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25卷  第1期

社会学
复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村落社区研究
许斌
2009, 25(1): 1-5.
摘要(225) PDF(12)
摘要:
自从20世纪30年代社区研究进入中国,中国村落社区就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并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村落社区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开始复兴,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著述。
大学校园中的基督教聚会点——来自北京某高校的调查
左鹏
2009, 25(1): 6-9.
摘要(338) PDF(18)
摘要:
文章以北京某大学校园中的基督教聚会点为例,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发现校园聚会点是大学生基督徒过宗教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基督教在大学传播的重要基地,建议有关部门在尊重信教大学生信仰自由的基础上,依法加强对高校宗教事务的管理,满足大学生在文化层面上对宗教的了解,增设相关课程,帮助他们明了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机构的冲突与调试
高万红
2009, 25(1): 10-13.
摘要(249) PDF(10)
摘要:
本文通过对五个社会服务机构的主管和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调查,揭示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主要冲突,从高等教育内部分析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建议高校根据社会需要,制定出具有地方特点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以实习基地建设为平台,与服务机构建立投入式的伙伴关系,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流动人口的权益缺失及其犯罪的社会学分析
韩芸
2009, 25(1): 14-18.
摘要(264) PDF(10)
摘要:
保障流动人口权益,防治流动人口犯罪,离不开城市的发展、政府的管理、法律法规的健全与落实以及社会力量的监督与支持等四个方面所构成的外部环境。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城市的发展往往忽视流动人口的权益,地方政府在对待流动人口的目标、利益与责任上存在冲突与矛盾,法律的合法性主张与事实的有效性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有效的社会力量的监督和支持缺失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导致各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阶裂现象。保障流动人口权益及防治其犯罪,最重要的是政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四个子系统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从根本上防治流动人口犯罪。
管理学 经济学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概念模型研究
陈勇强, 姜琳
2009, 25(1): 19-23.
摘要: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以系统科学理论和复杂性研究等为理论基础,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集成管理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集成化管理的概念,并建立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集成管理概念模型。
延期支付下不同市场策略对供应链决策影响的比较分析
邱昊
2009, 25(1): 24-29.
摘要(156) PDF(10)
摘要:
已有延期支付文献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建模分析,这与现实中的企业实际不完全相符。本文比较研究了利润最大化与收益最大化两种市场策略下供应链双方决策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市场策略对供应链各方最优决策有着较大的影响。相对于利润最大化原则,在收益最大化策略下,生产商给予销售商更长期限的延期支付。当市场中存在两条同质供应链的情形下,收益最大化原则生产商主导的供应链优于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商主导的供应链。
基于R/S分析的中国股市分形结构的实证研究
杨成义, 王大鹏, 刘澄
2009, 25(1): 30-33,87.
摘要(224) PDF(11)
摘要:
文章以中国股市的日收益率为研究对象,运用R/S研究方法对中国股市的分形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对R/S双对数曲线以及V统计量的的拟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收益序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并且呈现出状态的持续性和长期记忆性,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这种特征为进一步认识我国股票市场的收益的持续性、循环周期提供了一定的实证分析基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思考
杨丽
2009, 25(1): 34-37.
摘要(238) PDF(10)
摘要: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农地流转制度;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地流转机制,更重要的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使土地流转起来,由资源转化为资本,以取得规模效应、集约效应和市场效应。
政治学
冷战后东盟一体化论析
朱进, 王光厚
2009, 25(1): 38-42,80.
摘要(216) PDF(10)
摘要: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冷战结束以来东盟在各主要领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后冷战时期东盟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动因,最后对目前东盟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
绩效管理: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潜能的合理途径
聂雯倩
2009, 25(1): 43-47.
摘要(272) PDF(12)
摘要: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是现代公共行政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己成为公共部门改革的迫切要求。文章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基本理念出发,介绍了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实践,着重分析了我国目前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模式存在的瓶颈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合理费用分析及控制
周娟
2009, 25(1): 48-53,67.
摘要(312) PDF(10)
摘要:
医疗费用的增长及其控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医疗保障研究的核心问题。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同样存在着不合理医疗费用增长的问题。文章从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分析了不合理费用增长的原因——“假委托人”和农村卫生管理体制的缺陷,并给出了控制费用的思路。
法学
任意诉讼担当的类型化分析
肖建国, 黄忠顺
2009, 25(1): 54-62.
摘要(303) PDF(14)
摘要:
在我国,任意诉讼担当理论上的研究尚还没有全面展开,这必然导致在理论运用层面存在诸多疑难问题有待于学者加以解决。同时,由于任意诉讼担当理论本身处于理论模糊阶段,因而对任意诉讼担当的适用进行系统化研究的时机尚不成熟。基于此,我们只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从个案层面对任意诉讼担当适用的类型化问题进行回应。
当代中国法治“表层化”原因探析
杨丽娟
2009, 25(1): 63-67.
摘要(213) PDF(14)
摘要:
法治的“表层化”是指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对法治形式和法治内容理解的脱节,所呈现出来的是对法治理解的表面化、肤浅化和形式化,尤其是对法治精神理解的空洞化。法治的实现是一个融合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法律文化的总体性进程。本文从我国经济、政治和法律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法治“表层化”的原因,提出了克服法治“表层化”的具体路径。
公平、正义的证成及实现路径
佀化强
2009, 25(1): 68-75.
