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1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陆俊
1999, 15(3): 1-5.
摘要(183) PDF(11)
摘要:
建立在因特网(Internet)技术基础上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正在各个方面改变人类的生活,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是在这样一种新型的信息文明环境中展开的。网络既给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物质手段,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本文在分析了人类网络交往的特点之后,着重论述了它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利方面,并提出了在网络时代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些思路。
尼采哲学非理性主义三题
蔡有和, 丁文宏
1999, 15(3): 6-9.
摘要(204) PDF(13)
摘要:
敏于感受现代文明的弊端,尼采开创了具有20世纪特色的非理性主义。这一转向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而且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尼采非理性主义哲学所表达的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观崩塌时代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这就是尼采非理性主义哲学生命力之所在。
老子的“贵柔守雌”与中华民族的“忍”、“让”性格
王小回
1999, 15(3): 10-12.
摘要(330) PDF(12)
摘要:
文章从老子辩证思想引出他的“贵柔守雌”的人生哲学,由此说明其对中华民族“忍”“让”性格的深刻影响,分析了它们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接着,结合黑格尔的“生命在于表现”的人生哲学,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加以比较,说明了老干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重塑民族性格的意义。
政府干预经济思想发展的三个逻辑起点和理论层面分析
徐广军
1999, 15(3): 13-16.
摘要(237) PDF(13)
摘要:
政府干预经济思想先后有三个独立的逻辑体系:最早是从国民经济学出发的贸易保护论,之后是分别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的政府目标论和现实管理有效论。三个体系的逻辑层面不同反映的是经济层面的不同,最终是政策层面的不同。了解政府干预思想的演变史对我国建立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陆宁
1999, 15(3): 17-22.
摘要(165) PDF(10)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国际竞争环境在市场份额、市场组成、国际分工格局、竞争程度、竞争规则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中国应加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我国钢铁工业全面亏损的系统分析与对策建议
李建
1999, 15(3): 23-26.
摘要(202) PDF(13)
摘要: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全面亏损的现状和主要原因,提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的对策和建议,以及长期盈利保障体系。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的对策
张北根
1999, 15(3): 27-33.
摘要(236) PDF(11)
摘要:
文章考察了共产国际和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的对策,指出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时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对策有着紧密的关系,共产国际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关于《多余的话》的话──试析瞿秋白悲剧色彩的成因
王志明
1999, 15(3): 34-37.
摘要(374) PDF(17)
摘要: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人们认为谜团颇多、歧见纷出的作品。《多余的话》明显流露出的瞿秋白的悲剧色彩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形成的:知识分子和政治革命家双重角色价值认同的冲突是促成瞿秋白悲戚苦闷的重要原因;“位未得其所,才未尽其用”的惋叹导致了瞿秋白的哀怨情绪;而对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专制的愤懑以及村党的命运深切忧虑,则是瞿秋白情绪抑郁的直接动因。
论三、四十年代苏联政府对新疆政策的演变
曹国芳, 朱佐山
1999, 15(3): 38-41.
摘要(238) PDF(11)
摘要:
1933年新疆“四·一二”政变后,军阀盛世才窃据新疆最高统治宝座,直到1944年9月失势离开新疆。在这一段时间里,苏联在新疆的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经历了与盛世才政府从密切合作到互为仇雌的重大变化。苏联对盛世才政府的政策演变,给新疆社会政治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
“北堂”的变迁
佟洵
1999, 15(3): 42-47.
摘要(299) PDF(12)
摘要:
清康熙皇帝亲政后,对天主教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北堂建成。后因清朝政府与罗马教皇发生“礼仪之争”,北堂曾荒废一时。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归还”北堂。今日之北堂,是“庚子赔款”所建。本文通过北堂的变迁,阐述了天主教在北京的传播史。
中国绘画传统与人文精神初探
颜锋
1999, 15(3): 48-53.
摘要(250) PDF(14)
摘要:
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风格和思想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西方绘画传统是在透视和光影素描法基础上的具象绘画,融入了较多的科学成分。中国绘画传统则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凝聚成“神似”、“写意”的艺术观。中国绘画传统更讲究的是意象绘画,它采用了笔墨、比兴、程式等表现手法,充分表达了中国画家的思想、感情、意趣和志向。而且,在中国绘画传统中也渗透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积极高尚的人文精神,至今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文学与佛道文化中的直觉特征比较
王育杰
1999, 15(3): 54-57.
