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6卷  第4期

专题研究
多模态平面商业广告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
彭漪, 杨海燕
2010, 26(4): 1-6.
摘要(203) PDF(18)
摘要: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地多模态化,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也随之由原来的单模态的文字扩展到包括图片、声音、颜色、影像等在内的多模态语言。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功能为基础,以Kress和van Leeuwen创建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一则多模态平面商业广告,探讨多模态广告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从而验证多模态语篇中各种符号资源之间的互动和互补关系。
教师课堂上的“言”与“行”——对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胥国红
2010, 26(4): 7-11.
摘要(235) PDF(17)
摘要:
文章研究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着重分析了教师非语言行为的支架功能以及语言与非语言行为在提供支架帮助方面的互补性。结果表明,教师的手势、面部表情、站立姿态、在教室内的走动主要起到情感支架的作用,教师能很好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不同支架作用来实现教学和社会双重功能。
数字技术与多模态语篇分析
冯德正
2010, 26(4): 12-17.
摘要(354) PDF(27)
摘要:
科学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它为多模态社会符号和动态语篇的转录、注解、分析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方法。在此背景下,文章简要介绍了电脑软件对语言、声音、视觉图像等社会符号的注解、描述、分析,及其对大型视频语篇的分割、概括、搜索等功能。在语篇数字化、复杂化的今天,研究者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更高效、更深入地描述、阐释多模态语篇。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
赵秀凤, 苏会艳
2010, 26(4): 18-24,30.
摘要(388) PDF(20)
摘要: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一则多模态广告语篇的意义进行探讨,旨在以概念转喻和隐喻为切入点,聚焦隐喻性多模态广告语篇中整体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在概括总结多模态隐喻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指出,隐喻性多模态语篇整体意义的产生源于在转喻和隐喻互动基础上进行的概念合成。从认知构建的角度对语篇加以研究有助于从本质上阐释多模态广告实现劝说和审美功能的心理动因。
教育学
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模式的实践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马廷奇, 伍萱
2010, 26(4): 25-30.
摘要(247) PDF(18)
摘要:
由于文化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以及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差异,各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模式及其实践特征也不尽相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主导力量的增强,以及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的更新,各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呈现出渐趋共性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的转变、中介组织的建立、评估方法与技术的更新,以及评估结果的合理应用等方面。
美国联邦政府教师资质提高政策述评
李克军, 陈君
2010, 26(4): 31-35.
摘要(230) PDF(16)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为了提高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能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师资质提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论文首先分析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以及奥巴马政府的教师资质提高政策,其次分析这些政策措施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与提高的借鉴意义。
论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以《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来考察
刘绍军
2010, 26(4): 36-39.
摘要(281) PDF(18)
摘要:
考察《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可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制定学制、废除科举、设立新的教育行政机构等,清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的师范教育思想及实践评述
韩兵, 张雪
2010, 26(4): 40-43.
摘要(354) PDF(19)
摘要: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行使直隶总督之权责,大力执行各项新政。为兴办新式学堂提供师资队伍,袁世凯大力倡办师范教育,自此,清末直隶师范教育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且领先于全国其他省份,初步踏上了教育近代化的轨道。本文主要探讨了袁世凯兴办近代师范教育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和意义。
社会学
徘徊在融入与隔离之间——农民工在流入地政治参与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旭峰, 田志锋, 钱民辉
2010, 26(4): 44-51.
摘要(177) PDF(15)
摘要: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农民工都处于“政治边缘人”的地位,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本文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社会交往、组织化、政治参与意识、社会认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对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政治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变量最能解释农民工在流入地政治参与行为的差异,其次是组织化变量,接下来是政治参与意识变量和社会认同变量,社会交往变量对农民工在流入地政治参与行为差异的解释能力最弱。
社会工作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介入——以某小学生为例
王圣莉
2010, 26(4): 52-57,66.
摘要(188) PDF(15)
摘要:
目前,国内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越来越多。文章主要运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个案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探索出了系统理论视角下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社会工作干预策略,认为社工在辅导过程中,要从案主与周围系统两方面去评估案主的需要,要发掘并运用案主及其周围重要他人的兴趣、能力、成功经验等积极因素去推进案主与家人、老师、同伴、亲属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帮助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有效途径。
弱者反抗的逻辑——对拆迁过程的社会学反思
张守龙
2010, 26(4): 58-60.