摘要(220) PDF(11)
摘要:
西方17—18世纪源于唯名论的经验主义、狭隘的唯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给人类的道德、正义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它彻底否定了道德、正义在本体论上赖以生存的形而上学,将人类贬斥为与动物为伍的边缘。为了拯救区别于动物的道德、公平正义,首先是康德从非本体论的、形式主义的道德出发,论证了理想主义的道德;其次是现象学派的舍勒从情感主义为切入点,构建了道德的本体论,论证了价值的实在性、价值模式的多层次性、知识的多元性,并提供了“善”的判断标准;而哈贝马斯在康德的理想主义形式主义道德、舍勒的实在主义道德基础之上,一反“独语论”、“单主体性”的道德论证模式而采取“主体间性”,实现了从“单主体”、“意识理性”、“先验道德理论”到“交互主体性”、“交往理性”的范式转变,为道德伦理正义、政治哲学的程序化转向提供了哲学上认识论以及世俗理性的重构基础,提出了现代道德、政治正义得以获致的程序模式和程序原则。
单位立功疑难问题研究
李小涛
2009, 25(1): 76-80.
摘要(227) PDF(10)
摘要:
我国刑法中规定了单位犯罪和立功制度,但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对于单位立功存在较多争议。首先,犯罪单位可以成立立功;其次,犯罪单位的立功存在于单位犯罪成立之后,判决、裁定生效前;再次,犯罪单位立功和其责任人员立功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体现单位意志;最后,犯罪单位立功的客观表现形式与自然人立功相同。
文艺学
李贽诗指要四题
张建业
2009, 25(1): 81-87.
摘要(213) PDF(10)
摘要:
李贽是位思想家,不以诗名。但其诗作具有鲜明的个性,沉挚的情思,并包含着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显示出诗人的真诚和思想家的独特眼光。文章通过对李贽几首诗作的指要,以探讨其诗歌的独特品格。
试论石评梅诗歌的现代主义特质
卢建平
2009, 25(1): 88-92.
摘要:
石评梅一生如孤鸿掠影,倏忽即逝,在其26年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短短六、七年的创作生涯只留下不过几十万字的作品,因此,“在一般文学史中少见经传”。而且,在此前的石评梅研究中,人们大都只注意石评梅创作中数量相对最多的散文,而对其诗歌的论述很少,即便论及,也仅仅只注意到其诗歌作品中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色,而对其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质未予重视,以致对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新诗的发展中之特殊意义与地位往往未能作恰当地论述,因此,我们如何透过其诗歌文本表面的雾障,去触摸其存在于诗歌深层的现代主义特质,继而从本质上探求其诗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其本人的文学与人生,还是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歌史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神化的碎片中穿行——霍华德·布伦《罗马人在英国》评析
陈红薇, 李方慧
2009, 25(1): 93-97.
摘要(299) PDF(13)
摘要:
作为战后英国戏剧第二次浪潮的主要人表人,霍华德·布伦(Howard Brenton)(1942-)以其经典作品《罗马人在英国》而著称,它反映了布伦顿在经历了七十年代政治理想的幻灭之后对英国历史文化的反思。在这部作品中,布伦顿用历史学家的目光,从非传统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历史和它的神话,将颠覆和批判和矛头直接指向了英国的民族性。在他的笔下,两千多年的英国历史不再是一个演绎文明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征服为主题的暴力史:在这一主题之下,人们所看到的不再是文明车轮的滚动,而是奴役与反抗的交替和人类梦想的无限延宕。
语言学
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概观
何伟, 马瑞芝
2009, 25(1): 98-105,119.
摘要(297) PDF(12)
摘要:
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内部的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都对表达经验意义的及物性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本文通过比较两种模式对及物性系统的建构,着重探讨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的特点。研究发现:加的夫语法对参与者角色和过程的界定突出体现了“以语义为中心”的系统功能原则。
论英语使役结构与 “投射”
齐曦
2009, 25(1): 106-111.
摘要(211) PDF(12)
摘要: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英语使役结构的相关研究以及“投射”理论,本文对“以施动者为中心”的英语使役结构与投射结构进行了辨析讨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紧密相连而又有相异之处。由情感使役动词(如frighten)、使役关系动词(如guarantee)、认知使役动词(如remind)体现过程的使役结构可包含事实嵌入投射或主从观点投射充当结构成分,但另一方面,这些类型的使役结构又与主从述说投射结构相区别;我们需根据“使因”成分以及结构所在的上下文对使役意义的表达做出正确判断。
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对英语名词词组研究的比较
李满亮
2009, 25(1): 112-119.
摘要(140) PDF(10)
摘要:
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都是建立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两种语法模式。在描述和解释具体语言现象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具体探讨两种语法模式对英语名词词组描述方面的异同。这两种模式都把名词词组当作重要的一级句法单位,而且描述均采用功能描述。然而,对其内部结构的描述以及相关功能标签的使用等方面,二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从这些区别和联系可以看出两种语法模式既同宗同祖又各有特色。两种语法模式的结合使用对于描述和研究英语名词词组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前沿动态探讨——第八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述评
张敬源
2009, 25(1): 120-123.