摘要(184) PDF(14)
摘要:
文学直觉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容体为思维对象,佛道直觉以虚幻的精神幻象为思维对象,思维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差异。文学直觉与佛道直觉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经验与排斥经验的区别;第二,思维外向性与内向性的区别;第三,思维的科学性与虚幻性、神秘性的区别;第四,思维的创造性与保守性的区别。文学直觉与佛道直觉相比,呈现出科学性、应用性、创造性等特点。然而,佛道直觉本身所蕴含的积极因素,使得这种思维方式对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一直存在着重大影响。文学直觉与佛道直觉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体验;第二,多意象创造;第三,充分发挥想象力。
《金瓶梅》中一个多面体的文学形象──潘金莲悲剧命运成因探析
张晨辉
1999, 15(3): 58-63.
摘要(128) PDF(10)
摘要:
对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这一文学形象,人们过于习惯充当道德审判官的角色,一切有背于于人伦的“淫”都在严厉判决之列,而全然不顾封建时代造成“淫乱”的社会历史根源。对于这一多面体的复杂的文学形象,道德的简单评判难免带来审美的误区。所以,有必要调整一下视角和焦距,把“淫妇”还原成人来研究。有鉴于此,需从文化角度对其心理世界及造成这一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作一探究。
邓小平法律思想初探
郑六一
1999, 15(3): 64-66.
摘要(161) PDF(12)
摘要:
文章着重分析了邓小平走依法治国的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法律思想,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些法律思想将指引我们扫清法制建设过程中的许多障碍。
精神损害之辨析
肖建国, 王惠
1999, 15(3): 67-72.
摘要(254) PDF(14)
摘要:
作为一个法学范畴,精神损害这一概念是在侵害主体精神性人格利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泛指物理损害以外的非财产损害,在狭义上特指对主体精神性人格权和身份权所造成的直接损害。精神损害是一个实体范畴,它具有无形性、客观性、与物理损害之间的相互转化性以及物化性等法律特征。了解了这些特征,也就能够解释精神损害赔偿何以成为必要和可能。
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关系
陈琴
1999, 15(3): 73-75.
摘要(273) PDF(10)
摘要:
文章认为:现行民诉法给了法院较大的调查证据的职权,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范围过宽,这是当事入学证责任不能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其不利后果是使作为民事诉讼程序核心的辩论程度空洞化,弱化了程序正义。建议限制法院调查证据的范围,赋予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法院调查的证据以同等的效力。
关于元法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曹义孙
1999, 15(3): 76-80.
摘要(221) PDF(10)
摘要:
文章运用解释性和思辨性的方法,对法律科学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索,努力揭示它们的真实性质及其内在联系。文章认为,法学对自身存在的根据和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性质和功能等元问题进行研究直接影响法学发展的水平与状态。文章着重分析了法的三种存在形态,区分了整体法的法学与部分法的法学,揭示法学体系本身的内在结构;认为整体法的法学是法世界观的学问,具有入的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特征,具有认识和规范双重功能;认为法学本身已经发展成为由法哲学、法理学和法律学三大门类及其各分支学科构成的结构严密的庞大体系。
论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张九洲
1999, 15(3): 81-86.
摘要(248) PDF(15)
摘要: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体育通过不同渠道进入中国,最先受其影响的是清政府的洋务学堂和个别开明人士兴办的私立学堂。甲午战争后至清廷垮台,随着改良和革命思潮的兴起以及清廷“新政”的推行,西方体育在中国学校中取得了一定地位并获得了较大发展。辛亥革命后至20世纪的20年代初,兵式体操一度在学校中占居突出位置,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中西文化论争的深入发展,西方近代体育最终在学校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知识社会:高等教育职能的超越与整合
王晓华, 任胜洪
1999, 15(3): 87-91.
摘要(155) PDF(10)
摘要:
文章从知识社会的大前提出发,提出高等教育的传统职能在新型社会条件下的超越,并在三大传统职能的基础之上,确立了高等教育的第四大职能一国际化职能。这四种职能不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利于传统职能,在其功能发挥上也实现了四者间的整合,从而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适应知识社会所提出的新的挑战和要求。
学术精神与诺贝尔奖──剑桥、哈佛的启示
谷贤林
1999, 15(3): 92-94.
摘要(230) PDF(13)
摘要:
文章对剑桥、哈佛成为诺贝尔奖摇篮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自由教育思想的传统及由此而形成的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品格和多学科汇通交叉的知识底蕴是两校成功之所在。我国的一流大学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开始。