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1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许放
2001, 17(4): 封二-封二.
摘要(113) PDF(10)
摘要:
苏联解体十年祭
左鹏
2001, 17(4): 1-6.
摘要(489) PDF(19)
摘要: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国际政治舞台上发生的最大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统治集团的蜕化和变质。俄罗斯复辟资本主义以后,在推进私有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直到今天还在低谷中徘徊,重新崛起的希望还很渺茫。社会主义的中国以史为鉴,排除了形形色色的私有化思潮的干扰,坚持改革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奋勇前进。
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张力——论道德的目的、动力、价值
刘莉
2001, 17(4): 7-10.
摘要(324) PDF(12)
摘要:
道德的价值是功利的还是精神的?它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现实生活,还是对“为善而善”的形上追求?本文从道德哲学发展的历史入手,分析了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功利主义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阐述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两种道德观各自有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恰当地把握好两者的张力,对道德理论自身的发展及发挥道德的社会价值均具有重要意义。
日俄两国技术转移史中的对外“技术—文化”观
张明国
2001, 17(4): 11-16.
摘要(253) PDF(11)
摘要:
文章考察了日、俄两国技术转移的历史,对两国采取的对外“技术—文化”观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实施文化变革与技术民族化,是消除文化摩擦,促进技术转移的关键。
网络政府建设初探
袁翎
2001, 17(4): 17-20.
摘要:
1999年是中国政府上网年,经过近两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政府上网”工程已初具规模。网络政府的提出与发展适应了现阶段中国政府行使职能手段变化的需要,对政府机构实现组织转型、精简机构和政府工作方式的变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注意到,虽然网络政府的前景广阔,但是“政府上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起步较晚,同时又受到资金、技术、人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网络政府在建立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必将对政府权能转变的现实化与有效化造成极大地损害,因此在中国发展网络政府将更具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生态资源保护的制度创新
叶文辉
2001, 17(4): 21-25.
摘要(289) PDF(10)
摘要:
生态环境失衡的根源在于利益失衡,因此,需对生态保护工程进行制度创新。本文分为四部份:第一部份探讨生态资源的市场化问题;第二部份评析西部地区开发自然资源的三种模式;第三部份用博弈论分析三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当地农户)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草)等生态保护工程中博弈过程;最后,基于上述分析,认为只有把生态保护与对生态保护区民众扶贫相结合,才能可持续保护生态资源。
析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黄松玲
2001, 17(4): 26-30.
摘要(232) PDF(11)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走出了一条特点显著的发展之路,创造过“东亚奇迹”,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也暴露了引人注目的缺陷。分析东亚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总结经验教训,对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创建企业孵化器与企业技术创新
黄英俊, 王维才
2001, 17(4): 31-34.
摘要(181) PDF(10)
摘要:
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企业孵化器作为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已经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认可。文章通过对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指出了中国企业孵化器存在的缺陷并阐述了自己的建议。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烟毒的状况及影响
王印焕
2001, 17(4): 35-43.
摘要(272) PDF(10)
摘要:
虽然历届政府均实施禁烟政策,但由于军阀、土匪的参与、包庇、外国尤其是日本的走私贩运以及烟毒贸易巨额利润的引诱等原因,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的烟毒问题仍相当严重。不但具体表现在种、贩、运、售等产销渠道,更表现于数额庞大的消费群体。烟毒对华北农村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不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个人、家庭与社会都有极大的危害,还激化了道德败坏、盗匪猖獗等社会问题,使原本动荡的社会秩序更加紊乱。
德国西占区“非纳粹化”初探
胡笑冰
2001, 17(4): 44-49.
摘要(448) PDF(15)
摘要:
二战后,盟国为永久消除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对德国实行了一场强制性的民主化改造,它包括“非军事化”、“非工业化”、“非纳粹化”和“民主化”,亦即著名的“四化”。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遭非议的就是西方盟国对西占区的非纳粹化。“非纳粹化”是战后西德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德国政治发展趋向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将对这一问题的缘起、西占区“非纳粹化”运动的开展以及实施的效果作一初步探讨。
大学时代的高君宇——纪念高君宇诞辰105周年
许放
2001, 17(4): 50-55.
