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1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权力监督: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
王传利
2000, 16(1): 1-6.
摘要(237) PDF(15)
摘要:
加强权力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公共权力是不能被用来交换的,权钱交换中的“权”是已经被“私有化”了的“公共”权力,这一过程历经公权与职务分离、公权与主体分离、公权与客体分离、公权与职能分离、权力体系变异等五个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共权力仍有被变异的危险。为了防止因为权力所有者与行使者的分离所引起的权力变异,亟需为公共权力的运行设定规则,把公共权力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实行权力监督,权力公开运作,有利于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有利于我党取得群众信任,有利于提高干部决策水平,减少决策失误;对腐败起到预警、抑制、惩治的作用。
论必须从权力来源上控制行政权
鲁春霞
2000, 16(1): 7-10.
摘要(168) PDF(20)
摘要:
我国行政权存在行政职权范围过宽和行政超越职权两大问题,这就要求对权力实施控制。尽管实践中已有控权方法,但不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因此,文章在对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权力来源上控制行政权的方法,即从法律授权上控制行政权。该方法一方面能从横向上与权利控权、权力控权模式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从纵向上与监督行政、救济行政形成完整控权体系,有效弥补现有控权方法的不足。同时,该控权方法有助于实现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对于行政管理活动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
跨世纪政府内阁的新特色
汪大海
2000, 16(1): 11-14.
摘要(102) PDF(14)
摘要:
在世纪之交成立的新一届政府内阁特点鲜明。文章从精简内阁、财经内阁、务实内阁、平衡内阁四个层面全面分析了以朱镕基为总理的跨世纪内阁的新特色,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跨世纪的新政府及其所领导的改革。
追踪管理国际化的趋势
张康之
2000, 16(1): 15-18.
摘要(286) PDF(195)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出现了一种新的管理趋势,即管理的国际化。我们认为管理国际化是有着特定内涵的,是最先存在于跨国公司管理中的趋势。但是管理国际化却意味着一个新的管理时代的出现。管理国际化的趋势表明,在管理的价值理念,在诸如计划工作、组织结构、人员配备以及管理方式、方法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迎接管理国际化的挑战,是管理学和管理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主权
赵小谛
2000, 16(1): 19-22.
摘要(171) PDF(14)
摘要:
文章对国有企业的主权问题作了扼要的分析。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企业主权仍处于缺失状态,而且,企业主权的缺失乃是由现有改革制度所规定的。文章认为企业主权实现的关键在于企业资产所有权的确定。在企业资产所有权及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企业主权可以通过多种类型得以实现。
重组治理结构:国有企业财务危机的一种解决思路
刘柯杰, 杨继, 高俊山
2000, 16(1): 23-25.
摘要(202) PDF(14)
摘要:
国有企业的财务危机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探讨了解决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方式,并提出了一种以重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为核心的解决思路。
事实胜于雄辩——对从维熙先生答复的答复
王道成
2000, 16(1): 26-30.
摘要(177) PDF(14)
摘要:
文章对从维熙先生就重建圆明园的话题发表的文章中的罅漏进行了指正,认为既要保留西洋楼残迹,又要重点恢复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区,使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内容更加丰富。
国耻与国粹——《圆明园—历史·现状·论争》评介
方文
2000, 16(1): 31-31.
摘要(259) PDF(17)
摘要:
生命悲情所成全的人格形象——重读瞿秋白《多余的话》
吴小龙
2000, 16(1): 32-36.
摘要(177) PDF(15)
摘要:
瞿秋白《多余的话》既反应着作者深刻解剖自己正直知识分子的真诚,又体现着他要给后人留下一段真实历史的责任感,既抒写着他对毕身追求的理想受到损毁乃至失落的悲情,又表达着对玷污着革命理想的道德纯洁性的“党内斗争”的抗议;在看来消沉悲观的曲笔下,表达的是党内正常民主生活受到破灭的心忧和思考。
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思考
张北根
2000, 16(1): 37-42.
摘要(367) PDF(15)
摘要: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必要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有一套理论。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实践证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非常必要的。
论中国30年代的情节悲剧
张健
2000, 16(1): 43-48.
摘要(223) PDF(14)
摘要:
中国的现代情节悲剧,在30年代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中包括错综型、传奇型、惊险型和惨苦型4种类型。中国30年代的情节悲剧在曹禺的《雷雨》中达到了艺术颠峰。
读者:审美困境中的本体存在
戴阿宝
2000, 16(1): 49-54.