摘要(216) PDF(10)
摘要:
“第八届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术活动周”于2008年3月10日至14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文章简要概括并评述了13位应邀专家的学术报告,指出13位专家的16场报告给学界展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并为学界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历史学
清末“排孔”思潮的兴起
左玉河
2009, 25(1): 124-128.
摘要(280) PDF(11)
摘要:
随着科举制度的停废、新式学堂的出现和新式知识群体的形成,儒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动摇了。那些接受了西学新知的近代新式知识群体,开始用近代民主自由观念及进化论为武器,提出了“订孔”、“无圣”和“排孔”等口号,倡言三纲革命、孔丘革命、祖宗革命,对孔子及儒学的进行了猛烈抨击,掀起了一股“排孔”思潮。这股社会思潮,初步动摇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成为五四时期更加猛烈的“反孔批儒”思潮之先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华的外交政策
张北根
2009, 25(1): 129-133.
摘要(316) PDF(15)
摘要:
巴黎和会后,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尤其在中国的矛盾立即尖锐化。英国认为,其有能力迎接日本对其在华地位提出的挑战。综观这一时期英国与北京政府的关系,可以看出英国对华外交政策不择手段,以获得其在华的权益为中心;追求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在华不寻求代理人;与日、美主要是日本在华进行激烈的争夺,当然也有协调。
论清末“商务报”与近代“商学”兴起
杨艳萍
2009, 25(1): 134-140.
摘要(224) PDF(10)
摘要:
戊戌前后至清末十年,在“商战”、“学战”思潮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数种由各地商务局主办的“商务报”,大力倡导振兴工商业,刊登清政府商业政策、消息和各种论说,译介国外商业章程、商业教育制度和商学书籍,在商业学校普遍出现以前,承担起传播国外现代“商学”思想和知识的重任,影响深远。本文对这一问题作出详细梳理和初步分析。
教育学
论特色学校创建中的公共关系管理
楚江亭
2009, 25(1): 141-145.
摘要:
学校与社会关系密切,特色学校创建离不开公共关系管理。有计划、按步骤地处理和协调好学校与政府部门、家长、社区、媒体等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公众对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案、创建途径等的理解与认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鉴别特色学校创建的有关政策、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制度改革
龙四古
2009, 25(1): 146-151.
摘要:
学生综合素质差,根源不在文理分科,而在于应试教育,特别是忽略“人”性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高等学校选拔有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的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决定因素应该是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现行高考制度只考虑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科目,反而不考虑专业兴趣、专业潜质、专业基础等因素,显示其设计已经陷入了逻辑误区。分专业高考制度,合乎逻辑,也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 科学学
从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
温顺生
2009, 25(1): 152-157.
摘要(268) PDF(11)
摘要:
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进行了误读并对其提出指责,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否认历史必然性。本文从反驳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出发,梳理了历史上的历史决定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同时客观地承认了波普尔批判的积极启发意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进行新的阐释,展示其历史、能动、辩证的性质。
抉择·平衡·超越:席勒平衡美学的进路——以《审美教育书简》为例
唐闻笳, 张立波
2009, 25(1): 158-161,167.
摘要(366) PDF(11)
摘要:
席勒作为19世纪末期的一位忧虑时代的知识分子,作品中充满了无尽的对一去不复返的自然、完整的人性、过去的怀念。然而他并不沉迷于这种怀旧的情绪,并清醒地意识到现实的不可逆转才是事实的真相。于是,他通过强烈质感的对立,鲜明地摆出了强势的矛盾双方,但阐述问题并不是席勒的最终目的,他所寻求的是“通过美在双重混乱中恢复原状”,达到一种平衡的美。这种美的理想状态不是两面的游移、摇摆,更不是抉择,而是通过承认二者的对立,进一步结合,使感性与形式能达到平衡的显现。在二者到达极致,合而为一时,便是这种平衡美的最高境界,超越了平衡的美,以此来达到审美救赎的目的。
论市场经济背景下儒家伦理精神的现代转换
迟成勇, 郭广银
2009, 25(1): 162-167.
摘要:
儒家伦理精神是对封建政治制度和自然经济制度合理性的道德注脚。重义轻利、重和息争、重德轻法、重群轻己、等级森严等儒家伦理精神,是自然经济和家国同构的产物,具有显著的历史局限性。儒家伦理精神只有进行创造性转换,赋予时代内涵,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将重义轻利转换为义利统一、重和息争转换为竞合精神、重德轻法转换为德法并重、重群轻己转换为群己兼顾、等级观念转换为自由平等。
西方哲学视野下的知识与德性
郭继民
2009, 25(1): 168-172.
摘要(215) PDF(11)
摘要:
知识与德性的关系问题至今仍然是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追溯西方哲学史,大致经过了知识就是德性,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与德性的对立等立场。虽然西方亦重视德性之探索,但由于研究问题视角与文化背景之不同,最终偏向为知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