摘要(232) PDF(10)
摘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高君宇诞辰105周年。高君宇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2年毕业,共在北京大学度过了6年大学生涯。在这6年里,他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五四运动的洗礼,迅速地由一个进步青年成长为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文章考察了高君宇在北大生活、学习、工作、斗争的史实,追踪他思想发展的轨迹,探究他成长的道路,以期对今天大学生们的成长有些裨益。
寻梦人的心灵世界——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探析
梁素芹, 荆楚
2001, 17(4): 56-60.
摘要(250) PDF(12)
摘要:
小说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凸现了在美国社会中接受强势文化(美国文化)的华裔青年与仍固守弱势文化(中国文化)的老一辈人之间的矛盾。小说描述了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华裔的种种心态和经历。作品的成功,是与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及对人性、人的感情和欲望的传神把握,且具有浓郁的抒情笔触分不开的。
《聊斋志异》中自然美的探寻
马茂洋
2001, 17(4): 61-64.
摘要:
在明清小说《聊斋志异》的研究中,以往多从明清小说史、古代文论、社会学、伦理学以及道德、家庭、婚姻观诸层面进行,对《聊斋志异》在自然美的层面进行解读与探讨的还论及甚少。文章认为蒲松龄及其作品中蕴藏着“真即美,美即真”,“自然即美,美即自然”的美学精神。
从英汉文化差异看语用翻译
孙丽元
2001, 17(4): 65-69.
摘要(344) PDF(10)
摘要:
语言文化的个性反应了英汉语言所代表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和地域风貌特征等一系列因素的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英汉语言中诸多的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阻碍着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它可以从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两方面,揭示原作的深层意义,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保密电子邮件传递过程中的法律关系研究
刘德良
2001, 17(4): 70-73.
摘要(189) PDF(10)
摘要:
电子邮件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由于一般电子邮件使用的是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和POP3协议(邮局协议),而这两种协议实行的是网络传输,基本上没有什么安全技术来保证通信秘密。因此,人们开始借鉴邮政挂号信函的传递方式,运用密码技术和简单公钥机制(SPKM)对现行的电子邮件通信进行改革,以实现通信的保密性,并为可能的纠纷保留证据。基于SPKM的挂号保密电子邮件通信就是这种改进的产物。与一般电子邮件的传递不同的是,这种保密电子邮件的传递不仅需要邮件服务器的提供者的参与,而且还需要认证中心CA等有关主体的参与。因此,正确界定有关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这种保密电子邮件正常传递的必要条件。
法院调解的文化解释
王美春
2001, 17(4): 74-78.
摘要:
法院调解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法院民事审判权的主导性运作方式。尽管法院调解的弊端日益突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一定的挑战,但是,法院调解的主导性地位却没有因此而改变,其重要原因便是人们的法律观念深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化崇尚和谐,这种文化性格决定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诉讼的态度,决定了无讼、息讼等法律观念的产生。这些观念渗透于司法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几个法律问题
童惠聪
2001, 17(4): 79-81.
摘要(223) PDF(14)
摘要:
文章讨论了《档案法》及《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对我国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作用,分析了目前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高等院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论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
李福华
2001, 17(4): 82-86.
摘要:
文章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如何形成有效的提高高等学校资源利用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介绍了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激励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计划经济时期和转型期我国高等教育激励约束机制的特点,较详细地论述了如何形成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新型的激励约束机制。
论裴斯泰洛齐的农村成人教育思想
郑富兴
2001, 17(4): 87-91.
摘要:
裴斯泰洛齐的农村成人教育思想是法国资本主义启蒙运动和他本人生活经历的产物,它是裴氏对近代资本主义民众教育的乌托邦式构想。其中,技术训练和道德教化相结合的实施方式,通过理性治家教育培养民众资本主义精神,是近代西欧实现由封建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发展的一种教育学解释,对于今日中国如何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仍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