摘要(218) PDF(16)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在拆迁过程中底层民众对抗的事件层出不穷。本文回顾了美国社会学家斯科特的一项关于底层反抗的经典研究,认为目前拆迁中所展现的弱者反抗逻辑出现新的特点,相对弱势的底层民众面对强势的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心理上带有极大的不安全感,具有非日常性和非常规性。这些新的自我伤害式的反抗背后的逻辑值得深思。
政治学
自由、民主与法治——谈哈耶克的自由观
叶志鹏
2010, 26(4): 61-66.
摘要(262) PDF(15)
摘要:
哈耶克吸收了知识论上的康德主义观点,以理性限制与自发秩序作为哲学基础,并继承英国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将自由界定为“独立于别人的专断意志之外”。哈耶克主张在法治下实现自由,并以超立法原理作为判断法治标准的最高准绳。在论述自由与平等、民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哈耶克强调法治之下的民主才能更好地保障平等与扩大自由,并以此论证了对政府权力适当的限制的必要性。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允春喜
2010, 26(4): 67-75.
摘要(277) PDF(14)
摘要:
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是利益冲突而不是均衡,这就使社会公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社会公正的目的不是要消灭差别,而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生活在不同社会位置上的人们各得其宜。国家维护社会公正的主要表现,就是为公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使每个人都拥有改善自身境况的条件和机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成果共享,协调各方利益,从而推动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中国社会对于公正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在客观上要求现代政府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康有为革命观念的再解读
周丹
2010, 26(4): 76-80,96.
摘要(215) PDF(14)
摘要:
在中国,长期以来,康有为在革命中国的时代相继背负“反革命”和“革命不彻底”罪名。笔者认为,这是政见之争掩盖学理后所引致的事实背离与理论偏差。实质上,面对同样的时代难题,与革命派殊途同归,康有为的革命观念更加强调和平渐进的变革方式;它为近代中国的革命之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考维度与现实可能性。
法学
试论行政柔性执法的理论基础
侯登华, 李双
2010, 26(4): 81-84,96.
摘要(335) PDF(16)
摘要:
行政柔性执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有其坚实的理论依据,具体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律的正当性理论、行政法中的“可接受性”理论、行政法中的“平衡理论”以及公共管理中的协调理论是推行行政柔性执法的理论支撑,论文主要论述了柔性执法的理论基础,为指导柔性执法具体实践提供了依据。
关于《家政工劳动权益保护条例学术建议稿》的说明
王竹青
2010, 26(4): 85-90.
摘要(179) PDF(15)
摘要:
家政工作为劳动者不应该被法律所遗忘,应该针对家政行业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家政工的劳动权益,文章就本条例的起草旨在实现此目的作一阐释。
我国物权登记制度之法理研究
艾围利
2010, 26(4): 91-96.
摘要(291) PDF(15)
摘要:
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是物权法中一项基本性的制度。本文在对物权登记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登记天然非不动产物权公示方法,但不动产物权公示方法天然为登记”的结论。并且在揭示了登记行为的本质为行政行为基础上,归纳出物权合意是物权行为的成立要件,登记行为是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的观点,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物权合意和登记行为各自是否有效成立情况下,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各种情况。
日本裁判员制度及其对刑事司法的影响
孙晶晶
2010, 26(4): 97-101.
摘要(282) PDF(14)
摘要:
裁判员制度的创立是日本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参与司法原则的重要体现。一般市民作为裁判员实质性地参与到刑事审判过程之中,对原有的诉讼模式造成冲击,给刑事司法的带来深刻的变革。
管理学
创业研究概念框架述评
裴利芳, 徐宏伟
2010, 26(4): 102-109,126.
摘要(273) PDF(17)
摘要: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创业领域的研究动态,比较并归纳了有代表性的创业定义及创业研究框架,分析这些创业定义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创业的综合性定义,并构建了一个包括创业主体、创业过程、创业结果和创业环境的创业概念框架。
国际物流园区规划方法及其应用
孙莹, 王璁
2010, 26(4): 110-116.
摘要(299) PDF(14)
摘要:
文章阐释了常用于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方法,对布局模型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分析了遗传算法对模型的求解。此外,文章给出实例背景,对某港口城市的国际物流园区G进行规划,给出相应的规划方案并加以评价,对现实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钢材跨品种套期保值计算方法研究
王立民, 邹继秋, 刘小达
2010, 26(4): 117-121.
摘要(180) PDF(14)
摘要:
应用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的现货样本数据以及2009年3月27日以后的线材期货WR0909周样本数据,研究发现热轧和线材现货具有长期相关性,可以进行跨品种套期保值。跨品种套保采用价值相等法,并利用最优套保比率对合约份数进行调整。跨品种套保为钢铁企业提供了新的风险规避的途径,实现了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
文艺学
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清淡诗派批评
马自力
2010, 26(4): 122-126.
