学术行为失范原因调查和分析
贺可太, 杨海娜, 李苏剑
2011, 27(1): 78-82.
摘要:
为了掌握博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现状,对北京四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在校博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统计,并对不同因素引起的学术失范现象进行了分析。社会环境、学校的制度与教育工作、导师的指导行为和其主观因素都影响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行为。文中的数据大致反映了不同因素对博士生的影响状况。
健全高校社会捐赠制度的构想
郭德侠
2011, 27(1): 83-87.
摘要:
持续的经济发展为我国高校的社会捐赠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但高校的社会捐赠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良好的捐赠氛围和实践需要有一套规范良性的制度来支撑。文章对高校的社会捐赠制度的改进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大税收优惠的力度;加强对捐赠资金的监督与管理;凸显捐赠的回报功能;高校应注重募捐规划的制定和执行。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培育的个案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例
梁传杰
2011, 27(1): 88-92.
摘要: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实行特色办学和特色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这一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为个案,梳理发展历程,总结建设举措和建设成效。在此基础上,认为要培育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其选取与建设要把握国家需求;要把握自身的准确定位与建设目标。重点学科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协调发展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实践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撑。
管理学 经济学
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
陈金保, 何枫, 赵晓
2011, 27(1): 93-98.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税收激励对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然后利用2001-2008年的全国跨省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并实证检验了税收激励政策对服务业TFP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2001-2008年我国服务业TFP变化很小;第二,税收激励能显著促进中国服务业TFP和技术效率的提高;第三,现阶段,税收激励对我国服务业技术进步作用不显著,创新投入的税收激励政策效果不佳,加大对服务业技术投入和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应该是今后的税收政策重点。
中国自用化妆品市场顾客感知价值对购买意愿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
郝俊峰, 汪波
2011, 27(1): 99-103.
摘要:
中国自用化妆品市场具有很大潜力和市场拓展空间,自用化妆品市场内的竞争更是日趋复杂和激烈。面对残酷的竞争,化妆品企业如何创造并传递其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无疑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文章利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从性别差异角度探讨了我国自用化妆品市场中顾客感知价值的构成构面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性别消费者顾客感知价值各构成构面对购买意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化妆品企业应针对消费者性别差异以系统性思维综合提高其产品的顾客感知价值。
中国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基于多维健康指标的实证分析
王建国
2011, 27(1): 104-110,119.
摘要:
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至关重要。国内相关研究只使用了自我评价的一般健康状况来衡量健康水平,然而健康是多维的,该指标可能未能全面度量我国居民真实健康水平对劳动参与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还同时使用短期疾病冲击、疾病史、身体质量指数、营养摄入等多个健康指标。结果表明,自我评价的一般健康状况没能完全揭示我国居民真实健康水平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包括其在内的各个健康指标均为此可以提供相对独立的信息。
文艺学
“宗族史”与“社会史”的衔接:论《一千八百担》的叙事意识
袁红涛
2011, 27(1): 111-114.
摘要:
吴组缃的小说代表作《一千八百担》通过叙事时间的精心设计,将“宗族史”和“社会史”相衔接,对于宗族社会的叙述由此获得了历史性,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宗族叙事的发展趋向,即以大家族的生活和历史来揭示“时代与社会”的趋势,演绎社会发展的“规律”。置于现代文学以来宗族叙事历程中考察,可以籍此感知时代思潮与文学叙事之间具体的内在联系。
反叛的背后——王安忆笔下的富萍和波特笔下的劳拉形象比较
张莹波
2011, 27(1): 115-119.
摘要:
王安忆和凯瑟琳.安.波特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却拥有颇为一致的创作理念,她们通过描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心灵世界来表现他们形而下的生存哲学。文章从富萍和劳拉的“反叛性”入手,对她们反叛的形式、内容以及结局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她们反叛背后的真实,说明东西方两位女作家因天时地利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传递了不同的叙述意图,却表达了相同的人文关怀。王安忆以反叛并坚守自我的富萍形象从正面表明:人不仅要自由选择,更要在选择后努力造就自我,走向完整人性;而波特则通过在反叛中迷惘甚至丢弃自我的劳拉形象说明:人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我,并在认识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坚强品格,这样人才能真正面对现实,走向未来。
叛离与建构——林语堂的身份之旅
李艳
2011, 27(1): 120-123.
摘要:
林语堂对自身的文化“身份”始终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之中,这源自于一个中国基督徒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矛盾。他曾自称“异教徒”,力图通过回归传统文化来寻觅归属感,但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传统文化都无力单独为林语堂构筑起一个精神家园。他只能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称自己是“半东半西”、“亦耶亦孔”,对于“身份”的寻觅最终使他承担起沟通两个世界的使命。
哲学 科学学
交往中的共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考
陆俊
2011, 27(1): 124-127.
摘要:
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比较复杂的表现形式,它一旦形成,必然会对现实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达不到其推行主体预期效果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主流”与“流行”、“上层”与“民间”意识相冲突的现象。如何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我们除了要制定一些“技术性”的宣传和传播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主流意识形态自身的形成和传播机制。由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呈现阶级性和特殊性等多种特征。在现代信息技术等因素的作用下,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各种挑战。因此,我们要关注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研究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在交往中自觉构建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
科研成果的载体:期刊质量探索——2001~2007年《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个案统计分析
冯春霞, 贺毅, 孙雍君
2011, 27(1): 128-136,169.
摘要:
随着国内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论文发表情况正被日益广泛地用于评价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得作为承载科研成果载体的科技期刊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简称JUSTB)为案例,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其在2001—2007年间刊登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载文情况、引文情况、基金项目、论文作者情况、被引频次、h指数、即年指标、影响因子等方面,探讨了JUSTB的办刊特色及发展规律。
政治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责任:1949—2009
钟洪亮
2011, 27(1): 137-149,161.
摘要:
建国6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国家—单位统包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研究发现,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政府责任强度,影响着经济社会建设与国民福祉水平。因此,笔者认为新时期应加强政府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
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新态势与中美关系
贾春阳
2011, 27(1): 150-156.
摘要:
奥巴马上台后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以重塑美国的领导地位。这种调整必然带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展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总体特征是“积极接触+多方位合作+战略遏制”。对于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的新态势,中国应该积极加以应对,维护本国利益。
历史学
五四运动后至建党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历史考察
张北根
2011, 27(1): 157-161.
摘要:
五四运动后至建党前,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加强以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大力开展工人工作;积极推进工人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出了丰硕成果,工会组织纷纷成立。考察五四运动后至建党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总结规律性,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959—1961年南阳地区农村生产状况——以九个生产队(自然村)为例
柳飒
2011, 27(1): 162-169.
摘要:
1959—196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尤其是农业遭到了灭顶之灾,生产“瘫痪”,农民们的生活质量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低下水准。本人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地区9个村庄的调研,详细的论述了1959—1961年村庄里人们生产的真实状况,通过这个侧面的书写,必将深化学术界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
试论陈云的企业管理思想
于小然, 王瑞芳
2011, 27(1): 170-174.
摘要:
作为长期主持国家财经工作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十分重视企业的管理问题。从建国前接收东北解放区的敌伪企业到建国后主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先后提出了正确对待接收企业职员、贯彻企业化和管理民主化、推广定息制、依靠群众、改进企业管理体制和建立企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原则,并十分重视公私共事关系的改进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这些思想不仅在建国前和计划经济时期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有力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