摘要(194) PDF(203)
摘要:
文章通过对当代西方文论中关于读者问题的批判性清理,提出了读者存在是一种审美困境中的本体存在的观点。读者存在具有双重性质,即他受制于内置于自身的限制结构和超越结构;读者的活动形态始终是在限制中寻求超越,在超越中回归限制;在超越中读者更新自我而走向新境界,在限制中读者固守自我而不迷失;读者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体验、在于超越。
成功光环下的错位者——评《美国田园牧歌》主人公斯威德
陈红薇
2000, 16(1): 55-59.
摘要(204) PDF(13)
摘要:
《美国田园牧歌》被称为菲利普·罗思在本世纪走近尾声时,为我们这个世纪所写的一首挽歌。其主人公斯威德是一位戴着明亮光环的痛苦的灵魂:一方面,他是美国道德准则的典范,一个沿着十七世纪美国祖先脚步求索的浪漫的寻梦人;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最让人同情的人,在他身上,不仅载动着哈姆雷特一样的性格悲剧,还回响着盖茨比式的美国神话失败。
非正当当事人及其更换的法理分析
肖建华, 吴小隆
2000, 16(1): 60-63,75.
摘要(272) PDF(180)
摘要:
非正当当事人问题是民事诉讼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悬案”。本文对非正当当事人的识别,非正当当事人的更换的必要性和更换的法理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对反对更换当事人的观点提出了反驳,建议以后的民事诉讼法重新确立更换非正当当事人规则。
意思自治原则的兴起及原因的探讨
崔俊贵
2000, 16(1): 64-71.
摘要(216) PDF(13)
摘要:
意思自治原则,作为私法中一重要原则,从古至今都曾发挥着重要作用。意思自治原则产生、发展的历史可以折射出整个私法原则的发展史。
贿赂犯罪相关问题之探讨
刘永鑫
2000, 16(1): 72-75.
摘要(254) PDF(13)
摘要:
受贿罪与行贿罪是相互对应的罪名,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受贿罪包括索贿行为,但利用职务之便,强行勒索行为应确定为独立的罪名;贿赂罪侵害的客体为公务活动的廉洁性和正常的工作秩序,不应包括行贿人的财产所有权;行贿人所得利益合法与否并不影响贿赂罪的构成。
排除时效初探——兼对举证时效的质疑
赵秀举
2000, 16(1): 76-79.
摘要(168) PDF(13)
摘要:
我国学者在谈论排除时效制度时,一般使用举证时效或举证时限这一概念,其内容过于狭窄,文章将尝试使用排除时效这一概念。排除时效所排除的内容既包括迟到的证据,也包括迟到的主张。传统上,大陆法系通常采用审理中的排除时效,近些年来为了解决诉讼迟延,开始借鉴英美法系中的审前排除时效。传统意义的排除时效与现代意义的排除时效是与连续审理和集中审理两种审理模式相对应的。排除时效体现了诉讼效率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与实体公正发生冲突。在我国确立排除时效制度将会遇到“客观真实”的司法指导原则、连续审理的审理模式和复审程序性质等方面的障碍。
高等教育不是产业,更不能产业化
孟明义
2000, 16(1): 80-85,6.
摘要(206) PDF(203)
摘要:
教育不是产业和产业部门。高等教育同样是国家(政府)作为义务主办的社会公共事业。教育产业化就是商品化,而教育是不能作为商品买卖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即商品化,不仅使绝大多数人更多地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而且会扩大贫富差别,并加剧、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所有国家都没有把高等教育产业化,我国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不能把高等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不是新思想、新理论,在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中重新泛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论大学在教育产业化中的定位
张东娇
2000, 16(1): 86-89.
摘要(223) PDF(212)
摘要:
教育产业化把当代中国大学推入了社会发展的中心,同时也将它抛入了文化悖论的中心。经济功能的加强与扩张日益威胁着大学的本质功能。如何为大学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如何协调大学理想与现实需要的矛盾冲突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文章主张大学应该始终把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作为自己的本质功能和主要任务,既要保持其独立的学术品性,又要坚持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论教育产业化的价值追求
李永生
2000, 16(1): 90-94.
摘要(140) PDF(13)
摘要:
文章在剖析目前教育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价值取向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教育产业化不应该以教育外部的经济效应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而应该关注教育自身的良性发展。作为教育大系统中的一种改革实践,它的真正意义应该搏动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性价值追求和以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教育自身改革和创新的工具性价值追求的两个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