摘要(329) PDF(15)
摘要:
关于中国古代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的评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关于清淡诗风与清淡诗派的批评言论足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清淡诗派以及它的艺术体现清淡诗风,是产生和存在于千百年来众多诗论家的吟赏和批评实践中的;清淡诗风的美学意义,在相当程度上来自这些诗论家的赋予。总的来看,批评主体之于批评对象,经历了一个从人格批评到文学批评,从审美吟赏到创作实践的过程。
冯梦龙《情史·丘长孺》考实
凌礼潮
2010, 26(4): 127-134.
摘要(255) PDF(18)
摘要:
文章通过对冯梦龙《丘长孺》一文所述故事内容的考实,对长期以来就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产生的分歧和争论,作一次全面、系统的辨析。以澄清至今仍然困惑学界的几个问题,并希望能对《金瓶梅》的成书、流传、作者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元代中后期诗坛的私人化创作心态与“逸”趣的追求
苗民
2010, 26(4): 135-139.
摘要(135) PDF(14)
摘要:
在风格多样化的元代中后期诗坛上有两种风格追求是占据主导性的:一是雅正化,二是险怪化。但这两种貌似迥异的诗风追求背后却隐藏着共同的心理动因——私人化创作心态,且表现出同样的审美情趣——“逸”趣。所谓私人化创作心态,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内容的狭隘,“哦风月、弄花鸟”,而较少关注社会人生;二是境界的狭隘,体现为诗歌大多缺乏力度,缺少感染力。这种私人化创作心态的形成,是与元代中后期特殊的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而两种迥异的风格追求流露出同样的审美情趣,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元代中后期文人尤其是汉族文人政治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哲学学 科学学
苏联哲学的历史肖像
黎学军
2010, 26(4): 140-144.
摘要(241) PDF(17)
摘要:
我们对苏联哲学的认识几经变化,苏联哲学的历史肖像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目中所留下的影像是不一样的。苏联哲学的历史影像屡遭世人所“误会”。历史的意义总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作出自己的解释。
人类公共自由限度的逻辑终结——阿伦特政治行动与法律制度思想论析
庞楠
2010, 26(4): 145-149,153.
摘要(269) PDF(14)
摘要:
自行动与沉思生活之间的鸿沟在古希腊生发以来,动态开放的政治行动与静态封闭的法律制度就开始了尖锐对立。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集中表现为法律制度对政治行动的制约以及政治行动的反制约。政治行动与法律制度关系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仅涉及政治秩序的维护,更关涉人类公共自由的实现。阿伦特在复兴本真政治的基础上,启明政治行动与法律制度的紧密关联,并最终在革命精神制度化的政治体制中实现消解对立实现自由的政治理想。
对阻碍中国科技进步思维方式的反思
楚渔
2010, 26(4): 150-153.
摘要(251) PDF(14)
摘要: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主体思维方式,即中国人长期使用并形成定势的主流思维方法和习惯。学术界关于影响中国社会进步的因素讲的很多,但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混乱、僵化的思维模式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历史学
试论明代边疆史籍编纂体裁的新发展
李怡, 潘忠泉
2010, 26(4): 154-157.
摘要(227) PDF(14)
摘要:
明代边疆史籍内容丰富,体裁以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为主。编年体边疆史籍以时间为中心的编年体叙事方法在前朝基础上继续发展,在记载人物上则有所创新;纪事本末体边疆史籍开始大量出现并发展变化,选材灵活多变,数量众多,叙事具有完整性,史论与纪事本末体有机结合。
清代晚期皇家建筑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汪江华
2010, 26(4): 158-161.
摘要(352) PDF(16)
摘要:
对于古代建筑师的研究始终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但由于缺少第一手的历史资料,一直很少有对于古代建筑师社会地位和经济生活等真实状况详细研究。文章通过对清代家传样式雷图档的系统整理和研究,从中发掘出的大量鲜活的史料,力图生动真实地揭示出我国清代晚期皇家建筑师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
陈云与新中国林业建设
吴超
2010, 26(4): 162-165.
摘要(327) PDF(14)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十分关心林业建设,他高度重视林业对农业、工业以及群众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和实地考察,对于如何发展林业,陈云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造林是国家百年大计、以普遍护林为主、有选择地重点造林、合理采伐、以及重视林业教育。陈云关于林业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意见,对于我国的林业事业发展,不仅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书评
《李贽全集注》评价
立早
2010, 26(4): 166-168.
摘要(115) PDF(1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